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橙黄绿青蓝紫

2022-01-07 02:47
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阿卜杜拉妈妈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闹闹正在寻找这周汉字社的主题呢,这首诗给了他灵感:“我们来寻找颜色的历史吧!”

汉字社成员都围了上来,小胖说:“我觉得这七种颜色,不一定每一个都有甲骨文的形态,像‘橙’字,估计是到了春秋战国才会出现吧!”

谢义豪立刻接口:“对,那时候有‘橘生淮南则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郑媛媛说:“别掉书袋了,红色的‘红’,最早应该是女红!”

邓芊芊说:“古人肯定善于用大自然里的颜色,黄色肯定跟土有关,红色跟火有关……”

闹闹说:“那这期汉字社就以颜色为主题了,老规矩,大家分头准备资料!”

小胖摩拳擦掌,“我来准备黄色组,肯定找出很多泥土!”

寒假来临了,闹闹决定组织一次“奢侈”的汉字社活动——到郊外的植物园野餐。

植物园是大家的最爱,在大草坪上打滚嬉闹了一阵子,他们才围坐在一起,开始活动。郑媛媛和邓芊芊首先登场,她们是红色组,一张手抄报画得五彩缤纷,煞是好看。

“大家看,金文=(糸,丝)+(工,精致),表示染成浅赤色的高级丝帛,还真的跟女红有关系呢。而‘赤’字呢,很可怕,跟火紧紧关联在一起。”郑媛媛说,“‘红’作为形容词可以形容数百种红颜色的物品和事物,也有引人注目、显达的意思。”

邓芊芊补充:“在古代,赤红色象征富贵和喜庆;到现在,中国红还是隆重场合的用色呢。”

黄色组的小胖负责“橙”和“黄”,小胖得意地说:“‘橙’字果然没有甲骨文,小篆才有,=(木,借代果实)+(登,即‘澄’,颜色单纯宁静),指果实球形或椭圆形,颜色匀黄,果味甘甜的柑橘类植物,跟‘橘’很接近。”

至于“黄”字,确实和泥土有关系,“最早是射箭用的,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矢’(箭竿)上加一圈指事符号,表示箭竿穿透靶心。古人用赤褐色的泥浆在箭靶上涂抹出一圈赤褐色的靶心,使之醒目,便于瞄准。”

绿色组被谢义豪承包了,“没想到吧,‘绿’字和‘青’字竟然比‘蓝’字出现得更早。‘绿’跟丝织品有关,看来商朝的丝绸工艺已经极其发达了。而‘蓝’是一种染料,要到秦朝的小篆才有。”

原来,“绿”,甲骨文=(糸,丝品)+(彔,井水),表示丝织品如井水的颜色。

而“蓝”,篆文=(艸,草)+(监,观察盆子里提炼出来的草青),表示可提取靛青染料的蓼草。

邓芊芊对服装最感兴趣,“商朝的丝绸衣服已经色彩丰富,可是他们还染不出蓝色,只能染出绿色!”

闹闹也说:“有道理,谁要研究古代的服装色彩历史,这可是一个线索——为什么古人不能更早提炼出草青。”

“‘青’是矿石,应该也用于染衣服。”谢义豪给大家看。甲骨文=(屮,生,出现、出产)+(井,矿坑),表示从矿井采掘的苔色矿石。

最后,闹闹来诠释“紫”:“金文=(糸,丝绸)+(此,立足之地),表示拖到脚上的丝绸,即拖地遮足的赤青色的皇袍。怪不得说‘怀金垂紫’,系印的紫色丝带就指官尊位高。”

野餐开始,看着大家带来的佳肴美馔,小胖兴致大发,给每个颜色找了一个菜,“红色可以用辣子鸡代表,橙色就是橙子啦,黄色是鸡蛋饼,绿色是菠菜羹,蓝色是蓝莓酱,青色是青草,紫色——茄子紫菜汤!”

