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晚冬播冬、春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2022-01-01 08:21孙诗仁薛丽华章建新
新疆农业科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旗叶春小麦净光合

孙诗仁,薛丽华,章建新

(1.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91;2.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

0 引 言

【研究意义】新疆小麦种植面积约100×104hm2,“棉花-小麦”轮作模式是北疆主要种植模式。新疆北疆棉花采收完后已入初冬(10月底至11月初),播种的小麦与正常播种冬小麦相比播期相差1个月左右,此期播种的小麦以种子或发芽状态在积雪覆盖下越冬,次年3月中下旬后逐渐恢复生长、缓慢出苗。【前人研究进展】超晚冬播小麦是指冬前叶龄小于3叶的小麦,最晚播的冬前不能出苗[1]。在足苗情况下,春小麦品种冬播的生产潜力高于正常春播的春小麦[2-4]。有研究[5],指出临冬播种的春小麦品种较冬性品种早熟、高产。与时期播小麦相比,超晚播小麦在品种类型、生态条件、生育生理及产量形成有其本身的特殊性[6-8]。超晚播小麦因温度降低,出苗慢,出苗差,分蘖所经历的总时间变短,冬前分蘖较少或无分蘖,第2年春返青后气温上升快,分蘖发生快,分蘖成穗能力减弱,分蘖成穗率低,成穗以主茎为主,单位面积穗数降低[9、10],而影响小麦产量。在超晚播条件下,春小麦品种较冬性品种早熟、高产[5]。【本研究切入点】针对新疆北疆超晚冬播小麦品种生育特性及产量进行比较研究[11],比较冬、春小麦品种间光合特性及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的差异。【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超晚播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田间比较冬、春小麦品种的光合特性、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的差异。研究其高产生理特性,为新疆北疆超晚冬播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试验于2018~2019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三坪农场新疆农业大学实习基地进行。试验地为壤土,前茬作物为西瓜。小麦播种前0-20 cm土层养分含量:有机质1.1%、碱解氮含量60 mg/kg、速效钾含量215.0 mg/kg、速效磷含量16 mg/kg、土壤pH 值为8.28。

供试材料冬小麦品种有新冬18号、新冬22号、新冬41号、新冬48号、新冬51号、新冬53号;春小麦品种有新春6号、新春20号、新春27号、新春29号、新春43号。

1.2 方 法

1.2.1 试验设计

田间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1.4 m2(3.8 m×3.0 m)3次重复。翻地前基施磷酸二铵300 kg/hm2,耙地、旋耕后于2018年10月31日人工开沟精量播种,播种深度为4~5 cm,行距20 cm,播种量为1.0×107粒/hm2。播种完成后,将地温计(Micro Lite USB DATA Loggers)埋入4~5 cm土层内,重复3次。第2年春待雪融化后取回地温计,计算11月、12月、1月、2月、3月平均日最低温度动态。冬前不灌水。春季铺设滴灌,毛管采用1管4行配置,毛管间距60 cm,分别在4月18日、5月7日、5月21日、6月5日、6月19日各滴灌1次(累计5次),每次滴灌量750 m3/hm2。分别在4月18日和5月7日采用施肥罐随水滴施112.5 kg/hm2纯氮,共计施纯氮225 kg/hm2。6月24~7月20日成熟。

2018-2019年小麦整个生育期月平均气温和降水,4 cm土层地温低于0℃以下12月、1月、2月日最低地温动态变化。图1,图2

图1 2018-2019年小麦整个生育期月平均气温和降水Fig.1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f wheat whole growth period

图2 越冬期4 cm土层日最低温度Fig.2 The lowest temperature in 4 cm soil during winter(℃)

1.2.2 测定指标

1.2.2.1 旗叶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

孕穗期(5月11日)和孕穗期后每10 d(5月21日、6月01日、6月11日)测定1次。选晴朗无风的上午11:00-13:00,田间自然光照下选取生长一致且受光方向一致的旗叶10片,采用TPS-2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美国,PPSYSTEMS公司)测定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另选取生长一致且受光方向相同的旗叶15片,采用日本生产的SPAD-502叶绿素测定仪进行叶绿素含量测定。

