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万柳堂与地质研究所的往事

2022-01-11 06:26章森桂严惠君
生物进化 2021年4期
关键词:廉泉研究所上海

章森桂 冯 曼 严惠君

上海曹家渡的小万柳堂北依苏州河,门前为极司非而路(Jessfield Road,后改为梵皇渡路,现称万航渡路),南面斜对极司非而公园(后改名为兆丰公园,今称中山公园),东面为曹家渡镇,西面为圣约翰大学(今为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西接圣约翰大学(现为华东政法大学)(图1)。

图1 老地图中的小万柳堂

上海沪西曹家渡小万柳堂(图2)曾经是中央研究院的公产。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前身之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在此办公两年多。在南京古生物所成立七十周年之际,翻阅一些资料,发现小万柳堂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地方:它除了曾经是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办公之地外,还是上海知名的私家花园、中外文化名人沙龙的所在地和书画收藏界的闻名之处,曾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还专门给小万柳堂题写过楹联。此外,它还是民国时期两桩公案的发生地(一起为震惊上海乃至全国的沪军都督陈其美绑架上海中国银行经理宋汉章案,一起为小万柳堂主人廉泉与李鸿章次子李经迈为编印《李文忠公全书》所生的笔墨官司案)(笔者注:李文忠公即李鸿章)。

图2 前人笔下的小万柳堂

十九世纪末,满清政府统治衰败。洋人在中国耀武扬威,在上海建立租界,进而越界筑路,一些富人便在临近租界区的沪西曹家渡地区购地,建造别墅,如苏州河畔的“徐家花园”小兰亭、“吴家花园”九果园等。无锡士绅廉泉夫妇(图3)也就在苏州河南岸建小万柳堂,将其作为他们归隐的寓所、宅园。廉泉夫妇俩思想进步,曾与孙中山、徐锡麟、秋瑾等不少革命人士结交,将小万柳堂提供给革命党人活动和住宿。小万柳堂的女主人吴芝瑛是个有情有义的女中豪杰,秋瑾就是在她的支持和资助下赴日留学、开展革命活动。秋瑾殉难后吴芝瑛冒险去绍兴为之敛骨,并在杭州西泠桥畔为其两次建墓(第一次建墓后被清廷破坏)。吴还写出了《秋女士传》《记秋女士遗事》等文章,广为介绍秋瑾事迹。吴芝瑛的义举触怒了清廷,欲严惩之,她慷慨凛然,坦然面对,因美国女传教士麦美德向国内外大声呼吁且在两江总督端方的庇护下才逃过此劫。廉吴夫妇两人都善书法,与许多文人雅士交往,于是小万柳堂便成为了上海闻名的中外文化沙龙。夫妇俩在经济充裕时对古帖、古画、扇面多有珍藏,尤其因收藏明清金笺扇面而蜚声海内外,是上海著名的收藏家。直至近年,保利等著名拍卖行还举行过小万柳堂藏品的专场拍卖会。

图3 小万柳堂的男主人廉泉和女主人吴芝瑛

后来廉泉因投资失败及创建的文明书局经营不善,欠下巨额债务,不得不将上海小万柳堂之南园出售,把收藏的书画转让他人。1929年11月2日,在国民党元老吴稚辉和廉泉表兄孙寒厓的介绍下,与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接洽,廉泉以三万五千两银将已经破旧的小万柳堂售与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将此处房屋借与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使用两年多(图4)。1932年地质研究所迁往南京成贤街57号,此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进驻。民国大学者罗常培曾在此驻足,在他的名著《唐五代西北方音》自序讲“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一月八日完成于小万柳堂”(平山一梦,2019)。1936年历史语言研究所也迁往南京,之后小万柳堂更加破败,沦为常熟货运托运站与堆放石灰的场所。如今小万柳堂的旧址已转变为高档的亲水楼盘——华阳公寓(华阳公寓为万航渡路1455号,小万柳堂当时为极司非而路1455号,路名在解放后进行了更改,门牌号没变)(图5)。

图4 小万柳堂的建筑

图5 小万柳堂旧址周围现状(左图,据沈思睿,2016修改)及如今的华阳公寓(右图)

小万柳堂整体建筑呈“Π”字形,三面红墙围绕,大门在西南侧。西侧建有西楼,东侧为帆影楼(图4上),两楼之间为翦淞阁(图4下),登阁可临江望远,尽览苏州河风光。南部为南园,是面积达六亩的园林,中间为一球场,球场四周的无数垂柳,应“万柳”之意;苏州河的支流丁浦沿宅园的西侧流至园西南端的小草亭,满园花木,间有菜畦。每当夕阳西下,霞光水影,景致分外瑰丽,是近代上海著名园林景观之一。门口通公共汽车与电车,交通颇为方便(沈思睿,2016)。

1928年1月,在李四光等人的努力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在上海成立。中央研究院成立时拟定先设立理化实业、社会科学、地质和气象四类学科的研究机构,地质研究所是其中最早成立的。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作为办所场所,地质研究所最初只能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在上海宝通路367号合租民屋一所,为临时所址。当年7月,地质研究所迁至霞飞路1346号,一年后房东要求收回。1929年,中央研究院购得小万柳堂旧屋,并答允借给地质研究所使用。1929年底至1932年初的两年多,上海小万柳堂作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办公处,为当时的地质科研人员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办公环境,也为众多图书文献资料提供了存放条件。地质研究所进驻时院内的房屋都极污旧,经大事修理、换梁补壁,才能暂时使用。占用的房屋共有三栋:左为西式楼房,六个房间围以走廊,楼上沿廊装窗,地质所以此楼为古生物研究室、图书馆与事务部,沿走廊放书橱三十余个,楼上屋内也放图柜及书橱约二十个;中间的楼为五上五下的楼房,全部用作研究室及包括大地物理、矿物岩石、化学分析、制片等方面的实验室;右边的一栋辟为厨房及工勤人员的住室。