郑媛媛叫道:“青草不可以吃啊!”

小胖笑着说:“是牛的食物嘛!”

猜汉字

它们现在长啥样?

进入“江苏少年文艺”微信公众号,回复“202201B”,即可接收本页答案哦。

*不读不快*

必须面对的人生功课

悲伤、痛苦和失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人生功课,在世界文坛有无数作品涉及与此有关的话题,下面的几部儿童文学也因此成为经典。阅读时我们会一次次泪流满面,但也一次次思索生命的意义。

《偷书贼》

《偷书贼》是澳大利亚知名作家马库斯·苏萨克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二战期间,九岁的德国姑娘莉泽尔和弟弟被送往寄养家庭。弟弟不幸病死在火车上。在埋葬弟弟的荒原上,莉泽尔捡到了一本对她意义非凡的书《掘墓人手册》。来到慕尼黑贫民区的寄养家庭,养父为安慰她,每晚给她朗读手册,还教她阅读。书里的世界帮助她熬过了现实的苦难,她也开始为藏在地下室的犹太人和邻居读书,安慰那一颗颗惶恐不安的心。

《偷书贼》于2005年出版,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超10年,被译为40余种语言,在国际上广受欢迎,并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精彩节选】

藏匿犹太人的代价

她把豌豆汤递给他,转身便上了楼,红着脸急匆匆地走了,觉得自己像个笨蛋一样。

“那是一本好书吗?”

她在盥洗室里对着小镜子练习想要说出口的话。她的身边还留着尿味,因为在她下去之前,马克斯刚刚用过油漆罐。好臭啊,她想。

别人的尿味都比自己的难闻。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每天晚上,在沉沉睡去之前,她会听到厨房里爸爸和妈妈讨论的声音,说着他们都做了什么,现在正在做什么,接下来需要做什么。与此同时,马克斯的身影始终在她身旁盘旋。他的脸上永远带着忧伤而又充满感激的表情,双眼总是雾蒙蒙的。

只有一次,厨房里爆发出争执的声音。

是爸爸在喊。

“我知道!”

他的声音中夹杂着愤怒,但很快就变成了轻声细语。

“我必须继续干下去,至少一个星期要去几次。我不能一直待在家里。我们需要钱,而且如果我不拉琴,他们会起疑心的。他们会想知道我为什么不拉了。上个星期,我跟他们说你生病了,现在我们得恢复到以前的状态才行。”

问题就出在这里。

人生已经彻彻底底地发生了改变,可他们必须假装一切如常,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想象一下被人扇了一巴掌还要面带微笑的感觉,再想想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要这么做的感觉。

这就是藏匿犹太人的代价。

《你离开之后》

这本书是插画家泰勒·费德尔写给母亲的回忆录。泰勒刚上大学时,她深爱的母亲便被诊断出癌症末期,一年后,母亲去世。泰勒一直与悲伤共处,直到十年后,她才决定敞开心扉,用文字和画笔描绘出失去挚爱亲人却难以向他人倾诉的感受。书中有着泰勒从小到大与母亲相处的温暖回忆、母亲从患癌到去世过程中令人心碎的细节、失去母亲后难以言喻的悲伤,以及对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

泰勒·费德尔2012年开始在网上发布自己的作品,不到五年就成为知名画家。

【精彩节选】

失去母亲的心情

妈妈总说我有一对米妮老鼠般的翘睫毛。她教我要说出心里话,用彩虹的颜色顺序排列物品,奶油奶酪要一口气涂到贝果的边缘。她很温柔,很傻气,有时烦人又笨拙,她拒绝听别人讲废话。

2008年,我大一刚结束的夏天,医生诊断出她得了癌症。我大二上学期结束后的春假,她就过世了。我不是要当肥皂剧女主角,但这实在——糟——透——了!我们的文化看待死亡的态度很怪异。我们不喜欢触碰死亡的话题,就算讲到了也都是无味的陈腔滥调!不然就是投注在过头的惊悚电影里。人们认为死亡全都令人悲伤,有时令人害怕,但,委婉修辞和血腥电影这两种选项,无法让我们与死亡建立健康的关系!

