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果袋对秋蜜桃1号果实品质形成和果皮色素变化的影响

2021-12-31 06:29罗瑞鸿李一伟阮经宙
西南农业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蜜桃套用双层

姜 新,罗瑞鸿,李一伟,阮经宙,刘 芸

(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南宁南亚热带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广西 南宁 530007)

【研究意义】秋蜜桃1号是广西天峨县从当地桃园的芽变中选出的特晚熟蜜桃新品种,成熟期在9月底,果实大(平均单果重220 g)且均匀,果核小,可食率达96%,果肉清甜脆爽,风味纯正,深受消费者青睐,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但由于秋蜜桃1号生长发育期正值广西地区高温高湿天气,果实易发生病虫害、着色不良和品质降低等问题,因此套袋成为必不可少的栽培措施之一。在桃栽培生产中对果实进行套袋处理,不仅可改善果实的果皮色泽和光洁度,提高果实外观品质和好果率,还可有效防止病虫对果实的侵害,避免直接接触农药,提高果实的商品性和食用安全性[1]。市场上果袋种类繁多,不同类型果袋对不同品种桃果实品质影响不同。广西天峨县当地果农普遍采用外黄内黑双层果袋,但果实成熟时的口感偏淡。因此,探究不同类型果袋对秋蜜桃1号果实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南方地区秋蜜桃1号生产的果袋,对秋蜜桃1号高品质、低成本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进展】在套袋技术的发展中,不同果袋对果实品质影响效果不同,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能生产更优质果品的果袋[2]。沈玉英等[3]开展湖景蜜露桃不同果袋套袋效果试验,结果发现白色纸袋套袋可促进其果实糖、香气物质和花色苷合成,但果实表面暗红无光泽,而黄色袋套袋果实的综合品质优于白色袋,橘红色袋套袋能改变果皮底色,加快花青苷降解,使果实外观光亮、高雅美观。刘涛[4]研究发现,白色无纺布袋套袋湖景蜜露桃果实的花色苷含量比商业黄色袋套袋高2.8倍。胡留申等[5]研究结果显示,套双层袋湖景蜜露桃果实的病虫率最低,套双层袋可促进果实叶绿素降解,果实底色呈黄色,果肉呈乳黄色,果面有光泽,套黄色袋的果实底色呈绿色,套白色袋虽可促进果实着色,但果实表面呈暗红色无光泽。郭瑞等[6]研究表明,黄色单层纸袋处理后的桃果表现为果大、着色好和好果率高,果实内在品质降低程度小,经济效益高,因此在福建桃产区推荐使用黄色单层纸袋套袋晚熟桃果实。牛茹萱等[7]以陇蜜9号为试验材料进行6种不同类型果实套袋试验,结果发现白色无纺布袋套袋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果实Vc含量和果实光亮度得以提高,同时在果实成熟时无需解袋,可较大程度解放人工劳力。马瑞娟等[8]采用白、红、黄、蓝和绿5种颜色滤光膜制作成不同光质果袋对油桃开展套袋试验,与不套袋相比,均可显著降低果实色素、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其中套白袋果实的亮度值显著降低但叶绿素a/b显著升高,其他光质果袋处理果实的亮度值、黄色饱和度、色饱和度和色调角均显著升高,叶绿素a/b显著降低;白袋处理果实的内在品质有所下降,但果面着色程度高,可溶性固性物含量和糖酸比指标与其他处理相比降幅较小,综合品质较好,因此建议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油桃生产上选择白色果袋以改善果实的综合品质。【本研究切入点】目前,有关桃套袋的应用研究较多,不同地区不同品种桃最适套袋种类不同,而针对秋蜜桃1号进行套袋的相关研究鲜见报道。【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选择白色单层、黄色单层、半白半透明单层和外黄内黑双层4种类型果袋对特晚熟桃品种秋蜜桃1号果实进行套袋处理,分析其对秋蜜桃1号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秋蜜桃1号套袋的果袋类型,为南方地区秋蜜桃1号果实高品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9年在广西河池市天峨县八腊乡那黄屯秋蜜桃基地进行。选择生长、结果、干周、冠径及树势等基本一致的秋蜜桃1号健壮树为试验用树。果园土质为沙壤土,管理水平中等,株行距为3 m×4 m,主干形整枝。供试果袋有4种,分别是双层外黄内黑纸袋(双层袋)、单层白色纸袋(单白袋)、单层黄色纸袋(单黄袋)和单层半白色半透明果袋(透白袋),各果袋的基本信息见表1。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4月7日(第1次生理落果后)

