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及家庭功能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性的影响分析*

2021-12-30 08:44刘畅畅陈方煜戴媛媛杨稳稳
精神医学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双相独生子女量表

刘畅畅 陈方煜, 戴媛媛 杨稳稳

冲动性是一种对内外刺激作出迅速、无计划反应的倾向,常因仓促行动、未考虑后果而对自己、他人及社会带来消极的后果。Barratt ES[1]将冲动性分为注意力冲动性(Attentional Impulsiveness,AI),运动冲动性(Motor Impulsiveness,MI)和无计划冲动性(Nonplanning Impulsiveness,NI)。目前,冲动性已成为诊断躁狂发作的重要标准,并在预测疾病转相中起重要作用。冲动性既是一种行为类型,也是一种人格维度[2],本研究中提及的冲动性认为是疾病状态下一种行为倾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冲动性常表现在无节制消费、非理性投资、自伤自杀等。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性的研究,有利于临床医师有效预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冲动性,及时关注、减少冲动性行为的发生,辅助患者改善预后。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2月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复查及住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51例,其中男69例,女82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32.88±9.08)岁。入组标准:(1)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2)患者及患者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3)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可自己或在协助下完成各量表。排除标准:(1)排除物质依赖、人格障碍患者;(2)排除与重大躯体疾病共病者。

1.2 方法

1.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经Harman单因素法检验共同偏差,将心理疾病内化污名自评量表(ISMI)、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以及冲动性量表(BIS)的所有项目做探索性因子分析,第一公因子的方差解释百分比为13.977%,小于40%,可认为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1.2.2 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自行编制患者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具体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发作阶段、婚姻状况、是否为独生子女。

1.2.3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3]是精神科广泛应用的专业评定量表之一,评定精神症状及严重程度,包括20个项目,采用8级评分,总分及各因子分越高,精神疾病症状越重。

1.2.4 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3]主要用来评定躁狂症状以及严重程度,目的在于区分兴奋不合作的患者;结果判定标准为极重度:30分以上,重度:20~29分,中度:13~19分,轻度:6~12分,正常:0~5分。

1.2.5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3]是常用的研究和临床观察指标。此量表对每个条目症状严重程度的描述不同,所有条目的总体趋势是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

1.2.6 EPQ-RSC[4]该量表为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中文修订版,含48个项目, 包括精神质、外倾性、神经质、掩饰性4个分量表。

1.2.7 FACESII-CV[5]该量表为Olson等编制,中文版由费立鹏等修订,含30个项目, 包括亲密度、适应性2个分量表。在本研究中只测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对实际家庭情况亲密度和适应性的评价。

1.2.8 BIS[6]该量表由Barratt编制,中文版由李献云等修订,用于测量个体的冲动性水平。共30个条目,包含注意力冲动性、行动冲动性及无计划冲动性3个分量表。

1.2.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差异检验、分层回归分析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组患者冲动性的人口学特征研究 入组患者中独生子女BIS 注意力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不同的婚姻状况的患者行动冲动性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事后检验,离异或丧偶的患者行动冲动性得分高于已婚患者(P<0.05)。见表1。

表1 入组患者冲动性的人口学特征研究

2.2 入组患者BIS与HAMD激越因子分、YMRS、BPRS、EPQ-RSC、FACESⅡ-CV的相关分析

2.2.1 BIS与HAMD激越因子、YMRS、BPRS的相关性分析 BIS总分及无计划冲动性因子分与YMRS、BPRS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BIS注意力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因子分与HAMD激越因子分、BPRS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BIS行动冲动性因子分与BPRS总分呈正相关(P<0.01)。见表2。

2.2.2 BIS与EPQ-RSC的相关性分析 BIS总分及无计划冲动性因子分与EPQ-RSC精神质、神经质均呈正相关(P<0.05),与外倾性、掩饰性均呈负相关(P<0.01);注意力冲动性、行动冲动性与神经质呈正相关(P<0.05),与掩饰性呈负相关(P<0.01);另外,行动冲动性与精神质呈现正相关(P<0.05)。见表2。