当年才19岁、满头卷毛、性格焦虑的我,骤然发现自己失去了母亲!我的心,就像心理治疗师形容的“仿佛坐在冰山漂流在茫茫大海”。我心里很痛,茫然无依,但糟的是没人想谈论这些。爸爸和两个妹妹虽是我坚定的盟友,但我们各自都还有内心的悲伤要处理,我们没办法见树又见林。

教授很理解我的处境,朋友也很贴心。可就算让我延期交报告,或是开心玩拼字游戏到半夜,都只是暂时的,没有地方能让我放下这沉重的痛楚。我不希望别人同情我,更不想让别人不自在(自己的母亲死了,还得反过来安慰别人?实在很尴尬)。

我想要的,不过是随口就能说出我想念妈妈,不需要解释一大堆。还有我也很想很想要的,就是能轻松开玩笑,别人不需要自我克制。我到现在还在寻找,是不是有什么书(或电影、网站,或短篇故事之类),能帮助我尽情拥抱悲伤,不需要压抑。

这本书是为我妈妈、我自己,以及任何因失去挚爱痛苦不已,只希望别人能“懂”的人而写的。

《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以犹太少女安妮的视角记述了二战反犹太主义盛行期间犹太人的生存状态,更记录了一个正值花样年华的少女在战争和种族迫害的阴影下,依旧坚强乐观、渴望自由的不凡经历。这部有关战争与民众、亲情与叛逆、青春与爱情的少女沉思录,是二战时期苦难生活的真实记录,是宝贵的历史印记。

作者安妮·弗兰克,德国犹太少女,二战期间“犹太人大屠杀”中引人注目的受害者之一。1942年为躲避纳粹迫害,她不得不随家人藏匿于不见天日的密室中。此后的25个月,她用日记记录了令人窒息的密室生活和自己那颗被时代捆绑住的少女心。1944年8月因人告密而被抓捕关进集中营,在几个月后爆发的伤寒疫情中去世。

【精彩节选】

星期天下午发生的事

亲爱的吉蒂:

从星期天到现在似乎过了好多年。发生了好多事情,就像整个世界都完全颠倒。但是你瞧,吉蒂,我还活着,爸爸说这是重要的。我确实还活着,但别问我在哪儿或怎样活着。或许今天我说的话你一句也理解不了,那么我就从星期天下午发生的事说起吧。

下午三点(赫洛刚走,不过打算过一会儿再来),门铃响了。我正在阳台上懒洋洋地读一本书,所以没听到。不一会儿,玛戈特异常激动地出现在厨房门口。“党卫队给爸爸送来了传唤令。”她低声说,“妈妈已经去见范·丹先生了。”(范·丹是爸爸生意上的伙伴,也是一位好朋友。)

我大为震惊。传唤令!每个人都清楚那意味着什么。集中营和孤零零的监狱景象闪现在我脑中。我们能让他落入这种境地吗?我们在客厅等妈妈的时候,玛戈特郑重地说:“他当然不会去。妈妈去了范·丹家商量是否明天就可以搬到我们的隐藏处。范·丹家和我们一起去,一共七个人。”沉默。我们不能继续谈下去了。想到爸爸去拜访犹太养老院的某个人,他对现在发生的事还毫不知情。

等待妈妈回来的漫长时光中,酷热和担心让我俩陷入沉默。

突然门铃再次响起。“是赫洛。”我说。

“别开门!”玛戈特阻止我。不过没必要,因为我们听到妈妈和范·丹先生在楼下正和赫洛说话。接着他们进来并关上了门。每次门铃响起,我或者玛戈特都得蹑手蹑脚下楼看是不是爸爸,绝不给任何其他人开门。我和玛戈特待在房间外面,因为范·丹先生想和妈妈单独谈话。

