卓尼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2021-12-25 20:00张想同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药材全县加工

张想同

(卓尼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肃卓尼 747600)

0 引言

卓尼县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水土资源,促进了卓尼县中药材从以前零星种植到现在规模化发展,全县15个乡镇除完冒、尼巴外其余13个乡镇都有药材种植,已经成为卓尼县的支柱型产业之一,中药材种植占各农作物的第1位,达到全县农作物播种面43%以上,产量为全县经济作物总产量的90%左右,卓尼县作为中药材产业县,成为甘南藏族自治州最大的中药材主产区,列居全州中药材六大主产县之一。

1 概况

卓尼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岷县、漳县相接,南与迭部县、西与碌曲、合作市毗连,北与和政县、康乐两县及渭源县接壤,中部与临潭县环接插花。全县总面积5 419.68 km2,现有耕地1.25万hm2、卓尼县最低海拔为2 000 m,最高为4 920 m,全年均气温4.6℃,降水量580 mm,无霜期119天。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2020年,卓尼县中药材种植面积1 266.67 hm2,黄芪种植面积1 540 hm2,柴胡种植面积993.33 hm2,党参种植面积1 333.33 hm2,唐古特大黄种植面积66.67 hm2,其他野生中药材驯化333.33 hm2。

2 卓尼县中药材生产现状

2.1 中药材生产体系建设情况

卓尼县2020年,依托全县化学肥料、农药不进县项目试点示范作,在卓尼县中药材主产区藏巴哇镇开展中药材传统施肥与有机肥代替化肥应用效果试验,通过对比产品质量,检测有效成分含量及农药、化肥残留量,为全面推广有机肥提供更有力的理论依据。继续在藏巴哇、兆砚、喀尔钦、柳林等中药材种植重点乡镇,建设4个中药材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核心区,每质期个核心区建设面积66.67 hm2,共266.67 hm2。

通过在核心示范区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在养殖业集中乡镇和有机肥资源丰富的区域,激励中药材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大量利用农家肥、腐熟堆肥,积肥、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中药材品质。同时,选用高生物效低毒农药等措施通过施用腐熟羊粪、药材专用生物菌肥、有机技术肥替代化肥,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县、乡镇,逐步实现卓尼、核心临潭两县中藏药材双减增效技术在生产上的普及应用。

2.2 中药材销售情况

2.2.1 销售情况。卓尼县在中药材生产的同时,基本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和外销的格局。发展和带动能力好的合作社与省内外制药厂签订了订单协议。

2.2.2 价格情况。2020年,全县销售鲜货17 523 650 kg,平均单价7.2元/kg左右,销售收益大约1.26亿元,基本与2019年持平。特别黄芪持续保持良好的市场,单价同比2019年有所上涨。

2.2.3 中药材市场建设及销售。全县建成中药材交易市场2个,中药材收购联社1个,以本地药农和外地小商贩形成主体交易市场。销售渠道为种植户、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本地和外地小商贩运到临近县(岷县、渭源)等药材市场。修建3 000 m2加工厂房1个,购置年加工量 5 000 t原药材的加工设备1套,投入资金5 380万元;修建1 500 m2加工厂房2个,购置年加工2 500 t原药材的加工设备2套,每套投入资金2 680万元,总投资10 740万元。为药材粗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3 中药材加工业不足

大多都是由农户自行粗加工,无法形成有规模成品加工。主要加工产品为中药材半成品、黄芪、党参以剪桩为主加大多乡镇还时断时续状态,主要受市场价格影响。

2.4 中药材种植加工合作社建设

截止目前,全县共成立中药材产业协会1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达到 140多家,企业12家,覆盖全县13个乡(镇)。在省、州、县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业务部门的培育带动下,目前能够进行自繁自育的合作社有60多家,能够带动本村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合作社有42家。在全县范围内初步形成了“种植农户种+植基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

