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甘肃高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1-12-31 14:13朱玉霞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甘肃一带

朱玉霞

(陇东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强调“一带一路”区域内国家要加强经济合作,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共同发展,实现共享、共建、共赢[1]。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黄金路段,甘肃近年来紧密结合省情实际,抢抓历史机遇,动员各方力量,充分挖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有53种官方语言[2],英语是沿线国家进行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培养英语翻译人才,实现“语言互通”,促进甘肃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近百所大学在甘肃敦煌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主张加强“一带一路”校际间交流与合作,共享教育资源,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质人才,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科教文化之旅。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制约甘肃高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瓶颈,探索服务“一带一路”的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1 明确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甘肃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甘肃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又熟悉甘肃历史文化、了解甘肃省情和发展现状的各方面的翻译人才,是甘肃本科院校翻译人才培养的核心方向。

1.1 培养传承甘肃优秀传统文化的翻译人才

“一带一路”建设为甘肃地方文化走出国门,与沿线其他国家进行文化碰撞与交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黄河滋养的甘肃,历史厚重,文化璀璨。境内有出土马踏飞燕和古丝绸之路咽喉之地的河西走廊,有古长城文化“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的嘉峪关。世界四大文化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体系的交汇地敦煌,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融汇地。被华夏民族尊崇为“人文始祖”的伏羲诞生于甘肃天水,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天水的麦积山石窟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平凉市内崆峒山是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共存的重点风景名胜区。甘肃花儿和甘南藏戏,庆阳香包,兰州牛肉面,武都高山戏,天水伏羲庆典等民俗文化均为世人所瞩目。甘肃高校翻译专业要培养熟知甘肃历史文化,传播推介甘肃优秀传统文化和甘肃精神的翻译人才,让甘肃特色文化走出国门,发扬光大。

1.2 培养弘扬甘肃红色文化的翻译人才

甘肃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省份,革命历史悠久,红色资源丰富,刘志丹、谢子长、王孝锡等无数革命先烈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事业和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两当兵变、腊子口战役、哈达铺会议、榜罗镇会议、岷州会议、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西路军血战河西、山城堡战役、西府战役,这些重大战役和重要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曾经对中国革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硕果仅存的一块革命根据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阵地和生动课堂,是传播红色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桥梁纽带和窗口平台。红色文化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红色基因凝聚力量、代代相传,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甘肃高校翻译专业应该培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传承甘肃革命历史、弘扬甘肃红色文化的翻译人才。

1.3 培养服务甘肃经济发展的翻译人才

甘肃各高校应该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政策,结合甘肃经济发展状况,制订国际化翻译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甘肃经济飞速发展,大型商业会议和国际会展频繁举办,经贸、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翻译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丰富了翻译人才的就业方向,也对翻译人才的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具有区域带动性的重大文旅融合工程“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和“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以及“南梁革命圣地红色文化”等项目的推动实施,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产业成为拓展甘肃经济发展新空间、创造新优势的有效途径。同时,甘肃地方特色产品,例如兰州黑瓜子,百合,白兰瓜,秦安花椒,瓜州枸杞,庆阳苹果、白瓜子,陇南猕猴桃常等已经成为发展甘肃经济的特色品牌产业。甘肃本科院校在翻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适合经济发展的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对口人才。

2 优化翻译课程内容

甘肃高校开设的翻译专业教学大多注重翻译理论的讲授,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陈旧,通常只开设一些核心课程,比如初级中笔译、初中级口译、听译、旅游翻译、商务翻译、传媒翻译等。学生花费几年时间学到高大上的翻译理论却与实践脱节。有些没有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只是给英语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开设几门基础翻译理论课程,比如笔译、口译、应用翻译、旅游英语与翻译等。由于学习课时有限,学生对基本的翻译理论理解不透彻,涉及到经济、文化、外贸、科技等相关内容,很难细分学科专业翻译,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也就难以从事各专业领域翻译工作,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面前,毫无竞争力。所以各高校应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发展,助推甘肃经济、教育、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专门翻译人才。

2.1 英语翻译与多学科的有机结合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翻译人才的翻译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甘肃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翻译课程教学体系,发挥多学科交错教学的优势,选用优质教材,设置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强化学习者“听”、“说”、“读”、“翻译”的能力,从而为翻译的理论教学奠定基础。有针对性培养精通各学科的翻译人才。对于翻译专业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完成基础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兴趣所在,开设工商管理、电子商务、贸易等专业英语课程,实现翻译人才翻译能力和相应的专业能力的协同发展。同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会涉及到经济、文化、贸易、旅游以及不同行业等诸多领域,面向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开设相关专业英语课程,强化翻译口语训练,培养具有英语翻译和口语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把翻译和专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全方位培养多技能复合型人才。