2.2.3 BIS与FACESII-CV的相关性分析 BIS总分及无计划冲动性因子分与FACESII-CV亲密度、适应性均呈负相关(P<0.01),行动冲动性与亲密度呈负相关(P<0.05)。见表2。

2.3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BIS无计划冲动性影响因素的分层回归分析 以BIS无计划冲动性为因变量,第一层回归分析中纳入YMRS和HAMD激越因子、BPRS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第二层回归分析中纳入EPQ-RSC精神质、外倾性、神经质及掩饰性,第三层回归分析中纳入FACESII-CV亲密度和适应性,通过R2改变量来考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人格特质、家庭环境对方程变异是否有显著贡献。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患者本身精神症状和是否为独生子女后,EPQ-RSC精神质、外倾性、掩饰性及FACESⅡ-CV亲密度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性做出了新的贡献,人格特质(精神质、外倾性、掩饰性)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无计划冲动性解释的变异量增加了15.1%(P=0.032);在控制了患者本身精神疾病症状,是否为独生子女及人格特质后,家庭亲密度对该患者群体无计划冲动性解释的变异量增加了4.5%(P=0.004)。见表3。

表3 入组患者BIS无计划冲动性影响因素的分层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入组患者中独生子女BIS 注意力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高于非独生子女,离异或丧偶的患者运动冲动性得分高于已婚患者。前人研究中也提出,独生子女、单身群体中有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倾向、冲动以及易怒倾向[7,8]。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兄弟姐妹以及配偶为个体提供情感支持或物质支持,减少孤独感,缓冲疾病带来的消极影响,提高应激能力[9]。提示临床医生应注重帮助患者寻找周围的积极资源,在康复中重视人际关系建立与维持的训练。

本研究中,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BIS与EPQ-RSC神经质、精神质、外倾性、掩饰性以及FACESII-CV亲密度和适应性有相关性。高神经质、高精神质、低外倾性与低掩饰性患者具有较强的冲动行为倾向,认为内向、对外部环境难适应以及缺乏安全感的患者,在强烈情绪下采取行动时常常容易表现出冲动、缺乏预见性、欠考虑等特征。国内有学者提出人格特质中神经质、精神质与冲动攻击行为呈正相关[10]。Sparding T等[11]则提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与其愉悦性和外向性相关,高外向性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对应低攻击性。可见,除双相情感障碍本身躁狂症状或抑郁情绪下的激越状态外,患者本身的人格特征对冲动性行为发生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无计划冲动性是一种现时取向,表现为只关注当下,不计后果,与敌对情境下发生暴力行为呈正相关[12]。因此,无计划冲动性高的群体容易产生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在临床研究中应予以重视。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控制患者本身精神症状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的人口学变量后,EPQ-RSC精神质、外倾性、掩饰性及FACESII-CV亲密度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无计划冲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见,临床上对患者人格特质以及家庭功能的评估对患者冲动性干预与预防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另外,建议精神科医生除对疾病患者给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外,应注重心理干预与支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及时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尊重患者人格,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认知方式。对疾病客观正确的了解有利于患者及时自我觉察,控制情绪,可采用人际社会节奏治疗[13]与患者逐步练习制定日常计划,规划人际管理等能力;家庭焦点治疗以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等训练,从而减少患者冲动性行为的产生,辅助患者预后。

本研究虽然系统分析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性的相关影响因素,得出了一定的结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只收集了患者对家庭现状的评价,缺乏患者对希望的理想家庭状况的评价,从患者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不满程度研究患者冲动性将更有意义。其次,既往研究发现自知力[14]等对冲动性也会存在一定的影响,然而本研究中并没有对这些因素进行测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更多的自变量。

猜你喜欢
双相独生子女量表
喉罩双相正压通气在中老年人无痛纤支镜诊疗术中的应用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初始能量双相电复律转复房颤进展
Y2O3–CeO2双相弥散强化对Mo合金晶粒度及拉伸性能的影响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双相型障碍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