表1 不同类型果袋的透光率、规格和产地信息

进行全株套袋处理,直至果实成熟。以单株为小区,每处理4株,分别于果实成熟采收前的8月27日、9月3日、9月10日、9月17日和9月24日沿树冠外围距地面1.5~2.0 m处,每株各随机采收5个果实,带回实验室立即测定单果重和纵横径等指标,然后用削皮器刮下果皮和果肉,分别用液氮迅速冷冻,-80 ℃保存备用。

1.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果实色素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果实纵径横径(果实大小)用数显游标卡尺测量;单果重用电子天平称量;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采用数显手持折光仪(ATAGO)测定;奎宁酸、苹果酸和柠檬酸含量及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山梨醇含量用HPLC方法测定;总糖含量=蔗糖含量+葡萄糖含量+果糖含量+山梨醇含量,总酸含量=奎宁酸含量+苹果酸含量+柠檬酸含量;计算糖酸比;蔗糖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活性采用酸性转化酶试剂盒和中性转化酶试剂盒(苏州科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微量法测定。

1.3 统计分析

采用 Excel 2016进行数据统计和制图,以SPSS 19.0 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以Duncan’s 新复极差法进行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果袋对秋蜜桃1号果实色素含量的影响

从图1可看出,透白袋处理秋蜜桃1号果实的果皮类胡萝卜素含量随着采样日期的延后呈平缓下降趋势,其他套袋处理桃果实的果皮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双层袋处理果皮的类胡萝卜素含量(1.50~2.54 μg/gFW)在整个采样期均显著低于其他套袋处理(P<0.05,下同),且含量变幅不明显;透白袋处理采样前期(8月27日和9月3日)的果皮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套袋处理,在采收时果皮的类胡萝卜素是双层袋含量的3.2倍,但与单黄和单白袋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说明在果实成熟采收时,与套用3种具有透光性的单层果袋相比,套用不透光双层袋桃果实果皮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而3种单层袋处理果实果皮的类胡萝卜素含量间无显著差异。

同一采样日期图柱上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On the same sampling date,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on the column represen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the same as below图1 不同类型果袋对秋蜜桃1号果皮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Fig.1 Effect of different fruit bags on carotenoid contents in peel of Qiumitao No.1

从图2可看出,在果实采样期间,单白袋和双层袋处理桃果实果皮的叶绿素含量变化平缓,变幅较小,其中双层袋处理果皮的叶绿素含量在整个采样期间均显著低于其他套袋处理;单黄袋和透白袋处理果皮的叶绿素含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降幅较大,最后一次采样与第1次采样相比,分别下降88.32%和85.17%。说明在桃果实成熟采收时,与套用3种具有透光性的单层果袋相比,套用不透光双层袋桃果实果皮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套用单白袋和透白袋桃果实果皮的叶绿素含量相对较高。

2.2 不同类型果袋对秋蜜桃1号果实大小和单果重的影响

从图3~5 可看出,随着采样时期的延后,秋蜜桃1号果实的纵径、横径和单果重均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果实初次采样(8月27日)时各套袋处理果实的纵径、横径和单果重排序均为透白袋处理>双层袋处理>单白袋处理>单黄袋处理,而采收时桃果实的纵径、横径和单果重排序均为双层袋处理>单白袋处理>单黄袋处理>透白袋处理;果实采收时透白袋处理果实的横径和单果重均显著小于双层袋处理,其他套袋处理果实的纵径、横径和单果重均无显著差异;果实采收时单黄袋和双层袋处理果实的单果重增幅较大,分别比果实初次采收时增加155.92和151.28 g,而透白袋处理果实的单果重增幅最小,仅增加94.95 g。说明套用4种果袋均主要通过影响桃果实的横径进而影响单果重,尤其以套用双层袋对增大桃果实横径和单果重的效果最佳。

图2 不同类型果袋对秋蜜桃1号果皮叶绿素含量的影响Fig.2 Effect of different fruit bags on chlorophyll contents in peel of Qiumitao No.1

图3 不同类型果袋对秋蜜桃1号果实纵径的影响Fig.3 Effect of different fruit bags on fruit vertical diameter of Qiumitao No.1

图4 不同类型果袋对秋蜜桃1号果实横径的影响Fig.4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bag on fruit transverse diameter of Qiumitao No.1

图5 不同类型果袋对秋蜜桃1号果实单果重的影响Fig.5 Effect of different fruit bags on fruit single weight of Qiumitao No.1

