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邑自箴》词汇史研究价值刍议

2021-12-28 16:53高列过赖冠洲
现代语文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词汇

高列过 赖冠洲

摘  要:《作邑自箴》是北宋李元弼编著的官箴书,蕴含着丰富的近代汉语词汇。以《治家》篇为例,该篇213个词语中,唐五代以来新产生的近代汉语词汇就有51个。有57个行政管理、经济、司法类词语,白维国《近代汉语词典》所举首例书证,大都晚于《作邑自箴》。分析《作邑自箴》的语气副词、介词“逐”、“除……外”以及附加式构词“打~”“~子”等,有助于完善、深化近代汉语虚词和构词法研究。

关键词:《作邑自箴》;近代汉语;词汇

一、《作邑自箴》语言研究概况

《作邑自箴》是北宋李元弼于1117年①撰写的官箴(即“做官的戒规”)书,两万余字,共十卷。包括卷一《正己》《治家》,卷二至四《处事》,卷六至九《规矩》,卷十《登途须知》《急务药方》等,详细记载了当时与县政有关的刑狱、赋税、户口等方面的内容。

《作邑自箴》的语言面貌引起学者的关注已久。上一世纪四十年代,吕叔湘在探讨文言和白话的差异时,请几位朋友对十二段文章“不加思索,看完即下判断”,大家认为出自《作邑自箴》卷八的《写状抄书铺户约束》是文言;“让他们思索一番之后,意见就分歧了”,因而,《作邑自箴》被认为是“不文不白”。吕先生自己认为其时代“明明在(7)(8)(9)之后”,“并非文人之文”②。蒋绍愚在《也谈文言和白话》一文中曾引用了以上内容[1]。

可能是因为其语言面貌“不文不白”,却又“并非文人之文”的特点,在近代汉语研究领域,《作邑自箴》并未像《朝野佥载》《景德传灯录》那样受到重视。李文泽[2]、王硕[3]、陈敏[4]、许浩[5]等宋代语言、词汇研究的论著均未提及此书。此外,查检《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没有一例书证来自《作邑自箴》;查检白维国主编《近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近汉》),目前仅发现“沾亲”条引用《作邑自箴》卷一“同官骨肉过从多招谤议,苟或沾亲则无如之何”作为例证 [6](P2604)。

吕叔湘[7]、太田辰夫[8]、刘坚[9]、蔣绍愚[10]等学者,对哪些作品可作为近代汉语语法词汇研究的资料均作过精辟论述,并详列了相关书目,也都没有包含《作邑自箴》。学者们只是在解释字词时,曾引用该书作为例证。如:蒋礼鸿解释敦煌变文“缘房”一词,转引王贞珉《元曲选补笺》引李元弼③《作邑自箴》“但得夫妇年齿相当,不必论缘房之多少也”一句[11](P91)。项楚注释敦煌变文,七处引用《作邑自箴》作为例证,分别为《孟姜女变文》“忽尔”[12](P100)、《汉将王陵变》“田苗”[12](P126)、《韩擒虎话本》“盘缠”[12](P329)、《叶净能诗》“应内人惊笑不已”之“应”[12](P349)、《燕子赋(甲)》“邀勒”[12](P400)、《降魔变文》“在身”[12](P542)、《齖䶗书一卷》“缘房”[12](P793)。项楚解释寒山《嗟见多知汉》诗中的“忽尔”,亦引用《作邑自箴》[13](P909)。江在山商补新版《汉语大字典》,亦引用《作邑自箴》考证“徣—借”“夘—卯”“垜—垛”三组异体字,补充《汉语大字典》“呵”的义项和例证②[14](P12-24)。和谦曾引用《作邑自箴》来考证近代法制文书的“知在”一词[15](P276-280)。

总的来看,《作邑自箴》中的语言面貌虽然也引起了学界关注,但是专门研究该书语言现象的论著尚未见到。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就《作邑自箴》的词汇特征及其词汇史价值进行系统探讨。

