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策略

2021-12-26 03:25包佳媛张杨涛邓钦宇刘奕清姜玉松
南方农业 2021年25期
关键词:虫害生姜幼虫

包佳媛,张杨涛,郑 果,邓钦宇,刘奕清,3,姜玉松,*

(1.重庆文理学院园林与生命科学学院,重庆永川 402160;2.重庆三峡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重庆万州 404020;3.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 434000)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Rosc.)是姜科(Zingiberaceae)姜属(Zingiber)多年生宿根草本单子叶植物,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调味品,又是传统的中药材,其食药两用的特点具有很高的经济利用价值[1-2]。据统计,2018年全国生姜种植面积29.8万公倾,总产量846万吨,经济价值超450亿元人民币,在经济作物中名列前茅,具有单位面积效益显著的突出特点[3],已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然而,生姜在生长周期中易遭受姜瘟病、根腐病、癞皮病等多种病虫害,不仅给姜农带来巨额损失,也严重制约了生姜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生姜生长周期中的主要病虫害进行了整理、归纳,以期为生姜病虫害防治提供借鉴。

1 生姜病害

生姜有不开花或难开花结实的特点,使得生产上主要使用根茎进行无性繁殖,导致生姜种性退化、致病菌逐代累积,严重影响生姜产量和品质。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资料,生姜病害主要分为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线虫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

1.1 生姜细菌性病害

1.1.1 姜瘟病

姜瘟病,也称姜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onia solanacearum,简称青枯菌)引起的一种生姜最为严重的病害,被称为生姜“癌症”。

青枯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多从植株近地表处的自然孔或伤口侵入根茎,种姜、土壤、含病残株通常是青枯菌的越冬寄主。病原菌侵入姜体后,在维管束组织中增殖,造成导管堵塞和细胞中毒。患病植株初期,地上茎基部呈暗紫色,地下根茎出现黄褐色水渍斑点,后期植株内部组织逐渐软烂,叶片凋萎,用手挤压根茎会有污白色恶臭菌汁液流出,最后植株枯而不倒。病菌在土壤中随水分流动而快速传播,造成姜田大面积发病。

姜瘟病通常高发于生姜的旺盛生长期(7—9 月),连年重茬、土质黏厚、低洼积水、偏施氮肥的地块会促进病发。该病害发病快、传染性强,易造成生姜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制约生姜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姜瘟病的防治以综合预防为主,侧重于土壤消毒、优选无菌种姜和田间隔离等措施。染病后一般很难治愈,使用稀释500~600 倍的20%噻森铜悬浮剂或稀释1 000~1 500 倍的46%氢氧化铜水分散颗粒剂施淋入根部2~4 次,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姜瘟病的传染,该处理也是我国目前登记用于防治姜瘟病的主要方法[1]。

1.1.2 叶斑病

叶斑病由甘蓝黄单细胞菌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Zingibericola)的革兰氏阴性好氧菌引起,主要危害生姜叶片,通过镜检新鲜姜叶病害部位可观察到菌体沿边缘溢出[2]。叶斑病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 ℃,通过种姜进行远距离传播,灌溉流水、害虫、大风等会造成轻微的田间交互传播,受侵染的叶片首先会出现圆形的黄色小斑点,叶片水分含量高时,斑点周围会出现绿色扩展晕圈并逐渐黄化,形成不规则黄褐色病斑,严重时叶片病斑连成片,斑点中心发白枯死并逐步延伸,使整片叶片发黄凋萎直至干枯[2]。

叶斑病易发于夏季高温多雨的天气和过多施氮肥的地块。选择透气性好、土壤湿度低的田块种植,及时发现并清除病株,同时在发病初期用40%百菌清悬浮剂750 倍液或12.5%四氟醚唑水乳剂1 500 倍液喷施2~3次,可有效防治该病害。

1.1.3 条斑叶枯病

条斑叶枯病由野油菜黄单胞杆菌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Zingibercola)引起,主要危害生姜的叶片和根茎。条斑叶枯病菌喜高湿高湿环境,可在种姜、病叶上越冬,借助风雨、农事操作等大范围传播,侵染叶片时,叶片颜色由绿变为暗绿,从叶脉开始产生黄斑并逐步蔓延至整张姜叶,严重时姜叶发黄枯死;侵染根茎时,症状与姜瘟病相似,出现水渍状黄褐色斑点,内部组织逐渐软烂,有明显腐败气味,挤压有黄色或灰白色汁液流出[3]。

