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置换联合应用氨甲环酸是否放置引流比较△

2021-12-31 15:32吴铭杰吴家昌桑宏勋张晓强罗志平李佩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年24期
关键词:凝血酶原纤溶二聚体

吴铭杰,吴家昌,桑宏勋,张晓强,李 盛,罗志平,李 亮,李佩佳

(南方医院大学深圳医院骨科中心,广东深圳 518101)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一个成熟规范化手术,目的是缓解疼痛、矫正畸形、改善关节活动度、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主要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晚期原发或继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等疾病。但因髋关节置换是大手术,手术激活纤溶亢进系统,使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大量失血,为了减少血肿,充分引流,预防感染,降低并发症,髋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引流已成为常规,但有研究指出引流并不能减少血肿,反而会增加出血量及感染率[1,2],因此髋关节置换术后是否放置引流存在很大的争议。

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与纤溶酶原的赖氨酸具有高亲和性,可封闭纤维蛋白结合的能力,导致纤溶活性降低,从而发挥止血作用。随着对抗纤溶系统的深入研究,特别是TXA在关节置换手术的应用日益成熟,文献研究证明联合应用TXA比局部应用更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失血量,且不增加血栓风险[3~5],但联合应用TXA在髋关节置换中不放置引流管的文献不多。为了评估联合应用TXA在初次单侧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不放置引流的安全性,设计了一个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对比研究2016年12月—2020年12月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142例,比较围手术期出血量及有效性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单侧初次髋关节置换者;(2)术前凝血功能、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均正常者;(3)生命体征稳定,无其他严重合并症及手术禁忌者;(4)既往无髋关节手术史。

排除标准:(1)既往因心脑血管疾病,近期或正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者;(2)对TXA药物过敏者;(3)血液系统疾病或者血红蛋白含量<90 g/L者;(4)周围血管病、肿瘤或慢性肝病者;(5)术中假体周围发生骨折者;(6)术后失访的患者。

1.2 一般资料

此为前瞻对照研究,2016年12月—2020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骨科拟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1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71例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不放置引流管(无引流组);71例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并放置引流管(引流组)。两组术前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因、病程、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NYSZYYEC20210006),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

1.3 手术与处理方法

入院后开始超前镇痛,完善术前常规检查。术前30 min静滴头孢唑林1 g预防感染,青霉素过敏者予克林霉素0.6 g静滴。

采用全身麻醉,患者侧卧位取后外侧入路,股骨颈截骨,取出股骨头,磨锉髋臼,股骨扩髓髓腔锉开路,安装生物型髋臼杯及股骨柄假体(LINK公司)。术中充分止血,脉压冲洗器彻底冲洗,重建外旋肌群,缝合股方肌及阔筋膜张肌。引流组关节腔放置引流管充分引流。

无引流组:切皮前10 min静滴TXA 1 g;术毕缝合阔筋膜张肌后关节腔注射TXA 3 g,不放置引流;术后6 h再次静滴TXA 1 g。

引流组:放置引流,缝合阔筋膜张肌后再沿引流管打入TXA 3 g,并夹毕引流管,术后6 h打开引流管引流。

两组患者术后6 h开始口服利伐沙班片10 mg抗凝,术后应用预防感染药物24 h,根据炎症指标及伤口红肿渗出情况,决定是否延长使用抗生素或升级使用抗生素。引流组引流管放置24~48 h后拔除,拔管后复查X线片。

术后第3 d复查血常规,根据中国卫生部提供的围手术期输血指南,若血红蛋白水平<70 g/L,则给予输血。若血红蛋白70~90 g/L,但急性贫血的临床症状明显,如全身过度虚弱、心动过速、头晕、血压下降,慎重决定是否输血。

1.4 评价指标

记录围手术期资料,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首次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间。失血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即引流瓶的液体总量-术中冲洗液总量+纱布增加的净重,以及术后引流量;并计算总失血量[6]和隐性失血量;记录输血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如切口感染、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Harris评分评价临床效果。

术前和术后第3 d行血液检验,包括凝血功能、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资料呈正态分布时,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时间点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资料呈非正态分布时,采用秩和检验。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取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呕吐、过敏、低血压等并发症。临床资料见表1,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引流组术后下地时间显著早于引流组(P<0.05),无引流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引流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与比较

血液丢失方面,无引流组术中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和总失血量均显著少于引流组(P<0.05)。输血率无引流组为2.81%,而引流组为1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并发症方面,无引流组1例患者切口远端脂肪液化,2例切口浅表感染,经积极换药后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率3/71(4.23%)。引流组术后出现1例髋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后未再脱位;2例患者切口远端脂肪液化,1例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处理均愈合;并发症发生率4/71(5.6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行双下肢动静脉血管彩超,均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

两组患者随访 18~26个月,平均(22.55±11.71)个月。随访过程中无疼痛加剧或功能障碍加重者,无需再次手术翻修者。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的VAS评分和Harri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与比较