二、《作邑自箴》近代汉语词语示例

可以说,《作邑自箴》蕴含着大量唐五代以来新产生的词汇。下面,就以《治家》篇为例,具体展示其近代汉语词汇的面貌③。

(一)《作邑自箴·治家》中的词语数量

《治家》篇共410个字,可切分为269个词语;将重复出现的计为一个词语,则共计213个词语。切分如下:

亏/物价/不如/多/与/钱,/多/与/钱/不如/少/买/物,/买/于/他/州县/尤/妙。/灯心、/皂角/须/月/置,/茸线/染色/计/两数/收买。/不惟/事/简,/兼/更/见/用。

勿/放/尼妇/出入,/收生/之/妇,/事/毕/亦然。

卖买/出入/钱物,/置/都历/拘辖,/免/涉/瓜履。

市买/文历,/须/置/两/本,/以/防/去失。/日/责/厅吏/覆算,/于/系头/后/系/书,/委的/依得/见/卖/实直/上色/价例,/方/可/签押。/历纸/三十/幅/一/给,/仍/以/私记/印/其/缝。

作/木牌/方/尺/馀,/写/告示,/或/刻,/或/金漆,/付/市买/随身,/以/示/行众。/文/在/后。

节级、/杖直、/拣搯、/厅子/之类,/令/买/己/物/及/借与/人/干置,/其/意/安/在?/不可/不可。

随行/衣笼/中/物,/置历/交付/主管人,/遇/有/添减,/结转/过押。

随行/差/市买/一/名,/准备/缓急,/买/饮食/之类,/亦/置/收支/钱历。/“缓急/买物,/不/必须/寻/行人,/但/就近/多/支钱/收买,/无害。”/此/语/题/于/历/首。

同官/骨肉/过从,/多/招/谤议。/苟或/沾亲,/则/无如之何,/然/亦/不宜/数/耳。

香矾/盐酒/之类,/自有/行人/者/不必/于/官务/收买。/其间/有/不得已/于/本务/沽买/者,/丁宁/专匠,/于/监官/当面/两平/称量,/押/单子/前来,/当/厅/再/隔手/称量/讫,/责/专匠/领钱/及/无大带过/官物/结罪/文状。

外事/不宜/对/家人辈/论持,/恐/生/悔吝。

常用/斗秤/丈尺/之属,/先/依/公/较定/封号,/责付/库子/收掌。/应/买/物,/并/委/库子/当/厅/两平/称量,/仍/斛斗/委/斗子。/告示/供/知委状。

其中,重复出现的词语共有36个,分别为:不可、不如、不宜、称量、出入、多、方、告示、行人、缓急、或、及、见、库子、两平、买、其、钱、仍、市买、事、收买、随行、委、物、一、以、亦、有、于、与、责、者、之类、置、专匠。

(二)《作邑自箴·治家》中的近代汉语词汇

《作邑自箴·治家》中的词语,《大词典》首例书证为唐代的有9个,北宋有11个,南宋有2个,元代有5个,明代有4个,清代有5个,共计36个。具体如表1所示:

《作邑自箴·治家》中的词语,《近汉》首例书证为唐代的有12个,五代有1个,北宋有11个,南宋有5个,明代有3个,清代有1个,共计33个。具体如表2所示:

《作邑自箴·治家》中的词语,《大词典》《近汉》均收录的有22个,分别为:

单子、当面、灯心、斗子、告示、过从、价例、交付、节级、就近、拘辖、库子、签押、去失、仍、收买、收生、厅子、文状、沾亲、知委、准备。

仅收录于《大词典》的有14个,分别为:

覆算、较定、借与、木牌、前来、茸线、实直、收支、委的、文历、香矾、依得、皂角、州县。

仅收录于《近汉》的有11个,分别为:

丁宁、封号、干置、官务、两平、上色、收掌、添减、外事、押、责付。

此外,“结转”“知委状”“置历”“主管人”4个词语,《大词典》《近汉》均未收录,据笔者初步调查,均为宋元以来的新词。

根据以上统计,《作邑自箴·治家》篇213个词语,唐五代以来新产生的词语就有51个,占比高达23.94%,可谓俯拾皆是。《作邑自箴》近代汉语词汇之丰富,可见一斑。

需要关注的是,在以上有词典收录的47个词语中,以两部词典为参照,取其中朝代更早的首例书证,从时代分布而言,书证滞后于《作邑自箴》的共有16个,其中,南宋6个,元代1个,明代4个,清代5个,共计占比35%(如表3所示)。该书对于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三、《作邑自箴》中的特色新词

这里将《近汉》首例书证晚于《作邑自箴》的词语视为新词。《近汉》未收录的词语,依据语料库或相关文献予以判定。

作为官箴书,《作邑自箴》的新词多为行政管理、经济、司法等方面的词汇,据初步统计,这类词语共有57个。其中,可将《近汉》列举的首例书证,由南宋、金时期提前至《作邑自箴》的有37个,元代有10个,明代有10个。

(一)行政管理词汇

《作邑自箴》行政管理类新词共有36个,其中,名词19个,动词17个。

1.名词(19个)

《近汉》首例书证见于南宋的词语有11个,分别为:簿子、册子、斗子、干当人、花字、牌子、贴司、图子、文引、巡铺、押录、押司。例如:

(1)拘收者,注入递月日,附某事牒至某处;发送者,取干当人收。(卷四,处事,24页)①

“干当人”指衙府中的办事吏员,也指经办事务的人员。《作邑自箴》凡7例。《近汉》首例引李弥逊《勘当徐公裕状》(579页)②。

《近汉》首例书证见于元代的词语有3个,分别为:号数、甲头、门子。例如:

(2)日轮手分、贴司二名入库,置历限与号数,逐晚结押。(卷二,处事,14页)

“号数”指编号,《近汉》首例引王桢《农书》

(759页)。

《近汉》首例书证见于明代的词语有4个,分别为:病状、单子、领状、朱批。例如:

(3)道路有疾病无养之人,立便抬舁,责付就近客店店户、医人如法看承,用药治疗,具病状当日申县。(卷七,榜耆壮,44页)

“病状”犹言病假条,《近汉》首例引《水浒传》(94页)。

2.动词(17个)

《近汉》首例书证见于南宋、金的词语有16个,分别为:报覆、摽拨、禀复、出头、管干、毁抹、缴纳、勘对、起遣、取覆、上宿、推收、预荐、责付、照证、追会。例如:

(4)称县中官员亲识,于乡村起动人户、寺观,仰速来报覆,以凭依法施行。(卷七,榜耆壮,44页)

“报覆”,同“报复”,指禀告、通报、答复。《作邑自箴》凡3例。《近汉》首例引《刘知远诸宫调》(58页)。

《近汉》首例书证为元代的僅有“比照”一词。例如:

(5)造五等簿,将乡书手、耆、户长隔在三处,不得相见,各给印由子,逐户开坐家业,却一处比照,如有大段不同,便是情弊。(卷四,处事,25页)

“比照”指对比、对照(验看),《近汉》首例引《宋史·选举志三》(75页)。

(二)经济词汇

《作邑自箴》经济类新词共有12个,其中,名词8个,动词4个。

1.名词(8个)

《近汉》首例书证见于南宋的有“坊场”“坊店”“酒务”“盘缠”4个词语。例如:

(6)坊场课利,写图常挂坐侧。(卷四,处事,26页)

“坊场”为官设专卖的市场。《作邑自箴》凡2例。《近汉》首例引廖行之《论保伍札子》(479页)。

《近汉》首例书证见于元代的仅有“头房”一词。例如:

(7)逐店常切洒扫头房三两处,并新净荐席之类,祗候官员、秀才安下。(卷七,榜客店户,45页)

“头房”指上等客房,《近汉》首例引《元曲选外编·西厢记》(2163页)。

《近汉》首例书证见于明代的有“出帐”“卖主”  “账目”3个词语。例如:

(8)出帐设人户,亦须均匀,置历轮当。(卷三,处事,21页)

“出帐”指卖契,《近汉》首例引《拍案惊奇》(243页)。

2.动词(4个)

