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非遗在文化旅游中的产业升级研究

2021-12-27 09:05粟立敏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升级

粟立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辅助,同时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交通工具的便利,文化旅游产业欣欣向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这一背景之下,我国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中的产业升级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它引领着侗族文化朝着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方向进步。侗族文化是侗族人民智慧与劳动的代表,也是侗族人民的生存根基,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华丽瑰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骄傲。在改革开放事业的推动之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有利于推动我国民族文化保护事业不断推进。

关键词:侗族非遗;文化旅游;产业升级

引言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文化遗产的代表,它主要包括群体表演、民族知识和技能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侗族文化和群体发生了不断的演变,形成越来越多新的工具和工艺品,这是对旧时代文化产物的颠覆,也是对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丰富与发展,是人类创造力和事物多样性的共同体现。当前在宏观经济总量和投资环境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必须要对侗族非遗文化进行产业化升级,才能让各种文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适应知识经济和新常态经济的发展态势,对侗族非遗文化进行产业化的提质增效,采取一系列措施转变发展方向,引领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健康发展。

一、侗族非遗在文化旅游中的发展现状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璀璨悠久的文化类型,创造了数不胜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2018年,关于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将近48个保护点和16项提名,主要包括侗族刺绣、侗族歌曲、侗族服饰手工业等。侗族文化除了对我国影响深远之外,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赞誉。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民间发扬起来的,根深土长,延绵不绝,发展至今具有明显的侗族本地气息,它反映的是侗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包含了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视觉和触觉感受,把民族情感、社会传统相结合,表现出侗族朴实安逸的生活状态和少数民族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侗族文化提升了我国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以侗族文化中著名的鼓楼为例,鼓楼是侗族文化的符号和代表,它模仿树的形状依山而建,属于侗族高楼建筑中的一种。鼓楼是由于在楼上放置乐鼓而得名,每逢重大事件或者节日典礼时,侗族人民会敲响锣鼓,聚集群众,鼓楼也成为了侗族人民社交娱乐和聚会的主要场所,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劳勇敢的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独特和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文化,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支持之下,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逐渐体现出了传统方式的局限性,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调整,加速对侗族非遗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要对其加强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加快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型旅游资源的开发[1]。

二、侗族非遗在文化旅游中的产业升级策略与建议

1.打造生态民俗保护村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侗族人民的生产劳动方式,因此在其产业化升级的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其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生活环境,才能让文化继续流传下去,和当地的人民群众生长在一起,否则如果文化一旦脱离其产生的根源和土壤,就会像花朵失去了水分,只会加速侗族文化的衰亡,让文化失去真实性。为了确保侗族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一定要建设生态民族保护村,以民族聚居区的形式,让文化从同心圆内向周边扩散。保护区内不一定非要聚集原生态的侗族传统民居和传统建筑,也可以仿造具有侗族风情的建筑物和服装文化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对侗族文化进行扩散和宣扬,让社会民众了解侗族这一少数民族的非遗成果,对保护村落的建设与开发要循序渐进,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文化传承。

2.对文化产业模式进行升级与开发

侗族非遗保护的产业升级可以通过产业化的模式来运行。第一个方面可以考慮开发馆藏旅游模式,把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品比如服饰、手工制品等放置在博物馆内,没有实物的可以用视频、图片的形式来代替,记录侗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这也是常见的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手段。在政府有关部门的资助之下,打造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可以仿照黔东南地区南州民族博物馆,收藏工艺品和服装类制品,配上专门的讲解员,向游客介绍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第二个方面,可以打造生态化的博物馆旅游[2]。在侗族聚集区之内可以划出一部分土地,圈定范围,保存和侗族有关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原始部落文化和原生态的环境要加强维护,不要因为环境变化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丢失,维护民族共同利益。建设侗族生态博物馆就能够保留侗族的方言服饰、宗教祭祀等民俗文化。第三个方面是开办侗族节日旅游。在侗民族中,每年的农历六月六都会举办盛大的歌舞会,吸引周边众多的人民来参加。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他们会选择固定的时间开办文化旅游节,通过节日庆典活动载歌载舞,放声歌唱,这是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和介绍。由此可见,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升级必须要扩展对外宣传的渠道,尤其是对于某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要通过增加游客数量提高当地收入,提高侗族经济发展速度,让经济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良性循环,通过生态旅游模式和节日旅游模式开发侗族非物质文化,确保侗族的民俗风情、方言服饰得以流传,不被遗忘和破坏[3]。

3.加强招商引资创新投资方式

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升级需要找准招商引资的切入口,洞悉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招商动机,通过外包招商和以商招商两种形式拓宽招商渠道,建设生态保护园区,通过定向招商、会展招商等多种形式,借助国家政策优惠和大力支持,打造侗民族创新创业大赛,以大城市为孵化器和孵化点,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成效,吸引国内外重大资本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投资,鼓励浙商、徽商等大型商业团体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与侗族文化产业加强合作,扩大战略资本。除此之外,侗族非遗文化保护要加速融资模式的创新,提高融资力度,抓住黔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契机,加快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有关部门也要提供文化保护补助资金,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和专项资金融资渠道,发挥国家和政府的牵头作用,针对侗族主要分布的黔桂湘三省地区,应当建设三省联动机制,通过整体开发和重点保护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效率[4]。

三、结语

综上所述,侗族非遗在文化旅游中的产业升级需要背靠群众,根植土壤,坚持侗族文化特色与传统风俗,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侗族文化保护效率。要打造生态民俗保护村,对文化产业模式进行升级与开发,加强招商引资创新投资方式,提高侗族非遗文化的商业价值,形成旅游文化产业链,借助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势,打造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侗族非遗传承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吉祥. 侗族文化元素融入特色高中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21.

[2]郭珊敏.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三江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9):57-59.

[3]鲁宁.通道侗族非遗文化在湖湘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艺术价值研究[J].大观,2021(05):69-70.

[4]韩璐,胡蒙师.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J].现代农机,2021(02):9-11.

猜你喜欢
文化旅游产业升级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江苏省OFDI产业升级效应浅析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