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研究

2021-12-31 14:13笛,张军,张昭,关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范式技能院校

吴 笛,张 军,张 昭,关 琳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质量管理处,甘肃 兰州 730060)

学术界普遍认为, “拔尖创新人才”是在某个行业或领域中起到组织、引领、协调等核心作用的带头人。具体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应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强化版和提升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职教20条)指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职业教育正经历从规模数量扩张到质量内涵提升的转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助力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因此,分析研究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符合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策略和模式,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拔尖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范式[1]

近年来,国内各本科院校相继开展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与国际主流研究成果相比仍然受限。国际主流学派和学者的研究观点和理论,以及形成的培养范式,对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极具借鉴和参考价值。

(1)天才儿童范式。该范式学者们认为,人才更多是天赋才能而非后天培养,“天赋才能”是拔尖人才天生所具有的禀赋,区别于一般人,拔尖创新人才可通过智力测试进行测量与识别,并有效利用个体的高潜力,培养使其成为各领域的未来领导者。

(2)天资发展范式。与“天才儿童范式”不同,天资发展范式将拔尖创新人才视作发展变化的概念,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产生是培养和锻造的过程,鼓励培养学生更广泛、更多样化的优势和兴趣,帮助其在自身擅长的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3)区分范式。该范式实质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具体化。主要解决课堂教育无法将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相同的教学内容中区分开来,从而进行因材施教的问题。区分范式基于不同需求的学生来提供差异化的教育实践,把教育服务与普通课堂中高能力学生的需求相结合,避免了将拔尖创新人才单独进行划分而引发的对公平的争议,并将学生的优势、兴趣等与教学相匹配。

2 国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现代社会中,人才是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人才中的佼佼者,世界各国对其培养的研究和实践从未停歇。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多元、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以英国为代表的“学校本位的拔尖人才培养”以及以德国为代表的“教学工厂、学徒制培养模式”等。

美国的“多元、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以培养“全能人才”、“领导型人才”、“卓越人才”为目标,建立了包括招生选拔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激励制度等完善的培养制度,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英国的“学校本位拔尖人才培养”[2]依据行业的需要设置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根据社会行业发展需要,实时更新所学的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

德国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基于“双元制”[3],将企业和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技能、创新型拔尖人才为目标。学生拥有“学生”、“学徒”两重身份,学生在学校完成文化知识和基础技术理论学习,在企业(或培训中心)接受更大比重的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教学工厂”[4]是新加坡职业院校基于项目化教学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教学工厂”引入专业项目,项目选择遵循创新、专能开发、增值原则,学生通过参与真是的工作项目,承担对应工作任务,接受专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

3 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在国内,与本科院校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相比,高等职业院校对“拔尖人才”培养的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

3.1 培养模式

1)技能大赛选拔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职业院校举办的国家级、省级、行业等技能大赛及比赛结果作为评价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专业建设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正越来越被各职业院校所重视,客观上推动了该模式的研究和发展。各院校针对各专业发展情况和参赛项目的具体要求,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方式,通过层层选拔及培养,最终确定参加大赛人选,选拔和培养过程基本考虑了学生的意愿。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此培养模式除了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水平外,已逐步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等。因此,就目前而言,基于技能大赛选拔培养模式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最可行、最有效的培养模式之一。

2)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国家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通过三轮试点,目前该模式已在各高职院校迅速推开,现代学徒制学生在学生总数中的比例逐年提高。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招生即招工”、“双重身份”(既是学生也是学徒)、双主体育人(校企双方共同培养)。现代学徒制促进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了“四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3)专业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该模式基于学生意愿及专业发展,选拔的学生单独成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单独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考核评价方式区别于普通班级学生。在该模式下,有的院校除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外,也关注学生其他诸如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该模式还衍生了利用休息时间进行专项技能培养模式、学生兴趣班模式等,与之对应的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及组织管理方式。总体而言,该模式的有效性因缺乏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仍需深入研究,而衍生的各种模式其培养质量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责任心、组织管理方式等,因而培养质量不高。

4)项目化培养模式

该模式包括学生深度参与教师主导的科研项目、或跟随技能大师参与大师工作室工作和技能培训、传统技艺传承等。学生深度参与教师主导的科研项目、承担部分工作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专项能力。深度参与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或跟随技能大师进行技能、技艺培训,学生不仅可以接受专业知识学习,还可接受技能和技艺培训,有利于技能、技艺及文化传承及发展。项目化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结合充分挖掘已有资源,拓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最具潜力的一种培养模式,就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应引起各院校重视。

3.2 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严重不足

对比国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和模式可以发现,国内关于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严重不足,与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理论体系距离较远。

2)政策体系尚未形成

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相比,国内尚未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体系,无法从政策上保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是如此。

3)模式探索刚刚起步

虽然各高职院校均在积极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模式的多样性、有效性需要进一步实施和验证,尚难以形成有广泛推广价值的完善方案。

4)培养成效难以测量

就目前各院校采取的培养模式而言,培养成效因时间、空间等现实原因,无法深入测量,而短期内的浅层测量又无法有效指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及发展。

3.3 建议

1)加强理论研究

充分发挥国内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和高职院校的作用,引导和支持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支持对应研究成果推广应用,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积累,逐步形成和完善理论体系,指导相关政策、制度出台和实施。

2)完善制度保障

在充分研究和论证基础上,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等应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激励院校、行业、企业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努力形成保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保证高素质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拔尖人才源源不断供给,切实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发展。

3)创新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认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和模式创新,通过不断实践和积累,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若干完善的培养方案和模式,推进拔尖创新人次培养质量提升,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4)重视成效测量

系统性规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的评价和测量方法,在政策保障基础上,积极推进第三方机构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的评价和测量工作。依托培养成效评价和测量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反向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发展,培养质量提升。

4 结束语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是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将在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挑战中发挥重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作用。因此,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借鉴、吸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研究成果,形成有效的培养体制机制和培养体系,将是各高职院校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使命和任务。当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与支持,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通过不断研究和完善,才能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和未来发展目标的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完整策略。

猜你喜欢
范式技能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劳动技能up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