条斑叶枯病在阴雨天尤其是暴雨过后病发率升高,连年重茬种植、植株间距过密等因素会加重病势。在生产上间隔使用25%嘧菌酯悬浮剂、45%咪鲜胺水乳剂、20%噻菌同悬浮剂等喷施植株,可有效预防[4]。

1.2 生姜真菌性病害

1.2.1 茎基腐病

茎基腐病,又名姜腐霉根腐病,俗称“烂脖子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病害,病原主要为霉腐菌属的结群腐霉菌(Pythiummyriotylum drechsher)、简囊腐霉菌(Pythiummonospermum pringsheim)和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EDs.]等鞭毛菌亚门真菌,主要危害生姜茎基部,菌丝体会潜伏在种姜、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夏过冬,条件适宜即发病[5]。病菌侵入植株后,地上茎下部老叶叶尖褪绿发黄并逐渐向上部嫩叶延伸,茎基部有大小不同的水渍状斑点,发病后期主茎叶片发黑、干枯,茎基部布满病斑且开始软腐伴有恶臭,挖出潮湿土壤的发病植株根茎,可在病部及其周围土壤中观察到白色絮状菌丝体。在贮藏期间,带有病菌的生姜亦会发病,病姜出现褐色水渍状病斑,并从内部逐渐腐烂最后仅剩下一堆软烂纤维组织。

茎基腐病一般在每年的5 月开始出现,可延续到翌年播种的3 月,田间发病率达30%~70%,对生姜种植可造成绝收性伤害。在生产上该病害通常采用种姜消毒、倒茬轮种、合理施肥、土壤消毒等综合防控措施进行预防,田间发病后一般难以治愈,在病株隔离的基础上喷淋浓度为600~800倍液的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或用300~400 倍液的0.1%多粘类芽孢杆菌细粒剂灌根可降低传染性[6]。

1.2.2 白绢病

白绢病是致病菌是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Sacc.),属半知菌亚门无孢菌群类,喜湿好高温,在30~35 ℃时可快速萌发生长,菌丝间可相互吸引,依靠自身能量形成菌核继而侵染植株造成病害[7]。白绢病在生姜全生长周期均可发生,多危害根茎、块根,最易区分的病理特征是染病姜体病斑上有白色羽状菌丝体,随着茎基部的褐变,表层病土也可观察到白色菌丝体,菌丝在土表1~2 cm 的土壤缝隙蔓延。此外,白绢病在储运过程中也会发生,病菌感染造成大量生姜腐解。

白绢病菌菌丝可随泥土、流水、肥料等移动扩散,在每年6—8月大面积发病,南方梅雨气候可加速病菌生长,加重田间病势。生产上要注意避免与白绢病寄主作物,如瓜类、茄科等轮作,栽培前可施用哈氏木霉生预防,发病初期使用稀释500 倍液的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或稀释800~1 000 倍液的50%代森铵喷雾喷淋发病部位,可有效控制病情,减轻病害损失[7]。

1.2.3 纹枯病

纹枯病又称为立枯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uhn.),由菌核萌发菌丝侵染植株,可通过病残植株、灌溉水、粪肥、杂草等传播[3],主要危害生姜幼苗叶鞘、叶片和茎杆。植株染病后,叶梢上出现灰绿色圆形病斑,叶片上出现的病斑呈不规则状,后期病斑由叶片外部向内部扩展逐渐融合成云纹状,茎杆褐变且可观察到白色菌丝及菌核体,病症严重时会使姜地下根茎脱水干腐。

纹枯病可使生姜减产10%~30%,高发于炎热湿润气候,田间管理不恰当,植株间叶片繁茂不通风、施用氮肥过多、土壤性质偏酸等会促进病发。高发或发病严重的水稻纹枯病地块,隔年不能种植生姜。姜田发病后,每隔10 d喷灌1次稀释1 000倍液的40%禾枯灵或WP 1 000倍液的30%菌核净,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缩短施药时间间隔。

1.2.4 枯萎病

生姜枯萎病又称生姜根茎腐烂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毁灭性病害,致病菌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包括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f.sp.zingiberi Trujillo)和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等,病菌喜温暖湿润环境,可借助分生孢子侵入植株,主要危害姜地下根茎[3]。染病轻微植株,叶片呈现枯萎发黄,株心枯死,后期茎基部明显变色,地下根茎腐烂变褐且表面有黄色菌丝体,挤压病部可渗出清液。病症严重植株,会出现整株腐烂枯萎,只剩干枯地上茎叶的现象。

