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湿地文化的“城市客厅”生态景观研究*

2022-01-01 21:34盐城工学院尤倩朱金华李文娟范洁
区域治理 2021年22期
关键词:城市居民客厅景观

盐城工学院 尤倩,朱金华,李文娟,范洁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公共空间正在成为城市综合体建设改造的热点。在欧洲,城市广场已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客厅”是城市的风景线,展现的应该是城市的文化,但是全国有些地区的“城市客厅”建设存在着景观趋同的现象,使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潜在的问题。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若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支撑,将导致传统的城市空间的文化断层和缺失,缺少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那么取而代之的将是雷同的景观形态。因此结合地域特色建设具有文化特质的“城市客厅”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对于改善公共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市民的文化审美品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湿地和湿地文化

湿地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又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物种基因库”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称。湿地与森林和海洋并称为“三大生态系统”。

对于“湿地”的概念,各个国家对其都有不同的定义,目前能够普遍被大众认同的是1971年《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下文简称《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湿地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公约》推动了湿地保护与研究,使其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我国广阔的湿地滩涂,优美的生态自然环境,形成了丰富的湿地资源、生物的多样性和特有的景观特征。湿地给人类提供了更为宜人的生存空间。城市发展与湿地生态系统息息相关,城市湿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消闲和放松的场所。湿地含有丰富的水体,能够容纳很多的植物和动物,同时湿地还生活着鸟类和鱼类,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的生态系统,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城市居民希望拥有越来越多的绿色环境,湿地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湿地为城市居民提供欣赏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机会和场地,是城市人们放松和休憩的重要场所。现在城市里填满了钢筋水泥,而湿地布满了植物和水体,充满了绿色,湿地提供的绿色从视觉上减轻了人们的压力,放松了压抑的心情。

湿地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城市微气候,形成生态大氧吧。湿地系统是一个具有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包括物种、种群和群落等层次。

湿地有着复杂的生态系统,生态比较稳定,能够有效地调节城市气候,减轻城市产生的热岛效应,能够大大提高城市居民生存环境质量,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湿地还有拦水蓄水的功能,净化水质,沉淀污染。湿地有大量的绿色植物,能够有效地绿化城市定点。正因为湿地有这些功能,所以也被誉为“地球之肾”。

湿地生态系统有着独特的地域环境,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物学价值,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保护和利用,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恢复城市湿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提高城市独特艺术魅力。但是目前许多城市特色正在消失,为了使其在自然方面得到良好的保护,在人文方面得到良好的继承,恢复和重建城市湿地已成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在生产生活,在人与自然漫长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湿地文化经过不断沉淀升华,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底蕴。湿地文化分为湿地水文化、植物文化和动物文化,不仅具有生态特征、人文特征,还具有美学、文化、精神等功能。对湿地文化从认知到挖掘,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的意识,这对于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客厅”理念

“城市客厅”是一种以城市为背景的社会型和开放型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和游客进行公共交往和社会活动的开放性场所,是综合展现城市历史、发展、未来和文化的人文景观。“城市客厅”,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城市看作是一座房子的话,工厂、办公楼、剧场、体育馆等都看成一个个卧室,那么城市公共空间就是客厅一样的存在。人们从住宅、工厂、写字楼里出来,在客厅散步和小憩,让人在这里放松下来。

“城市客厅”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城市居民接触最为密切的空间形态。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植物、水等构成的自然环境和人工建造的城市广场、街道、公园、社区活动场地、滨水景观带等。

瑞士公共“绿窗”项目的设计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该项目的地理位置在丽城广场新地铁站附近,它通过建立人、自然、城市之间的新型关系,重新定义了“城市客厅”的中心地位。场地南面朝向莱蒙湖,北面朝向街道。项目小组在一个户外的开放性场地建造了8m长、3m高、0.5m宽的立体绿化墙,绿墙上留出的小窗口将莱蒙湖和阿尔卑斯山的美景框入其中。小尺度的视窗强化了“城市客厅”的概念,模拟由室内空间欣赏外部空间景观的奇妙感受。

这个空间是按照人体使用尺度营造的,窗口附近的长椅好像家居客厅中的沙发,给人一种错觉,仿佛有了客厅的场所感。人们从“绿窗”向“外”观望,以新的视角去感知绿墙外的景观,增进了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绿窗”的设计制作是采用三维钢结构作为骨架支撑材料,将其放置在两个3.9m×0.5m×0.5m的模块化铝花盆上,在种植槽里填满土壤,总重量达到1800kg,足以承载绿墙构建基础。栽植植物并人工调节生长方向,使叶片完全覆盖窗口和作为墙壁的三维钢结构。“绿窗”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地方,在其他城市同样适用,可以通过集装箱货车运输到城市的各处,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这一项目的设计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城市客厅”式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

目前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真正用来增强城市居民的公共意识和提高社区凝聚力的公共空间其实不多,因此建设“城市客厅”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客厅”景观构建有助于塑造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形成居民对城市和地区的认同感,进而培育城市居民精神。我们在进行城市湿地和“城市客厅”景观构建的时候,应当从自然和人文这两个角度作为出发点,立足自然生态,以保护生态系统为前提,充分挖掘历史传统、地域特色,增强对历史人文重要性的认知,使城市居民和游客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人文层面。

三、基于湿地文化的“城市客厅”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一)保护湿地环境,合理有序开发

湿地作为连接人和自然的纽带,兼具景观、生态等多种功能。湿地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样。基于湿地文化的“城市客厅”生态景观建设不仅能满足城市居民对良好生活环境的诉求,还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未来人类应如何与湿地和谐相处,使人、城市、湿地的关系向着良好方向发展,是我们目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设计中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加以利用。