我们一起待在卧室的时候,玛戈特告诉我传唤令不是给爸爸的,而是给她的。受了这第二次打击,我开始哭泣。玛戈特才十六岁,显然他们想把这样年纪的女孩单独带走。谢天谢地,她不会去的,妈妈也这样说。这一定就是爸爸说的我们全家都要躲避的意思吧。躲避……躲哪儿去呢?城里、乡下?一间房子還是村舍?什么时候去?去哪儿?怎么去?这些问题我都不能问,但它们在我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

玛戈特和我已经开始把一些必需的东西塞进书包里。我首先放进去的就是这本日记,然后是卷发夹、手帕、课本、一把梳子、旧书信。

《群山回唱》

本书讲述了一个家庭几代人因贫穷和战争经历的悲欢离合。1952年,阿富汗,贫穷的村庄沙德巴格,10岁男孩阿卜杜拉和3岁的妹妹帕丽经历了一场痛苦的骨肉分离。一连串的变故之后,便是一场接一场的战争。故事的主人公被迫失散逃亡,此后的故事将续写于喀布尔、加利福尼亚的圣何塞和法国的巴黎。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著有小说《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唱》等,作品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册。

【精彩节选】

阿卜杜拉的悲伤

太阳眼看就要落山了。阿卜杜拉还能分辨出老磨坊,它光秃秃的,灰灰的,在村里一堵堵泥墙的映衬下,隐约可见。只要从山上吹来凛冽的狂风,房梁便会发出“吱吱嘎嘎”的呻吟。夏天的时候,多半是青鹭在磨坊安家,现在冬天一来,青鹭便飞走了,换了乌鸦进驻。每天早晨,阿卜杜拉都会在它们的大声抱怨和嘶哑的聒噪中醒来。

他看到了什么东西,躺在右边的地上。他走过去,蹲下。

一片羽毛。小小的,黄色的。

他摘掉一只手套,拾起这片羽毛。

今晚有个聚会,他和父亲,还有他同父异母的小弟弟伊克巴尔要去参加。巴依吐拉刚生了男孩。有卖艺的穆特里卜要来给男人们唱歌,还有人打手鼓。晚会上有茶,有热乎乎的、新出炉的烤馕,有土豆汤。

之后,谢基卜毛拉要把手指蘸到糖水碗里,再让婴儿吸他的指头。他会拿出亮闪闪的黑石头和双面剃刀,掀起婴儿肚子上的盖布。寻常的仪式。沙德巴格的生活总要继续。

阿卜杜拉把手里这片羽毛翻过来。

不许哭鼻子。父亲说过,不许哭。我受不了。

真没人哭过。村里没有一个人问起过帕丽,甚至没人提起过她的名字。阿卜杜拉觉得吃惊,她竟然从大家的生活中消失得如此干干净净。

只有在舒贾身上,阿卜杜拉能看到自己的悲伤。那条狗每天都出现在家门口。帕尔瓦娜用石头丢它,父亲提着棍子吓它,可它总是去而复返。每天夜里都听到它在悲悲切切地呜咽,每天早晨都看到它卧在门口,两只前爪垫在嘴巴下面,一对忧郁的、无辜的眼睛眨巴着,仰望着要揍它的人。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个礼拜,直到有天早晨,阿卜杜拉看见它耷拉着脑袋,一瘸一拐地往山那边去了。沙德巴格再也没人见过它。

阿卜杜拉把这片黄色的羽毛放进衣袋,走向磨坊。

猜你喜欢
阿卜杜拉妈妈
鸟妈妈
不会看钟的妈妈
国王阿卜杜拉
完美儿子
国王阿卜杜拉
淘气
妈妈去哪儿了
阿总统选举被指大规模舞弊
马上造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