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近期结果比较△

2021-12-27 08:39谷艳超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年23期
关键词:双通道椎间盘腰椎间盘

谷艳超,李 莹,谢 维,刘 鏐,唐 谨

(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脊柱微创科,湖北武汉 430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导致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随着时代发展患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1]。近年来微创技术不断发展,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技术已经逐步替代传统开放手术,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手术方式[2]。2017年以来,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逐渐兴起,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开辟新的技术[3,4],作者自2020年6月开展UBE术,现将UBE技术和PELD技术治疗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的近期疗效比较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0年6月1日—2020年12月30日,初次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6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术前医患沟通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2例,分别采用UBE和PELD术。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LQE2020122),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

1.2 手术方法

UBE组:全麻,患者俯卧于手术床上,腹部悬空,透视确认并标记责任节段间隙。棘突向旁开0.5~1 cm,分别于间隙的头尾侧1.5 cm处标记操作通道和观察通道。以体表标志为参考,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扩张器钝性分离,头端观察通道置入内镜,尾端工作通道置入扩张套管(图1a),再次透视确认(图1b)。于工作通道置入90°等离子刀头分离软组织,暴露责任椎上、下椎板。切除部分上椎板下缘和下椎板上缘,暴露黄韧带起止点。枪钳咬除黄韧带,充分暴露硬膜囊。神经剥离器分离神经根后经操作通道神经拉钩牵开神经根,髓核钳摘除突出及盘内髓核组织(图1c,1d)。切口缝合,术毕。

图1 患者,男,L4/5椎间盘突出,行单边双通道脊柱内镜下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 1a:建立双通道 1b:透视确认双通道位置 1c:镜下取出脱出椎间盘 1d:椎间盘切除后,神经减压松动

PELD组:局部麻醉,患者俯卧于手术台,透视确定责任节段。依据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的节段、突出的位置情况选择椎间孔入路或经椎板间入路。行穿刺至靶点,切开皮肤约1 cm,置入导丝,拔出穿刺针,沿导丝置入扩张管逐级扩张,置入工作通道和内镜。镜下切除脱出髓核及责任间隙松动的椎间盘。

术后均常规抗感染、镇痛、脱水处理。术后第2 d无特殊可戴腰部护具下床活动。3 d后出院。

1.3 评价指标

记录患者围手术期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效果。行影像检查,测量椎间隙高度、椎管面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资料呈正态分布时,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两时间点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资料呈非正态分布时,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等级资料两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结果

6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术中改变手术方式病例,UBE组术中1例硬膜破裂,两组患者术中均无严重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见表1。UBE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均长于PEL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结果(±s)与比较

表1 两组临床结果(±s)与比较

images/BZ_85_204_982_545_1048.pngimages/BZ_85_545_982_771_1048.pngU B E组(n=3 2)6 8.7 3±8.5 1images/BZ_85_771_982_1023_1048.pngP E L D组(n=3 2)4 2.5 2±1 3.6 3 P值0.0 3 1 0.1 2 8指标手术时间(m i n)9.1 3±1.5 1 5.1 1±2.3 3 0.0 4 3 6.0 1±0.9 3 1.6 1±0.1 3 0.5 1±0.7 4<0.0 0 1 6.5 1±0.6 3 1.9 2±0.2 4 0.6 3±0.5 2<0.0 0 1 0.0 6 4<0.0 0 1 0.0 5 4平均住院日(d)V A S评分(分)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P值O D I指数(%)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P值1 0.5 1±3.0 2<0.0 0 1 1 1.1 3±1.7 2<0.0 0 1 0.4 9 7 5 5.1 2±5.5 1 1 4.8 1±2.7 2 5 3.9 1±6.4 3 1 5.1 4±1.9 3 0.1 4 9 0.3 7 2

64例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随访过程中,两组均无症状加重、翻修手术或改行手术。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1个月UBE组VAS评分显著高于PELD组(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ODI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影像评估

