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创新策略

2022-01-13 14:47杨韬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创新发展

杨韬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持续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良好发展,国家对可持续战略规划内容进行了统筹部署与大力践行,其中海绵城市理念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延伸表现,目前已经应用于城市规划设计中。为保障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发挥预期的功效,本文首先分析了海绵城市相关理念,其次探讨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创新策略,最后就海绵城市建设展望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创新发展;策略分析

引言

智慧城市集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城市管理于一体,能有效地解决智慧城市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困难,有助于对城市进行更为精细化、专业化、智能化的管理,让智慧城市的居民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得和享受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务,同时,其是新型城镇化和未来城市治理的一个发展趋势,体现了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要求。

1海绵城市相关理念

海绵城市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06年,由澳大利亚著名专家Budge提出,其定义为:“海绵是用来形容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当前学术领域将海绵城市定义为“城市所具备的雨洪管理级别、能力、设施健全度”。美国针对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BMPs)、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低影响开发(LID)。英国基于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提出了雨水利用和雨洪管理两种理论体系。澳大利亚基于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提出了水敏性城市(WSUD)。新西兰基于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提出了雨水储存渗透计划。

2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创新策略分析

2.1创新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为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理念,城市规划人员应该积极转变滞后性理念,对海绵城市理念进行科学分析,并深入掌握海绵城市内涵,确立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位置,完成城市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期间,相关单位应该始终按照生态环保原则对城市排水系统以及防洪排涝系统进行科学构建。与此同时,规划人员应该根据城市区域改造目标,对现阶段城市建成区域规划与发展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确立对应的改造目标,利用GIS软件技术对该区域所具备雨水改造条件的场地及具体范围进行合理确定。除此之外,规划设计人员应深入改造区域现场对现场实际条件进行仔细勘察,并通过勘察结果对场地周围实际环境以及水文条件进行动态掌握。需要注意的是,在延伸应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对本城市区域情况进行着重考虑。可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对海绵城市理念进行适当应用,避免出现协调不当。

2.2鼓励公民参与,打造多元整合机制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以人为本的,是群策群力后的结果,因此,应该提高公民的参与度。对于解决公众的需求问题方面,可以运用大数据等智慧技术进行舆情分析,以更加具有前瞻性和精准性的回应力去解决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同时,及时观察并反馈公众的实际需要,有效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运用大数据技术打造多元整合机制,及时灵活调整公共资源和政府治理过程,从而实现一种动态治理的效果。这种多元整合机制颠覆了以往的传统治理思维,能够通过过程评价和动态输出得到整体性治理,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改变以往分散、碎片化的治理手段,并且能够让各部门职能相互整合,构建政府内部与外部的信任,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推动智慧城市的顺利建设。

2.3重点强化生态海绵体系

生态海绵体改造工作可以视为海绵城市理念延伸应用的重要表现。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生态海绵体可充分发挥天然湖泊以及草原的功能作用,通过不断加速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发展,促使污水等废水可净化应用,减少水资源浪费以及水土流失问题出现。鉴于生态海绵体改造工作的重要性,建议城市规划人员应该加强对生态海绵体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可主动立足于现代化城市建设情况,构建人工生态海绵体体系,并根据城市区域自然环境表现情况,适当开展绿地建造工作以及人工园林建设工作,借此强化城市生态海绵体功能作用。

2.4加强信息建设,强化数据驱动基础

智慧城市作为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治理创新。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让管理者能够获取及时、全面的信息,为整体的城市治理提供数据基础。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技术,形成全面覆盖、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着眼于城市的发展,公正公平地为城市提供普惠服务,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平台支撑。要加强智慧技术创新,加强智慧技术的研发、应用和评估,对大数据的高效处理和分析是关键,提升我国信息化技术水平,推进智慧城市技术平台建设。

3海绵城市建设展望

城市总体规划需要解决开发建设面临的空间问题、河流分布问题、“海绵体”建设的空间分布问题、预留面积问题等,要针对不同城市制定不同的规划,计算出相关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设计降雨量,进而规划海绵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在制定专项规划过程中,海绵城市体系需要结合水系规划、防旱规划和绿地规划等,实现水资源专项规划协的同发展。在城市居民建筑区域落实绿色屋顶建设,解决我国各大城市面临的热岛效应问题;在市政大道建設中采用透水装置和下沉式绿地,确保雨季降下的雨水能够通过透水设施流入地下水域中。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条件分析是进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基础,需要收集的资料非常广泛,并需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基于良好的建设条件分析资料才能够建立起切合实际且有效的模型,其对海绵城市规划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地域广泛,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相差很大,各个地区城市开发强度和开发模式有着天壤之别,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采用同样的模式和理念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必须对建设条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总结。

参考文献:

[1]张亮,汤钟,俞露,孙静,李亚.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的编制思考[J].给水排水,2021,57(06):43-49.

[2]杨雅婷,闫雪,于宝,董翠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滨海城市居住区规划策略研究[J].居舍,2021(04):5-6.

[3]王磊.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路径[J].居业,2021(01):144-146.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城市规划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
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公共参与的思考
浅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