3 存在问题

3.1 种植技术有待于提高

由于传统的种植模式及中药材的品种单一,加工业的邂逅影响了中药材在市场竞争。加工和销售不到中药材种植面积的10%左右,从而影响了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的减少,不敢大面积种植。因此政府引导和衔接省内外制药厂中药材加工企业和种植农户、种植合作社签订收购合同。及时落实中药材种植补助。同时农技推广部门的病害防控配套措施保驾护航。中药材地规模化程度不高、集中度不够,产业化经营水平相对较低,鲜药销量虽然占比较大,但是采挖后鲜药材集中上市,导致中药材直接外销,没有市场先机,种植户增收效益不显著。

中药材管理机制还需要完善,政府干预和中药材发展没有形成很好的无缝对接实践证明,中药材的标准化栽培技术,优质高质量的育种育苗是提高中药材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但是,因技术推广邂逅,耕地地利及土壤肥力减退,品种单一加之品种退化,生产量逐年下降特别是种植历史悠久的藏巴哇镇和纳浪镇中药材产量直线下降。在原有的基础下降40%左右。严重影响了种植户是积极性。建议加大对种植户补助资金和种植合作社的资金扶持,进一步解决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和药农投资成本、资金短缺在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2 科技投入不足,不利于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农业科技人员不稳定性比较大。由于基层推广单位只能对现成的新技术、新材料推广。技术研究有限只停留在传统性技术的推广不能更进的研究,种植技术探索和新品种的选育处于传统化。在现有中药材资源的基础上加大省内外高校及科学研院所的合作提高种籽种苗质量和种植技术,提升科研及推广水平,促使基础性育种育苗向延伸,种植技术从传统化向多元化发展。

4 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议

结合卓尼县的实际要因地制宜,紧扣区域产业优势,增加农民收入,科学准确定位,长远规划。在藏巴哇镇、纳浪镇、木耳镇、柳林镇区等适宜高海拔区域为主和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良种、育苗及新品种选育繁育基地,中药材生产立足全县面向全省;在种植历史远久的乡镇建立试验示范生产基地,区域划分逐步形成中药材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带。

4.1 遗传育种

中药材的品种单一生长周期长,品种选育难度大在短时间内很难选育出优质高产品种。同一品种长时间种植使品种退化,产量下降逐渐下降。病虫害日益加重如:当归麻口病、党参黄心病。加强资源的引进、筛选与再创新的研究工作。

4.2 栽培技术

地理条件限制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应用。在种植方面还处传统的人工种植,部分乡镇在采收运用了机械收获但是相比其他地区还有一定差距。要对各乡镇不同中药材品种的传统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探索。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品种引进适合本地域和本品种的中小型机种植和收获械化设备,示范及推广减少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青壮年劳动力的输出给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也带来了一定困难。现有的劳动力大多数都是60岁左右的老人对新技术、新材料难以接受。农技部门加强技术推广要到户、到人、到田间地头,一对一指导提高农机应用。

4.3 贮藏技术

现在卓尼县农户的贮藏大多是种植户在家堆放,对中药材腐烂、虫害、鼠害其他损失难以及时发现。并且家庭空间小存贮量较少。建议鼓励支持大的种植农户及小商贩建设中小型中药材贮藏库,同时可以减少贮藏时不必要的损失,减少种植户和小商贩的经济损失。

4.4 利用网络营销中药材,树立品牌效益

加快中药材“三品一标”的认定提高卓尼县中药材品牌知名度,促进种植业合作社的带动;利用地域产业优势建立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和完善网络销售,将中药材产品和市场有机结合,更好的解决和消除中药材种植户卖出困难的问题,提高中药材商品转化率,使中药材成为卓尼县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5 结语

卓尼县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合中药材的生长。多年来在中药材品种选育上处于空白,以产量作为该品质的标准,没有对品种及其相关产业去探究。今后有必要在中药材新品种引进和选育及中药材的加工。对加工业市场信息及时跟踪了解,建立健全中药材加工政策、加工产品市场外销流通走向,引进新型加工企业合制药厂引导合作社成功转型,延伸卓尼县中药材产业,多方携手共同让中药材增加产出值。

猜你喜欢
中药材全县加工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杂志订阅单
认识“超加工食品”
自由曲面加工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