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渠”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2022-01-01 19:49中共和田地委党校刘淼
区域治理 2021年34期
关键词:工地群众精神

中共和田地委党校 刘淼

战斗渠是策勒县各族人民为彻底改变策勒县干旱缺水的恶劣自然面貌、扭转“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历经艰辛万苦在党的领导下在茫茫沙漠和戈壁中建成的一座引水工程。它是策勒县人民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一座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不朽丰碑。策勒县人民修建战斗渠,不仅改变了策勒县固哈拉玛镇和达玛沟乡极度缺水的干旱面貌,还孕育了体现时代价值的“战斗渠”精神。笔者通过对“战斗渠”精神的形成过程及其丰富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挖掘,结合当前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试图归纳出“战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为推动和田各项建设的提供精神动力。

一、战斗渠基本情况

战斗渠位于新疆策勒县境内,全长86.3公里,自1960年3月开工建设,到1990年5月主渠道铺砌完毕实现全程通水,历时30年(实际施工时间21年零2个月)。历经三代人,投工600多万工天,完成土石方800万立方米。战斗渠的建设者们年龄最大的超过60岁,最小的才14岁,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是妇女。战斗渠建成后,每年引水7000万方,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增加灌溉面积112万亩。战斗渠修建30年,全长86.3公里,平均每年365天修建2.88公里,条件异常艰难。

二、“战斗渠”精神的由来

(一)战斗渠修建的背景

策勒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仅35.5毫米,年蒸发量高达2955毫米,农作物全靠河水和泉水灌溉,属于典型的灌溉农业。水资源呈现出春旱、夏涝、秋缺、冬闲季节分布不均。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因为缺水,策勒县历来是“沙进人退”“风吹城跑”。在策勒的历史上,县城有过三次迫不得已的搬迁。20世纪50年代初,翻身农民刚刚得到了土地,水利建设就成为策勒县的头等大事摆上了重要日程。

(二)战斗渠的地位和作用

战斗渠建成后,引来了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水”。以前,人们饮水只能到很远的地方去背水吃。缺水严重的时候,一桶水可以换一只鸡,缺水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成本。战斗渠的建成改变了人们“背水喝”“买水喝”的历史。战斗渠建成后,促进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充分发展。战斗渠建成后,达玛沟乡小麦面积翻了几倍。随着战斗渠等一大批水利工程的建成,农业逐步实现了高产稳产,结束了策勒人民食不果腹的历史,也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战斗渠”精神的由来

为了赶工期,策勒县各族技术干部和民工有时候长时间在冰冷刺骨的水里作业,有些就落下了疾病。1964年,在战斗渠工地采访的《和田日报》记者陈家旺时,被策勒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所感动,撰写了报告文学《新愚公移山》,同时建议策勒县委将引洪大渠命名为“战斗渠”。县委采纳了他的建议,“战斗渠”的名字由此而来。战斗渠建设者们所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牺牲奉献、坚韧不拔、勇于创新、革命乐观”等一系列的精神,是在战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的集体意志的凝结,我们称之为“战斗渠”精神。

三、“战斗渠”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战斗渠”精神的核心内涵

战斗渠修建的时候,因为项目经费不多,当时修渠用的是卵石干砌技术,修建水渠用的卵石都是农牧民自己在戈壁滩挖掘采集并运送到工地上的,累计达到58.8万立方。工作条件异常艰苦,食和水都是限量供应的。吃住在戈壁滩上,白天背石头,晚上回到地窝子或者简易帐篷休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战斗渠”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精神动力,它必将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为之艰苦奋斗。

