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农村“三变”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2021-12-27 16:57
南方农业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三变贫困户农户

马 亮

(武山县农机服务中心,甘肃武山 741300)

近年来,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逐步推进农村“三变”(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改革,把农村“三变”改革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助推器、促进农业农村改革的新引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按照“政府扶持、企业(合作社)带动、市场主导、农户参与”的思路,在盘活农村各类资源、整合各方面资金、培育富民特色产业及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等方面狠抓关键举措,有力促进了农村“三变”改革的深入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武山县概况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辖13 镇2 乡344 个行政村10 个社区,总面积2 011 km2,总耕地5.57 万公顷,总人口44.94 万,是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县、“中国韭菜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武术之乡”“玉器之乡”。蔬菜产业为武山县支柱产业,武山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63 万公顷。

2 “三变”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2.1 主要做法

武山县农村“三变”改革开展以来,形成了改革示范点带动、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主体参与的良好氛围,多渠道以土地、林地、荒滩、草地、沙地、水资源、景观等自然资源,以及资金、技术、电商、托管、信贷、劳务、场地、房屋、设施、机械、大数据、车辆、集体资产等可变资源入股,通过入股分红带动农户和贫困户增收。根据县农业农村局统计,截至2020 年,武山县各类分红总计达5 083 万元。

武山县的农村“三变”改革目前仍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但已初见成效,可以归纳总结为资金入股型、产业扶贫型、盘活资源型、异地兴业型4 个类型。

1)资金入股型主要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或村集体自筹资金,投入到经营主体,享受股份权利[1]。案例1:武山县财政投入扶贫资金1 000 万元,折股量化到武山县15 个乡镇50 个贫困村,每村20 万元入股到甘肃伏羲药业有限公司[2],每年按股金的10%给50 个入股贫困村每村2 万元分红,增加村集体收入,由村集体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每村帮助10 户贫困户,带动武山县500 户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案例2:武山县光伏扶贫项目,按照“抢抓光伏发电机遇、融资政策性入股,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实现贫困户脱贫增收”的要求,投入资金3 120 万元入股到光伏扶贫,156 个贫困村每年获得3 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收益,3 615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均分红3 000 元。

2)产业扶贫型主要是指通过发展产业,建立起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集体和农民(贫困户)增收。案例1:武山县为了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增加蔬菜、果品等农产品附加值,在武山县整合4 535 万元产业扶贫到户资金投入到青露果蔬、通济牧业等12 家龙头企业和43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按入股资金每年10%的比例、合作社按入股资金每年8%的比例向村集体保底分红,再由村集体对贫困户进行二次分配。案例2:武山县马力镇王门村创业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一家发展樱桃、苹果种植和林下散养“跑步鸡”产业的行业引领者,合作社和75 户农户签订散养土鸡1 万只订单入股协议,入股农户共计分红45万元,其中25户贫困户年分红10万元,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3)盘活资源型指开发利用未承包到户的耕地、林地、园地、水面和“四荒地”等集体资源,以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公开招投标,对闲置资产进行处理,开辟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例如,武山县川馨香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韩川村集体将3.65 hm2“荒滩”地和产业扶贫资金56 万元入股,7 户贫困户以双助贷资金14 万元入股,27 人以劳务入股,7 人以管理技术入股,合作社建成大棚41 座。将“死资源”变成了“活资产”,盘活了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支持和认可。

4)异地兴业型是指通过整合专项资金作为股金,实现享有农民持股,在其他地方兴办实业的新突破。案例1:运用“三变”+异地置业模式,县委组织部筹措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资金及党费共计550 万元,把资金量化到贫困村,以贫困村入股的形式投入到县域基础设施开发有限公司用于停车场建设,55个贫困村年分红0.7万元,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积累。通过财政资金以村集体、贫困户入股的形式,进一步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案例2:武山县马滩水果玉米异地产业扶贫项目,筛选吸纳1 181 户2 000 名脱贫难度较大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入股,由中美国玉公司在张掖市、榆中县等地种植水果玉米。武山县贫困户每户缴纳200 元入股资金,从2018 年起,每名入股群众每年可获得4 000 元红利,可连续分红5 年。

