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沟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思考

2021-12-28 14:54归宝辰
农村.农业.农民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质量农业经济

归宝辰

2016年以来,洛阳市委、市政府立足“五山四岭一分川”的地域实际,因地制宜,逆势创新,以“沟域经济”为总抓手,突出“一沟一特色、一域一产业”,拉开了乡村振兴的大幕,走出了一条乡村繁荣发展的新路,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关注。但从整体上说,洛阳市沟域经济仍然处于“理念落地、行动上坡、成效初现”的始创阶段。尽管全市55个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区都呈现了诸多亮点,但也存在差异,优者不强,差者尚弱,发展极不均衡。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规划引领不够到位、示范样板不够精彩、差异特色不够鲜明、产业内容不够丰富、产业规模不够量级、产业链条不够紧凑、品牌优势不够突出、市场衔接不够牢固、龙头企业不够强劲、联农机制不够灵活、科技应用不够充分、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产效统计不够规范、政策内容不够分量、工作措施不够管用、推进速度不够快、干部作风不够扎实等。所存在的问题既有掣肘瓶颈,又蕴藏发展潜能,或也潜生机遇,都不是根本的困束障碍,都能够被克服化解和提升转优,只需有坚定的信心和改进措施。

一、促进沟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化认识、深化创新,以更扎实的作风攻坚克难

推动沟域经济深入发展,现有的基础强于存在问题的制约,不断优化的政策环境和国家的战略导向又为沟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机遇。化弱为强,化短为长,只待有担当和创新精神的人。发展沟域经济大有可为,更能大有作为。县、乡、村干部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坚定信心,把发展沟域经济作为振兴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要依靠群众,主动作为,敢啃硬骨头,创造真业绩。要不断创新思维、方法、机制来提升工作效能。要着力提高工作本领,夯实工作作风,争创一流的工作成效。

二、促进沟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再梳理政策,优化政策集成,促进产业要素合理流动,有效汇聚到沟域经济示范区建设

发展沟域经济是一定时期内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抓手,更是加强生态建设、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乡村振兴的迫切要求。政策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是攻破堡垒的锐利武器。政策创新是新动能,是“千斤顶”。促进沟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于不断创新的、系统性的、有机集成的、操作便捷的、务实而非僵化的政策作支撑,才能促进诸如资金、人才、技术、设备、土地、市场、品牌,甚至人的精神、社会民风等要素都能相向汇流,畅快融合到沟域经济示范区的优势项目之中,而成为沟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三、促进沟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产业结构再优化,扩大产业规模,塑造产业品牌,唱响产业特色、优质、高效的主旋律

发展沟域经济,产业是基础,也是根本。产业定位既要切合地域、区域实际,又要切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还要切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市场。这必然要求产业要唱响特色、优质、高效的主旋律,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优化产业结构,选准产业主题,丰富产业业态,向优势产业进军,宜什么就做什么。优势产业是指有特色吸引性、有产品高质性、有产效高溢性、有消费倾向性、有品牌稳定性的产业。发展优势产业,需要稳步扩大规模,稳定适度规模。需要防止盲目冒进、粗放扩充、急功近利,也要克服束手束脚、怠行迟步,进而抓住先机、纾困育机。

四、促进沟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培强育壮市场主体和人才主体,创建两大主体演大角唱大戏的大舞台

作为市场主体的工商企业(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掌握技术要素的劳动者(包括农技专家、高素质农民等)才是发展沟域经济的主体,二者缺一不可。这两大主体是包括以科学技术为引领的各类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和推进者,是生产发展的火车头,也是经营产能的孵化器。支持农业企业做大做强,为其创建优异的发展环境,政府义不容辞。支持各类人才奉献农业领域,培育各类高素质农民,政府和企业都应舍身下本,运筹缜密。各级政府要为“市场主体和人才主体”创建演大角唱大戏的广阔舞台,激发产业发展动力。

五、促进沟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在“融合”上下功夫,构成产业链、价值链、市场链一体化产出能效

社会历次产业革命都在倒逼农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在农业农村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这是我国强国之路的短腿。农业短板从工业革命到信息化革命一直延续至今,像洛阳这些农业落后的地区尤为严重。当前工业革命和信息化革命的叠加,更加逼迫农业转型升级。这就是要以“融”来实现转型跨越。这就必须着力在“三产融合”方面下功夫。农业要走工业化道路提质增效,要走信息化道路换挡提速,要走文旅化道路助跑驰骋,要走优质化道路晋级加冕。这就是农业产业化“三产融合”“有容乃大”的康庄大道。“三产融合”是有机化产业构成,它将会使农业的产业链前延后伸,使农业的价值链扩宽增容,使农业的市场链有机联动。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市场链三链一体化并构,必将使农业农村发展早日步入正轨。

