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水工环基础地质调查奋力谱写民生地质“十四五”发展新篇章

2022-01-10 11:33
青海国土经略 2021年5期
关键词:青海省十四五勘查

◆ 路 睿

近年来,青海省民生地质勘查工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以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导向,坚决扛起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使命担当,深入推进“一优两高”和“四地建设”重大战略部署,积极转变工作思路,聚焦经济发展新需求,以基础水工环地质调查为引擎,带动省民生地质各领域综合发展,全力推进绿色勘查,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和地质资料支撑。

民生地质勘查“十三五”取得一系列新进展

“十三五”时期,既是青海省地质勘查工作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阶段。过去五年,全省公益性民生地质调查与支撑工程有序推进,水工环地质调查与服务工程成果显著,清洁能源矿产勘查与保障工程取得突出进展,地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成果显现,全面推行绿色勘查成效显著。过去五年,青海省民生地质勘查项目的实施,为掌握青海省地下水、地下热水资源状况,保障供水安全,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防治地质灾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地方政府规划及经济转型等方面提供了地质方案。

在大格勒乡打出量大质优的地下水

总体投入稳定,技术力量保障充足。近年来,在固体矿产勘查投入紧缩的前提下,青海省地勘行业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及时调整工作布局,逐步加大民生地质勘查工作力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6~2020年,省财政出资实施民生地质类项目79个,累计投入资金达2.77亿元,其中基础水工环调查类项目14个,资金8403.7万元;地热地质类项目16个,资金12229.6万元;供水水文地质类项目4个,资金2263.6万元;矿泉水勘查项目10个,资金555.1万元;城市地质调查项目1个,资金1108.3万元;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类项目6个,资金2584.6万元;地质遗迹类项目2个,资金570万元。五年来,民生地质勘查投入总体稳定,基本保持在5000万元以上,特别是2018年成立清洁能源专项资金,共投入9635.1万元实施了14个地热类项目。全省参与民生地质工作的人员约28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00余人,辅助人员1300余人,技术力量保障充足。

民生地质勘查多领域拓展,全面开花结果。近年来,青海省民生地质工作由单一依赖水文、工程或环境的专项地质勘查,向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清洁能源地质、旅游地质、灾害地质等多方向拓展。在重点区域部署了基础水文地质调查、地热地质调查评价、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地质遗迹调查、矿泉水勘查、城市地质调查、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等多个方向的民生地质相关项目,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干热岩勘查首次在共和盆地恰卜恰和扎仓沟地区探获高温干热岩,城市地质调查首次开展了西宁市地下空间适应性评价,地下热水勘查在共和恰卜恰地区发现一大型中低温地热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在柴达木绿洲农业区、海东富硒耕地区新圈定大片富硒、锗土壤,地质遗迹调查在西宁、海东等地区新发现多处遗迹景观和遗迹点,等等一系列的成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民生地质资源保障。

组织制度不断完善,项目质量逐步提高。青海省先后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青海省地勘单位业绩信誉考评办法)》《青海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管理办法》《青海省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青海省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等保障制度,这些制度办法的有效实施,进一步规范了青海省民生地质勘查工作。按照《青海省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对每个财政出资项目实行全过程一体化跟踪管理,除中期质量检查与年终验收外,还组织省内外知名专家对重点项目进行野外实地专项跟踪督导,及时掌握工作进展、优化工作方案、研究解决问题、明确下步工作思路,推动了成果的取得。健全的体制机制、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得力的专项措施,充分保障了青海省民生地质项目的部署及实施,项目质量得以整体提升,项目实施过程规范有序,为促进青海省民生地勘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平安区第二届高原富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平安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服务精准扶贫交流会

资源家底更明晰,保障程度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全省在黄河流域开展了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图幅25幅,完成调查面积10500平方公里,至2020年年底,累计完成调查面积60324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9.66%;在乌兰、茫崖、湟源—民和等地区实施4个供水水文地质勘查项目,新圈定水源地6处,提交地下水可开采总量约13万立方米/天;在西宁市开展城市地质调查评价项目试点工作,完成调查面积450平方公里;在共和、互助、贵南等地共实施10个矿泉水勘查项目,新发现大—中型可供进一步开发利用富锶矿泉水8处;在西宁、海东等地区开展1∶5万地质遗迹集中区调查面积1130平方公里,新发现地质遗迹集中区5处、地质遗迹景观355处、重要地质遗迹点24处,申报地质文化村(湟中群加乡下圈村)1处;在海西、海东等地完成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2920平方公里,新圈定富硒土壤696.2平方公里、富锗土地123.6平方公里;先后在海南、西宁、海东、黄南等地投入资金1亿元部署实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地下热水资源勘查及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项目14项,相继发现了共和、西宁等一批中低温地热田和共和盆地高温干热岩,取得显著勘查成果。

