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式教学 促进物理深度学习

2022-01-12 04:24白孝忠
物理教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光屏感应电流玻璃瓶

白孝忠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笠泽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苏州 215200)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探究式教学已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一种常态,其育人价值得到一线教师的充分肯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比如探究设计“目中无人”,不关注学生经验基础,导致探究活动不是难度太大,就是缺乏挑战性,学生对探究不感兴趣,易游离于活动之外;又如活动组织“按图索骥”,学生被教师或活动单牵引、控制,缺乏自主性和探究性,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探究过程顺利,而实质上未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这些问题导致探究活动处于浅层学习状态,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 深度学习视角下优化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1]深度 学习具有以下特征:[2]强调对知识的批判性理解,注重新旧知识的整合或联结,面向的是真实问题解决,关注对学习和自我认知的反思.探究式教学对应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深度学习方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探究极易落入形式化的窠臼,难以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现从促进深度学习视角,探讨优化探究式教学的路径和策略.

2.1 情境创设应突出“四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深度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高投入行为,课堂情境导入要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情境创设要突出关联性、趣味性、互动性和颠覆性.情境的关联性,即情境不仅要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而且要与课堂教学核心知识紧密相关,不能只图形式上的热闹,这是情境创设最基本的原则;情境的趣味性,即情境要能吸引学生眼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表明物理实验、魔术表演、游戏等活动类情境更能达到这一目的;情境的互动性,即情境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秀,要有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师生互动,增强情境的导入效果;情境的颠覆性,即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认知需求和探究欲望.

案例1:“电磁感应 发电机”的导入.

如图1,PVC板上固定一条长2m、额定电压为5V的LED灯带.

生:电源.

师:如果将一个线圈与灯带接通,灯带能发光吗?

生:不能.

教师操作,灯带不发光.

师:现在老师表演一个魔术,在现有条件下,能让灯带亮起来,同学们相信吗?

如图1,教师将线圈在裤子前左右摆动,灯带发光.紧接着,请一位学生做相同的动作,灯带却不亮,而当教师重新操作,灯带又亮了.

这是为什么呢?正当学生充满疑惑和好奇时,教师从裤子口袋拿出一块钕硼磁铁,顺势导入电磁感应现象,并引出要探究的问题:产生感应电流需要什么条件?

通过会计实训,能使学生快速掌握理论课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以后的择业、就业提供帮助。因此,要注重实训的真实性,加大投资力度,会计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此类措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会计能力,从而满足各企业的招聘要求,缓解就业压力。

本案例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了与学习内容高度关联、极富趣味性和互动性的真实情境,激发了学生认知冲突,为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做好情感和认知上的铺垫.

图1 LED灯带发光

2.2 探究起点应基于学生经验,促进学生反思重构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各自的经验走进物理课堂.学生经验是学生个体在他生活的环境里,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的.学生经验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途径,而学生经验的获得和持续改造则是教育的目的.[3]通过适切的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并让其充分呈现出来.在经历自主探究、反思重构过程后,完成对经验的同化或顺应.基于学生经验的探究式学习,强调新旧知识间的联结或整合,与学生原有认知和体验息息相关,所以探究过程必然是主动积极和深度参与的.

(1)基于经验,步步深探.

比如小孔成像实验,若直接提供器材让学生实验,确实能让学生获得小孔成像的相关经验,但回顾整个活动过程,主要是观察实验现象,缺少思维的参与和训练.优化后的教学过程如下.

案例2:“小孔成像”的实验探究.

光线较暗的教室内,课桌上提供光具座、蜡烛、光屏、卡片纸若干(包括中间分别开有较大尺寸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孔的卡片纸)、卡片纸支架等,让学生组装好器材,如图2.

问题1:将开孔的卡片纸放在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之间,光屏上会看到什么现象?

本问题在于唤醒学生生活经验,根据经验学生不难判断,光屏上将分别呈现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光斑.学生动手操作,现象与猜想吻合.

问题2:如果保持孔的形状不变,将其慢慢缩小,光屏上将出现什么现象?

由于学生缺乏小孔成像的生活经验,自然推测出现象是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光斑将逐渐缩小.这个问题将学生前概念充分暴露出来,为接下来的认知冲突埋下伏笔.

问题3:选什么形状的孔进行探究,既能方便地将其缩小,又能控制孔的形状不变?

本问题侧重探究工具的选择,而工具的选择往往伴随着思维过程.经过讨论,学生选择了三角形孔.如图3,当卡片纸叠放在开孔卡片纸上,从上往下遮盖时,孔虽然变小,但形状基本保持不变.学生分组探究,发现孔慢慢减小时,三角形光斑逐渐变小,继而周边变模糊,最后光屏上竟出现了烛焰倒立的实像.

图3 改变孔的大小进行探究

问题4:如果改变小孔形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小孔成像现象吗?

学生先猜想,然后实验.卡片纸上戳出不同形状的“小”孔,仍放在烛焰与光屏之间的固定位置,光屏上的现象不变,说明“小”孔的形状并不影响成像性质.通过“大孔—小孔—不同形状小孔”的探究进阶过程,学生对小孔成像实验产生立体而深刻的认识.现象解释具有挑战性,需要学生化抽象为具体,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理解这一真实情境.

(2)尊重经验,自主探索.

