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园区路径和实践研究

2022-01-01 19:49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南通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张艳
区域治理 2021年34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生产性高新区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南通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张艳

生态园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园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通过探索符合园区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建设园区生态链和生态网,提高整体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园区竞争力。

回顾近年来生态园区发展历程, 以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型园区建设生态园区的相关研究与实践经验较少[1],本文以江苏南京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例,探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非典型生态园区建设模式, 以期为同类型生态园区建设提供思路和实践经验。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概况

江苏南京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3.32 km2,主导产业为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科技服务及创新孵化等,无制造业,为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型园区,打造以科技研发产业为主,科技创新为引领,宜居宜业的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近年来,高新区依托优势资源,奋力转型升级,坚持创新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的“五型经济”,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提档升级的主攻方向,目前已建成区域内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影响力和高集约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创新资源高度集聚,产业集聚、人才汇集、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生态园区。高新区通过突出“科技”、“创新”两大关键要素,聚焦软件信息、医疗健康两大主导板块,依托骨干企业群,在软件研发、电子商务、数字文化、物联网、生物医药等领域全面发力。

二、高新区建设生态园区的特点和意义

传统工业主导型生态园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及产业发展模式决定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要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为核心,以区内重点企业为主体,通过实施生态化改造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因此,其生态化的主要特征是企业之间的产业共生,即原本独立的企业相互合作,通过材料、能量、水、副产品等的交换获得竞争优势[2]。相较于传统工业主导型生态园区,南京某高新区作为南京市产业源头转型发展的典范,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园区产业结构及发展模式均与传统生产制造型工业园区有着显著差别,传统工业企业生态化改造方式有限,但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型园区一般同区外制造业有紧密联系,其生态化改造可基于其自身特点探索生态园区建设新模式。

南京某高新区创建生态产业园区,既是新兴生态产业园区创建的有益探索与实践,也是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成功经验模式的延伸与拓展。园区作为南京市重要的产业集聚、人才汇集、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高新技术园区,不仅要积极借鉴成功的园区规划、招商、开发建设和管理经验,更应将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经验与模式推广应用至建设生态产业园区过程中,实现将“生态工业园区”内涵延伸拓展至“生态产业园区”,源头植入生态产业理念,将生态产业园区建设贯穿于园区开发建设的全过程。指导园区积极实践探索新兴生态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园区建成南京市乃至全国新兴生态产业园区的典范。

三、生态园区建设制约分析

(一)同类型生态产业园区经验较少,建设模式靠探索

高新区作为典型后工业化时代新兴产业园区,其产业定位与产业结构相比于其他以生产制造为主导的传统工业园区有着显著差别,园区建设生态产业园区没有可直接借鉴的模式和可直接复制的经验,必须通过自我不断探索新的生态产业园区创建模式。

(二)园区规划总面积相对偏小,发展体量需突破

高新区的规划总面积仅3.32km2,尽管园区通过标准化厂房和高层商务楼宇建设提高园区综合容积率、合理控制租售比强化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措施不断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但园区面积小、土地资源总量有限,未来将成为限制园区产业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总体量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企业间物质流、能量流依赖性小,生态耦合待加强

目前园区虽已初步形成了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主导产业,但园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未能将产业、功能等进行有机协调与对接,制约了整体功能的发挥。当前区内产业一般均位于产业链的两端和价值链的高端,园区内部企业彼此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相互依赖性相对较小,企业间生态耦合程度不高。要实现产业链的生态耦合需要通盘考虑上中下游企业的配套以及研发、设计、制造生产、销售服务完整产业链的衔接[3]。

生产原辅料方面,现有企业所需原辅材料来自园外,其产品大都输送至园外,未形成区内良好的上下游依托关系,无法形成园区内的闭合循环。末端处置方面,区内固体废弃物基本采用委外处理的方式处置,园区内部对其资源化利用的程度有待提升,企业间的产业协调和生态产业链衔接不够,需要针对企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特点,拉长产业链。此外,区内企业多达千家,各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自的优势未能实现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园区产业集聚发展。如何突破传统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构建以物质流、能量流为主的闭路循环生态产业链,构建以信息流为主导的新兴生态产业园区“生态产业链”需要不断探索和突破。

四、生态园区建设路径

基于高新区能耗及污染排放水平低,园区发展层次良好,创建起点高的现状,延伸拓展“生态工业园区”内涵至“生态产业园区”,跳出传统生态工业园创建中以“生态化改造”为重点的固有设计思维,将“生态理念”从源头植入产业链,优化产业发展,探索实践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兴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新模式。

(一)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全面布局绿色循环产业链,从而实现主导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园区内主导产业经济增长,突出强调内部集聚。以完善现有产品代谢链,构建以产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生态工业经济体系为重点,聚焦一批符合南京市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培育一批未来产业(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立足软件信息、医药健康和其他服务业,注重一手抓招大引强、一手抓培大育强,以产品链和产业链为标杆,从主导产业集中度入手,聚焦主导产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以高新区重点企业为支撑,在做大主导产业规模的同时,配套引进主导产业上下游关联企业,拉长做全产业链,重点布局。

(二)借力产城融合趋势下的溢出带动效应,探索实践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增加高新区发展“创新动能”

借力新时代背景下的产业交融溢出效应,顺应南京市“一区多园”创新发展模式,突出强调外部辐射。秉承最大限度整合科技园区资源的理念,从知识创造、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参与国际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入手,突出‘高’和‘新’的发展取向。提高创新技术对实体经济各领域产业的渗透率,推进高新技术向“产业化”“应用化”方向发展,将区内新兴服务产业低碳、绿色、循环消费方式与新型制造产业低碳、绿色、循环的生产方式有机结合,并通过加速集聚内部经济产业形态,共享物流运输、通讯系统、信息服务平台,紧密链接区域大市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推动形成“伙伴园区”协同配套格局。

(三)发展总部经济,转型低效楼宇,提升园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率

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调整用地性质和强度,注重园区土地生态功能的提升,优化土地空间格局,推动低效楼宇转型,建立完善“一楼一档”制度,严格项目准入,培育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中型企业集团的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形式的“总部”入驻,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形成总部集群布局,牵动产业链集聚,从而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

(四)推广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以制度体系创新与绿色管理导向,加强龙头总部示范效应

基于园区一体化开发的现状,通过加强对园区内企业总部的引导,培育企业总部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理念,从园区重点企业总部着手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培育。在园区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整合园区资源,基于园区企业、员工和商户的各类已有线下服务和潜在的需求,构建平台化、可扩展的线上园区业务监管和园区服务,提升公众参与度,引导全民共建共享,形成“政府引导、园区主导、企业与公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创建氛围。

五、结语

在生态园区创建中,合理规划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生态产业网络体系至关重要。本文以南京某高新区为例,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园区生态园区建设模式。高新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无制造业,高新区产出商品附加值较高,企业属于产业链上游,企业彼此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相互依赖性相对较小,生态耦合程度不高,很难构成以物质-废品为循环的传统生态产业链,因此,在进行生态产业链的设计时,需要突出生态产业的理念,在产业链内部,注重生态位补位,并充分发挥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关性,辐射周边市场,不断延伸拉长产业链。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生产性高新区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打造千亿主导产业 争创全国一流园区——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述评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