2.3 不同类型果袋对秋蜜桃1号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2.3.1 果实酸含量的变化情况 从表2可看出,秋蜜桃1号果实的柠檬酸含量对不同类型果袋处理响应的变化较明显。其中,第1次采样(8月27日)时各套袋处理果实的柠檬酸含量间差异显著,以透白袋和单黄袋处理较高;随着采样时间的延后,透白袋和单黄袋处理桃果实的柠檬酸含量均大幅度下降,分别从采样初期的3.43和3.09 mg/g下降到成熟时的0.67和0.73 mg/g,二者无显著差异;而单白袋处理桃果实的柠檬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成熟时桃果实的柠檬酸含量仅降至1.14 mg/g(高于采样初期),双层袋处理桃果实的柠檬酸含量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成熟时升至1.24 mg/g(低于采样初期),与单白袋处理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均显著高于透白袋和单黄袋处理。说明套用透白袋和单黄袋可显著降低秋蜜桃1号果实的柠檬酸含量,而套用单白袋和双层袋桃果实的柠檬酸含量相对较高。

从表2可看出,双层袋处理桃果实的奎宁酸含量在采样期间均低于其他套袋处理;在果实采收时,各套袋处理桃果实的奎宁酸含量较采样初期均有下降,降幅在0.14~0.61 mg/g,其中双层袋处理的奎宁酸含量与单黄袋处理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均显著低于单白袋和透白袋处理。说明与套用3种单层袋相比,套用双层袋对降低秋蜜桃1号果实奎宁酸含量的效果最佳。

从表2可看出,采样期间双层袋处理桃果实的苹果酸含量变化相对平稳,上升或下降幅度变化均较小,在果实采收时显著低于其他套袋处理;单黄袋和透白袋处理桃果实的苹果酸含量变化波动相对较明显,均在9月3日出现最低值;单白袋处理桃果实的苹果酸含量在整个采样期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由表2可看出,各套袋处理桃果实的总酸含量波动变化趋势各异,与第1次采样时相比,采收时的总酸含量除单白袋处理升高外其他处理均降低。其中,单黄袋和双层袋处理的总酸含量相近,分别为4.34和4.43 mg/g;单白袋和透白袋处理的总酸含量相近,分别为5.18和5.02 mg/g,且均显著高于单黄袋和双层袋处理。说明套用单黄袋和双层袋可显著降低秋蜜桃1号果实的总酸含量。同时,在果实采收时,各套袋处理桃果实的各酸组分中苹果酸含量占比最高,其次为奎宁酸含量占比,柠檬酸含量占比最低(表3)。

2.3.2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情况 从表4可看出,各套袋处理桃果实的蔗糖含量在采收时均比采样初期有所增加。其中,单黄袋处理桃果实的蔗糖含量在采样期间一直平稳上升,采收时的蔗糖含量为77.51 mg/g,显著高于其他套袋处理;透白袋处理桃果实的蔗糖含量变化趋势与单白袋处理一致,均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且含量相近,采收时分别为65.57和66.65 mg/g;双层袋处理桃果实的蔗糖含量在初次采样时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套袋处理,随后上升较快,在9月17日下降后又上升,但采收时仍显著低于其他套袋处理,为56.17 mg/g。说明套用单黄袋可显著提高秋蜜桃1号果实的蔗糖含量,而套用双层袋桃果实的蔗糖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类型套袋。

表2 不同类型果袋对秋蜜桃1号果实酸含量的影响

表3 不同类型果袋对秋蜜桃1号果实采收时酸含量占比的影响

从表4可看出,桃果实的葡萄糖含量在采样期间受不同类型果袋影响的变化趋势差异较明显。其中,双层袋和单白袋处理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单黄袋处理呈上升—下降变化趋势,透白袋处理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果实采收时只有套用单黄袋桃果实的葡萄糖含量高于采样初期,其他套袋处理的葡萄糖含量均低于采样初期;果实采收时单白袋处理的葡萄糖含量最高,为12.18 mg/g,且显著高于单黄袋和双层袋处理。

从表4可看出,除双层袋处理桃果实的果糖含量总体上呈平稳上升趋势外,其他套袋处理桃果实的果糖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波动变化。其中,采收时与采样初期相比,单黄袋和双层袋处理桃果实的果糖含量有所增加,单白袋和透白袋处理桃果实的果糖含量有所降低;采收时单黄袋处理桃果实的果糖含量最高,为3.74 mg/g,显著高于其他套袋处理,而透白袋处理桃果实的果糖含量最低,为2.48 mg/g,且显著低于其他套袋处理。说明套用单黄袋和双层袋均可提高秋蜜桃1号果实的果糖含量,尤其以套用单黄袋的效果更佳。

