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村古祠堂文化旅游与发展研究

2021-12-26 10:24廖炜雯汤安琪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古村祠堂黄埔

廖炜雯 汤安琪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广东 湛江52400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日益衰落、消亡。 近年来,在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下,开始重视对传统村落价值的挖掘,传统村落也日益成为人民居住、旅游、休闲的热点。黄埔村位于海珠区内的琶洲岛上,空间格局为“前港后村,港村一体”。 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关后,因靠近省城,黄埔村抓住机遇与世界紧密连接。如今,在琶洲国际会展中心高速发展背景下,如何有力挖掘和发展黄埔村文化旅游,成为海珠区发展和改造的其中一个重点对象。[1]

一、黄埔村古祠堂发展现状

黄埔村古祠堂众多,原30 余处祠堂现存18 处。“十屋一祠”是黄埔村的特色, 以古祠堂作为黄埔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对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因调查时疫情未完全结束,祠堂开放不全,通过调查目前开放使用的祠堂的情况, 了解到黄埔村的祠堂功能转型现状。

(一)现存祠堂的现状

黄埔村是杂姓混居聚落,有梁、冯、胡、罗四大姓氏,兼有关、黄、卫、陈等小姓。据黄埔茶馆的老板所述,黄埔村四大姓氏中冯姓人最多,梁姓最有钱,胡姓官最大,罗姓宗族最小。宗族的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祠堂的设计和规格, 现存的18 处祠堂中,冯氏祠堂有7 处,数量最多。 梁氏、胡氏、罗氏各有6、4、1 处。 其中以胡氏大宗祠、主山冯公祠、化隆冯公祠、晃亭梁公祠、榕川冯公祠、梁氏大宗祠、敬波梁公祠、文堦冯公祠、左垣家塾最为完整。黄埔村现存祠堂建筑风格基本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祠堂一致,青砖建筑,花岗岩墙裙、铺砌灰绿筒瓦顶的硬山建筑,风火山墙;中堂中基、石柱、石枋上的石雕狮子,雕刻风格粗犷,梁架上精雕细刻的花鸟、人物纹饰丰富。[2]

(二)祠堂功能异化

黄埔村多次承办岭南祠堂文化节, 并在每年年底于祠堂举办同宗族的敬老会、家族聚会以及祭拜活动,彼时祠堂将打扫一新,开席设宴,各地同胞返家祭拜先祖,这是祠堂在节庆日的特殊使用。 此次调研,主要调查了祠堂在平日生活中的常态状况,了解其教育培训、休闲娱乐、文化展览等功能类型。

1.休闲娱乐——以晃亭梁公祠为例

晃亭梁公祠建于清代,坐向为乾兼亥。现为黄埔村华侨港澳同乡联谊会会址,平日会举行书画活动,书画会挂出展示。

2.文化展览——以文堦冯公祠、梁氏祠堂为例

文堦冯公祠在五六年前由海珠区政府请罗一平先生进驻。房租水电全免,仅要求书院建成之后要对外开放参观,宣传文化。悦乐书院现已建成,书院的书架的开放式摆放缩短了来访者和书籍的距离,书馆内部平日会举办艺术圈的私人沙龙,暂无面对公众的讲座和展览。 文堦冯公祠的功能主要为教育家族子弟,一直起到文化传承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它化身幼儿园、小学,后被区政府征收为文化活动中心。 文堦冯公祠立有激励后生上进的牌坊,在此被表彰是很高的荣誉, 这也是唯一一个设立在祠堂内的牌坊。在《广州黄埔村祠堂建筑使用状态调查及其改善策略》文章中,其作者调研分析资料显示文堦冯公祠的使用现状是用于拜祭、宗亲会,且仅在节庆日活动开放,但通过此次调研走访我们发现文堦冯公祠的现状情况与2017 发表的《广州黄埔村祠堂建筑使用状态调查及其改善策略》文章有出入,文堦冯公祠的这个变化也见证了海珠区政府对村内祠堂的开放及活动改进的引导。梁氏祠堂本为宗族祠堂,现改造成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馆。 展览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手段,还加入了3D 动画、幻影成像、电子沙盘地图等多种方式展示黄埔村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

3.教育培训——以胡氏宗祠、化隆冯公祠为例

胡氏宗祠建于乾隆年间,坐向为子兼癸。内部展有胡氏宗族名人事迹。 据祠堂老人所说,19 年胡氏宗祠被租下,现在每周都有咏春拳的教学班开展活动。 化隆冯公祠现为广州木版年画的实践工作室, 印沁堂年画艺术馆内藏有各地的木版年画精品及其衍生品, 馆内还设有面向学校和民众的木版年画公益体验课程。