立足生态保护优先,全面推行绿色勘查

近年来,青海省民生地勘行业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中央、省市生态保护政策,全面在民生地勘项目推行绿色勘查,从制度体系、工作理念、监督考核等多方面保障绿色勘查行稳致远,实现了民生地质勘查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赢。《青海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管理办法》不断修订完善,明确了地勘项目实施各个阶段的绿色勘查要求,《青海省绿色勘查管理办法(试行)》《青海省绿色勘查工作细则(试行)》和《青海高原绿色勘查规范》先后发布,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全省绿色勘查工作。全省已形成了一整套绿色勘查管理的制度体系,各地勘单位制定了地勘项目绿色勘查管理制度和具体措施,各项目组也设置了绿色勘查指挥部,绿色勘查责任从上到下得到落实,绿色勘查已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绿色勘查理念渐入人心,赢得了当地政府和农牧民的充分肯定,和谐良好的绿色勘查环境已全面形成。同时,民生地质领域的绿色勘查考核检查不断强化,实施绿色勘查与地勘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设计、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的原则,采用对生态环境扰动小的勘查新技术、新设备,最大程度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取得显著成效。

服务社会地方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青海省民生地质领域不断拓展,基础性、公益性更加突显,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助力脱贫攻坚:青海省水文地质勘查以水资源调查和保护为任务主线,以缓解严重缺水地区群众饮水困难为目标,稳步推进青海东部城市群后备水源地勘查和严重缺水区供水水源地勘查,共成功实施探采结合井42口,解决当地约4万~6万人饮水困难的问题,为广大农村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地下水资源保障;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圈定高品质富硒土壤,助力地区打造富硒产业、富硒产品,成为广大贫困户脱贫增收的特色项目。二是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在共和、贵德、西宁等地区发现了地下热水资源,为地方政府推进清洁能源取暖、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提供了“地热”方案;在共和、互助、贵南等地发现大—中型优质富锶型矿泉水8处,具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可为发展地方经济、乡村振兴提供绿色资源支撑;在西宁、海东、海南等地区新发现多处地质遗迹,为地方政府发展特色旅游文化提供了依据;在柴达木绿洲农业区、海东富硒耕地区新圈定富硒富锗,为青海省发展绿色有机富硒产业奠定了基础。三是碳达峰碳中和探索先行:共和恰卜恰地区地热田,地下热水计算可开采量达3.5万立方米/天,折合标准煤23.9万吨/年,利用后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9.6万吨/年;共和盆地干热岩,初步圈定远景区18处,总面积3092平方千米,估算干热岩资源换算标准煤6300亿吨,利用后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57万亿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为区域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一定贡献。四是为地方建设规划提供依据:完成了西宁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为西宁城市规划、建设、灾害防治提供了依据;开展的1∶5万水文、工程、环境综合地质调查,为城镇、新型村镇及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等在地下水资源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地质环境适宜性等方面提供了依据。五是保护及修复地区生态:在青海湖流域部署实施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为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了依据;在黄河流域人口密集区、主要经济区部署实施了1∶5万图幅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项目9个,为城镇及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等在地质环境适宜性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防治等方面提供了依据;2017年开始,将遥感技术创新应用于水工环地质勘查中,环境地质勘查方面重点利用遥感解译观测植被覆盖率等特征,为地区生态监测及恢复提供依据。

“十四五”省民生地质新起航

“十四五”时期,青海省民生地质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新发展阶段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社会民生经济发展新要求新任务,进一步加强水工环及基础地质调查,继续将民生地质拓展至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等更广阔领域,并力争在清洁能源勘查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立足基础地质调查。水工环综合地质方面,继续围绕全省重点城镇区及重要经济区,以黄河、湟水流域为重点,开展1∶5万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基本查明地区地下水资源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地下水补、径、排特征,评价地下水资源量,为地区农业开发及城镇供水水源地规划提供地质依据,计划完成面积1.2万平方公里,提交水源地靶区10~15处;基础地质方面,在玉树、玛沁等牧草区开展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试点,在青海重点农牧区继续完成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计划完成面积1000平方公里,并提出富硒等特色农畜产品种植和养殖建议,为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土地质量和生态综合管护提供依据。

加大清洁能源勘查投入。以青海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为依托,在海东、西宁、海南、黄南等地继续开展地热及干热岩等清洁能源的勘查工作。以清洁能源供暖为目的,重点围绕共和—贵德盆地地下热水—干热岩,西宁—海东地区地下热水部署项目,力争提交共和—贵德地热干热岩、平安—乐都地下热水等一批清洁能源矿产地。

拓展民生地质服务领域。城市地质方面,开展海东、格尔木、德令哈等城市地质综合调查,力争完成面积550平方公里,为城市规划、建设、灾害防治提供依据;旅游地质方面,在海东市、海南藏族自治州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择优开展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和古生物化石调查评价,为地方政府提供适宜地质文化村镇、地质公园建设服务的基础地质资料,助力乡村振兴和旅游产业规划布局;矿泉水勘查方面,在交通条件好、能开发利用的地区开展矿泉水勘查,提交大中型矿泉水水源地3~6处,为地方发展经济、乡村振兴提供绿色资源支撑。

回望过去的五年,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勘查之路,民生地质工作才会有新的出路;只有坚持以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把握时代大势,跟紧时代步伐,民生地质工作才会有更大的作为;只有坚持以高质量促成果为目标,持续加强项目管理和创新,民生地质工作才会实现更大的突破。新的起点,新的方向。“十四五”时期,青海省民生地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打造青藏高原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为使命,紧密围绕“四地”建设需求,准确把握地勘工作新方向,提前谋划、科学布局、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努力实现青海省民生地质新突破,为构建地质工作高质量绿色发展新格局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青海省十四五勘查
青海省高速公路集中监控运营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