从表4可看出,各套袋处理桃果实的山梨醇含量在采样期间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但与初次采样时相比,果实采收时的山梨醇含量变幅较小。其中,单黄袋双层袋处理在采收前2周(9月10日)达最高值(分别为47.22和37.65 mg/g),其他套袋处理在采收前3周(9月3日)达最高值,继而下降;透白袋处理桃果实采收时的山梨醇含量比初次采样时升高,单黄袋、单白袋和双层袋处理桃果实采收时的山梨醇含量比初次采样时降低;采收时各套袋处理桃果实的山梨醇含量排序为单白袋处理(28.30 mg/g)>透白袋处理(25.39 mg/g)>单黄袋处理(23.87 mg/g)>双层袋处理(15.59 mg/g),且双层袋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套袋处理。说明套用双层袋可显著降低秋蜜桃1号果实的山梨醇含量。

从表5可看出,在采样期间各套袋处理桃果实的总糖(主要为蔗糖)含量总体上表现为平缓上升(稍有波动)的变化趋势。其中,采样初期单白袋处理桃果实的总糖含量最高,单黄袋和透白袋处理居中,双层袋处理最低;采收时单黄袋处理桃果实的总糖含量最高,为114.23 mg/g,与单白袋处理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均显著高于透白袋和双层袋处理,而双层袋处理桃果实的总糖含量最低,为84.64 mg/g,且显著低于其他套袋处理。说明套用单黄袋可显著提高秋蜜桃1号果实的总糖含量,而套用双层袋会显著降低桃果实的总糖含量。

表4 不同类型果袋对秋蜜桃1号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表5 不同类型果袋对秋蜜桃1号果实总糖含量的影响

2.3.3 糖酸比的变化情况 从图6可看出,透白袋处理桃果实的糖酸比在采样期间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双层袋和单黄袋处理的糖酸比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采收前1周下降),单白袋处理的糖酸比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在果实采收时,单黄袋处理桃果实的糖酸比(26.3)高于其他各套袋处理,而双层袋处理桃果实的糖酸比(19.0)低于其他套袋处理。

图6 不同类型果袋对秋蜜桃1号果实糖酸比的影响Fig.6 Effect of different fruit bags on fruit sugar-acid rat of Qiumitao No.1

2.4 不同类型果袋对秋蜜桃1号果实蔗糖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在进行果实糖相关合成酶活性测定时,可能由于仪器灵敏度不够等原因,未检测出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仅检测到酸性转化酶(AI)和中性转化酶(NI)。从图 7可看出,在采样期间,单黄袋、透白袋和双层袋处理桃果实的NI活性总体上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单黄袋和双层袋处理桃果实的NI活性在9月3日最低,透白袋处理桃果实的NI活性在9月10日最低;单黄袋处理桃果实的NI活性最高,且整个采样期均高于其他套袋处理,在果实初次采样和采收时差异尤其突出;透白袋处理桃果实的NI活性在整个采样期均最低;双层袋处理桃果实的NI活性在整个采样期变幅均较小;而单白袋处理桃果实的NI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采收前1周下降),果实采收时的NI活性与透白袋和双层袋处理接近。

在AI活性方面(图8),各套袋处理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趋于一致,尤其在采收前2周(9月10日)开始更相近,说明套用4种果袋对秋蜜桃1号果实成熟后期的AI活性无明显影响。

图7 不同类型果袋对秋蜜桃1号果实中性转化酶活性的影响Fig.7 Effect of different fruit bags on fruit neutral invertase activity of Qiumitao No.1

相关分析结果(表6)显示,除单白袋处理中NI与果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外(P<0.01),其他各处理与糖含量间均无显著相关性,说明套袋果实的酶活性变化较明显,所测酶活性与糖含量的关联性较小。

3 讨 论

已有研究证实,套袋会使本身呈橙黄色至红色的果实在成熟时颜色变淡[9],透光率越低的套袋,其果实表面的颜色越淡。刘涛[4]使用透光率远高于商业黄纸袋的白色无纺布袋对湖景蜜露桃进行套袋处理,其果实的花色苷含量比套用商业黄纸袋高2.8倍。胡留申等[5]研究表明,果实套双层袋可促进其果皮叶绿素降解,果实底色呈黄色,果肉呈乳黄色,果面有光泽,而果实套单层黄色果袋其果实底色呈绿色,套白色果袋虽可促进果实着色,但果实表面呈暗红色无光泽。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套外黄内黑双层果袋的秋蜜桃1号果实表面颜色比套用其他3种单层果袋果实的颜色淡,其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低于套用单层果袋的果实。本研究中,套外黄内黑双层袋桃果实的横径和单果重均高于套用3种单层果袋,其中显著高于套用透白袋,但对果实纵径无显著影响,与张安宁等[10]对岱妃桃套袋的研究结果一致。至今,众多套袋对果实大小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如王安柱等[11-12]研究认为,套单层双色纸袋和双层双色纸袋秦王桃和秦光2号油桃的单果重均比不套袋果实略有增加;洪莉等[13]研究发现,各种果袋对桃果实单果重、平均纵径、平均横径和果形指数均无显著影响;而沈玉英等[3]研究表明,套白袋、黄袋和橘红袋均可使湖景蜜露桃果实单果重下降,陈栋等[14]研究也显示套袋后的北京24号桃单果重明显小于对照,其套袋的影响效应大于八月桃。可见,套袋对桃果实大小的影响存在差异,可能与试验所用品种不同及果袋类型不同有关。