两组影像学测量结果见表2。不同时间点间两组的椎间隙高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椎间隙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椎管面积均显著增大(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椎管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影像测量结果(±s)与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影像测量结果(±s)与比较

指标椎间盘高度(m m)images/BZ_85_204_2061_506_2127.pngimages/BZ_85_506_2061_702_2127.pngimages/BZ_85_702_2061_882_2127.pngimages/BZ_85_882_2061_1070_2127.png时间点术前U B E组(n=3 2)9.6 6±0.8 2 P E L D组(n=3 2)9.6 5±0.9 6 P值0.7 3 2 0.6 3 6椎管面积(c m 2)0.6 4 2 0.7 4 5 0.7 5 5末次随访P值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P值9.5 2±0.3 7 0.6 6 1 1.4 7±0.4 5 1.9 7±0.2 1 1.9 7±0.8 9<0.0 0 1 9.5 1±0.8 6 0.6 8 9 1.4 9±0.1 2 1.9 7±0.8 6 1.9 8±0.0 3<0.0 0 1 0.5 9 6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手术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均具有良好效果,术后各个阶段VAS评分、ODI评分都显著改善,均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确切手段。UBE技术相比于PLED技术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UBE技术采用的两个通道,和PELD技术相比,不受管道限制,操作更加灵活,并可以任意调整角度[5];其次,UBE技术没有固定的管道挤压周围软组织,组织缺血、缺氧轻[6];再次,UBE技术可实现“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因为镜头小,器械操作灵活,对于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或需两侧减压的患者更具优势;此外,UBE技术操作类似开放椎板开窗减压术,脊柱外科医生更加熟悉,学习曲线相对PELD技术更为平缓;另外,UBE技术观察通道和工作通道呈现“V”形,因此镜下视野为“扁平化”,LELD技术镜头和器械同轴,视野为“圆形化”,那么在关节及椎板成形时UBE技术切除的骨质更为准确。

UBE技术相对于PELD技术的不足之处:(1)UBE技术需要2个切口,观察通道为0.5 cm左右,操作通道1 cm左右[3],因器械操作需要和角度变化,操作通道可能会适当延长切口,相比于PELD技术创伤更大,术后疼痛更重;(2)UBE国内一般不行椎间孔入路,均需对上下椎体椎板和部分关节突进行成形,而PELD无论经椎间孔入路还是经椎板间入路,成形相对较小,因此,UBE操作更久,本研究结果显示UBE组手术时间长于PLED组而且伴随手术时间延长,手术风险不断增加,平均住院日随之延长;(3)UBE技术虽然无通道限制,但因软组织遮挡,常出现“找不到器械”情况,需要多次试探插入器械,造成手术时间延长,是手术时间长、术后疼痛重另一个重要原因;(4)因出血量无法统计,因此本研究并未将此项指标纳入研究,但UBE技术的用水量为PELD的3倍[7],而且要求的水压更大,加之UBE手术时间更久,因此,UBE技术理论上出血较PELD更多;(5)UBE技术通常需要两个等离子射频刀头(90°和0°),加之需要全麻,因此UBE技术费用相对较高;(6)UBE技术需要术者双手同时抬高工作,因没有支撑点,相对于PELD技术操作时为一手托于另一只手操作更易疲劳,尤其手术关键步骤为手术末期,双手疲劳,延长手术时间;(7)UBE技术为双通道技术,大多数术者为右利手,因此左边操作时观察通道在头侧,操作通道在尾侧操作相对容易,而如果为右侧症状,则会引起术者操作不适,延长手术时间;(8)UBE手术一般需要90°和0°等离子射频刀头和动力系统,因此踏板较多,如踩错踏板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UBE和PELD两种技术都具有现代微创的理念,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都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临床上缺乏两者之间的对比研究,通过本实验可知,PELD技术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上更具优势,因此,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PELD更为适宜。

猜你喜欢
双通道椎间盘腰椎间盘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采用6.25mm×6.25mm×1.8mm LGA封装的双通道2.5A、单通道5A超薄微型模块稳压器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分类高考能否打通“双通道”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