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一生情
——在沈大安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

2022-01-01 03:26臧学华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导游词沈老师桂林山水

文|臧学华

今天,踏进胜利实验学校的大门,心情甚是复杂。就是在这儿,在胜利实验学校401 班教室里,沈老师专注地听我执教《写导游词》的画面是那样清晰,那样真切,仿佛昨日之事。

2014年9月12日,沈老师给我发来短信:“小臧,有空请给我电话。”

电话一接通,沈老师就说:“《写导游词》这个内容选得挺好的,贴近生活,你把教学思路大致跟我说一说。”因为9月9日柯老师和滕老师拍板,才定下这个内容,面对沈老师的询问我是又高兴、又紧张、又忐忑。沈老师听了我前言不搭后语的述说,宽慰我:“小臧,这个事情我们不急,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呢,具体的情况听了你试教后再说。但是,我有个建议,到杭州试教就写杭州的景点,比如西湖、雷峰塔,到湖州试教就要写湖州的景点,比如莲花庄、铁佛寺。写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9月15日,沈老师又给我发来短信:“小臧,《写导游词》有两个难点:一是记叙顺序,二是与听众对象的交流。四年级学生习作水平不高,一节课里解决两个难点是困难的。这个问题你们怎么处理的?”两个问题直击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可想而知,沈老师从12 号跟我通过电话后,一直在思考,为我,为这堂课,为浙江小语。当得知是制作了一段介绍赵州桥的导游讲解视频让学生欣赏,然后,呈现赵州桥课文片段与导游词,让学生小组探究,明晰习作的内容,掌握导游词的习作特点,沈老师高兴地鼓励我,这个办法好。

9月19日,在胜利实验学校上完课,我们移步到学校附近的茶室。

刚坐下,沈老师就表扬我:“小臧的课不错,我很有信心。我先说说总的想法,因为这个是全国比赛,第一个词,求实。我还是强调求实,我们要看到学生通过这节课在习作上确实有实实在在的进步,这个方面我们还得下工夫。第二个在求实的基础上,我们要能够看到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是多样化的,甚至是个性化的,要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个在今天的课里已有体现,我们要思考怎样做得更好。第三个必须要有亮点,哪怕是一个,两个,但是一定要有亮点。亮点在哪里?比如说讲评,学生的作文和评价单要合在一起,今天你是分开的。要先有自我评价,再有互评,最后展示的时候,小朋友也清楚,评委也清楚。待会儿我们抓住亮点在哪里,具体讲。”

此时,服务员端来了茶,但搞不清我们各自点了什么茶。沈老师热心地说:“小妹,我告诉你,以后客人来了,拿一个单子,位子ABCD 标一下,然后记录白茶、红茶、花茶,4 杯茶拿来就可以对号入座,不用一个一个再问,你的服务就上一个层次了。”

沈老师就是这样,真诚、热心!小插曲结束,沈老师接着往下讲。

“课前谈话,不能有板书。从教学来讲,不应该;从比赛来讲,这是犯规。课前谈话,就看全国各地的图片,长城、西湖、泰山,似乎有点关系,但不是实质的教学。”

“课前学习单,在桂林就调查桂林,今天有长城,有黄山等等,但最后我们没用啊。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写桂林山水最喜欢的地方,或者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赛课时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为听课教师推荐桂林的景点,将表达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赵州桥导游词要重新改写,注意事项往后挪,先说欢迎,然后介绍景点。一个是要注意礼貌用语的运用,一个是要适当地互动,跟游客的互动,最后可以有一点注意事项,也可以没有。”

这段导游词,是我阅读了《大学语文》中的章节《导游词及导游词创作》后反复推敲完成的。沈老师一眼就发现了其中的不足,三言两语就讲得明明白白。沈老师关注的是儿童生活的起点和习作的起点。

沈老师接着往下说:“这是我们的另一个亮点,读写结合,这是跟阅读教学相结合,但是,比较就放在课件上不行,两个文字搁在一块儿要发给学生,要让学生有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然后根据学生的发言运用信息技术在课件上圈画,让学生很明显地看到。”