二、黄埔村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一)问卷调查分析

为了解游客和村民对于黄埔古村文化旅游的看法和意见,我们发放了问卷24 份,回收22 份,回收率为91.67%。 其中男士8 份,占36.36%,女士13 份,占59.09%。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计算,得出了以下数据。

1.在来访目的这一选项中,31%的人希望可以在此增长见识、体验古村落的风土人情, 亦有8%的人目的为故地重游, 回忆往事。说明人们来访古村的目的比较纯粹、简单,希望从游玩中陶冶情操,缓解压力,体验古村风情。 这需要古村维护好村内环境、增添游玩项目,给人们深入了解古村的机会。

2.提升村民在旅游开发上获得的经济效益方面,根据数据,要提高村民在旅游开发上获得的经济效益,得从特色抓起。村民出售特产、 手工艺品以及举办活动都能够有效吸引游客的消费欲望。推出民俗活动和文化日即可丰富村内文化旅游项目,亦能更好传播古村的文化。

3.在黄埔古村发展意见方面,在对待古村落的看法上人们给出了不同的意见。 但大体上都认为应该加之保护,顺应发展,这样的意识是很到位。在发展文化旅游中,古村的祠堂建筑是村内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 对古建筑的保护修缮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古村祠堂文化旅游。

4.游客印象方面,黄埔古村令36%的游客印象最深的地方在于其文化环境和氛围, 令26%游客印象最深的是特色小食及特产。说明古村古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文化和特色美食,对它们进行完善,可以使更多的游客对此影响深刻,吸引更多的人到来。而古建筑经过现代翻新,是否会失去历史气息是许多游客所忧心的问题。 游客黄小姐也提到,在发展的过程中,磨损历史气息是在所难免的,不开发利用,资金来源不够无法修缮,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所以对于一些古建筑越变越“新”她虽然觉得惋惜,但也可以理解。

(二)黄埔村文化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据2020 年2 月的统计数据所示,黄埔村里多为汉族,常住人口12000 人。 黄埔村地处商圈,有丰富文化资源。 但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农和收租,并未完全进行旅游方面的发展。

1.卫生条件较差

黄埔村作为旅游观光景点和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租住的城中村,卫生状况不佳。在我们的实地考察中发现北帝庙门口的池塘漂浮着废弃垃圾,村内的拐角和墙边也有垃圾堆积的情况,并在高温下散发出恶臭。 这种不文明现象不仅破坏了黄埔古村内优美的环境,亦抹黑了古村作为文化旅游景点的外在形象。

2.道路标识不完善

古村内道路复杂,而古村内参观主要依靠步行的方式,如仅凭路牌和黄埔直街上的一个示意图,游客很难找到正确的方向。据村内商户反馈,由于道路标识不够完善,极少游客能从古港走到古村。

3.受疫情冲击,大多数商铺闭店

黄埔古村主打文化旅游, 以丰富的内涵和艺术体验吸引游客。 然而在2020 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许多工艺店铺因零客流量和运营成本关门倒闭,创意公司租借来展示工艺历史和制作展示的祠堂也闭门谢客。黄埔古港的店铺主要是特色小吃,因此古港店铺关闭的情况并没有古村严重,仅有开往对岸农家乐的渡船停运。

4.人文资源挖掘不够,真正展现祠堂文化的地方太少

古村内部许多祠堂凋敝陈旧,不便于参观也无引导介绍,浪费了黄埔古村祠堂街的丰厚文化历史底蕴。没有引导和介绍,游客很难挖掘到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 想要宣传黄埔古村落文化历史,至少要把他们直白地展示出来,光凭借人文历史展览馆远远不够。

三、旅游发展建议

提高居民文明素养,宣传爱护自己的村落。 从小处抓起,加强对保洁人员的要求, 切实提升黄埔村卫生状况。 完善路段标识,加强对游客的引导。 修缮已经破损的路牌,在转折路段放置路段标牌给予游客指引,细化入口处大地图,使其简明易懂。 在村口放置内含地图和景点介绍的旅游小册子, 方便游客携带查看。活化祠堂,深入挖掘其中的民俗文化。 对外开放的祠堂要有工作人员对祠堂文物建筑进行日常管理, 有熟悉宗祠的人员向游客对祠堂内的物品或历史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介绍引导,也可结合科技在祠堂放置动态屏幕,由此使游客了解祠堂。为游客提供可以亲身体验的项目,如剪纸、木雕、刷印木版画等,让大家感到有趣、有意义。 组织设计深度游路线,增加可以观看、参与、有价值性的景点,更能吸引游客。

猜你喜欢
古村祠堂黄埔
《古村小巷》
梁家祠堂史话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欢迎订阅《黄埔》杂志 《黄埔家书》增刊
黄埔老兵陈生华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古村——大芦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
何顿《黄埔四期》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