1.2.2.2 籽粒灌浆速率

开花期选择同一天开花且生长整齐一致的植株200穗进行挂牌标记,自开花期开始每3d取标记穗10穗,各穗取中部小穗基部籽粒30粒,在80℃条件下烘至恒重,重复3次,计算籽粒灌浆速率。

1.2.2.3 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成熟期分别从各小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点4 m2(2 m×2 m)实际测产,3次重复,自然风干后测产及千粒重,籽粒水分含量按照籽粒含水量13%折算。同时每小区选取0.2 m2(1 m×0.2 m)连续样株,用于考查植株性状、穗数、穗粒数及穗粒重。

1.3 数据处理

数据用Excel2016软件绘图,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春小麦品种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研究表明,冬、春小麦品种SPAD(叶绿素相对值)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于5月21日达峰值。不同品种间SPAD值差异因不同品种而异,冬小麦品种以新冬41号最高,为60.2,且显著高于其它冬小麦品种(P<0.05);春小麦品种以新春6号最高,为58.1,显著高于其它春小麦品种(P<0.05)。冬小麦品种SPAD值的平均峰值(55.2)与春小麦品种(55.6)差异不显著。在冬播条件下,SPAD值与小麦品种的冬、春无关,而与本身遗传特性有关,新冬41号和新春6号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其余品种。图3

注:图A冬小麦品种;图B春小麦品种,下同

2.2 冬、春小麦品种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冬、春小麦各品种间旗叶净光合速率差异显著,各品种旗叶净光合速率表现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5月21日达峰值而后下降。各品种间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差异因不同品种而异,冬小麦品种旗叶净光合速以新冬41号率最高,其次为新冬18号,分别为33.1和31.3 μmol/(m2·s)(P<0.05);春小麦品种旗叶净光合速率以新春6号最高,其次为新春43号,分别为32.5和30.7 μmol/(m2·s)(P<0.05)。冬小麦品种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峰值平均值(30.4 μmol/(m2·s))与春小麦品种(29.8 μmol/(m2·s))接近。超晚冬播下,旗叶净光合速率与小麦的冬、春无关,新冬41号、新冬18号、新春6号和新春43号旗叶净光合速率高于其余品种。图4

图4 冬、春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变化Fig 4 Changes in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of flags leaf in different winter and spring wheat cultivars

2.3 冬、春小麦品种旗叶蒸腾速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各品种随生育进程推移冬、春小麦品种旗叶蒸腾速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5月21日达峰值而后下降。不同品种旗叶蒸腾速率峰值差异不同,冬小麦品种以新冬41号最高,为8.72 m mol/(m2·s),明显高于其它品种(P<0.05);春小麦品种以新春6号和新春43号最高,分别为10.41 m mol/(m2·s)和10.22 m mol/(m2·s),且明显高于其它春小麦品种(P<0.05)。冬小麦品种旗叶蒸腾速率峰值的平均值(8.72)与春小麦品种(8.67)差异不显著。冬播冬、春小麦品种旗叶蒸腾速率的高低与冬、春小麦无关。新冬41号、新春6号和新春43号的旗叶蒸腾速率较高。图5

图5 冬、春小麦旗叶蒸腾速率变化Fig 5 Changes in transpiration rate of flags leaf in different winter and spring wheat cultivars

2.4 冬、春小麦品种旗气孔导度的影响

研究表明,冬、春小麦品种随生育进程推移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5月21日达峰值后下降。不同品种旗叶气孔导度峰值差异不同,冬小麦以新冬41号和新冬18号最大,为0.33和0.32 mol/(m2·s)(P<0.05);春小麦以新春6号和新春43号最大,为0.36 mol/(m2·s)和0.33 mol/(m2·s)(P<0.05),均高于其它品种。冬小麦品种旗叶气孔导度峰值的平均值(0.31)与春小麦(0.32)接近。超晚冬播冬、春小麦品种旗叶的气孔导度的大小与冬、春小麦无关。新冬41号、新冬18号、新春6号和新春43号的旗叶气孔导度较高。图6

图6 冬、春小麦旗叶气孔导度变化Fig.6 Changes in stomatal conductivity of flags leaf in different winter and spring wheat cultivars

