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巡游戏剧木偶的发展历史与结构研究

2022-01-15 07:55骆丹丹
戏剧之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木偶剧木偶戏戏剧节

骆丹丹

(华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木偶剧,又叫傀儡剧、偶戏,是东西方戏剧中存在已久的剧种,大众对他们的普遍认知多停留在用木头所雕制的可动人偶在固定场所的演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偶剧有了新的形态,其与多学科的结合,如动画、机械装置、综合材料等,发展出了多样化的变体,其中活跃于各大戏剧节街头的大型巡游木偶剧就是颇具代表的一种。这种当代空间表演艺术,糅合了戏剧、肢体动作、舞蹈、装置道具等,通过视觉奇观和沉浸式的互动参与感,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也极大地拉近了演出者与观影者的距离。大型巡游戏剧木偶的发展源于欧洲,引自于近年由国外传入逐渐兴起的戏剧节活动。以下通过其发展脉络和结构研究进一步剖析这种有趣的木偶戏艺术。

一、大型巡游戏剧木偶的发展渊源

大型巡游戏剧木偶文化引自于欧洲,其发展与街头空间艺术节息息相关。但考究历史,巨型傀儡偶这种形式在东西方民俗活动中早已存在,其出现多与宗教节日和仪式相关。如我国粤西、潮汕、闽台地区,东南亚及日本等地都有一种游神节庆,虽称呼不一,但形式相似。节庆当日,在伴随庙宇神像的巡游队列中有一列巨型神偶方队。神偶以民间熟知的神话人物为原型,有巨大的头颅,通过表演者佩戴面具头套及踩高跷等方式支撑巨大的身躯活动。在印度地区,每年9 月到10 月,在喜马拉雅山附近的西姆拉城,会举行十月节以庆祝善良战胜邪恶。期间会有一个高达15 米的巨型纸浆人偶焚烧十天十夜,伴随着烟火消耗殆尽,场面十分壮观。此形象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恶魔罗波,其以竹筐作框架,覆盖多层纸浆糊制,有十个头,外表涂有鲜艳的色彩。再有远在非洲,原始的部落文化催生了极其丰富的宗教节庆,其中不乏巨型偶的身影,以刚果的尼博(niombo)及马里的苏高博木偶(Sogo Bò Puppets)最为著名。尼博是刚果布温德人举行大型丧葬时所制作的巨型傀儡,体型庞大,身高数米,外貌是死去酋长的雕像。它主要由木头构成,内部填充草药、酒椰,包裹酋长的干燥遗骸,外部覆盖华丽布织物缝合的布皮。马里的苏高博木偶则表现出更为多样化的形象,它是当地巴马纳民族独有的傀儡偶形式,由木头雕刻各式人物及神兽的巨型部件,涂以色彩艳丽的部落图腾纹样,通过一人或多人佩戴面具、机关、拉线等操控方式,在节庆活动中演出。由上可见,巨型傀儡偶的形式非欧洲独有,但逐渐将其解脱宗教节庆的枷锁,作为纯粹的公共空间表演艺术,则是欧洲木偶艺术家及其团体共同努力的结果。以下将对其脉络发展作一定的研究梳理。

(一)大型巡游戏剧木偶的诞生基础离不开三种欧洲传统木偶剧类型,其分别为:剧场木偶、巡回木偶剧场、宗教节庆巨型木偶。1.剧场木偶,是固定演出舞台,以木偶替代人类演员进行表演的形式。欧洲各国有记录的木偶剧历史大多只有数百年,约12 到16 世纪是他们发展的启蒙期。各国的木偶剧源起不尽相同,但多采用剧场木偶这种最古老的形式。如英国的木偶戏源自于真实舞台的木偶化,其中可看到英国流行戏剧、哑剧和滑稽表演、小丑表演等真人舞台的重要元素。而法国的木偶戏,从其对木偶的称谓“marionette”就可知其有宗教渊源。这个词现指木偶,在中世纪指“小玛丽”即圣母玛利亚的小雕像。而木偶的作用是神职人员在教堂中利用弹簧、轮子或绳索移动小雕像来指导不识字的信徒,后来逐渐发展为娱乐项目。与之类似的如木偶王国捷克,据历史考证,其最早的木偶戏源于当地波西米亚地区的宗教和非文字的文化延续手段,这些早期先驱中最著名的就是马捷·科佩茨基(Matěj Kopecký),其创立了家庭式木偶剧场,被誉为捷克木偶之父。2.巡回木偶剧场,以可移动的设备(如马车、帐篷、可拆卸组装剧场等)装载木偶及其舞台,由木偶师、杂技演员、舞者、小丑甚至是调香师、膏药商等组成的流动木偶剧团。巡回木偶剧场流行于17 到19世纪,其兴起与17 世纪初欧洲的30 年战争相关,战乱让英国、意大利、德国等许多重要的剧场木偶团解散,一些专业的木偶演员以个人或团队开始在欧洲各国的市场市集、城市广场进行露天巡回表演。同时,因为正规剧场演出需要申请,但政府观念普遍存在木偶戏低俗的偏见,加上外国人的身份也令他们很难获得许可。而流动的巡回演出则能很好地逃避地方当局的禁令或控制。3.宗教节庆巨型木偶,这种形式的偶体型庞大,表演功能不强,多为象征意义,具有宗教和仪式作用。前已陈述其广泛存在于东西方,欧洲如法国北部和比利时法兰德斯地区的传统节日杜埃(Douai)巨人节就是典型的代表,其兴起于15 世纪,为纪念法国从荷兰人手中夺回杜埃镇。节日当天会有高达6 到8 米的加扬(Gayant)家族巨人偶在城市街区巡游。综合以上三者,可见巨型巡游戏剧木偶择取了剧场木偶的戏剧表演性、巡回木偶剧场的即兴性和流动性、宗教节庆巨型木偶的巨大奇观感,是三者交汇衍生的其中一种结果,一种当代的表现形式。