2.2 英语翻译与甘肃经济发展的契合

“一带一路”建设为甘肃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处于信息、技术、知识前沿阵地的高校承担了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的重任。甘肃高校应立足于发展甘肃经济,在完成基础翻译相关课程学习的同时,课程内容增加相应的甘肃元素。开设有关甘肃经贸与文化旅游方面文化翻译选修课,如甘肃旅游翻译、对外商务翻译、甘肃社会与经济、文化传媒翻译等课程。将甘肃的优秀文化和甘肃的特色产品翻译推介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高甘肃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从而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

2.3 英语翻译与多元文化的交流

“一带一路”是多种语言、多元文化的融合之路,在“一带一路”英语翻译实践中,增设中国文化及沿线国家文化课程如“英汉对比研究”、“地方文化选讲”“甘肃红色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的领略异国文化魅力,提升其跨文化交际水平和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人文素养、旅游与经济各方面的情况,掌握沿线各国本土语言表达与标准英语表达的差异,降低英语语言服务困难。通过丰富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与甘肃地方文化聚会交流,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积累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同时,以各高校国际交流生为媒介,让他们充当文化交流的使者,准确的把中国文化传播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帮助世界各国了解、接受以及喜欢中国文化。

3 创新英语翻译教学模式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翻译人才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丰富“一带一路”相关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理解,通过微课、多媒体教学、校企合作等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强化翻译实践教学,在不同语境下提升学生翻译水平,培养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国际化翻译人才。

3.1 利用多种模态积累基本理论知识

在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英语翻译不再是利用一种模式进行文字语言特征的单纯翻译,外语翻译教学课堂呈现多元化。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尤其是微课、慕课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室的逐步普及,通过书本理论的课堂讲授、网络资料的巩固练习、人机混合翻译实践等教学方法来优化翻译教学模式。发挥多种感官的优势,通过聆听、观看、感觉和翻译的方式增加翻译课堂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从字词的精准理解,短语的熟练掌握,整句、整段、整篇文章的阶梯式完整翻译训练,以更丰富、更直观、更有效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翻译练习过程中,利用网络平台,广泛接触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各种资料与文体类型的翻译素材,练习如商务广告语、电子商务往来信函、公司简介、法律合同、诗词歌赋等各种文体的翻译,利用讲座的形式讲解甘肃地方经济文化专题[3]。

3.2 设置情景教学进行课堂模拟练习

翻译教学是一种实践教学,必须在特定的情景背景下进行翻译训练。在翻译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实践训练必须进行的情况下,可以设置情景教学,模拟真实材料制作教学案例,课堂模拟项目设计、活动策划、商务会谈、产品推介等活动,通过多模态教学方式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积累翻译理论知识。让学生扮演经理、秘书、员工、客户等不同职业角色,通过模拟真实的商业活动和社会活动翻译案例,在各种活动和场景中进行对话交流,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实践能力。在口语翻译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真实度较高的短剧和情景对话,让学生融入其中自由发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4]。

3.3 借助校企合作强化翻译教学实践能力

多模态模式打好学生语言翻译基本功,仿真情景模拟训练熟悉各种商务交流活动的基本流程。英语翻译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进行实际交流与应用,实地开展英语翻译训练极为关键。甘肃高校应与涉外企事业单位进行深度融合,将甘肃地方经济文化和翻译教学有机结合,加强与各种行业协会、企业以及政府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通过校企校地合作获取翻译业务项目。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民俗旅游景点,深入地方产业协会开展英语翻译训练。采用真实的校企合作项目化教学模式,学生将企业提供的活动策划书、产品推介项目书及类似宣传画册等中文材料及相应的图片翻译成英文。组织学生到本地展览会现场协助企业做好外商接待、洽谈等事务,担任外商翻译助理深入企业生产基地车间参观考察,以提高学生口语翻译及交际能力,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应用型行业特色人才[5]。

4 结束语

当前高校培养的英语翻译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甘肃高校融合多种交叉学科、结合甘肃经济发展需要和融入多元文化优化英语翻译教学内容,通过多模态教学,仿真模拟情景及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创新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培养传承甘肃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熟知甘肃历史和省情,弘扬甘肃红色文化,服务甘肃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翻译人才。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甘肃一带
地铁站内公示语英语翻译的特点和技巧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逆向思维在大学生英语翻译教育中的导入和培养
行走甘肃
甘肃卷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