图8 不同类型果袋对秋蜜桃1号果实AI活性的影响Fig.8 Effect of different fruit bags on fruit acid invertase activity of Qiumitao No.1

果实内在品质中最重要的是糖酸指标。许多研究表明,套袋比不套袋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15-18],原因可能是果实套袋后改变了果实原来的生长发育环境,进而使果实的代谢发生变化,有机物质积累减少,导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但不同果袋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王立成[19]研究显示,套用无纺布袋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明显高于套用纸袋,高于套用单层果袋约1.5%,高于套用双层果袋约2.0%。刘淑芳和李祥涛[20]利用单层白色、黄色、黑色和牛皮纸袋处理油桃果实,其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在4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马瑞娟等[8]采用不同颜色的特制果袋开展油桃套袋试验,其果实的蔗糖、葡萄糖、果糖、山梨醇、奎尼酸和苹果酸含量均显著低于不套袋果实,但各套袋处理间果实的葡萄糖、果糖和山梨醇含量无显著差异,红袋处理果实的蔗糖含量显著高于绿袋处理,与张斌斌等[21]利用多种色彩无纺布袋处理桃果实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套袋对桃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套用单黄袋桃果实的蔗糖和果糖含量在接近采收期时较高,柠檬酸和奎宁酸含量较低,在采收时总糖含量最高,总酸含量最低,糖酸比最高;套用单白袋和透白袋桃果实的奎宁酸、苹果酸、葡萄糖和山梨醇含量在采收时较接近,且相对较高,蔗糖含量也相近,且均高于套用双层袋处理,但低于套用单黄袋处理;套用双层袋桃果实的奎宁酸、苹果酸、蔗糖、山梨醇、总糖含量和糖酸比在采收时显著低于套用3种单层果袋的果实,与果实采收时口感偏淡的实际相符。这可能与套用双层袋会导致桃果实接收的光线较弱使得果实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从而影响糖等有机物积累减少有关。

表6 桃果实糖积累与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相关分析结果

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是桃果实中的主要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其种类、含量及比率是决定桃内在品质和商品价值的重要因素。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一方面受叶片合成碳水化合物向果实输出量的影响,同时还受相关酶活性的调控。已有研究表明,苹果和葡萄果实发育早期其蔗糖含量与转化酶活性呈负相关[22-23],桃果实在整个发育期间其果糖含量与NI和SS活性、葡萄糖含量与SS活性呈显著正相关[24]。本研究中,套袋后的秋蜜桃1号果实在采收前1个月其AI和NI活性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与李桂祥[25]对霞晖6号桃果实的套袋试验结果相反。李桂祥[25]研究结果表明,套双层纸袋霞晖6号桃果实的AI和NI活性与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套单层白袋桃果实的AI和NI活性与蔗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葡萄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本研究中只有单白袋处理的NI与果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他各处理果实的AI和NI活性与糖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说明套袋果实的酶活性变化较明显,糖含量与酶活性间具体的关联性还需进一步探究。

4 结 论

外黄内黑双层果袋套袋的秋蜜桃1号果皮色素含量低,果实外观呈白玉色较美观,但果实糖酸等内含物含量较低,口感偏淡;单层黄色果袋套袋的秋蜜桃1号果皮呈绿色,果实外观无光泽,但果实糖酸等内含物含量高于其他类型套袋果实。在桃生产中可根据销售需要选择能整体提高经济效益的果袋类型。

猜你喜欢
蜜桃套用双层
玫瑰小蛋糕
锯齿形双层玻璃幕墙供冷期传热性能数值模拟
蜜桃果冻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教学中的“静”与“动”——模板套用与能力积攒、实力发挥的灵活结合
“双层巴士”开动啦
蜜桃方阵
美丽实验室
倾斜(历史老照片)
surprise test
我爱故乡的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