《近汉》首例书证见于南宋的有“破荡”“收解”2个词语。例如:

(9)农、工、商贩,各务勤俭,不得因循破荡家产,上失父母甘旨,下阙妻男衣食,一失思虑,猝难拯救。(卷六,劝谕民庶榜,37页)

“破荡”指败坏掉、耗费掉(财产),《近汉》首例引袁寀《袁氏世范》(1551页)。

《近汉》首例书证见于元朝的有“写立”“准折”2个词语。例如:

(10)狡猾人户,多将田产写立白契,私约年限,质当钱物。(卷三,处事,20页)

“写立”指签订、订立,《近汉》首例引《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2326页)。

(三)司法词汇

这类词语有9个,其中,名词7个,动词2个。

《近汉》首例书证见于南宋的是名词“狱具”。例如:

(11)狱具并大小杖称量如法,用火印,仍令秤子自书姓名于其上,以金漆漆定。(卷一,处事,10页)

狱具,指刑具。《近汉》首例引周密《武林旧事》(2540页)。

《近汉》首例书证见于元代的有“押狱”“证见”  “状词”“状头”4个名词。例如:

(12)收禁罪人,须逐牢差定狱子,分明交与人数,及缘身有无疾病、痕伤,责状入案,押狱节级状后系书。(卷三,处事,22页)

“押狱”犹“押牢”,指狱卒、监狱看守。《作邑自箴》凡3见。《近汉》首例引陶宗仪《辍耕录》(2378页)。

《近汉》首例书证见于明代的有名词“状式”、动词“捕获”“当官”3个词语。例如:

(13)勘会得实,置簿,并保人姓名籍定,各用木牌,书状式并约束事件挂门首,仍给小木印,印于所写状钞诸般文字年月前。(卷三,处事,19页)

“状式”指印有规定格式的诉讼用纸。《作邑自箴》凡6见。《近汉》首例引《初刻拍案惊奇》(2728页)。

(14)应诸处申解捉到公事,本案当厅取状,系甚人下手捕获,签押入案。(卷五,规矩,33页)

“捕获”指缉拿。《近汉》首例引《醒世恒言》(109页)。

四、《作邑自箴》所见近代汉语虚词

《作邑自箴》使用了很多近代汉语虚词,如副词、介词等。

(一)表示申饬、强调等祈使语气的副词

此类副词《作邑自箴》中较多。其中,属于近代汉语时期的有“第一”“切”“务要”“不管”“须至”等。

1.【第一】千万,务必,表示祈使语气。《作邑自箴》有1例:

(15)公事文移差失,不许首改者,若旋折换,便是私罪,第一不可。(卷一,处事,12页)

《近汉》首例引唐代元稹《离思五首》(375页)。

2.【切】务必,千万。《作邑自箴》凡36见。例如:

(16)囚食须加意点检,不令减克。其见在狱粮等,三数日一点看,米豆切不宜出剩。(卷二,处事,16页)

(17)凡斗讼,乞勾所争人父母妻女之类照证,意在搔扰,切宜详度,不可一例追呼。(卷三,处事,20页)

(18)若用热汤或吃热物,其指径落矣。切戒之。(拾遗第十,登途须知,63页)

《近汉》首例引唐懿宗李漼《夏令推恩德音》(1709页)。

3.【务要】务必,一定要。《作邑自箴》凡5见。例如:

(19)牢狱墙壁门窗,常切周视,务要牢壮。(卷二,处事,17页)

(20)一家田土典卖与数家,为主者初出账目之时,务要速售,大写顷亩疆界。(卷三,处事,20页)

《近汉》首例引唐代刘汾《大赦庵记》(2260页)。

4.【不管】义为“休得;不要;不许”。《作邑自箴》凡5见。例如:

(21)禁囚疮病,当手医人置历注疾状,逐日具增减分数呈押。不管失所。①(卷五,规矩,33页)

《近汉》首例引北宋魏泰《东轩笔录》(118页),该书与《作邑自箴》同时代。

5.【须至】犹言务必。《作邑自箴》凡3见。例如:

(22)勘会今月日到任,并无亲戚并门客、秀才及医术、僧道、人力之类随行,窃虑有妄作上件名目之人在外作过,须至晓示者。(卷七,知县事榜,47页)

《近汉》首例引南宋岳珂《金佗粹编》(2356页),该书晚于《作邑自箴》。

(二)介詞

1.“逐”

介词“逐”,自宋以来常用于名词、量词之前,构成“逐~”类词。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云:“自宋以后多用逐字为辞,如逐人、逐事、逐件、逐年、逐月、逐日、逐时之类,皆谓随其事物以为区处,无所脱漏,故云逐也。”[16](P241-242)清代李调元《剿说》卷一亦有此论,唯首句作“自宋以来”[17](P2)。刘君指出:“‘逐X’从北宋始发展迅速,用例趋于规模化。”[18]该文所调查的北宋时期的文献为《旧五代史》和《苏轼文集》。在《作邑自箴》中,“逐”用于名词、量词、数词“一”之前,构成“逐~”类词,共计25个。

1)“逐”+名词

第一,在《作邑自箴》中,“逐”用于时间名词前,构成“逐代”“逐日”“逐日晚”“逐晚”“逐限”“逐旬”6个词语。其中,“逐日”有4例,“逐旬”有2例。例如:

(23)逐代开说并年甲。(卷八,公人家状式,52页)

(24)逐日轮贴书一名,于案侧执笔,抄节所判出状词,其判语则全录。(卷二,处事,17页)

(25)逐日晚揭下连粘押缝,以青夹紬袋子封,收入宅,次日取出,相换粘缀,不可散失。(卷四,处事,23页)

(26)日轮手分、贴司二名入库,置历限与号数,逐晚结押。(卷二,处事,14页)

(27)凡判索钱物状,量多寡宽与日限,却须逐限要还。(卷三,处事,19页)

(28)应镇、耆、庄宅牙人根括置籍,各给手把历,遇有典卖田产,实时抄上立契月日、钱数,逐旬具典卖数申县,乞催印契。(卷三,处事,20页)

其中,“逐日”,《近汉》解释为“每天、一天天”,首例书证为唐代刘叉《自古无长生劝姚合酒》(2703页)。

第二,在《作邑自箴》中,“逐”用于地点名词前,构成“逐村”“逐店”“逐库”“逐廊”“逐牢”“逐乡”“逐乡村”7个词语。其中,“逐村”有2例,“逐乡”有2例。例如:

(29)夏秋税差科才下,便榜逐村,大字楷书,告示人户。(卷二,处事,18页)

(30)逐店常切洒扫头房三两处,并新净荐席之类,祗候官员、秀才安下。(卷七,榜客店户,45页)

(31)内入门历,门子抄转收掌,逐库自来各有库子处,各自置历,其入门历止用一道。(卷一,处事,11页)

(32)廊下枷吊罪人,用东西廊牌子施写罪人姓名,付逐廊狱子专切看守。(卷四,处事,27页)

(33)收禁罪人,须逐牢差定狱子,分明交与人数,及缘身有无疾病、痕伤,责状入案,押狱节级状后系书。(卷三,处事,22页)

(34)差役不可仓猝,先将等第簿今逐乡抄出,用朱书某年曾充某役,曾不曾为事故未满抵替,今空闲实及几年,然后更将物力并税簿点对子细,方可依条定。(卷四,处事,26页)

(35)镇市中并外镇步,逐乡村店舍多处,各张一本,更作小字刊板。(卷六,劝谕民庶榜,37页)

此外,《作邑自箴》中还有“逐案”9例,“逐色”3例,“逐耆长”1例。例如:

(36)上司判状帖牒等,凿头付逐案分受讫,除元有日限外,并于前面粘白纸一小片节略朱书事目,呈覆请限行遣。(卷五,规矩,33页)

(37)起催税赋、和买诸般合纳钱物等,逐色置簿,开逐管户长催数,并乡司各置收分钞历子,更抄都历。(卷四,处事,26页)

