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马派唱腔艺术特征与其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

2022-01-01 23:49李建玲
参花(下) 2021年1期
关键词:吐字豫剧唱腔

◎李建玲

豫剧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传承意义。学生通过对豫剧马派唱腔的学习,能够深入了解豫剧文化,直观感受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魅力。

一、豫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艺术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戏曲体系中有五大剧种,分别为京剧、豫剧、黄梅戏、评剧和越剧。作为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豫剧,是在原来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地继承延伸、创新发展起来的。因为河南省简称为“豫”,所以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南戏曲剧种就被称为“豫剧”了。

豫剧在过去也被称为“河南高调”,也有过“河南讴”的称呼。豫剧虽然起源地是河南开封,但是在发展最盛的时期曾经遍布全国各省市,这就使豫剧专业剧团在全国地方戏曲中数量排在第一位。相关专家研究表明,有一种说法是豫剧起源于明朝的中后期,当时的河南省有一种较为流行的时尚小令,也就是一些民歌小调。这种时尚小令在受到其他省市的曲艺形式如秦腔、北曲弦索等的影响而发展,在当时的开封府一带演化形成了早期的豫剧。豫剧是一种较为贴近群众生活的戏曲艺术形式,在数年来的发展进程中,因为中原地理辽阔,河南省内部各地区的人文风情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各地文化有所差异,豫剧也逐渐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在融会发展中形成了两种有着明显差别的唱腔体系。

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流传在洛阳等地区的豫剧在唱法技巧上多运用下五音。下五音的优点就是唱起来不费力,不消耗嗓子,讲究的是吐字清晰,唱腔曲调圆润悦耳,这种唱法被称为“豫西调”。而在开封等地发展起来的唱腔被称为祥符调,随着祥符调的逐步没落,也为了更好地区分,祥符调与在商丘传承发展的唱法融合并称为“豫东调”。豫东调与豫西调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豫东调多运用上五音,这种唱法与河北梆子较为接近,基本的戏曲曲目也大致相同,在唱法上多是由大本腔改以二本腔,女声花腔较多,女声唱腔以明快、俏丽为主基调,而男声唱腔则较为挺拔、昂扬。

在豫剧的发展进程中,随着豫剧演员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戏曲界开始盛行个人流派的划分,以表演者的姓名来作为流派的名字,这象征着这位艺术家的表演风格成为传统戏曲界需要学习的对象。社会群众也慢慢受到影响,开始以划分派别的形式来评价戏曲艺术,豫剧也是如此。在豫剧中经常被群众提及的有:陈(素真)派,代表剧目有《春秋配》《梵王宫》《宇宙锋》等;常(香玉)派,代表剧目有《白蛇传》《红娘》《花木兰》等;马(金凤)派,代表剧目有《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等。这几位都是豫剧旦角中的代表人物,本文将要探讨的是马派的唱腔艺术特征。

二、马派唱腔艺术的特征

马金凤,原名崔金妮,是河南省洛阳人,也是如今中国五位豫剧名旦中唯一健在的一位老艺术家,是马派唱腔的创始人。她六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艺,在生活的长期磨砺中,马金凤迅速成长起来,在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里吸纳百家之长,与自己独特的嗓音相结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在戏曲的表演中,戏曲演员十分注重读音吐字的清晰程度,这也是对戏曲演员唱功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要是咬字吐字含糊不清,观众就不能听清这出戏的戏词内容,对整场演出就会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理解不了这出戏的精髓,自然也就谈不上去品鉴了,所以说吐字咬字不清楚是戏曲演员的一大忌讳。马金凤创立的豫剧马派唱腔也对吐字咬字有明确的要求,要求演员在演唱过程中不光要每个字的音节吐露清晰,还要注意这个字的音调在整出戏中的转换。歌词的演唱其实就是在保证字音清楚的同时对音调做一些转变,形成优美的旋律,再配上各类伴奏音乐,从而形成一首完整的歌曲。在马派唱腔中,因为豫剧的戏词风格、曲调是依据河南方言,也就是中原官话而形成的,带有一定的地域风情,所以在豫剧的演唱中念准方言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用纯正的普通话来演唱豫剧,是不伦不类的,而且会抹去豫剧原有的韵味和美感,这是不可取的。所以在马派唱腔中,在保证吐字清晰的基础上,要捏准方言的味道,才能达到应有的演出效果。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歌曲,歌手在演唱的时候都要做到对自身气息的完美控制,这样唱出来的声音才足够圆润有味道。气息是歌唱行为的基础,没有气息支撑的声音只能靠声带发力,这样会让演唱者的声带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发出的音色也不好听,是刻板无味的。只有在声音中加入气息的力量,唱出来的每一句歌词才会灵活起来。马派唱腔在演唱过程中就十分注重丹田气息的运用。在豫剧马派唱腔中,气息的控制采用的是豫剧唱腔中通用的吊嗓子的方式,在此基础上,马金凤又辅助以“咦”“呀”等语气助词来进行气息的辅助练习。在戏曲表演中,演员对于戏词情感的表达传递是十分重要的,这个就非常考验戏曲演员的艺术功底和共情能力了。在豫剧马派唱腔中,演员会辅助泪功、哭声润腔、笑声、眼神等艺术手段来充实舞台艺术人物形象,让戏曲中的人物角色更加鲜活,进而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这一点上,马金凤的经典作品《穆桂英挂帅》就是一个完美的示例,第一句“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的唱词一出来,马金凤就辅助眼神的表演,成功塑造出穆桂英威风凛凛、坚忍不拔的精神状态。在整套唱词中,马金凤无时无刻不在向观众展现出她胜券在握的自信和稳重的气度,这就让穆桂英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其演出效果也超出了常规模式下的演唱反馈。这部作品让更多的戏曲观众了解到马金凤唱功的深厚,了解到河南豫剧的魅力。

