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前沿类课程与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

2022-01-06 12:37徐红
高教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研能力研究生培养

徐红

摘  要:科研能力是硕士研究生的必备能力,也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为了适应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需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科前沿类课程的学习。在教学内容上,重点讲授新理论、新方法的运用及研究议题的新动向,使研究生能够全面了解相关学科研究现状和学术前沿情况。在考核方式上,引进课堂展示和撰写研究综述两个环节,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及写作能力,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学科前沿课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1-0019-04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s a necessary ability for postgraduates and one of the main training objectives of graduate stage in China. In order to adapt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lecture on subject frontier. The content of lecture on subject frontier mainly include new theories and methods and new trends of research topics, that make graduate students fully understand research subject's status and academic frontier. The assessment methods have class presentation and writing research review. They can cultivate postgraduates' innovation ability,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academic exchange ability and writing ability. They can als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Keywords: subject frontier; graduate stud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cultivation

科研能力是碩士研究生的必备能力,也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所编《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中,各一级学科均十分重视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在中国史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中,更是将科研能力表述为“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具体包括“在中国史研究某一领域能够提出较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初步设计研究技术路线,初步具备运用相关研究方法的能力”[1]。“学科前沿讲座”正是应此要求而开设的专业主干课,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新形势下中国史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我国硕士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据教育部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1999年全国在学硕士生有17.95万人,到2019年增长为243.95万人。在硕士研究生规模扩大的同时,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促使我们更加重视研究生各方面能力,特别是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中国史硕士研究生而言,目前面临的新形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双一流”建设的要求

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案提出了五项建设任务,其中“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与中国史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其言:“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并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2]中国史是研究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义重大。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建设任务,对中国史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史研究生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自觉承担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努力建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此,研究生不仅要掌握广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更加关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史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提高运用新史料、新理论、新方法认识中国历史的能力。

(二)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可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同。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而言,文化自信来自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各个行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大,而增强文化自信需要的优秀人才中就包括中国史研究生,这就对中国史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除了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国际学术视野,能够担负起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

(三)中国史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

中国史研究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之后,就应该尽快进入科学研究阶段,但是,他们往往不知从何着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研究生从事科研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如何寻找研究议题。由于研究生没有掌握有效梳理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现状的方法,使得他们对学术史的认识不够清晰,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很难站在前人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发现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科学问题。此外,如何提高分析能力也是中国史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遇到的难题。科学研究实际上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国史学科的科研,注重的是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由于研究生不善于联系思维,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不知道如何依据史料分析历史现象,尤其是不知道如何透过史料文本看到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使得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普遍缺乏深度。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国需要优秀的中国史人才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找寻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義先进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国家的需求相比,中国史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就成为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中国史学科前沿讲座课程即是聚焦中国史研究的趋势和热点,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指导。

二、教学内容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目前中国史学科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及其运用方面,中国史学科前沿讲座课程的教学围绕这一趋势,大体包括两大部分,即新理论、新方法的运用以及研究议题的新动向,以期反映中国史学科的最新探索及学术研究的多样性,使研究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情况,为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学术基础。

(一)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运用

随着学术研究的推进,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越来越突出,跨学科研究的趋势亦愈加明显,由此带动中国史学科出现一些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作为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只有在认识这些新理论、新方法的前提下思考自身的研究方向,才能真正掌握中国史研究的基本规范,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目前中国史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新探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西方的史学理论和方法,二是受其他学科影响而出现的交叉学科。教师的授课也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1. 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史研究的影响

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对于国内的中国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使得我们的学术思想更加活跃,观察历史的方法更为多元,对中国历史的认识也更加深刻。这些理论非常吸引研究生,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很容易误入不甚了解的理论迷宫中,忽视了中国语境的历史研究。鉴于此,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年鉴学派、后现代历史学进行讲授。

年鉴学派强调研究人类社会的总体史,到20世纪后期,其研究取向更加多元,突出对文化的研究[4],它对中国史研究的影响较大,一些突破性和热点问题的探讨皆与其有着密切的关联。后现代历史学的核心是对现代性的批判,质疑一切被视为理所应当的常识,以此引发了新的史界革命,其天然的反叛性与年轻人的精神追求非常契合,易于导致研究生在没有厘清其内涵之前就盲目使用。因此,非常有必要使研究生了解年鉴学派和后现代历史学。

