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乡村振兴梦

2022-01-14 07:19应娇红
宁波通讯 2021年23期
关键词:农村建设文化

文|应娇红

宁波海曙区高桥镇农业大棚鸟瞰。 易国庆|摄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当前,在走向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同时,全国上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我市坚持17年,先后选派3.92万名农村指导员下到农村一线,从全域帮扶到精准帮扶,从“输血”帮扶到“造血”帮扶,从资金帮扶到智力帮扶,从单个帮扶到组团式帮扶,从政府为主帮扶到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帮扶,共计争取帮扶资金21.8亿元、落实帮扶项目5万余个,涌现一大批感人的帮扶事迹,这是我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

有学者提出,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是回归并超越乡土中国。20世纪,费孝通、梁漱溟以及西方的明恩浦等学者都认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典型特质。晚清以来,作为传统农业文明典范的中国遭遇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后,传统的乡村社会日渐衰败,至20世纪20年代,乡村经济已到濒临破产的边缘,乡村社会陷入秩序危机。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一批充满爱国情怀的志士仁人,纷纷兴起各种乡村社会建设实验和运动,当时此类团体达1000多个,他们直面时代问题做出思想回应和实践探索,力图为中国乡土社会的现代转型提供理论与方案。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探索出了“定县经验”。梁漱溟把破坏农村的力量分为三个,第一个是“兵祸匪乱苛捐杂税”导致的政治破坏力,第二个是“外国经济侵略为主”导致的经济破坏力,第三个是礼俗制度改变带来的文化破坏力,他给出的方案是:建设乡农学校、乡村自卫团、农业合作社。卢作孚则认为中国乡村衰败的根本在于乡村缺乏实业做支撑,他在重庆北碚开展了一系列的实业救乡村活动。

百年时代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早已旧貌换新颜,这些乡村振兴先驱者当时面临的旧问题几乎被消灭,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产生了新问题。在我市农指员帮扶工作中,广大农指员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指示,直面问题进行扎实的探索实践,为中国乡土社会的现代化重建交上了一份“宁波方案”。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百年前乡民“愚、私”的问题,被“三保障”解决了,代之以“谁来领导乡村建设”的问题。1926年,晏阳初带着60多位博士下乡主导乡村建设,最后没有得以持续。当下,我市立足百年新征程,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走出了建强农村战斗堡垒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中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施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我市农村工作指导员坚持以村党组织建设带动整村全面建设,着力加强村班子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富民强村的“红色引擎”。例如市广电集团驻宁海里山季村指导员协助一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转化为先进村党组织,让党的旗帜亮出来、把党员形象树起来。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百年前乡村“贫、弱”的问题,被“两不愁”包圆了,但是代之以“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的问题。我市低收入农户还有近5万户,农指员们与当地村民一道努力寻找因地制宜、着眼长远的富民强村之路。例如浙江万里学院派驻象山高塘岛乡龙珠村农指员汪财生,被乡、村干部和村民挽留整整8年时间,发挥所在高校团队优势,积极协助土地流转后的农业企业创办农业精品园区。在方方面面的政策支持下,“十三五”期间,我市低收入农户收入年均增长14.9%。

打造良好人居环境。百年前“乡村缺乏实业做支撑”的问题,已经随着集体经济、民营经济的兴起而不存在了,但是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我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要求农指员们聚焦农村环境卫生突出问题,配合抓好村容村貌提升,引导农民自主实施或参与村庄整治。例如市交通运输局驻宁海深甽镇双坑村农指员为村庄建设规划蓝图,乌糯坑自然村采取“三统一”(土地统一回收、住房统一建造、村庄统一管理)模式,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宁波市城市职院驻象山新桥镇上盘村农指员根据新桥镇影视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要求,带领学生一同为村里打造影视民宿特色村献策献力,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典型案例。

建设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百年前因为“兵祸匪乱苛捐杂税”“外国经济侵略”造成的乡村凋零,已经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不存在了,但是代之以“农村人口日渐凋敝”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到农村调研,他说,村庄空心化和“三留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外在表现是村子空了,本质上是人一茬一茬离开农村。即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号召:“40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市委市政府要求,驻村帮扶应结合未来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城乡融合发展等重大部署,积极推动各类要素更多流向乡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从今年开始,全市选派更多有农村工作经验或涉农方面专业技术特长的人才,以及懂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建设规划、综治维稳的人员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以推动更多资源要素流向农村。第十三批农指员中四分之一来自国企、高校和各类金融机构,目的就是更好地撬动资源,推动政府部门、社会资本、公益组织等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积极回应党中央政策之举,也是下一步帮扶重点。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百年前“礼俗制度改变”造成文化破坏,百年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农村得以重生,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丢失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仍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各驻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依托推行“村民说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组织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农村文明礼仪、加强科技知识传播等活动,协助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加强“德治文化”建设,培育新乡贤文化,不但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筑起了“防护堤”,也为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条路径。我市当前加快构建“港产城文”融合发展、协调发展新格局,振兴乡村文化,是以文化为乡村发展提供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也是共同富裕题中应有之义,这一块工作仍有待进一步重视加强。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市农村指导员下乡工作必将为广大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发出时代先声,实现中国老百姓的“百年乡村振兴梦”。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