六、促进沟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千锤百炼驾驭功力,创新优化具体行动和实施举措

量力布局沟域经济示范区数量,以行稳取胜。高质量发展沟域经济,比的是优势资源,也是在比资本和人的主观能动力。资源、产品、市场是发展的基本三要素,资金、人才、机制是成功的关键三要素。一味求快冒进,会陷入劳民伤财的困境。以积极拼搏求快,更要以量力而行走稳。在沟域经济示范区发展数量与范围上,要首先重提质,再稳扩面,从而夯实基础,求取实效。在沟域经济发展内涵上,要在提升沟域产业综合绩效和沟域田园多元景观上多下功夫。在沟域经济影响力上,要树立品牌意识,创建独特的品牌形象,打造地域公共品牌的恒久美誉度。

深入优化示范区沟域规划,以精准取胜。沟域环境(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是根基,产业方向是灵魂,科学规划是效益。科学和精准是规划的生命。从整体上分析,洛阳市已开建的55个市级示范区,科学的规划并不多见,低层次的仍占大多数,短期性和同质化较普遍。乡与乡之间或县与县之间沟域联体规划、联动发展、联手互补的合力还不够有序,在实施中各自走着说着干着。经营主体组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方向与产业链布局、生产生活空间设置等都很粗放,集成性与系统性、集聚效应与互补分工均有不足,都想各自为战而缺少统筹。因此,各沟域经济示范区都需要再深入优化,研讨论证,多沟通,相邻沟域产业应一体打造。规划要预设前瞻性发展空间,与资源节约型模式、环境友好型模式、现代高效型模式、农旅融合型模式、现代文化创意型模式、互联网智能型模式等有机接轨,以形成产业、生态、生活一盘棋发展格局,为沟域经济有序发展提供行动指南。各沟域经济规划要与国家农业发展的布局衔接,统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连通关系,统筹田园综合体、产业化联合体的相融关系,使各区域相对分散型生产转向有机集成,形成大联合产业关系。在全市以及一个或几个县打造由一种特色产品变成一种共同的特色产业,把经营主体优化组建,变分散同质竞争为合作共赢,实现一定区域内由局部平面发展转变为大区域或适当区域的立体集成发展,同步向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

构建多元投融资机制,以资本积聚取胜。发展沟域经济,人是万能的,但缺少资本是万万不行的。资本是产业的桩基,是技术和人才的强磁力,它可以吸附一切生产要素的向心性汇聚,先聚变再裂变,进而释放出强大的产业动能。政府应设立沟域经济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应改善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引领大型企业向农业领域投资。要创建安全保障平台,促进金融资本放心进入农业农村。要开办产权交易平台,推动资产转资本市场化流动。要构筑利益共享机制,触动农户向股东身份转变。要以人的创新创造力和利益机制驱动力,构建多元投融资的资本湖泊,浇灌出沟域经济发展的高地。

行政调控与市场调配应有效接轨,以可持续发展取胜。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依赖行政调控和市场调配的有机联动。既往发展中农业产业有的短命,往往与“行政推动”或“跟风盲动”有关。因为,“行政推动”“跟风盲动”只偏重发展速度和规模,而忽视质量及后续的深化或延伸服务,必然导致失败或低效。比如,洛阳市牡丹产业、核桃产业发展的缺陷,还有20年前洛宁的“绿色风暴”都有教训。当下如火如荼的花椒、艾草产业也隐藏着退化危机。优种和弃管、盆景和荒废、精致和粗放并存。特别是市场对接、产业链延伸忽视超前性预案和跟进性行动,或仅有分散性、简单化、小规模的产业链布局,而缺少总体统筹,一体引领。

树立筑巢意识,以基础“畅通”取胜。发展沟域经济,难点、重点在沟域区域内路网、水系等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这些“梗阻”因成本高、经济回报周期慢,是市场主体不愿涉及不愿投资的“堵点”。这就要求政府要下苦力、动实招、排万难,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最初一公里”问题。要优先确保路网、水系畅通,要有筑巢引凤意识,才能倍增沟域经济投资主体的创业信心。未来30年,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政府和企业都应主动作为,群众方可早日得到实惠。

猜你喜欢
高质量农业经济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