三、马派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

在各大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中,一直缺少对学生关于戏曲的培养。民族声乐在学校教学层面其实就是民族唱法的一种,它与戏曲唱腔在大方面上来讲都是属于民族声乐的领域,但是严格细分下去,民族唱法和戏曲唱腔不是从属关系,而是两个相对统一的关系,具有很大的互补性,所以教师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戏曲唱腔来丰富声乐教学理论,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够将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我国戏曲曲种唱腔的艺术风格数不胜数,而在豫剧的学习中,马金凤开创的马派唱腔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学习马派唱腔艺术时,首先要联系本文在前面所强调过的吐字咬字训练。马派唱腔十分注重吐字的清晰程度和字词声调的运用,要确保能够做到腔随字走。大部分学生在进行民族声乐的学习时一味地注重音调的旋律,间接受现代各种曲风的流行音乐的影响,在演唱的时候极易出现吐字不清的状况,一味地追求声音的共鸣,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观众听不清演员唱的是什么,旋律再好听,没有歌词内容的烘托,整首歌曲也是没有灵魂的,在戏曲的演唱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在中古汉语中有8个音调存在,这8个音调也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之一。在豫剧马派唱腔的学习中,学生一定要注重音调的练习。因为豫剧是河南方言的演唱,例如现代汉语标准普通话的阴平调值为55,这个时候起调一定要高,声音是平直地送出去,不需要任何技巧的修饰,整个歌唱的状态是较为稳定的。阳平调在普通话中是中声语调,调值为35,而在河南方言中会读成42等等,这些细节上的处理都需要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慢慢体会。

学生在学习豫剧马派唱腔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气息的控制,有气息才会有灵性的声音。马金凤在戏曲演唱的过程中就特别善于运用丹田气息,并能够随着唱词词意和语调的变化熟练地转换多种换气技巧,且换气过程没有丝毫破绽,往往在经过几十句的连唱之后还能够轻松自如,整段唱词也是流畅自然、浑然天成的。学生要想学到这种换气技巧,就要不断地练习,首先要学会在字词的空隙之间偷气换气,这样在演唱过程中才能够保证整首歌曲的流畅度和完整性。同时还要学会如何提气和歇气,加强训练缓气和收气的技巧,要能够充分保证整个气息的自然流动性。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戏曲情感的表达。学生在进行戏曲学习时,一定要充分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例如在豫剧《对花枪》的学习中,学生要能够揣摩出戏中姜桂芝的心理活动变化,从最开始与罗艺分别,到40年后带儿与罗艺团聚,却被忘了前情,气愤至极翻身上马要与罗艺对花枪。学生在整段的戏曲学习过程中要能够揣摩人物的情感,通过演员对戏曲内容的抒发,让观众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学生要不断尝试将自身情感完全融入艺术表演中,让自己的艺术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四、结语

在豫剧个人流派中,马派唱腔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融入豫剧马派唱腔的艺术形式,能够为学生的声乐学习提供更好的助力,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艺术文化形式的独特魅力。民族声乐也要积极发掘戏曲艺术的教学性,为我国各大院校声乐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更多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吐字豫剧唱腔
绕口令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浅谈语言在歌唱中的作用
歌唱语言中的咬字吐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