2.5 冬、春小麦品种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冬、春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速率随时间的推移均呈慢-快-慢的变化趋势。曲线的顶点代表Vmax。小麦籽粒平均灌浆速率(V)在冬、春小麦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冬小麦品种在花后0~17 d灌浆速率达峰值(P<0.05),最大值新冬41号,为2.42 mg/(d·粒);春小麦品种在花后0~20 d灌浆速率达峰值(P<0.05),最大值新春6号,为2.27 mg/(d·粒),其次是新春43号,为2.03 mg/(d·粒)。超晚冬播春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达峰时间长于冬小麦。图7

图7 冬、春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变化Fig.7 Effects on grain-filling rate in different winter and spring wheat cultivars(A W)

2.6 冬、春小麦品种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冬小麦品种以新冬41号产量较高,为7 812.3 kg/hm2,春小麦品种以新春6号、新春43号产量较高,分别为7 935.6、7 581.6 kg/hm2。冬小麦品种平均产量(7 237.3 kg/hm2)与春小麦品种平均产量(7 022.8kg/hm2)差异不显著。冬小麦品种新冬41号高产主要是穗粒数(36.3粒/穗)和千粒重(51.7 g)明显高于其它品种;春小麦品种新春6号高产主要表现有较高的千粒重(52.8 g);新春43号高产主要表现有较高的穗数(515.8×104穗/hm2)。以春小麦品种新春6号(7 935.6 kg/hm2)和冬小麦品种新冬41号(7 812.3 kg/hm2)产量较高。表1

表1 冬、春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Table 1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winter and spring wheat cultivars

3 讨 论

超晚冬播小麦种子以发芽、萌动或种子状态越冬,早春出苗易受低温、干旱侵害,进而影响田间出苗率及后续的形态建成,致使产量下降[12]。由于小麦产量的90%~95%来自植株光合作用,而作物光合作用除受内部遗传因素的影响外,同时还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显著调节[13]。小麦功能叶旗叶叶绿素含量品种间变异系数较小(0.12-1.14),性状遗传较稳定[14、15],与试验研究结果相一致。光合作用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基础,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能够改变小麦旗叶的光合性能,进而影响产量[16]。合理的播期能够提高小麦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17],适播和晚播均会缩短小麦生育期,不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18]。小麦植株生长发育后期最重要的功能叶(旗叶),其光合效率是决定籽粒产量关键因素[19]。研究在临冬前将冬、春小麦品种同时间进行播种,研究结果表明:冬、春小麦品种旗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品种间差异显著,其差异与品种本身特性有关,而与小麦品种的冬、春性无关。

小麦粒重由灌浆时间和灌浆速率共同决定,其中灌浆速率主要由遗传控制,灌浆持续期主要取决于环境因素[20]。适期晩播能维持弱春小麦品种灌浆期较好的光合性能,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21]。冬、春小麦品种超晚冬播灌浆速率因不同品种而异,而灌浆持续期相同,春小麦品种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峰值略迟于冬小麦品种,这可能是因为春小麦品种冬播长期低温,生育期延长有关,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冬小麦品种新冬41穗粒数(36.3粒/穗)和千粒重(51.7g)高于其它冬小麦品种,春小麦品种新春6号千粒重(52.8g)较高是在试验条件下的产量结果。

4 结 论

超晚冬播条件下,冬、春小麦品种功能叶—旗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因不同品种而异,而与冬、春小麦品种无关。冬播冬、春小麦品种其灌浆速率因不同品种而异,春小麦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峰值略迟于冬小麦品种。超晚冬播条件下,应选择叶绿素含量高、光合能力强,且穗粒数多、千粒重高的冬、春小麦品种。冬小麦品种新冬41号和春小麦品种新春6号较适合新疆北疆超晚冬播。

猜你喜欢
旗叶春小麦净光合
不同品种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及光合基因表达对臭氧浓度升高的响应
水分亏缺对小麦芒和旗叶光合特性及蔗糖、淀粉合成的影响
早春小麦田间管理抓哪些
旗叶衰老产量差异 可作小麦优选依据
耐密植大豆品种沈农12号光合速率的研究
抽穗后不同时期去除旗叶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的影响
绿色农产品春小麦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高粱净光合速率的遗传分析
克什克腾旗旱地优质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如何区分总光合与净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