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五评”: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以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例

2022-01-01 19:49肖秋芳梅恩李懋君
区域治理 2021年34期
关键词:模范攻坚群众

肖秋芳,梅恩,李懋君

1.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中共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在基层工作中,如何找到一个有效的抓手推进乡村治理,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创新提出了“三治五评”(治等靠要、脏乱差、刁蛮横,评自立自强模范、公益奉献模范、孝老爱亲模范、家园整洁模范、家风传承模范),以此加强乡村治理,助推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升基层群众的获得感、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一、“三治五评”提出的背景

(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需要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作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2019年接受脱贫攻坚国务院第三方评估验收,当时正处于总攻决战的关键冲刺时期。部分贫困群众发展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存在“安于现状、甘于贫困、缺乏信心、等靠要懒;不懂感恩、不讲文明、不讲公德、刁钻蛮横”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脱贫攻坚工作。为切实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转变群众落后思想观念和不良生活习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县委县政府制定了《道真自治县脱贫攻坚精神扶贫“三治五评”活动实施方案》,自2018年9月开始掀起了“三治五评”活动热潮,以此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党中央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对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作了明确部署,并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乡村振兴。”[1]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紧扣新形势,破解乡村治理难题,通过“三治五评”活动,美化乡村环境,推进生态宜居,提升基层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意识,有效提升乡村群众的道德水平,推进乡风文明,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

二、“三治五评”内容

(一)“三治”内容

一是治“等靠要”。由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村(居)两委组成的宣讲队,深入贫困村和贫困户,开展政策大宣讲、脱贫大讨论活动,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探索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工作机制,帮助个别群众消除“等靠要”思想,鼓励贫困群众主动学技术、找门路,通过自身努力“拔穷根”。二是治“脏乱差”。长期以来,部分农村地区的落后导致一连串的恶性循环,致使农村的脏乱差随处可见,对群众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各乡(镇)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合理规划,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成立专项治理小分队,深入村寨和家庭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生活习惯,创建干净整洁的卫生家园。三是治“刁蛮横”。结合公民道德教育、文化惠民下乡活动等,大力整顿当前存在的好吃懒做、不赡养父母、滥办酒席、蛮横霸道、强买、强卖等不正之风和违法犯罪行为,让群众参与相互监督、相互教育,不断扶正农村风气。

(二)“五评”内容

一是评“自立自强模范”。感恩新时代党的惠民政策,感恩社会帮助和支持,支持地方党委政府工作,积极主动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脱贫致富信心足,对待扶贫政策“不等不靠不要”,积极投身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在脱贫攻坚中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群众认可度高。二是评“公益奉献模范”。积极主动参与、支持地方党委政府和村(居)两委工作;在家乡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能够作出自我利益牺牲,协助各级组织处理好群众工作;长期坚持帮助排忧解难,积极参加扶残助残、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群众认可度高。三是评“孝老爱亲模范”。主要体现在家庭生活温馨和谐,尤其在家人亲属出现致残或是家人亲属患大病、重病等困难情形下,做到悉心护理、团结友爱,能得到周边邻里交相称赞。四是评“家园整洁模范”。家庭院落整洁清爽,屋内屋外干净有序;不存在柴草乱堆乱放、脏水乱泼乱倒、电线乱搭乱拉、屋面乱涂乱画及畜禽散养等现象。五是评“家风传承模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孩子成绩优秀、谦虚谨慎、彬彬有礼、乐观上进;家庭成员处事大气、公平正义、讲理讲信、遵规守矩;邻里关系团结和睦,红白喜事操办规范,在群众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群众认可度高。

三、“三治五评”实施路径

(一)构建支撑体系,注重有序推进

县级层面制定了“三治五评”活动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活动时间及范围、主要任务、工作要求,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督促全县评比表彰活动。将“三治五评”活动经费列入县财政专项预算,确保有经费保障。建立“54321”和“4+N”结对帮扶机制,全县党员干部全部下沉一线,结对帮扶贫困户16780户63945人,包保非贫困户6.54万户24.2万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帮扶全覆盖。14个乡(镇)制定了“三治五评”活动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活动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将此项工作纳入县年终精神文明建设进行考核,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二)构建宣传体系,注重氛围营造

通过社会宣传,各村各组充分利用户外广告、LED显示屏、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实施滚动播放、张贴宣传标语1000余条。通过网络媒体宣传,利用县电视台、微信(微博)、QQ、网站等媒体宣传“三治五评”活动信息500余条,开设专题专栏,解析身边案例,以案说法,以法释理,以理教化,引导群众现身说法、主动参与。14个乡镇、83个村(居)持续开展宣传工作,让“三治五评”内容深入人心,群众参与激情高涨。

(三)构建评价体系,注重精细评比

坚持“实事求是、民主评议、公正公平、普遍认可、宁缺毋滥”的原则,做到人人知晓、户户参与,实现组组有先进、村村有典型。各乡镇制定具体评比标准和办法,采取积分制方式进行评比。自2018年实施“三治五评”活动以来,共评选出各类模范7928名,其中自立自强模范1130名、公益奉献模范995名、孝老爱亲模范1399名、家园整洁模范3432名、家风传承模范972名,有效带动了全县群众向善向上、自立自强、苦干实干。

(四)构建治理体系,注重综合治理

83个村居修订了《村(居)规民约》,大力整治农村酒席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相互攀比等不正之风,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摒弃陋习思想。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引导基层群众自觉爱护环境、洁净家园。建立健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立矛盾纠纷多元排查化解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理。

四、“三治五评”实践价值

(一)推进乡村自治,提高了乡村自治水平

在“三治五评”活动中,深入推进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做到村(居)干部带头、党员群众带领、基层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各村(组)认真履行村民自治相关法规,《村(居)规民约》得到了修订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得到落实,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基层群众精神焕发,争做脱贫攻坚自立自强自信的示范带头人,感恩意识、奋发意识、诚信意识、参与农村建设意识以及基层群众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意识不断增强,乡村自治水平得到提高。

(二)推进乡村法治,形成了乡村法治建设的合力

充分运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群众会、院坝会,通过开展一系列法制宣讲、法制培训活动,使群众知法守法的能力得到提高。倡导移风易俗,农村“刁蛮横”等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健全了群防群治队伍和村民矛盾纠纷排除化解制度,做到了“抓早抓小、露头就打、除恶务尽”,群众安全感大幅度提升。

(三)推进乡村德治,提升了基层群众文明素养

组织开展各类先进典型和后进人员的评比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网络道德建设,加强了乡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加强了乡村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切实改变了群众落后思想观念和不良生活习惯。实现了全县城乡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民风民俗更加文明、社会大局更加稳定,社会风气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模范攻坚群众
从平江起义走来的模范红十二团
多让群众咧嘴笑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模范邨
——给祖母
模范护工
道德模范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