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路径

2021-12-29 14:03沈晓燕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体系

沈晓燕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不仅要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体系和观点方法,而且要通过引导大学生深化对现实场景的体验和接受实践活动的锻炼,从而实现从知识教育到价值引导的统一[1]。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必须达到高度统一。然而,高校思政课大多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强,改革创新的步伐相对缓慢。建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思政课的整体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建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一)思政课立德树人使命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是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今天的大学生是未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生力军。“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样的青春誓言,只有建立在大学生对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引领他们成人成才并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指导大学生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深化思想认识,正是高校思政课应该承担的特定使命。高校思政课必须带领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广泛参与社会实践,使他们真切感受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全面立体地了解真实的社会现状,从而培养他们承担时代重任、实现强国梦想的信心和勇气,巩固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

在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深化,缺乏实践教学的支持和佐证,理论教学势必流于空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客观上要求高校思政课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追求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事实上,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一向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教育部门很快就明确要求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国营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听取各种有关当前重要实际问题的报告,提高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使该类课程成为学生最爱学的课程[2]。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政策文件,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2018 年4 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要求所有思政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实践教学制度,高校要从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学分(专科1 学分,本科2 学分)用以加大实践教学的权重[3]。2020 年12 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规范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4]。可见,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育人理念的转变而更新的。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随着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逐步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和教学模式创新呈多元化态势。但是,从总体上看,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思政课的薄弱环节,提高其实效性面临诸多困境。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课程体系的支撑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在本质上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的延伸、验证,以及大学生将理论内化为思想素质的体验环节[5]。高校虽然专门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设置了学时、学分,但它毕竟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整个思政课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必须服务于思政课程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必须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交叉验证,符合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规律。然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常常孤立、机械地存在于课程计划中,其目标任务及具体实施与理论教学的关联不够紧密,甚至是完全割裂的关系,二者没有形成一个高度融合的整体。实践教学如果不能紧扣理论教学设定的问题如那些需要通过实践加以印证的问题,也不能对相关理论问题做出有效回应,那么就会流于形式或浮在表层。高校思政课不是一门课,而是一个课程群。构成该课程群的各门具体课程需要从不同理论视角切入思政教育,从而构成彼此之间内容既有差异又相互关联的综合教学体系。这在客观上要求各课程对教学内容要进行整合优化,各教学模块要做到协同互补,发挥集群效应。令人遗憾的是,很多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模块往往游离于理论教学模块,而且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块之间缺乏统合,导致思政课程教学体系无法为实践教学提供系统支撑,从而降低了实践教学的实效。

(二)实践教学缺乏思政教育体系的支撑

实践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活动体系,不仅需要教师与学生、学校与院系之间进行协调联动,而且需要社会相关行业、社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配合与支持。此外,实践教学往往需要组织学生集体参与某项社会实践活动,因此还涉及经费、安全、管理、时间等方面的问题。2015 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要整合资源,强化实践教学,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6]。2020 年4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强调日常教育体系要深化实践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7]。目前,高校虽然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建设工作,但是大多依靠内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课教研部统筹安排实践教学,还没有形成多部门统一协调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如果没有顶层设计的校内联动工作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将难以落实到位,势必会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教学基地建设缺乏协同育人机制的支撑

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与途径多种多样,比如组织学生瞻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参观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成果展、参加生产劳动。为了为实践教学提供相对稳定的场所,高校往往与所在地区的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共建教学基地,并聘请校外专家担任学生实践学习的指导教师。从实际情况看,无论是高校还是合作单位都无法提供充足条件以确保教学基地的常态化运行,加强教学基地建设的难度更大。普通高校很难创造出能指导地方社会文化建设的新理念,难以开发具有引领经济发展和生产实践价值的产业技术,也难以与教学基地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在市场经济规则下,高校仅凭自身的影响力很难吸引合作单位持续投入资金来加强教学基地建设,也没有权力要求合作单位对教学基地进行日常管理。高校如果按照商业化机制运作教学基地的建设与使用,就会涉及合作各方经费投入和收益分配等复杂问题。2019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8]。这些意见虽然涉及高校与社会资源协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问题,但从建议到落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构建立足地方本土资源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路径探索

本着因地制宜统筹开展实践教学的原则,高校可以立足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进行综合开发,从目标导向、资源开发和平台建设三个方面探索实践教学的改革路径,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一)目标导向:讲好发展故事,涵养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9]。讲好中国发展故事,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感,使他们懂得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信念。“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最生动的教材是身边的榜样,最好的故事是大学生耳闻目睹的建设美好生活的故事。校园生活和城乡故事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源源不断地提供生动案例并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灵感。高校思政课贴近大学生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开发实践教学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对学校、家乡的深厚感情,激发他们投身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的热情,从而增强教学活动的实效。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立足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确立以家乡情怀涵养家国情怀的目标导向,着力挖掘贯穿于学校和社会发展历程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时代精神,创设与思政课理论教学相互支撑的实践教学活动。

(二)本土资源:凝练地方文化,建设教学资料库

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和文化风俗,历史传承与现代社会的交相辉映成就了无数精彩的中国故事。笔者所在的连云港地区依山傍海,民风淳朴,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和地方文化资源,如藤花落遗址、东汉摩崖石刻、东方天书将军崖岩画、《西游记》花果山原型地、海州五大宫调等,在新时代涌现出了以“人民楷模”王继才、全国道德模范方敬、全国模范教师柏纪荣等为代表的大批爱岗敬业的模范人物,推动了该地区友善和谐、爱国敬业良好风气的形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连云港科技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江苏恒瑞医药自主研发中国首个抗癌新药吡咯替尼,中复连众神鹰碳纤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盛虹石化等一批千亿级石化项目相继投产。该地区内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收集、发掘地方文化资源,按照内涵或形态进行分类整理,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料库,为开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项目奠定坚实基础。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遵循“贴近理论、贴近生活、贴近地方”的原则,构建基于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资源的实践教学资料库,才能使实践教学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增强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与亲和力。

(三)平台耦合:统筹规划,打造实践教学平台

新时代是信息共享资源融通的融媒体时代,为教学活动突破传统的固定场景和固定时间提供了助力。高校实践教学也应借势而为,建构多层次、立体化体系。目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将线上教学平台、微信公众号、VR 实训室、实践基地等列为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种教学平台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高校思政课要想依托上述平台建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协同各方力量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平台功能与资源的共享互通。高校可以强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聘请校外专家、行业精英为指导教师,为大学生讲解地方历史文化、城乡发展规划和行业最新动态;可以利用校内部门、院系开发的资源平台,组织实施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发挥课程线上平台的作用,加强与其他课程教师的教学研讨和交流互动,共同开发实践教学项目,利用集体智慧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可以通过思政课微信公众号以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推送时政热点解读和实践活动资料,发挥新媒体在思想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立足于讲好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9]要求的积极回应。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建设高校立德树人的良好教育生态。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体系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