比如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从学生经验来讲,有电流通过的证据是灯发光,或电流表发生偏转.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并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经验,让学生自主选择器材,他们会根据经验选择灯泡、发光二极管或电流表来显示感应电流.初步探究后,发现这些器材几乎无反应,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可能是感应电流太小,这些器材无法显示出来,从而产生使用更小量程电流表的心理需求.此时提供灵敏电流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加深了学生对灵敏电流计的认识.在重要器材的选择上,本案例延迟提供教学支架,学生在经验驱动下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与反思,调整探究思路和方向,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

2.3 探究重点应聚焦思维发展,指向真实问题解决

科学探究应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然而在现实课堂中,因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内涵理解上的偏差和对探究重点把握不当,导致教学缺乏探究味,形式大于内容.探究式教学的设计不能盲目发力,也不能平均发力,要在思维的生长点上发力.对猜想的自我否定,探究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都可能是思维的生长点,不同探究主题,思维生长点会有所不同,这些需要在深度备课中挖掘和发现.

案例3: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苏科版教材内容如图4,本探究实验缺乏挑战性,学生能轻松地完成探究任务,探究过程并不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本探究活动思维发展的着力点在探究方案的设计,教学设计的重心需要前移,即为什么用卡片进行实验?优化过程如下.

图4 探究二力平衡实验

按一般逻辑,选一物块进行研究,如图5所示,左右两侧各挂一个质量相等的大钩码,物块静止.而在某一侧加挂一个小钩码时,物块仍然静止,提出问题:该装置能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吗?学生讨论后认为:物块还受摩擦力作用,属于三力平衡问题,要减少摩擦的影响,比如将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如图6所示,将物块换成一辆小车.当在一端增加一个质量较小的钩码时,小车还是保持静止状态,说明摩擦力对实验仍然产生了影响.如何进一步优化?学生提议让小车与桌面分离,可以将小车悬挂起来,如图7所示.实验效果不理想,小车重力较大,且受3个力作用.还能怎样改进?学生建议:减小物体的质量,直至重力可忽略不计.此时,教师拿出卡片,用卡片代替小车实验,即为教材上的实验装置.实验方案的逐步优化过程,其本质为真实问题解决过程,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图5 方案1

图6 方案2

图7 方案3

2.4 探究增值点应瞄准成果展示,拓展思维引发质疑

学生对探究方案、探究过程或分析论证后的结论进行展示交流,为生生之间相互学习、批判质疑创造机会,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锻炼、展示的平台,它是探究式教学中精彩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再次引发深度学习、彰显附加价值的增值点.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会还以很多惊喜.对台下的学生来讲,他们要对各小组展示的探究方案、过程、实验数据和结论等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分析,并主动进行比较和评价,从而催生出创造性想法.重视展示活动,能倒逼学生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探究过程,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和素养.遗憾的是,成果展示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存在走过场、展示不充分的现象.

(1)展示探究方案,开阔学生视野.

案例4:探究浸没水中的物体上浮瞬间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

因上浮的物体处于运动状态,如何测出其浮力大小是探究的难点.提供带盖的小玻璃瓶、弹簧测力计、烧杯等基础器材,可适当增加其他器材,让学生讨论玻璃瓶浸没水中上浮时浮力的测量方案.

A组汇报方案及思路:如图8,小玻璃瓶下方挂有钩码,首先将钩码浸没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1,然后再将小玻璃瓶全部浸没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2,则小玻璃瓶受到的浮力为F1—F2.

图8 A组方案

B组汇报方案及思路:如图9,先测出小玻璃瓶的物重为G,然后将定滑轮用吸盘固定在烧杯底部,用弹簧测力计缓慢竖直拉动小玻璃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则小玻璃瓶受到的浮力为G+F.

图9 B组方案

C组汇报方案及思路:如图10,向小玻璃瓶中加水,直至瓶能沉入水中,通过称重法测出小瓶的浮力.因小瓶体积不变,故此时浮力大小与空玻璃瓶浸没水中的浮力相等.

图10 C组方案

通过各小组汇报交流,打开了探究思路,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发散思维,同时,学生会自觉比较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产生的误差和方便程度,选出最优的探究方案.虽然C组方案最理想,但其他方案也渗透了学生智慧,在方法上有创新之处,从长远看,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2)展示探究过程与结论,鼓励质疑批判.

科学探究是基于证据来形成解释,并将各种解释接受共同体相互批判、讨论和修改,从而构建知识的过程.[4]例如,完成“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实验后,让学生展示探究过程,他们得到的结论是:当导体棒竖直上下运动时(如图11,轨迹为虚线),不产生感应电流,水平或斜着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轨迹为实线).这一结论得到多数小组的认同,但有小组提出质疑并上台演示实验现象:如图12,当U型磁铁竖直放置时,导体棒水平运动无感应电流,其他方向运动有感应电流.两个小组的探究结论不同引发学生热烈讨论,最终他们领悟到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还与磁场方向有关,然后在图中画出磁感线,再进一步分析、归纳和修正,直至得出正确结论.[5]

图11 磁铁水平放置

图12 磁铁竖直放置

猜你喜欢
光屏感应电流玻璃瓶
两个玻璃瓶
金属轨道的形状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吗
光屏的作用
第23和24太阳活动周高纬地磁感应电流分布特性
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
光影之玻璃瓶
[透镜成像的规律]随堂练
玻璃瓶中的妖怪
玻璃瓶DIY迷你童话世界
异频法线路参数测试中工频感应电流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