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兴办老年大学优势的制约因素与提升举措

2021-12-30 00:13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普通高校办学

从1895年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创办算起,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至今已逾百年历史。普通高校作为实施高等教育主体机构,拥有师资力量雄厚、学科专业齐全、硬件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先进、设备仪器完善等办学条件,对于开展老年教育,具有天然优势。高校兴办的老年大学,已成为老年教育领域的一支方面军,有的还形成了办学特色。然而也必须看到,一些高校老年大学的办学实践表明,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教学方面的资源,并不能轻而易举地应用到老年大学的办学实践中,其办学水平、办学效益比不上社会老年大学。如何根据老年教育的实际,借鉴普通高校的办学经验,调整改进教学环节,对于办好高校的老年大学,是一个亟需探讨的课题。

普通高等教育与老年教育因培养目标、求学动机的差异,制约了高校教育教学优势的发挥

普通高等学校在办学目标、教学运行等方面与老年教育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严重制约了普通高等学校在兴办老年教育时的优势发挥。

差异之一是对受教育者培养目标的定位。就施教方而言,对受教育者的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建设者的角色期待,要求他们必须掌握较高程度的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普通高校设立的学科、专业都服从、服务于这个培养目标。而作为老年教育,遵循 “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宗旨,虽然其中有“服务社会”的内容,但这并非主要目标。已退出工作岗位的老年人,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奉献了数十年,已经交出了接力棒,“建设者”的角色意识日渐淡化,不会考虑如何接班的问题,按照通常的说法,他们都到了“享福”的年龄。因此,老年大学不以学员将来如何就业找工作谋生作为培养目标。

差异之二是学习动机。人类个体的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动机激发动力,而动机来自需求。按照经典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层次从最低到最高划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我国当今的老年群体而言,总体上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方面应不成问题,他们衣食无忧,有基本医疗保险,所处社会环境稳定,治安良好。在精神层面,他们因角色的转变而面临新的社交生态环境,其需求产生了新的内涵。如今,时间充裕、经济宽裕,于是步入老年大学,学自己想学的课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实现人生梦想,体现自我价值。一项针对上海市老年大学学员的抽样问卷调查表明,学员学习动机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兴趣所在、获取新知、外界支持、社会交际、生活方式、自我实现、重塑理想,总体上是注重个人自身的完善。

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他们求学的动机与老年人有天壤之别。一般而言,高考考生选报专业主要考虑两个因素,其一是选自己感兴趣、企求未来在此学科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专业。目前作出这个选择的考生少之又少。其二是选择容易就业、就业后工资丰厚、工作环境好的专业。

此外,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老年人和年轻人相比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老年大学与普通高校各自遵循的培养目标的差异,以及老年学员与青年学生求学动机、生理和心理的差异,制约了普通高校教育教学优势在老年教育中的发挥,决定了高校老年大学必须根据老年学员的特殊情况,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班级管理、教学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适应性转变,而不能生搬硬套普通高校现成的模式。

坚持教学以学员为中心,课程以需求为导向,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办老年大学的优势

普通高校在兴办老年大学中实施的适应性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相当广。本文仅就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学员管理等实务进行探讨。

教学内容从指标型刚性要求向适应型柔性要求转变。普通高校对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有相应的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必修课、选修课,取得合格成绩,达到规定的学分,方可准予毕业。这个学业要求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是刚性要求。这好比跳高选拔赛,高度固定,未能跨越者自然被淘汰。而老年大学则不同,学员专业基础大相径庭,如学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均被涵盖。就单科课程基础而言,有的是零基础,有的却造诣深厚。同班学员中,有刚进校门的,也有在老年大学长久参加学习的。老年大学是非学历教育,教育方针是使所有学员均学有收获。为此,只能尽可能按学员基础,对相关专业开设起点不同的班级,学员根据自己的基础选班,学校按不同的班开设难易程度不同的课程。仍以跳高作比喻,这里不设及格线,不搞淘汰赛,其横杆的高度依学员可能越过的位置而“浮动”,课业难易程度是柔性的。

各科教学内容的选定,应以人为本,尽量适应绝大多数学员的需求。学员想学什么课,就开什么课;学员能学到什么程度,课程内容就选定到什么程度,只求人人学有收获。

教学方式方法从单一性课堂灌输向多样性全方位传授转变。本文根据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将教学方式划为三种:讲授-接受型、示范-模仿型、互动-启发型。

一是讲授—接受型。其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传授教学内容,学员基本上只听讲,很少提问。普通高校在本科阶段采用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比较普遍。在老年教育中,这种方式最适合于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如文学、历史、法律等。二是示范—模仿型。围绕教学内容,教师作出示范,学员进行模仿。这种方式最适合老年大学技能类课程的学习,如书法、绘画、舞蹈、太极拳、摄影、朗诵等课程。三是互动—启发型。教师设定议题,师生之间、学员之间通过讨论,甚至辩论,各抒己见,最终明辨正误,提高认识,达成共识。高校研究生教育比较多地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具有丰富阅历,在相关学科上有一定基础的老年学员,这种方法最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动性,同时也为学员提供了提出疑问、表达见解、互相切磋的机会。

教学方法应与时俱进、因需而变。可将课堂学习和各类文化活动相结合,采用体验式学习、在线学习等模式,开展读书、讲座、参观、展演、游学、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动。

学员管理从宽严失度向宽严适度转变。老年大学教学管理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计划执行管理;教师聘任与考核管理;行政、财务、后勤等事务管理;设备器材管理等,内容及方法与普通高校基本相同。但又有所不同。老年大学在管理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受教者即学员管理。

受教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及其特点是老年教育组织实施的前提与依据。60岁以上这一年龄段是个体老化特征最显著的阶段。生理方面,老年群体的身体机能整体处于下降趋势。心理方面,大多数老年人在经济、社会地位、阅历经验等方面构成累积优势,会随身体、地位、心理因素的变化而出现较强的异质性特点。容易出现负面情绪、智力衰退,接受反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降低;有的存在较强的支配性需求、通过表现体现价值与能力的需求,以及依存与情感支持的需求。在学习动力方面,他们非常积极主动,是来自内源性动力的“我要学”,这与很多青年学生“要我学”完全不同。因此,对于老年学员的管理应适度放松,张弛有度。某高校老年大学曾照搬本科生上课点名、公布到课率的做法,使部分上学意愿强烈但因家中偶尔有事请假的学员选择退课。但是,老年大学毕竟是教学机构,不是俱乐部,管理也不可过松,否则将不成其为学校。

加强学员管理的主要环节,一是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学员知道个人行为边界。如有的老年大学制定颁布了综合性的制度——《学员守则》;同时,根据新出现的问题制定了专项制度,如为防止学员发布负面、虚假信息而制定的《班级微信群群规》;为防止学员将本班教学课件、上课录像外传而制定的《关于保护教师知识产权的规定》。这些规章制度规范了老年学员的言行,防止了违规现象的出现。二是选好班长,建好班委会,抓好骨干队伍。很多学员具有管理经验和能力,让学员自我管理,便于沟通,及时高效,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普通高校办学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