沈老师的这一建议,使得这个环节更加丰满,不仅体现读写结合,而且恰当地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策略。学生经过对比探究,不仅明白了导游词的习作内容,而且了解到导游词最大的特点是导游与游客的互动交流,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导游与游客交流的方式有欢迎、指示、提醒等,发现了导游在介绍时经常会用自问自答的办法引起游客的注意,引导游客参观游览。赛课后,这一环节被众多专家点赞。

“分层要求要成为我们的另一个亮点,”沈老师接着说,“可以写风光或者故事,也可以把风光、故事、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写,交流也要体现出分层。”

遗憾的是,我在赛课时没把这个亮点亮出来,因为入课太深,忘了呈现分层要求就让学生开始习作。等有学生问我可不可以写两个方面,我才补救地说:“当然可以介绍两个方面,同学们可以介绍一个方面,也可以既介绍景点风光又介绍有关景点的故事、传说等。”

虽然我迅速地跳过了这张课件页面,评委和听课老师发现不了,可是我没有将沈老师和各位专家的意图体现,终是遗憾。后来在千课万人等场合上这堂课,这个环节完美呈现,又被老师们津津乐道。

说完了亮点,沈老师开始谈细节。

“学生写作的时候,听课老师在干什么?今天用了沙画,这个前面蛮好,但后面相关性就不大了,而且容易影响学生写作。我的想法是用桂林山水的摄影作品,漓江的绘画作品,漓江的文字作品、短诗。贺敬之有一首《桂林山水歌》,你可以去找,描写桂林山水的文字还是很多的。我不大赞同配乐,要让学生静静地写作,因为会场人很多,可以考虑用很轻的背景音乐,最好是面对老师的屏幕播放,面对学生的屏幕切换掉。”

感叹沈老师的智慧,敬佩沈老师的博学。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懈怠,作为即将赴桂林赛课的老师,竟然不知道《桂林山水歌》。沈老师的这一提议,成为了这堂课的又一个亮点,与会教师都感叹我这个浙江老师的用心,既关注学生,又关注老师。

为了追求课堂的情趣,我在后面安排了分量很重的模拟导游讲解环节,并且给学生下发了“五星级导游评价表”为展示的小导游打分。

沈老师说:“我倾向于拿掉后面的环节。评五星小导游,这又变成口语交际了,作文课是评你写得好而不是评你说得好,我们跟讲评结合起来,学生的作文不仅放在投影上,还得让他自己念,这个念就是当导游的体验。”

“是习作还是口语交际?”一语惊醒沉醉其中的我。是呀!这样的设计很显然是口语交际越位,习作本体缺失。我竟然还沾沾自喜、乐此不疲。

这一次磨课,沈老师一步一步点评,一步一步梳理,让我豁然开朗,吃了定心丸。

最后,沈老师说:“浙江教师有一个优点,团队比较强大。作文我是不大懂的,作文的讲座我一次都没做过。这堂课还至少需要两次论证。”后来在刘荣华、余琴、倪宗红、王焱媛、盛新凤、沈莉等老师的反复论证和打磨下,终于捧得特等奖。

10月29日,赛课前一天,沈老师给我发来微信:“学华:不要有任何思想负担,放开就是。不论名次,都是成功!”

浙江小语,因为有沈老师这样的众多导演、编剧,有沈老师这样的众多可亲、可敬的长者,才有了青年教师们的拔节而上。

昨夜,重温那108 分钟的磨课录音,聆听沈老师那略显沙哑却亲切爽朗的话语,不禁热泪盈眶。一堂课,一生情!这段录音,学华一世珍藏;这份教诲,学华永生铭记!

猜你喜欢
导游词沈老师桂林山水
秀甲天下之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主题系列家具设计
莫把游记写成导游词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我难忘的启蒙老师
教材作文手拉手
基于导游讲解大赛背景的导游词创作
试论导游词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的竹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