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初中音乐管弦类欣赏课教学难题的五重“听+”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2021-12-26 06:28卢翠丽
参花(下) 2021年1期
关键词:欣赏课音乐作品音乐

◎卢翠丽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接触管弦乐少,知识储备薄弱,欣赏能力有限。而感受管弦类音乐作品的表现要素、情绪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学情,笔者通过发放问卷(七至九年级各70份)并结合走访教师、学生进行调查。

表1:初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统计

注:发放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

通过统计分析,结合访谈教学实践困惑发现如下情况:

(一)经典曲目学生欣赏水平差异大。受学生的音乐基础水平、兴趣爱好,以及管弦类音乐作品本身的难度等因素影响,当前初中音乐管弦类欣赏课质量不尽如人意,教师不重视,上课流于形式。

(二)东西方音乐欣赏倾向性明显。这与学生成长环境、教师教学水平、家庭生活氛围等情况相关。尤其管弦类音乐作品在学生生活中占比较少,欣赏能力制约其偏好。

分析结果与课标导向差异巨大,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有效策略,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迫在眉睫。

二、基于课堂实践的“听+”教学模式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确立以经典为基石,以五重“听+”模式为教学手段的提升策略,力求在教学实践中破解学生在赏析西方音乐时,人文、地域等知识储备方面的瓶颈。立足课堂实践,通过“哼、讲、演、辨、想”五重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在五重教学模式的推进中,力求引导学生静心聆听,把握音乐要素,发展音乐思维。

(一)训练学生静听——转换学习状态

静听是学习管弦类音乐欣赏课的首要条件。笔者对学生进行的静听训练过程是:正式上课前,组织学生安静地坐好,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告诉学生,慢慢闭上眼睛,以愉悦的心情感受音乐,使身心得到放松。促使学生从课前的运动状态调整到静心状态,从文化课紧张的学习状态调整到音乐学习的轻松状态。

(二)训练学生带着问题听——发展音乐思维

很多管弦乐作品,对学生而言听起来是无头绪的,盲目聆听的效果非常不好。笔者在组织学生聆听管弦乐音乐作品时,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主题引领聆听。如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问题是:生活中的电闪雷鸣大家有切身的感受,而音乐作品如何表达?学生在聆听时就会去体味,主动聆听,积极欣赏作品要素、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三、基于课堂观察的“听+”教学模式

转换学习状态,发展音乐思维;推进五重“听+”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主线清晰,流程明确,立足课堂观察,进行动态调整。

(一)以“听+哼”模式,让优美旋律萦绕学生心间

初听管弦类音乐易走神。初中管弦乐欣赏课以《第五命运交响曲》《卡门序曲》等旋律最为激烈和振奋人心,易接受,引导学生随着音乐哼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在《卡门序曲》音乐主旋律欣赏时进行哼唱,感受旋律中的速度、力度、情绪等要素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感受音乐作品的表现内容及情感。一是学生都很投入,都很享受优美的旋律。音乐停止后,学生哼唱仍旧意犹未尽,达到了感受音乐美的育人要求。二是学生兴趣被激发。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主动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随着乐曲哼唱。旋律线如同小溪般在学生心间流过,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乐感,并逐渐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学生喜欢音乐的程度和听懂音乐的程度,在课堂中明显得到提升。

(二)以“听+讲”模式,促进师生互动

发展核心素养的音乐欣赏课堂,不仅需要聆听,更需要师生互动,在教学中利用教师、学生的“双讲”,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

“双讲”主要是欣赏前让学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的音乐结构和创作意图等。在课堂中学生之间相互分享,教师再加以归纳总结。如在欣赏《命运交响曲》时,要让学生了解这首曲子是作曲家一生的写照,贝多芬的命运是凄凉、坎坷、贫病交加的。但从他的作品中学生可以感受得到贝多芬并没有被命运所打倒,他对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最终创作了这部巨作。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感受到作品蕴含的情感,达到育人的效果。