2.2 血液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血液检验结果见表3。与术前相比,术后3 d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显著降低(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P<0.05)。术前两组间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3 d,无引流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显著优于引流组(P<0.05),而两组在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多,异体输血率高。有研究显示,全髋关节置换总失血量可达700~2 000 ml,输血率为16%~37%[7,8]。全髋关节置换术除显性失血外,围手术期激活的纤溶反应引起的隐性失血也不容忽视,约占围术期总失血量的60%[9]。TXA具有抗纤溶作用,其作用机制为竞争纤溶酶原上的赖氨酸结合位点,减少纤维蛋白的分解,抑制纤溶酶活性,发挥止血效果,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有文献报道,TXA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约34%的失血量,从而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10]。

表3 两组血液检验结果(±s)与比较

表3 两组血液检验结果(±s)与比较

指标无引流组(n=7 1)引流组(n=7 1)P值0.1 4 3 0.0 0 2 1 3 1.2 0±8.7 0 1 0 3.7 3±1 3.9 0<0.0 0 1 1 3 3.8 3±1 2.2 9 9 6.3 8±1 3.9 3<0.0 0 1 0.2 1 6<0.0 0 1 3 8.4 4±3.1 7 3 0.8 4±4.1 4<0.0 0 1 3 9.2 1±4.1 3 2 8.1 6±4.1 3<0.0 0 1 0.7 7 8 0.5 4 8 3 8.2 1±5.2 4 4 1.8 1±5.7 7<0.0 0 1 3 8.4 5±4.7 2 4 2.3 9±5.7 9<0.0 0 1 0.5 1 7 0.8 8 0 1 3.2 4±0.7 9 1 3.5 8±1.4 0 0.0 4 2 1 3.1 4±1.0 7 1 3.6 2±1.5 8 0.0 1 7 0.5 5 0 0.1 4 1 4.0 3±1.0 6 3.6 0±1.1 6 0.0 3 1 4.1 8±1.7 3 3.9 0±1.2 8 0.2 8 8 0.9 8 8 0.2 5 3血红蛋白(g/L)术前术后3 d P值红细胞压积(%)术前术后3 d P值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s)术前术后3 d P值凝血酶原时间(s)术前术后3 d P值纤维蛋白原(g/L)术前术后3 d P值D-二聚体(μ g/m l)术前术后3 d P值5.0 0±5.6 6 2.4 6±1.1 4<0.0 0 1 4.9 8±6.1 8 2.8 4±2.5 4 0.0 0 6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应用TXA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均低于局部应用的,有效减少了围手术期出血量,降低输血率,避免输血引起的相关副作用。同时术后第3 d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应用TXA不影响机体凝血功能,不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静滴TXA在全身抗纤容系统中发挥作用,而局部给药在关节腔内提供最大浓度的TXA,减少TXA的吸收,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促进微血管止血的作用[11]。本研究中联合应用TXA术后第3 d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高于局部应用者,术后失血量比局部应用TXA治疗的患者减少30%,约300 ml。本研究的结果与Yi[12]及孙世伟等[13]结论相符。全髋关节置换纤溶反应高峰期为术后6 h,术后24 h机体开始对亢进的纤溶系统产生抑制作用。TXA在血清中的抗纤溶活性可维持7~8 h,在组织中的抗纤溶活性可达 17 h,给药 24 h后抗纤容作用逐渐消失[14~16],因此本研究术后6 h再次静滴TXA 1 g,既可以在机体纤溶亢进高峰期发挥抑制纤容作用,又可以维持机体24 h的血浆浓度,有效抑制纤溶亢进,减少机体出血。曹多刚等[17]研究表明,联合用TXA组能够控制和稳定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的升高,降低纤溶亢进,避免静脉血栓形成。本研究中联合应用TXA与局部应用TXA术后第3 d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水平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低于局部应用组,可有效控制出血、抑制纤容活性。

联合应用TXA可增加关节腔压力,对早期出血有填塞作用,对创面内毛细血管起压迫止血效果,减少关节腔内出血。另外随着微创技术的应用以及对髋关节周围解剖结构的掌握,手术时间缩短,软组织损伤减少,术中彻底止血,严密缝合等技术为不放置引流创造了必要条件。

不放置引流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实现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本研究表明无引流组的患者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早于引流组(P<0.05),早期功能锻炼可以减少卧床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另外无引流组仍有其他优势,如减少了患者担心脱管及拔管的心理负担,避免引流管被缝住的风险;减少了额外创伤,避免引流液倒流;减轻护理工作量和降低患者医疗费用[18,19]。但有些学者认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未放置引流会增加血肿的发生,而血肿会导致切口张力增加,疼痛加重,减少组织灌注,影响切口愈合,为细菌提供理想的培养基,血肿纤维化后影响髋关节活动[20]。但本研究发现无引流组与引流组患者术后VA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了不放置引流不会增加术后疼痛、影响髋关节功能及切口愈合。Widman[21]及 Willet等[22]的研究也表明引流并没有减少血肿形成,反而有利于皮肤微生物沿引流管扩散到关节腔,增加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在联合应用TXA的情况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不放置引流安全可行,不但减少围手术期出血量,减低输血率,有利早期功能锻炼,而且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纤溶二聚体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检验价值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D-二聚体检测参考区间的验证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