考虑到中国史研究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教学重点可以放在年鉴学派、后现代历史学的运用方面,通过一些典型的研究实例,讲授如何运用这些理论解读具体历史问题。比如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历史上的相关问题进行教学,包括20世纪初期医事纠纷背后的观念分歧、重大流行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再结合课前阅读、课堂研讨的方式,使研究生切身体会发现问题、运用史料解读相关历史现象等历史研究的基本程序和要求,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感悟力。另外,教师也要提醒研究生客观对待西方的史学理论,如后现代历史学确实让我们反思文献的书写方式及其影响,但其质疑文献的做法对历史研究的破坏力是巨大的[5]。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西方史学理论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实际相结合,使研究生对这些理论有科学的认识,提高研究生的辨识能力,为科研工作奠定理性的基础。

2. 交叉学科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史研究的影响

由于中国史领域的研究范型未见更新,传统史学理论涵盖的范畴又较为有限,学者们为了推动学术的发展,非常渴望能够从其他学科借鉴研究理论和方法,交叉学科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兴起的。目前,国内史学界运用较多的交叉学科理论有历史人类学、量化历史研究、口述史学等。如历史人类学是史学界采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历史问题,改变以往多依赖文献史料的史学方法,更多关注田野工作,关注社会下层民众,具体涉及民间风俗、民间信仰、民间契约文书等议题[6]。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研究和中国史学科发展的需要,组织研究生实地参与田野工作,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研究的专业特征,倡导从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

(二)研究议题的新动向

在中国史研究理论和方法不断拓展的前提下,学者们的研究议题出现了明显的新旧更替现象,而新议题的生发无疑是推动学术研究全方位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新议题包括地方社会、宗族与家族、环境史研究等,其重心开始转向社会史和文化史。对于国内史学界研究议题的这种转向,大部分中国史研究生虽有初步了解,但未必能有清晰的认知和感受,也很难在他们的研究中予以回应。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应该安排相关内容,以便研究生的思考与国内史学界的前沿热点同步。

为了研究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史领域研究议题的情况,教师授课既包括从前未曾出现过的全新议题,亦有旧议题的重新发现。如关于宋代以后地方社会以及精英阶层地方化的探讨,是在学术研究推陈出新的前提下出现的新议题,学者们的关注热度自本世纪初以来一直持续至今。而传统中国的礼仪制度,即丧葬、祭祀、朝贡等,本是一个陈旧的议题,但在新史学理论的观照下又重新成为研究热点。中国史领域的新议题和旧题新议比较多,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中一一阐述,所以在具体讲授时,一方面选择相对微观的议题,如区域史研究的新动态、城市史研究的新取向等,这些议题的发展脉络较为清晰,又与目前史学界的热点问题密切相关,便于研究生把握中国史研究的新动向。另一方面,为了使授课更加透彻、有效,教师一般都结合自身的研究背景选取授课内容,再辅以阅读、研讨的方式,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利于他们的学术研究工作。

三、考核方式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开设中国史学科前沿讲座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研究生了解中国史学科的重大学术问题和前沿问题,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使研究生具有敏锐的学科信息感知能力,能够跟踪国内外史学界关于中国史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最新动态。因此,考核方式也围绕这一目的设置,力图促进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一)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

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程考核的方式应该多样化,注重对研究生实际学习情况和实践能力的考察。为此,根据授课内容及教师自身的学术背景,中国史学科前沿讲座课程的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卷面考试外,还增加了课堂展示和撰写研究综述两个环节,旨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即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等。