(38)取责逐耆长所管乡分图子阔狭、地里、村分、四至,开说某村有某寺观、庙宇、古迹、亭馆、酒坊、河渡、巡铺、屋舍、客店等若干,及耆长、壮丁居止,各要至县的确地里,委无漏落,诣实结罪状连申,置簿抄上。(卷三,处事,22页)

2)“逐”+量词

第一,在《作邑自箴》中,“逐”与个体量词“幅”“个”“名”构成“逐幅”“逐个”“逐名”等。其中,“逐名”有2例。例如:

(39)用薄板二片如其纸大,逐日早贴所印纸在板两面,逐幅末后旋落日押字,置书案上,一一亲自写号件数。(卷四,处事,23页)

(40)差雇人马、船车、作匠之类,置簿轮转,逐名后多空素纸,批凿差雇月日,仍各给手把历子对凿。(卷二,处事,15页)

(41)凡弓手银楪子,逐个子细秤盘,仍印押。(卷三,处事,21页)

“逐个”,《近汉》解释为“一个接一个、挨个儿”,首例书证为元代陶宗仪《辍耕录》(2703页)。该例时代晚于《作邑自箴》。

第二,在《作邑自箴》中,“逐”与集体量词“贯”“户”“户户”“甲”“司”构成“逐贯”“逐户”“逐户户”“逐甲”“逐司”等。其中,“逐户”有2例,“逐司”有2例。例如:

(42)逐甲支钱,合除官钱若干,令甲头自数,在阶上库子交数其逐贯纽分,库子亦不得犯手,令甲头自俵。(卷四,处事,26页)

(43)税物见得色额,须逐户给单子,纽定折纳数目,印押讫,责付甲头赍俵,免得更来计会。(卷二,处事,17页)

(44)盖无缘逐户户尽数得足,其乡书手惟要关留户长磨税,及要户户尽足,其弊不可举也。(卷四,处事,27页)

(45)上司帖、牒,逐司置一牌,长尺许,前刻曰“某司帖牒”,后贴纸一幅,逐一自书,了即勾押,当挂目前。(卷二,处事,14页)

此外,《作邑自箴》中还有“逐一”6例。例如:

(46)截自到任日应管钱物都数,勒逐案开排结罪供申,开库逐一合历尾。所管数目,具状自收。(卷一,处事,10页)

“逐一”,《近汉》释为“逐个、一一地”,首例书证为宋代李纲《靖康传信录》(2703页),该例时代晚于《作邑自箴》。

以上“逐~”类词,《近汉》仅收录“逐日”“逐个”“逐一”三个词语,且“逐一”“逐个”两个词语的首例都晚于《作邑自箴》。

需要指出的是,在《作邑自箴》中,“逐”的泛化程度更深。此书中不仅有“逐X”,也有“逐XX”(如“逐户户”),甚至还有“逐XY”(如“逐耆长”“逐日晚” “逐乡村”)。刘君认为,“逐XX”和“逐XY”这些特殊逐指格式的出现,说明“逐”已经出现泛化使用的情况,语法化程度较深[18]。从这一意义上说,《作邑自箴》中特殊逐指格式的出现,也反映出“逐”在北宋时期的语法化程度已经较高。

2.框式介词“除……外”

(47)夏秋税差科才下,便榜逐村,大字楷书,告示人户。除差甲头外,更不刬刷重迭差人下乡,切莫搔扰。(卷二,处事,18页)

(48)除契中立定硬界、自合止依硬界外,其界至不明,先依年深契内顷亩摽拨,各于契背分明批凿,印押给付,以绝后讼。(卷三,处事,20-21页)

(49)县司今来除给帖付户长外,更不别差人下乡催促,恐生搔扰。(卷八,知县事榜,50页)

例(47)中的“差甲头”,为动宾结构。例(48)中的“契中立定硬界”“自合止依硬界”,均为“狀语(契中;自合)+动词(立定;止依)+名词(硬界)”的动词性短语结构。例(49)中的“给帖付户长”,为连动结构。