枯萎病防治主要以综合预防为主,湿重黏厚积水的地块、施用未腐熟彻底的农家肥等利于病发,在种植过程加强田间灌溉水和雨水的疏通、间隔喷淋抑菌类药剂,发病初期选用1 000 倍液的乙蒜素乳油灌根能有效控制病势[8-9]。

1.2.5 炭疽病

炭疽病菌为辣椒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apsiciSyd.)和盘长孢状刺盘孢(C.gloeosporioidesPenz.)等半知菌亚门刺盘孢真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4~28 ℃,以分生孢子侵染植株致病[3]。该菌可借助昆虫活动、风力等途径传播,染病症状主要出现在叶片,从叶尖开始出现不规则褪绿小病斑,后逐步向内扩展成大块褐色斑点,叶片开始出现干枯,病叶斑点在水分含量大的环境中会长出黑色颗粒,似“碳化”状。

炭疽病高发于7 月初至8 月下旬,高发期田间植株感染率可达30%以上,属于生姜易发病害。在种植过程中通过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风等可降低炭疽病发病几率,发病初期选用稀释1 000 倍液的75%百菌清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喷雾能根治炭疽病病危害[10]。

1.2.6 斑点病

斑点病菌为半只亚门真菌属姜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zingiberiHori.),喜高湿温暖气候,借助分生孢子传播,因病发严重时叶片密布白色病斑,类似星光点点,又称“白星病”[3]。病症集中在叶片上,病原菌分生孢子侵入叶片后,叶片上出现细小黄白色斑点,斑点中心有微小深点,中期斑点扩大为长椭圆形,病斑中心破裂,后期病症严重斑点布满全叶,导致叶片干枯植株停止生长[11]。

斑点病盛行于每年9 月下旬,可借雨水溅射、风力传播,病发持续至10月下旬,可致病株率达35%~50%[12]。在生产上增施磷钾肥、避免重茬连作、防止田间积水可降低病发率,在发病初期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嘧菌酯、乙蒜素等化学喷雾药剂可根治姜斑点病。

1.2.7 眼斑病

眼斑病菌属半知真菌类的德斯霉(Drechslera spiciferaV.Arx),喜温暖多湿气候,主要特征结构有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潜伏在土壤中依靠风雨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3,13],通常危害生姜叶片,受侵染病叶先出现褐色点状病斑,病斑逐部伸展为梭形,病斑边缘浅褐色内部灰白色似眼睛,田间环境湿度大时病斑生灰黑色霉状物[14]。

眼斑病易发于夏季多雨天气,田块钾肥偏少、植株生长弱势可加重病发。生产上通常采用稀释400 倍的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稀释800~1 000 倍的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根治眼斑病[9]。

1.2.8 叶枯病

叶枯病菌为姜球腔菌(Mycosphaerella zingiberiShirai.),属子囊菌亚门,喜高温高湿气候,夏季多雨时期借助子囊孢子侵入植株叶片并进行传播蔓延[15]。叶枯病菌侵入叶片产生黄褐色小病斑,病斑扩大并长出黑色粒点,病害严重时可致叶片变褐干枯,整叶枯死。

阴雨多雾天气,植株密集通风不良,施加氮肥过量促进该病发病。生产上保持植株土壤干燥,合理施肥,间隔使用45%咪鲜胺水乳剂喷雾可抑制病原菌侵染。

1.3 生姜病毒性病害

生姜无性繁殖导致多种病毒病害逐代积累,通常导致长势缓慢、叶片畸形、黄化、皱缩等[3],品质下降等症状,危害严重的有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可使生姜减产损失达40%以上[17-18]。生姜病毒性病害发病症状复杂,研究难度大,药剂防治方法少,是生姜病虫害研究的难点。目前利用快繁技术进行脱毒复壮,开展“苗替种”尝试是防控生姜病毒性病害的研究热点。

2 生姜虫害

虫害是指有害昆虫对植物生长造成的损害,主要表现为破叶、卷叶、断根、缺损等,相对于病害,虫害传播范围小,易于控制,且损害程度低[19]。生姜虫害主要分为种植过程中的地上虫害、地下虫害及贮藏时期的姜蛆。