课堂展示是一种开放式的考核方法,要求研究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最终实现教师引导、师生相互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目的。课堂展示的具体操作程序如下:第一步,研究生依据教师的讲授内容选择议题;第二步,教师指导研究生研读《中国史研究动态》近5年以来的相关文章及其他综述文章,学习拓展文献范围的方法,使研究生充分了解如何跟踪学术界的最新研究动态;第三步,撰写研读报告;第四步,每位研究生用15分钟时间,以PPT形式分享他们的研读成果,教师分别进行点评、补充,其他研究生参与讨论。课堂展示是一个阅读、思考、写作、宣讲的全过程,需要研究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然后把思考的结果写成文字,最后还要用准确的语言将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这样的学术训练,可以减少研究生学习的盲目性,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感知力、学术交流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研究生的一系列涉及中国史学科最新前沿成果的工作也有助于教师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保证了中国史学科前沿讲座课程的前沿性和学术引领性,真正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撰写研究综述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功,也是研究的第一步,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综述的主要内容是述评与所选议题有关的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即进行相关学术史梳理,比如前人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观点,这些观点各自的发展脉络怎样,有什么不足,前人有什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不同时期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什么,等等,要求依据文献作出清晰的梳理。教師引导研究生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议题,鼓励他们通过研究综述的写作,了解前人做了哪些工作,做到什么程度,自己在前人的基础上能够做什么,进一步拓展和突破的方向在哪里,等等,也就是找寻自己选题的学术基础和创新点,所有这些都是学术研究的立论依据和研究价值所在。撰写出一篇高质量的研究综述,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对既有文献的归纳、分析能力,为他们即将开始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学术基础。

(二)考核结果的反馈

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多方面能力综合的结果,中国史学科前沿讲座即是围绕这一核心开展考核工作。从最近3年研究生考核结果反馈的信息来看,增加课堂展示和撰写研究综述的考核环节是比较成功的,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课堂展示的一个重要步骤是研究生宣讲研读成果,并参与讨论,这就要求研究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些也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科研能力的部分内涵。虽然由于课时的限制,研究生只能经历一次完整的课堂展示训练,但从他们的课堂表现看,基本达成了这一考核目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已经知道在哪里能够找到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避免了查阅文献的盲目性,也基本掌握了以准确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阐述自己观点的方法,让听众能够理解。

撰写研究综述具有较强的学术性,研究生必须在充分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积极思考,才能对目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才有可能写出一篇优秀的研究综述。因此,在研究生选定议题之后,他们就必须尽可能全面地查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现状和前沿观点,梳理相关学术史,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生查阅文献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得到提高。从近3年研究生提交的研究综述来看,虽然涉及的范围较广,但基本都是中国史学科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且文章的结构完整,书写规范,说明他们已经了解了如何追踪学术前沿,也基本掌握了中国史学术论文的写法。

高质量研究综述的完成需要长期的学术积累,需要敏锐的学术感知能力和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仅通过一次课堂展示、一次研究综述的实践很难达到这一效果。不过,课堂展示和撰写研究综述都是紧紧围绕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目标而展开的,具体实施时都非常注重对研究生的启发和引导,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促使研究生积极、主动思考历史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既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当然,在研究生撰写的研读报告、研究综述中,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研究生的阅读量不够,理论积累不足,导致“述”的内容较多,“评”的部分相对薄弱,甚至有研究生不知道如何对学术界的相关成果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价;二是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较多的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往往只是按照成果发表的时间顺序罗列出来,未能找寻这些成果所表述的观点之间的联系,文章显得啰嗦,主次不分明;三是在阐述相关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时,有的研究生未能清楚写出作者观点的具体内容,影响了对这些观点的评述。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将来的教学工作中必须要注意的。

四、结束语

科学研究能力是硕士研究生阶段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增强文化自信的新形势下,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使研究生能够担负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任务,前沿讲座类课程应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为核心组织教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相关学科研究发展趋势、前沿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尤其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力求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在常规卷面考试之外,采用课堂展示、撰写研究综述的方法,要求研究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提高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的水平。从实施效果看,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上的改革增强了研究生的问题意识,拓展了他们的学术视野,在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47.

[2]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object_type=webpage&pos=1&url_type=39.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

[4]李宏图.社会语境与西方史学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19(1):9-13.

[5]沈培建.后现代主义及其史观对中国学术研究的负面影响[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9(1):43-51.

[6]李文钢.历史人类学研究中的历史与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2018(2):112-119.

猜你喜欢
科研能力研究生培养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徐州技师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新途径研究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研能力途径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