(二)大型巡游戏剧偶的诞生。在上述三种传统木偶剧交相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欧洲木偶剧于20 世纪初出现了重大转折。巡回木偶剧场日渐式微,长期以来由于其定位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底层民众,剧本多为逗乐的喜剧,这些流动的傀儡师日渐难以跟上欧洲快速的文化进程,出现了停滞。如捷克虽然在1950 年前,这些巡回木偶团还活跃于各城市,但之后则日渐封闭失落。另一方面,在20 世纪初,整个欧洲出现了剧场木偶的文艺复兴,当时的新锐艺术家们开始关注木偶艺术,某些现代主义、印象派、立体派、象征主义艺术家以及工艺美术运动的支持者们成为木偶戏的爱好者,剧场木偶以更专业更现代的方式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业余的家庭式木偶剧场兴起。如这时期,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爱德华·戈登·克雷格提出了“超级木偶”理念,意即强调一人对整个戏剧各方面的绝对控制权,包括演员也须如木偶般不带入个人情感及个性,只听任导演者摆布。他的理论影响了当时很多先锋艺术家,同时也促进了木偶剧的变革,木偶剧设计师们开始把当时流行的先锋元素放入木偶及舞台设计,传统的木偶写实主义形象及舞台繁复的巴洛克风格,逐渐被抽象的立体造型偶及极具德国表现主义的现代简约舞台所代替。1929 年,UNIMA 国际木偶协会于布拉格成立,此组织在欧洲各国均有分会,UNIMA 隶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国际戏剧协会的成员机构。从此,欧洲木偶剧走向了专业发展的道路,同时专业的木偶协会开始与戏剧节相连。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戏剧节活动,也叫城市空间艺术节概念,最早源自于欧洲。而UNIMA 现处法国的总部,1972 年以来一直是世界戏剧节的举办地。著名如法国欧里亚克国际戏剧节,其是全欧洲最大规模的街头空间表演艺术节。欧洲木偶戏的专业演出者既参与固定剧场的演出,也参与露天的空间艺术表演,而体型庞大极具视觉奇观感,兼具即兴性和互动参与性特点的大型巡回戏剧木偶无疑是这种露天木偶演出的最佳选择,故此,这种独特的木偶形式就此诞生。

二、大型巡游戏剧木偶的结构研究

大型巡游木偶的结构多种多样,各具特色。虽然细节不尽相同,但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杖头结构

用木杖来操纵动作,这是大型巡游木偶最常用的一种形式,有点类似于我国民间的杖头木偶工艺。操控者头顶支架,架上撑着巨偶的上半身。同时,其两手各执一长木杖,杖顶撑着巨偶的手,通过操控者摆动木杖,做出各种动作。有些复杂的巨偶内部还有牵线机关,通过操控者按动机关去拉扯眼帘、嘴部等结构,控制巨偶表情。杖头结构分单人表演和多人表演两类。如穿戴巨大裙撑或长袍的人类角色多适合单人,但四肢走动的兽体,如猫、马、狮子等则可把肢体切分为多段,由多人撑杖控制。

(二)穿戴结构

穿戴型结构适合体型相对较小的巨型木偶,操控者佩戴面具头套、穿戴铁丝框架支撑的特型服装,甚至踩上高跷以增加体量感。这种结构与群众距离感不远,非常适合互动,同时演出者动作也相对灵活,更适合具有复杂肢体动作及叙事成分的演出。

(三)机械结构

机械结构是综合如齿轮联动、牵线操控、关节咬合、吊架支撑等机械工艺的巨型巡游木偶,适合体型极其庞大的偶体。这是一种最为复杂的木偶,跨越了木偶剧、装置艺术等学科边界,同时也是最具视觉冲击力和运动仿真性的巨型木偶类型。最著名的代表为法国的Royal de Luxe 木偶剧团,其每次演出的巨偶都有10 多米高,用机械吊车悬挂于脚手架上,通过站立吊车上的数十名专业操控员拉动绳索,以控制滑轮来控制木偶的动作。其动作的精细和仿真程度让人惊叹不已。

猜你喜欢
木偶剧木偶戏戏剧节
木偶剧 鹤鸣
木偶和木偶戏
学校里的戏剧节
当代木偶剧造型艺术的创作
传统戏剧——木偶戏
木偶戏
第七届江西艺术节·第十一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演出安排表
简析木偶剧舞美设计的空间处理
浅谈木偶艺术的特点
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演出日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