(二)人、“城市客厅”、湿地环境三者和谐共生

处理好“城市客厅”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探索设计的策略与方法,对场地景观进行生态化设计。湿地文化所具有的亲近自然的独特氛围感和场所感,是“城市客厅”生态景观设计所必须维持与发展的。在规划建设时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不仅要突出其文化氛围,也应体现出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从功能布局、景观设计、休憩场所与设施等各方面体现人性化设计原则。

(三)结合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发展湿地文化

将湿地文化与各地区文化相融合,提高湿地文化辨识度,传播湿地文化,加强湿地文化影响力。根据本地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注意突出深厚文化底蕴、体现鲜明独特的风格特征,从而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

位于黄海之滨的江苏省盐城市是将湿地文化建设和地域特色相结合的典范。盐城市湿地空间极为广阔,沿海滩涂面积45.53万公顷,海岸线长582千米,有着得天独厚的湿地文化资源。近年来,盐城市的湿地文化建设以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为方针,结合盐城自然、人文景观特征,保护、传承了作为“东方湿地之都”的城市传统风貌特征,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盐城自古水系发达,水文化极具地域特色,因此重点围绕城区核心水系进行开发建设,依托水、借助水来塑造城市品格,打造具有“城水相拥、文水交辉、绿水交融”的城市景观和城市符号。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湿地文化结合“红色文化”,这些都为“城市客厅”的建设增添了独特内涵。

盐城市大力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针对道路及市政绿化建设绿色雨水生态系统,分别从源头和末端对城市地表径流进行水质水量双控制,缓解城市面源污染及城市洪涝问题。主要建设内容包含新建、改造道路人行道均采用透水性铺装,结合市政绿化设置生物滞留系统,雨水花园及生态湿地,形成一个完整的雨水管理和生态净化系统,营造绿色海绵体系,为城市居民构建了一个集旅游、游憩、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开放型“城市客厅”,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四)运用新技术新理念传承和发展湿地文化

从场所精神、文脉传承和新地域文化理论等方面寻找理论的验证和支撑,将地域文化理念上升到生态和景观相联系的高度并将其融入“城市客厅”的生态景观建设中。在湿地文化的融入和展示中,不仅可以用传统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城市客厅”景观具有湿地文化特色,还可以结合新技术的运用为景观聚集人气,加强公众参与度。如运用VR交互技术,数字化沉浸式体验技术、声光动态技术结合、多媒体技术等,从视觉、听觉、触觉多方面进行感官体验,不仅满足城市客厅的功能性需要,同时创造特定的环境氛围。

四、基于湿地文化的“城市客厅”生态景观设计路径

(一)挖掘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及资源潜力优势,从多元化和可持续的角度出发,让湿地成为生态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并为整个地区的生态服务

在自然湿地的基础上建设“城市客厅”,对湿地生态系统不断进行保护、重建和恢复。如对已遭受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对功能退化的湿地进行生态恢复,对功能丧失的湿地采取人工的手段进行修复。生态修复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

盐城市在首个功能性生态公园——串场河生态修复湿地公园的景观项目建设中,对湿地水环境的整治采取预处理、潜流湿地、表流湿地三者相结合的模式,使河流恢复生机,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大提高。经过处理的水直接流入串场河或者附近的水域,极大改善了串场河水质和周边环境。同时该项目结合城市规划,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串场河新景区,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可持续是指环境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可持续性三者相结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城市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在生态景观构建时应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延续本地的自然机理和文脉特征,运用生态治理手段、海绵城市技术等科学设计手法,合理规划布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自然博物馆、湿地展览馆、生态展览馆等基础设施和功能性景观的方法,加大对湿地文化保护宣传的力度,推动生态文化建设,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二)生态美学从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出发探寻美的本质,构建生态美和艺术美相融合的“城市客厅”

在“城市客厅”生态景观设计时要以生态美学作为指导,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尊重生态、保护生态、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打造湿地生态保护区和湿地自然景观区。依托现有林地、植被、湖泊、池塘,创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给各种类生物提供栖息地。在自然景观设计方面,要立足于长远,按照湿地生态群落合理配植植物,选取种植土著水生植物,不仅能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提高湿地的景观性,体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四季变化的湿地景观,还能按照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稳定性配置物种群落。人文景观设计方面通过诗意场景的营造、文化的融入,将本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体现明显的文化符号特征,打造具有本土文化性格的“城市客厅”生态景观。

(三)传承历史文脉,反映场所精神,将景观设计和人的需求有效融合,打造活力的“城市客厅”

在满足城市景观设计整体性的原则下,能够以多样的空间形态来包容多样化的活动。要尽可能尊重原有场地情况,利用最小干预措施,尽可能保持地理风貌,因地制宜设计且考虑审美要求。依据地域性的原则,考虑湿地景观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对湿地景观进行规划引导设计,如划分出不同功能区域——运动休闲区、城市阳台区、湿地区等,构建多样的环境。建造绿道、树岛,将城市休憩和生态空间相结合,通过在湿地内架设亲水平台、亲水栈道、步行廊道、观鸟亭等观景设施,增强场地活力,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底蕴丰富的“城市客厅”。

五、结语

城市湿地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和恢复退化湿地,建立良好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客厅”生态景观设计将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在人与湿地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服务的效能,打造出了一个集生态设计、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高质量“城市客厅”。本文基于湿地文化的“城市客厅”生态景观设计理论建构和设计研究做了粗浅的探讨,提出以多元复合的文化元素构建“城市客厅”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新路径,希望为未来城市综合体建设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客厅景观
基于轨迹数据的城市居民出行活动规律提取
瓜里绘客厅
基于混合研究方法的我国城市居民体育经历中断行为探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瓜里绘客厅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杨苡先生的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