2.2 取得的初步成效

1)助推产业发展,壮大经营主体。武山县围绕光伏、文旅、电商及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发展短、平、快的豆角、辣椒、蒜苗等蔬菜品牌和打造中药材、牛、土蜂、冷水鱼、乌龙头等产业。武山县15 个乡镇344 个行政村累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951 家,按照“壮大一批、新建一批、引进一批”的思路,积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了群众的增收步伐,通过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三变”改革,实现了小农户分散经营与规模化发展的有机衔接,搭建起了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效益分成的桥梁和纽带,为群众增加收入提供了有效途径,为打赢脱贫攻坚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

2)突出以点带面,打造股份农民。武山县农村“三变”改革按照先行试点、先易后难的原则,形成了以“光伏+村集体+农户”、洛门东华农庄“三变”+苹果产业+林下种植、洛门盛丰果业“三变”+樱桃种植+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城关川鑫香种植合作社“三变”+特色产业+采摘观光、伏羲药业“三变”+中药材种植、龙台镇鑫水源合作社、滩歌镇恒晟农业“三变”+土蜂养殖、“三变”+乌龙头种植等发展模式,对武山县农村“三变”改革起到了典型带动作用。入股村民没有了后顾之忧,拥有了股权证,每年的分红清单也看得明白,农民真正变成了“股民”[3]。

3 存在的问题

3.1 思想认识重视程度不够

相关部门没有履行职能,配套的政策措施没有落实。对农村“三变”改革的宣传力度还不大,氛围还不浓,没有调动起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农户对“三变”改革的政策知晓率低、参与度不够,群众还存在等待观望现象。

3.2 保障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

各方参与“三变”改革力度不大,乡村参与“三变”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谁来带、谁来领”的问题仍然突出,没有真正形成工作合力。在经营主体资产监督管理、壮大村集体经济、鼓励经营主体发展、风险防控等方面配套政策还不完善,资产和收益评估、产权交易政策不匹配,缺少农村产权评估、担保、交易平台。

4 武山县农村“三变”改革的对策

4.1 加强宣传,引导群众参与

大力营造“三变”改革试点的浓厚氛围,县、乡、村要利用广播、网络、横幅、宣传册等宣传工具,向广大群众广泛宣传“三变”改革的重要意义、政策要点、方式方法和基本要求,合理引导群众主动自愿参与试点工作,让群众会算账,尝得到甜头。及时总结“三变”改革试点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树立典型,放大推广。

4.2 做大产业,培育承接载体

按照甘肃省实施的丝路寒旱农业、农业三年倍增计划等政策,结合武山县实际情况,围绕蔬菜、果品、畜牧、劳务、中药材、土蜂养殖、渔家乐等特色优势产业,有力推动“三变”改革。同时,结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筛选一批有市场、有前景的好项目,培育有技术、有资金、抗风险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来积极参与农村“三变”改革,实现各方参与者互利共赢[4]。

4.3 整合资金,鼓励入股合作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利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专项资金、国家扶持资金、信贷融资及社会闲散资金共同参与“三变”改革,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放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形成推动合力[5]。通过股权纽带盘活资源,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制合作,合理确定入股主体和承接经营主体所占股比及收益分配方法,确保资产安全增值。

4.4 抓好培训,培养行家里手

全面加强党政领导、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农村致富能人等重点人员的培训,通过对“三变”业务工作进行专题讲课、外出学习、研讨交流等形式的培训,真正把他们培养成懂“三变”、会“三变”、推“三变”的能手,为“三变”改革储备优秀的干部和能手,为武山县农村“三变”改革提供人才保障。

4.5 完善各类机制,凝聚形成合力

创新完善股权分红机制、经营监管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及时发现试点中的不足和漏洞,保证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失。发挥各成员单位和帮扶单位干部自身优势,给群众出谋划策,帮助试点村定思路、选产业、商股比,帮助合作社提高运营效率,帮助农户转变观念,树立发展信心,凝聚各方力量,为改革创新提供强大动力。

猜你喜欢
三变贫困户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贵州黄平县:“三变”改革激发产业活力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