1932年1月28日晚,日军进攻闸北,淞沪战事爆发。战斗在吴淞、江湾和闸北等地激烈展开,洋人惧怕累及租界,开始在租界边界设防。小万柳堂正处于租界边缘、苏州河转角,上下易于控制。这个地点在军事上十分重要,必然需要布防。29日,上海租界工部局很快派英国军队十余人到研究所,在所后面的苏州河边堆叠沙袋、构筑工事。之后又携机关枪二挺,布置在河边。因附近的梵皇渡铁路等处有外国军队设防且上海军政当局未加阻止,中日两军的战线情况亦不明了,所以所方不便阻止。英军到所商借宿所,要房二间:一间办公室作为官长办公室及宿舍,一间客厅为士兵住所。几天后意大利陆战队二十余人来调防,经观察认为在东楼图书馆之一角、西楼化验室的天平室设防最为便利,商请以机关枪二挺分置二处。所方以侵占范围过广、妨碍工作为由,起初没有答应,后再三商量,他们答应不骚扰职工、不损坏物件,这才勉强同意他们的请求。

战事发生后,考虑单位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图书),地质研究所即与中国科学社接洽,将地质研究所所有图书移存该社。战事引起曹家渡居民的极度惊慌,职员们上班办事也都不安心,加上有一些工作常需参考书籍,故所方与中国科学社商洽,借用该社陕西南路的明复图书馆(为纪念数学家胡明复而命名,现为上海市黄浦区明复图书馆)(图6)三楼二间会议室为办公室。征得该社同意后,地质所员工于2月1日起在该社办公,而实验室的工作在原址继续进行。3月,中日停战之后,局势逐渐趋于平静,外国军队于4月20日全部退出研究所,这样地质所人员才全部迁回研究所原址上班,图书还暂存中国科学社,后来才陆续运回。经统计,在外国军队驻所期间,除工作上诸多不便外,财物也有不少损失。经此波折后,全所人员想拥有一个长期、安定的办公环境的想法更为强烈。两年后,南京北极阁东麓地质研究所新大楼落成,满足了大家的愿望。

“一·二八”事变给时处小万柳堂的地质研究所带来的折腾,也提醒了全所的工作人员: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中国之心不死,一定会再找机会侵略我国;对日战争难以避免,一定要预做准备。为了以防万一,地质研究所派人去江西庐山附近物色了一处地点,作为应急转移之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上海“八一三”事变后,南京开始全面备战,首都防空司令部征用地质研究所的房屋,限全所三日内全部转移。幸亏有所准备,全所人员拼了三日夜,终于将全部书籍、仪器及已经鉴定过的标本装箱运往庐山,使所中财产免受损失。

从国家层面上,南京国民政府除采取迁都洛阳和组织由蒋介石、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李宗仁组成的军事委员会外,还于1932年11月1日在南京成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处理有关抗战的事务。委员会除聘请翁文灏、丁文江等一批专家学者担任常务委员外,还聘请了一些专门委员,如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被聘为矿冶委员。国防设计委员会秘书厅下辖八个工作组,其中原料及制造组主要负责对煤矿、铁矿等国防主要原料进行调查与勘探。为国家尽快探明煤铁等矿产资源而进行调查与勘探,就成了地质研究所的主要工作,可以为日后的抗战做好准备,例如:应湖北省建设厅的请求对湖北的考察资源进行调查,应福建省政府、广西省政府的要求分别合作调查福建省、广西省的地质矿产,对湖南省锡矿、铅锌矿及其他金属矿产的调查,对云南个旧锡矿、湘粤桂边界地区矿产的调查,等等。

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是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创始者李善邦(图7)至小万柳堂地质研究所图书馆查找资料、学习有关地震科学的故事。李善邦于1925年从东南大学物理系毕业,1929年底经大学老师叶企孙介绍,被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录用,准备从事地震观察工作。当时单位里没有相关仪器、他也没有从业经验,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就派他到全国唯一有观测仪器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去学习。

徐家汇观象台由法国天主教会创办,在1904年添设了地震观测项目,主持人是台长龙相齐。当时,龙相齐对中国人极有偏见,对李善邦的到来不甚欢迎,说“中国人研究不了地震”,只让李善邦在一旁看,不教给他有关知识。李善邦打听到小万柳堂有个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里可能有地震科学方面的书籍,于是经常去地质研究所图书馆阅读有关资料。就这样,他在地质研究所学习理论知识、在徐家汇观象台摸索操作,终于得到了龙相齐的赞许,并由他传授了一些知识。李善邦战胜了外国人的傲慢与偏见,历经磨难,掌握了最基础的地震学知识。

1930年6月,地质调查所完成了在北京西郊鹫峰山的地震台基建工程,地质调查所催李善邦回去安装仪器。于是他回到北平,开创了我国的地震观测事业。当年9月20日13时02分02秒,鹫峰地震台记录到了第一次地震。

由上可见,尽管小万柳堂与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缘分”只有短短两年多,但却是在炮火中为我国地质事业建立了承上启下的“深情厚谊”。往事悠悠,近一个世纪的时光已然过去,作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承继者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也已迎来70周年庆。苦难的时代只余回响,如今展开于我们眼前的,已是盛世的华章。

(左)图6 上海明复图书馆

(右)图7 李善邦在初建好的鹫峰地震台(1930年)

猜你喜欢
廉泉研究所上海
探议廉泉穴※
上海电力大学
睡眠研究所·Arch
上海之巅
贪泉与廉泉的启示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廉泉与故宫文物保护
针刺治疗单纯鼾症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