张文指出:“唐五代以后,能出现在‘除……外’框架中成分的限制减少了,既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也可以是动词性短语,甚至是小句。”作者所举“除(动词性短语)外”的例句,均出自元朝文献,晚于《作邑自箴》[19]。由此可见,《作邑自箴》还可以补充完善学界对框式介词“除……外”的研究。

五、《作邑自箴》所见附加式构词

近代汉语常见的“~子”“打~”类附加式词语,《作邑自箴》亦有不少用例,尤其是“~子”类词。

(一)“~子”类词

“子”作后缀,成熟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六朝(如《齐民要术》中“子”作为后缀构词随处可见)。唐代以降已比比皆是,如《朱子语类》有“轮子、镜子、样子、册子、本子、桌子、皮子”等六七十种词例,《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书中更是不胜枚举[20](P176)。

在《作邑自箴》中,由词语后缀“子”构成的词语共有32个,主要包括“名词+子”“偏正短语+子” “动词+子”三种类型。

1.“名词+子”类型

《作邑自箴》中,“名词+子”类型共有22个。其中,“印子”11例,“门子”“狱子”各9例,“牌子”8例,“库子”5例,“历子”4例,“单子”“图子”各3例,“册子”“袋子”“男子”“厅子”“杖子”各2例,“版子”“簿子”“臣子”“秤子”“斗子”“耳子”“鸡翎子”“钺子”

“由子”等9个词语各1例。例如:

(50)押录已下各置对印子,分明印于文牒年月前,申状止印案检,其申状年月前用真楷书到、发日时。(卷五,规矩,31页)

(51)吏人不得辄出县衙门,如有事故请暂假,不经宿者,取覆请牌子,具事目执付门子放出,仰门子实时前来报覆。(卷五,规矩,31页)

(52)收禁罪人,须逐牢差定狱子,分明交与人数,及缘身有无疾病、痕伤,责状入案,押狱节级状后系书。(卷三,处事,22页)

(53)逐甲支钱,合除官钱若干,令甲头自数,在阶上库子交数其逐贯纽分,库子亦不得犯手,令甲头自俵。(卷四,处事,26页)

(54)起催税赋、和买诸般合纳钱物等,逐色置簿,开逐管户长催数,并乡司各置收分钞历子,更抄都历。(卷四,处事,26页)

例(50)中,“印子”指公章。例(51)中,“牌子”即“牌”,标牌、标示牌;“门子”指亲随衙役。例(52)中,“狱子”指狱卒。例(53)中,“库子”指掌管官库者。例(54)中,“历子”是指宋代记述官员政迹功过以备考课升降之用的本子。

2.“偏正短语+子”类型

《作邑自箴》中,“偏正短语+子”类型共有9个。其中,“木龊子”3例,“木牌子”2例,“色牌子”“四色牌子”“小床子”“小印子”“小杖子”“银楪子”“纸笼子”等7个词语各1例。例如:

(55)右给榜付某人,切在依禀。如违前项指挥,必定勘决,毁劈木龊子,更不得书写文字。(卷八,写状钞书铺户约束,49页)

(56)交易牙人,多是脱漏客旅,须召壮保三两名,及递相结保,籍定姓名,各给木牌子随身别之。(卷二,处事,17页)

例(55)中,“木龊子”即木制的图章、印章;例(56)中,“木牌子”即木制的领物凭证。

3.“动词+子”类型

《作邑自箴》中,“动词+子”类型只有1例,即动词“拣”与“子”构成“拣子”:

(57)紬绢上分明用拣子姓名印子,打钞用木牌子,文曰“得牌与钞,得钞还牌”。(卷四,处事,25页)

“拣子”,宋朝时期下等役职名,掌管看验、检查仓库出纳财物,并加盖姓名印子。

以上“~子”类词语,“簿子”“册子”“斗子”“牌子”“图子”“门子”等,《近汉》首例书证均晚于《作邑自箴》;“由子”“拣子”“色牌子”“木龊子”等,《近汉》均未收录。

