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西藏土木工程专业防灾减灾教育中的现状与实践

2021-12-29 21:19西藏农牧学院邱志华
内江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学术报告防灾减灾

◇西藏农牧学院 张 存 邱志华

为适应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全新工程师的需要,在土木工程专业开设防灾减灾也势在必行。本文基于西藏自然灾害多发、易发、连发、频发的背景下提出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新方向,分析防灾减灾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的现状,提出全方位多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体验式教学走进课堂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形态由农耕社会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人类活动场所也逐渐趋于集中化,人们越来越向资源集中的城市聚集。根据我国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有关发展规划,到2025年将城镇化率提高到65%以上,到2035年将城镇化率提高到75%以上。这使得聚落环境也随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巨大改变,随之而然的是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财产损失也越来越大。仅2008年全球发生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就有300余次,直接造成近23.6万人死亡,受灾人数达2.1l亿,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810亿美元[1]。

西藏是我国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冬季发生积雪封山、雪崩,夏季发生山洪、塌方、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加上复杂多变的气候,使灾害的严重性进一步加大。西藏的自然灾害还具有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危害程度大、多发等特点。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MS8 .1级大地震,是自1950年MW8.7察隅地震以后,70年来受到影响最大的地震[2]。“4·25”尼泊尔地震导致我国西藏自治区房屋倒塌1191户,房屋受损5828户,日喀则市寺庙受损54座。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中,由房屋建筑、交通设施等建筑类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占了绝大多数,为了避免和减轻此类损失,有意识的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中进行防灾减灾专业教育很有必要。作为土木工程结构方面的专业人员,只有提高专业素质、敬畏生命、保护国家财产,才能在设计、施工中强化结构关键部位,并在满足结构的同时考虑防灾减灾的概念设计。所以,在土木工程专业中进行防灾减灾的体验式教学很有必要,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灾害带来的严重后果,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做好概念认知和知识储备。

1 防灾减灾教育现状

1.1 对防灾减灾认识不足

2017年新工科提出要培养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但是土木工程专业对多样化的实施不足,虽然突出了专业地位,但学生对所学专业在防灾减灾中的具体作用了解不深,具体如何操作不熟。有的教师觉得只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讲好就行了,对专业扩展和融合的教育相对滞后,对防灾减灾的认识层面仅仅局限于感性层面,教师很难将教育普及课堂。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狭窄,了解的知识来源渠道主要为电视、新闻宣传,没有系统的学习,总体对防灾减灾的认识不系统、不深入。这种局限使得学生对各种灾害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很难真实地体会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及深远的影响,也难以培养责任心,不能使自己在校学习期间以及在将来工作中切实地做好工程防灾减灾工作,更难以影响带动周围人群[1]。

1.2 对灾害的后果预判不足

因为自然灾害是具有随机性,在专业学习中虽然将地震等荷载考虑为偶然荷载,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由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以及其他的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结构抗力不足,最后将破坏归咎于不可抗力而产生巨大损失,主要原因是对其产生后果预判不足。这种预判不足导致在工程设计、施工中的理念落后,从而使灾后损失进一步扩大。

1.3 缺乏防灾减灾专业教师和实验室

由于地理条件和人为因素产生的影响,导致防灾减灾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地理条件导致人才建设受制约。由于西藏地处祖国的西南部,平均海拔高,氧气含量低,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实验室专业建设人才引进困难,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相反,由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的人才虹吸效应,导致西藏高校实验室人才流失严重。

第二、实验室建设理念滞后。实验室规划不具有前瞻性,总是紧跟中东部院校和援藏院校之后建设实验室,建设周期较长,导致实验室完全建成以后实验设备又落后于其他实验室。

第三、缺乏专业的防灾减灾实验室。由于西藏的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起步较晚,防灾减灾类实验室建设仅局限于科普阶段,未进行专业化建设,现有实验室注重专业实验室建设而忽略拓展课程实验室建设。

1.4 课程体系中不够重视

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重点突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对拓展课程重视不够,总是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开展相关课程,导致学生专业视野狭窄,不能有效适应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所以对防灾减灾教育宜早不宜迟。如日本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就教孩子们遇到灾害时如何保护自己,而到了高中就开始讲授灾害的基本原理与防灾技术等有关内容[3]。

2 防灾减灾类课程的设计与强化

2.1 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周云、邓雪松等[4]提出本科防灾减灾教育应在意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对一般的土建专业增设《防灾减灾概论》课程,而对于土木工程则还应该加设“抗震设计”等专业课程。谭清华、孔位学[5]等提出在部分特殊的土木工程专业加设《防灾减灾概论》课程。所以,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时,应该考虑防灾减灾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统一,以达到培养新工程人才的目的。

2.2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能开拓学生的学术思路、提高创新能力、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听学术报告。一是要求学生听取学术报告并给予一定的学分。二是要组织具有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不能将学术报告千篇一律,要选择听众,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专业性较强的报告,而对其他相关土建专业的学生则可以采用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报告,已达到教育的目的。三是利用学生“追星”的心态,安排业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和主动学习。

2.3 与援藏高校建立资源共享

西藏高校应充分利用援藏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内地双一流高校在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现资源共享。选派优秀的教师到内地高校挂靠跟班学习,将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与西藏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也可以选派优秀的学生到内地高校联合培养学习,其他在藏学习的学生可以通过开放课程在网络上学习,达到资源共享。

2.4 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组织体验式教学

唐菁菁、兰莹莹[6]指出体验式教学模式更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知识掌握更牢固,并增强师生互动,增进学术交流。在每年的“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举办相关活动以达到学习的目的,一是以主题班会或社团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宣传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二是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到地震局、应急管理局、自然资源局、地震博物馆等部门进行参观学习,听取专家讲解本地的自然灾害情况和处置措施。三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观地震、滑坡,泥石流的遗址,掌握各种灾害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形态,达到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的目的。四是摘取一次已发生的自然灾害,让学生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现场调研的形式获取资料并分析灾害产生的原因、受灾状况,最后要求写出灾后损失评估与总结报告。通过以上措施能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灾害带来的后果,以达到培养合格的工程建设人才的目的。

3 结语

西藏土木工程专业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如果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学习枯燥无味,知识掌握不牢,甚至有的学生学习态度都慢慢变得怠学、厌学。为克服枯燥的学习模式,应充分利用慕课(MOOC)、多媒体计算机(MPC)、人工智能教育(AIE)等资源,再加上讲解教学、现场观摩教学、互助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探究式教学等多种体验式教学模式相结合。全方位多模式的体验式教学的探索为西藏本土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可以获得一些好的经验,以满足培养面向21世纪全新工程师的需要。

猜你喜欢
学术报告防灾减灾
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
高校图书馆学术报告资源建设初探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优秀校友肖敦辉博士回母校作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在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