(二)“坚韧不拔、勇于创新”是“战斗渠”精神的灵魂

在战斗渠修建工程中,广大干部群众、凝聚智慧、攻坚克难,三十年间,累计有五大创新:第一项发明创新是创造劳动工具——卡内塔。战斗渠754万立方米土方量,基本上是靠干部各族群众用坎土曼和十字镐挖出来的;砌筑渠道的58.8万立方米石块,也是各族干部群众从戈壁滩背回来的。卡内塔的发明,大大提高了搬运石料的效率。第二项发明创新是引洪冲沙建渠技术。战斗渠需要穿越沙漠腹地。沿途穿越无数沙丘,最高的沙丘高达26米。没有更有效的挖掘工具,就采用引洪冲沙的土办法。各族干部群众利用洪水冲走沙包270多座,累计冲沙量达275.6万立方米,极大地缩短了工期。第三项发明创新是设计建设新型渠首。经过多方实践论证,考虑到当地多是山溪性多沙河流,技术人员结合和田地方实际发明了竖井式新型渠首。在新型渠首问世后,国外开始向我们学习经验、学习技术,这在当时具有着里程碑意义。战斗渠的五大创新,其中两项在全国推广应用,战斗渠竖井式新型渠首荣获了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并编入了大专院校的水利教材。

(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战斗渠”精神的根本

在《党章》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党在自己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战斗渠的修建正是广大人民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变成自觉行动,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为自己引来了“生命之水”。策勒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越茫茫沙漠和戈壁,历时30年修建了长达86.3公里的战斗渠,同时也把“战斗渠”精神铸在了沙漠戈壁之中。

(四)“团结协作、牺牲奉献”是“战斗渠”精神的基础

战斗渠修建过程中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舍小家顾大家,积极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有人为了建渠,三代人奋战在战斗渠工地上;有人为了建渠,负伤致残,有人为了建渠,而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有人为了建渠,在工地上付出了全部的青春和年华;有人为了建渠,而错过了与家人最后的告别;有人为了建渠,甚至牺牲生命。在30年的建渠过程中,有64位民工牺牲在战斗渠工地上,其中有17人连名字都没能留下。正是有了这么多人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战斗渠。

(五)“积极上进、革命乐观”是“战斗渠”精神的底蕴

尽管战斗渠工地环境恶劣,但各族党员干部群众乐观的天性还是尽情绽放在修渠工地上。劳动之余,他们会自娱自乐——相互开开玩笑,或者唱几首让自己开心的歌。这种不畏艰难险阻、仍然以饱满的生活热情积极面对的革命乐观精神,在新时代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四、“战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传承“战斗渠”精神,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战斗渠”精神用实践诠释了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没有党的科学决策,战斗渠无法建成,没有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同样也就没有战斗渠的问世。修渠过程中,急、难、险、重的地方就是党员干部出现的地方,他们在战斗渠工程建设中发挥了先锋模范的作用,形成了建设战斗渠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历时三十年,历经三代人,听党的话,紧紧跟随党的领导,拥护党的科学决策,前赴后继,奋战在战斗渠工地上。传承“战斗渠”精神,就是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定不移,紧跟党走。

(二)传承“战斗渠”精神,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传承“战斗渠”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真正站稳群众立场、维护群众利益、凝聚群众力量,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做事要依靠群众,还要对群众负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困难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

(三)传承“战斗渠”精神,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传承“战斗渠”精神,就要求我们要始终践行初心和使命。修建战斗渠就是为了人民引来生命之水,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使人民安居乐业,进而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我们把思想和行动凝聚到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伟业上来,把“战斗渠”精神融入到工作实践中,不断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再创辉煌。

(四)传承“战斗渠”精神,有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战斗渠”精神充分吸收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将其发展为团结协作精神。传承“战斗渠”精神,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团结协作,凝聚智慧,建设现代化强国。“战斗渠”精神虽然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但是“战斗渠”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牺牲奉献、坚韧不拔、勇于创新、革命乐观”等内涵仍然是我们广大干部群众所追求的精神品格,对于新时代的干部群众仍然发挥了激励和引导作用。“战斗渠”精神引领着我们排除千难万险,不断超越,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

“战斗渠”精神是各族干部群众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在以习近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在我们仍将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中,“战斗渠”精神必将发挥强大的精神动力,指导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猜你喜欢
工地群众精神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多让群众咧嘴笑
波比的小工地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拿出精神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