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2022-01-10 19:43李双洲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社会融入调查研究农民工

摘要:农民工是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特有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户籍制度不断改革调整。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因为户籍制度排斥难以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到应有的社会福利待遇。本文运用文献调查法、草根理论搜集资料,运用社会融入理论深入剖析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现状。针对性对推动农民工社会融入提出户籍制度、配套制度、经济、文化和农村土地处置等五方面建议。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社会融入;调查研究

一、引言

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国内学者大多关注的是城市不同户籍居民之间的福利差异。农民工和城市职工的区别,就在于因没有城市户籍而不能享受相应的就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一系列城市福利[1],户籍的公共服务管理功能是导致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2];农民工市民化是政治晋升、财政分权、公共物品供给三方面共同作用下的产物[3],仅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难以完全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造成农民工问题的根源是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因此农民工社会融入需要从制度层面破解,统筹城乡和地区间的社会资源分配。本文利用公开数据考察农民工社会融入现状,运用社会融入理论归纳为经济、社会、心理文化三方面,提出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的路径方向。

二、户籍制度改革变迁和农民工社会融入现状分析

(一)户籍制度改革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就不断演进,20世纪户籍制度改革明显加快,逐步放开中小城市落户的限制,但对大型城市依然严格;我国农民工规模持续扩大,2010年-2019年农民工增速开始减缓,但总体农民工数量在持续增长,说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拉力不断增强,农村人口外溢十分严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但当已经开始减速。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是84%,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城镇化率是65%,我们与这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二)农民工社会融入现状分析

一是经济层面。外出农民工收入低于城鎮居民,且农民工的收入增长速度总体却低于消费性支出增长速度;2019年农民工中1%的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56%的农民工只有初中文化,低学历导致农民工就业面狭窄,多数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大大小小的城市都设置了不同的落户门槛,农民工落户困难。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租房居住,居无定所、朝不保夕的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生活。

二是社会层面。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农民工被排除社会保障制度之外;50岁以上的农民工人数逐渐增长,这部分农民工在年老后,只能返回农村生活,老难所养;城市越发达,农民工子女问题就越突出,这些问题在500万以上常住人口的大城市中更加显著;经济发展较弱、人口流出严重的地区,离婚率相对较高;大量农民工处于人户分离的状态,农民工政治参与始终处于边缘化地带。

三是心理文化层面。城市规模越大,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越弱。农民工多数在落后的农村长大,与城里人在思维方式、为人处事方面存在差异;农民工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都被区别对待。当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时农民工会丧失在城市生活的自信心,同时农民工对农村土地升值的期望形成一股拉力,成为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羁绊,也造成农村土地资源闲置和浪费。

三、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农民工社会融入制度束缚

长期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都是以剥离户籍上附着的收益、使其回归原始的居民信息收集功能为目标。从长远来看,应当逐步取消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区别,建立城乡统筹的户籍制度,让市场调节人口流向,国家把好重要关口。就当下而言,应当在中小城市放宽落户条件,实现农民工自由落户,大型城市由于社会压力大,可先普及居住证制度,让农民工在身份上可暂时成为“市民”。

(二)提升农民工城市生存能力,保证农民工社会融入经济基础

农民工在城市举目无亲、居无定所,缺乏城市生存能力。要促使农民工社会融入,就要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确保其拥有在城市生活的能力。就业是确保农民工经济收入的关键。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学历提升、技能培训和社会保护,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投入。这是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必要手段,是真正的“授人以渔”。

(三)完善户籍相关的配套制度,确保农民工城市社会福利分配

户籍制度改革不单单是让农民工拥有城市居民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让农民工享受到市民的待遇,所以还需要户籍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城市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限制严重阻碍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融入。当户籍回归原始的人口信息记录功能后,就需要建立起与户籍制度分离的社会福利分配制度,最主要的就是社会保障制度和城市公共福利分配制度。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融入氛围,增强农民工长久社会融入意愿

政府应当牵头构建求同存异的城市文化氛围,举办各种城市活动,加强农村移民和城市原住居民的交流,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一方面,应当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工薪资水平和工作环境,吸引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当主导构建农民工心理监测平台,了解农民工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五)加强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消除农民工社会融入土地顾虑

一方面,中国农民大都具有乡土情结,对土地有深深的依恋。另一方面,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民工认为农村土地未来会升值。许多农民工因为不愿意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游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退两难。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补偿,当农民工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出自由选择。村集体的土地被收回后可以集中利用,也有助于盘活农村土地资产。

参考文献:

[1]邹一南.户籍制度改革的内生逻辑与政策选择[J].经济学家,2015(04):48-53.

[2]陆万军,张彬斌.户籍门槛、发展型政府与人口城镇化政策——基于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南方经济,2016(02):28-42.

[3]张芯悦,王颂吉.大城市的农民工为何难以“市民化”--兼论新时代地方政府治理模式转型[J].湖北社会科学,2020(1):52-60.

作者简介:李双洲(1997年—),男,湖北竹山人,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本文为“NO:cx2021234,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社会融入调查研究农民工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天津自贸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社会复合治理机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优势视角与孤残儿童社会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政策支持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