2.1 地上害虫

2.1.1 蓟马

蓟马学名黄蓟马(Thrips tabaci),别称菜田黄蓟马,在我国各生姜产区均有分布,幼虫为浅黄色卵圆形,成虫体色由黄色转为暗褐色,薄翅浅黄透明,可短距离迁飞。雌雄成虫外形相似,但雌性较大体色深,雌虫不需配偶单独生殖,繁殖速度快且可化蛹落到土壤中,循环为害。蓟马具有趋嫩性,通常挫伤姜的新叶及叶片幼嫩部位,在姜叶上产生灰白色细小斑点,使叶片皱缩扭曲,无法伸展,植株生长受限。虫害严重时,叶尖干枯,植株顶端卷曲干萎,姜苗停止生长[18]。

该虫害高发于每年的5—9 月,5 月底6 月初为顶峰期,气候干旱会增大蓟马田间密度,作物损失率高。种植期间,增加田间灌溉频率,利用蓟马的趋蓝性进行物理性诱捕,在傍晚喷施农药可高效减少田间蓟马数量。使用药剂防治时要注意交替用药,避免姜蓟马产生强抗药性,通常使用1.8 L/hm2的1%苦参碱乳油和为2.25 L/hm2的0.3%印楝素乳油喷雾,在虫害高发期喷施3~4 次,每次间隔5 d 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14,19]。

2.1.2 钻心虫

钻心虫也称亚洲玉米螟(Ostrina furnaccalisGuence)、姜螟等,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可为害多种农业作物,对生姜造成的病害俗称“花叶”,在我国主要的生姜种植地区都有分布。姜螟卵为乳白色,呈鱼鳞状排列附着在叶片上,幼虫灰黄至深褐色圆筒形,头部黑褐色,体长23~26 mm,成虫雌蛾腹部较大,前翅黄褐色后翅灰褐色,蛹尾部有刺毛,黄褐色长纺锤形[18]。初孵化的幼虫借助风力分散到植株上,1~2 龄时开始啃食嫩叶,在叶片上留下不规则半透明虫孔,3 龄时开始蛀入茎的中上部,啃食茎杆,造成下青上枯甚至植株枯萎,3 龄以后幼虫会转移到其他植株,扩大危害范围[18]。田间发现病株,拨开枯萎断层的茎杆,一般可以观察到姜螟幼虫。

钻心虫可在生长的各个阶段危害生姜,一年平均繁殖3 代,十月底成熟幼虫进入越冬期,次年5—6 月开始化蛹产卵,6 月中旬第1 代幼虫危害姜苗,8 月上旬第2代幼虫危害姜株,9月第3代幼虫盛发,世代重叠对姜田损害可达20%以上[13-14]。钻心虫喜中温高湿环境,具有趋光性,在灌溉后的黄昏时间可以喷洒20%速杀灭丁乳油、1%茚虫威悬浮剂及虫菊酯类农药或设置杀虫灯和性诱捕剂可有效防治[19]。

2.1.3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俗称白菜褐夜蛾,属于世界性分布杂食昆虫,可在不同作物之间交替传播危害,喜温暖、干燥环境,在热带、亚热带气候可终年生长繁殖。成虫体长9~13 mm,翅膀黑色与灰褐色相间有斑纹,成块产卵于叶片上,幼虫有绿色、黄褐色、黑褐色等,老熟幼虫腹部有明显黄白色条带。甜菜夜蛾习性昼伏夜出,有强趋光性,大龄幼虫有假死性[20]。主要为害植株叶片,低龄幼虫啃咬叶肉,3龄以后大量咬食叶片,虫害严重时田间植株只剩茎杆和叶柄。

甜菜夜蛾危害生姜生长的中后期,每年7—9月虫害盛行。农业上采用物理防治,利用趋化性诱杀成虫、设置性诱剂诱捕成虫,以及生物防治,人工释放鸟类、赤眼蜂等天敌捕食,或在幼虫盛发期,每隔7~9 d喷施1次杀虫剂,均可减少田间虫害密度。

2.1.4 姜弄蝶

姜弄蝶(Udaspes folus)别称银斑姜蝶,主要分布在广西、福建等,寄主集中为生姜、姜花。卵为粉色半球形,表面有条纹,幼虫草绿色,会吐丝包裹自身附着在叶片表面取食,3 龄后幼虫可将姜叶卷曲成筒状从内部啃食损伤叶片,并在早晚移株扩大危害。成虫翅膀黑褐色且有白斑,头部有褐色磷毛,每年4 月上旬分散产卵于姜叶背部。