(三)以“听+演”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中,音乐常常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要积极地从这些艺术形式中挖掘音乐要素,剖析教材每一单元的诗、绘画、舞蹈、电影的内容;剖析音乐成分,教师在旁征博引中引导学生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联系起来,加强对作品的分析理解。在经典作品欣赏中不脱离音乐,有助于学生精准深刻细致地进行赏析,巩固已掌握的音乐知识,淋漓尽致地把感受“演”出来。所以,教师必须从音乐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在组织学生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前,笔者先问学生:“生活中大家都听过雷声看到过闪电,谁能用人的声音模拟一下雷鸣电闪的情形?”学生往往会推荐一位班级中的活跃分子,学生用“咣当”的声音来模拟后,往往气氛热烈。这时教师及时播放《雷鸣电闪波尔卡》的片段,学生听后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音乐是这样来表达雷鸣电闪的,学生更能够感受到乌云密布、雷鸣电闪的感觉。在小组合作中,通过交流、演绎,分享“听+演”的终极感受,使学生的学习落地实践。

(四)以“听+辨”模式,促进学生“音乐耳”更加灵敏

马克思曾经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而音乐欣赏课主要是通过聆听音乐培养学生辨别乐器、作品节奏、音乐结构、要素细微变化的能力。通过“叫醒”学生的耳朵,让学生在聆听时亲身感受跳动的音符。

例如在组织学生欣赏《瑶族舞曲》时,欣赏A主题,仔细聆听后提问:A主题在第一部分中出现了几次,演奏乐器如何变化,乐曲描绘的是什么场景。从哼唱主旋律,到感受小提琴的委婉,如少女翩翩起舞。随着音乐的进行,气氛越来越热烈,管乐突出欢快活泼,整个乐曲推向高潮。

聆听B主题,提问:这段乐曲的速度、力度、音乐情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聆听C主题,再次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变化,速度再次变慢,旋律柔和委婉,好像人们在欢歌跳舞后坐在月光下静静地交谈。

让学生对比欣赏这三段音乐,充分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等方面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来展现不同的音乐情景。

(五)以“听+想”模式,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遨游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管弦乐欣赏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让学生驰骋在音乐作品中。

在欣赏《卡门序曲》时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斗牛士,潇洒地站在场中央,拿着红斗篷,逗着奔牛,充满着惊险,耳听观众的欢呼声。在欣赏《化装舞会》时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和舞伴在舞池中央不停地旋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让学生大胆地想并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对于学生的大胆阐述,教师评价要耐心而富于跳脱思维,不仅有指导方向,更要有远见卓识,让学生的思维在音乐中碰撞出火花。这对学生来说是思维发展,对教师来说是累积经验与增强思辨能力。

四、基于课堂观察的“听+”教学模式的效果与不足

表2:初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统计

对比表1、2可知,实施五重“听+”教学模式一年后,学生从喜欢音乐到懂音乐,欣赏水平提高迅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义,具有课堂推广的价值与意义。

(一)效果

1. 五重“听+”教学模式有效化解学生学习困惑

立足经典,融贯东西,五重“听+”学习模式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融合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结构、表达情感等,学生感同身受,沉浸式聆听,体味音乐传达的愉悦、倾诉、离愁、哀伤等心情,逐渐喜欢聆听,知性聆听,听出音乐的内容。笔者探究的管弦类欣赏课“听+”模式,学生欣赏管弦类音乐的水平得到提升,欣赏课教学难题得到破解。

2.五重“听+”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聆听品质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只有通过聆听,才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情绪不稳定,心浮气躁是难以高质量地进行聆听的,心静才能认真聆听,进而培养学习能力,发展聆听品质。学会聆听是学好音乐的首要条件,会使欣赏东西方音乐的倾向性不再显化。

(二)不足与建议

在教学计划内完成管弦类音乐欣赏内容、相关的练习,时间紧张。学生群体的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匮乏往往会导致教师调整失衡。要通过适宜的“听+”比例调整,使欣赏课达到掌握音乐知识、陶冶情操、提升音乐素养的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立足课堂实践,通过五重“听+”教学模式的实施,有效促进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发展,五重推进,引导学生静心聆听,同时训练学生掌握音乐要素,发展音乐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欣赏课音乐作品音乐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浅探高中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从备课角度看初中美术欣赏课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学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一堂戏曲欣赏课所想到的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