(二)“打~”类词

关于近代汉语动词词头“打”,梁银峰[20]、祝建军[21]-[23]、蒋宗许[24](P137-138)的研究表明:東汉三国的汉译佛典有大量“打”的用例;到了宋代,“打”字表现出极强的构词能力,有虚化的趋势;宋代以后,在白话著作中,“打”前缀长用不衰。

《作邑自箴》有“打并”“打量”“打灭”三个词语。例如:

(58)本保打量亩步、四至,勘会甚年月日产主身死,有无承分之人,即今何人为主,与下状人同赴县。(卷九,判状印板,55页)

(59)狱中不可置圊厕,止用木桶,早晚打并,多是于出粪所在,走失罪人。(卷二,处事,16页)

(60)做罢饭食,便令打灭火烛。(卷九,戒约夫队头,59页)

例(58)中,“打量”表“测量;丈量”义;“打量”在《作邑自箴》之前的北宋文献中已有用例①。例(59)中,“打并”表“归并;收拾;清理”义;《近汉》以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刊行的《密庵和尚语录》为首例书证(301页)②。例(60)中,“打灭”表“熄灭”义; 《近汉》以南宋徐梦莘(1126—1207)所著《三朝北盟会编》为首例书证(314页)③。可见,《作邑自箴》中的“打并”“打灭”用例均早于《近汉》首例书证。

此外,“打灭”后带宾语“火烛”这一现象也值得格外关注。祝建军认为,“‘打-Vt’也能带Vt的宾语,这就标志着‘打-Vt’由短语的句法组合层面进入到凝固的词的层面。”[22]也就是说,这里的“打”已经虚化为一个词缀。《作邑自箴》中的“打灭烛火”,表明北宋末年,“打”词缀已经正式形成。

综上所述,《作邑自箴》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即使定性为“半文半白”是符合实际的,其中的白话成分,也具有足够的研究价值。据初步统计,《作邑自箴》中至少有369个词语的用例早于《大词典》所举首例;至少有127个词语的用例早于《近汉》所举首例。因此,《作邑自箴》对于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和汉语工具书编纂来说,具有提前书证、补充词目之用。同时,对于虚词研究而言,《作邑自箴》不仅可以为某些虚词提供更可靠、更早的书证,还有助于深化现有的认识。蒋绍愚指出:“资料问题是任何语言研究都必须重视的,但近代汉语研究中这个问题尤其突出。”“近代汉语语法词汇的研究资料,主要就是在近代汉语时期中反映口语的文字。”[10](P18)本文的考察表明,《作邑自箴》完全可以作为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蒋绍愚.也谈文言和白话[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

[2]李文泽.宋代语言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01.

[3]王硕.宋词词汇与宋代语言[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陈敏.宋代笔记在汉语词汇学理论研究中的价值[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5]许浩.《名公书判清明集》词汇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6]白维国.近代汉语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5.

[7]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8][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刘坚.近代汉语读本(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10]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11]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四次增订本)[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2]項楚.敦煌变文选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0.

[13]项楚.寒山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4]江在山.新版《汉语大字典》商补[D].宁波: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5]和谦.近代法制文书词语“知在”考[A].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汉语史学报(第十八辑)[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16][清]刘淇.助字辨略[M].章锡琛校注.上海:开明书店,1940.

[17][清]李调元.剿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刘君.逐指范畴形式“逐X”的语法化[J].汉语学报, 2018,(2).

[19]张文.汉语负面排他标记“除……外”探源[A].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编辑部.历史语言学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0]梁银峰.论近代汉语的动词词头“打”[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9,(4).

[21]祝建军.近代汉语动词“打”的语义泛化[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22]祝建军.近代汉语动词前缀“打—”演变探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23]祝建军.“打V”之“打”的语法化探析[J].古汉语研究,2004,(3).

[24]蒋宗许.汉语词缀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

猜你喜欢
词汇
读后续写词汇锦囊之“行”
运用高级词汇,提高作文得分
图辨词汇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带“HAVE”的表达
所暴力行为
面部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