姜弄蝶幼虫每年5 月开始出现,7—8 月盛行,因其分布地区少,虫害爆发易于控制,可采用人工除虫,田间发现虫苞及时摘除。在喷洒药剂防控其它蛾类虫害时亦可有效预防。

2.2 地下害虫

2.2.1 生姜线虫性病

线虫病又称癞疲病,是姜最主要的虫害之一,在各个种植地区高频率发生,主要由根结线虫(Meloidogy Chitwood)及少量卵形根结线虫(M.ovalis)和印度根结线虫(M.indica)引起[3,12]。线虫在土壤中越冬,对土壤结构有选择性,偏好透气性强、干燥、钾含量高、保肥保水性低的地块。

线虫首先侵染姜地下根茎,生姜根须变短变粗,中期根茎出现瘤状根结,植株生长缓慢,根系出现裂口,后期地上植株矮小、皱缩,叶片颜色呈暗绿,造成生产减产[16]。线虫预防可结合生物防治进行,生产栽培前后对土壤进行消杀处理,将表层土翻入深层,用氯化苦、噻唑膦等消毒土壤,更换耕作土壤可减轻线虫病害。

2.2.2 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 Hufnagel)别称地蚕、切根虫,喜温暖潮湿环境,13~25 ℃均适宜生长发育,全国各地皆有不同程度的虫害发生,在广西、云南等地可全年繁殖,危害严重。卵呈半球形,幼虫表面粗糙有大小不一的凹凸颗粒,体长3~5 cm,成虫前翅褐色后翅灰白色,翅膀上有黑斑。刚孵化的幼虫聚集在叶片上,啃咬出密集小缺口,长至3 龄可咬断姜苗茎部,造成苗死断垄,老熟幼虫会潜入土中隐藏[4]。在杂草繁盛、土质松软、保水性强的地块虫源多。

小地老虎为危害生姜幼苗,高发于每年5 月底6月初,可在播种期和出苗期撒药、喷药预防。常用防治小地老虎的药剂有5%辛硫磷颗粒剂、2.5%敌百虫粉剂、0.3%印楝素乳油等,撒药时药剂要充分铺匀根茎周围的土面。

2.2.3 蛴螬

蛴螬别名白土蚕,是金龟子的幼虫,在我国分布范围广范,对生姜的危害区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以作物种子、根茎、幼苗为食,可根据温度变化钻入不同深度土层,偏好有未腐熟肥料地块。蛴螬多为乳白色,头部红褐色,上颚齿显著,体型肥厚呈弯曲弓形。幼虫可齐整咬断姜苗的茎杆,咬伤块茎,引起植株茎部腐烂,姜苗枯萎,成虫啃食叶片,阻碍植株正常光合作用。

蛴螬成虫和蛹均能在土层中越冬,来年4 月中下旬开始活动、繁殖。幼虫5—7月盛行并为害植株,此阶段是虫害控制关键期,可用50%辛硫磷颗粒剂、3%甲基异硫磷颗粒剂、5%地亚农颗粒剂等翻耕混入土壤中防治[21]。

2.2.4 姜蛆

姜蛆是异形眼蕈蚊(Phyxia scabiei Hopk.)的幼虫,体色乳白,习性活跃,喜潮湿密闭环境,对环境适应性强,可终年为害姜块,集中出现在生姜贮藏区。成虫产卵在姜块上,每年3—4月温度适宜,幼虫孵化侵入生姜内部,钻食姜块肉质,引起生姜腐烂,严重时姜块仅剩表皮粗纤维,极大降低生姜存放率。防治姜蛆要做好姜窖的清洁、消毒和密封,常用的有效消毒药剂有1.8%的阿维菌素、3%辛硫磷颗粒剂、1.5%乙磷铝等[9]。彻底清理姜窖并消毒、仔细挑选新姜、贮藏区域增设防虫网等方法结合,预防效果显著。

3 结语

随着生姜种植产业的发展,病虫害的危害越来越严峻。结合主产地种植技术制定全套综合防治方法,合理使用农药,有效管理田间植株,才能降低生姜病虫害发生率,促进生姜种植行业稳定、快速、健康发展。此外,还应加强生姜优质品种研发,提高生姜抗病性,促使农业研究成果与生姜种植产业发展相结合。

猜你喜欢
虫害生姜幼虫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夏吃生姜益健康
钩臀蚁蛉幼虫各龄期体征及筑穴习性研究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五种环保型农药防治杨干象幼虫试验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
美国油梨虫害进一步加重
文武小生姜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