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说故

2022-01-17 13:27袁家方
北京纪事 2022年1期
关键词:北京出版社牛街文史资料

袁家方

牛街,在今广安门内,北起广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它曾名柳河村、冈上、牛肉胡同、礼拜寺街,又称“冈儿上”“藁上”“阁上”。牛街之名,或始于清初。刊行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日下旧闻》中,已有牛街地名出现。

牛街及其东西两厢街道,是北京著名的回民聚居区。据《冈志·街巷》记载,这一聚居区包括有“东街(俗名轿子胡同)、西街(俗名牛街)、大圣安寺街、火药局、小圣安寺街、贞节坊(俗名熟肉胡同)、栅栏胡同、白纸坊、枣林街、悯忠寺街、瓦街(俗名羊肉胡同)、簪儿胡同、麻道胡同、香儿胡同、老军地、醋张儿胡同、郑家园、甄家穿店、丁家穿店、史家坑、水平庵、陈家园、穆家园、薛家园、楼房坑、白马寺坑、旧栖流所、旧象房、邵(家)夹道、王乡老夹道、白家园、火神庙胡同、井巷、糖房胡同、干面胡同”等。“东至愍忠寺,西至宝应寺、峨嵋庵,南至白马寺、鱼脊庙,北至报国寺、增寿寺;周回十余里。”(《北京牛街志书━━〈冈志〉》【修订本】,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北京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第1~2页,第7—8页、第4页)尽管其中所载与今天的胡同名不尽相同,有的胡同或寺庙可能已经消失,但也能看出牛街回民聚居区涉及牛街周边三十五条胡同,其四至“按照今天的地名则是:东至西砖胡同,东南抵南横西街的盆儿胡同以西,西至登莱胡同,南至万寿西宫附近,北至报国寺向东如下斜街及过街沟(今广安胡同一带)。 ”(《北京牛街》,刘东声、刘盛林撰写,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北京市宣武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第27页。)

历辽、元、明、清、民国以至于今,这里仍是北京回族最大的聚居区。

大凡有清真寺的地方,多为回族聚居区。据《北京牛街》一书记述:

牛街清真寺,北京最古老的清真寺。牛街清真寺始建年代,尚未有定論。大体有两种观点。

其一为“宋、辽说”。据首都图书馆存《古教西来历代建寺源流碑文总序略》中记载,“宋太宗至道二年……那速鲁定君奉敕建寺于南郊……即吾牛街寺也。”由此得该寺始建于宋太宗至道二年,即辽统和十四年(996年)。

另一种说法为“元初说”,认为牛街礼拜寺始建于元初至元年间,约在1264年左右。今牛街礼拜寺内有两座筛海坟,墓石上镌刻着古语法的阿拉伯文。其中,筛海阿哈默德·布尔塔尼,殁于元至元十七年 (1280年) 八月;筛海阿里,殁于至元二十年 (1283年) 十二月。这两位筛海很可能是牛街清真寺的掌教,先后逝世于此。世界各地的通例,凡有清真寺的地方,必然是穆斯林聚族而居之地。两座筛海墓,不仅是牛街清真寺创建年代的物证,也是牛街回民聚居区形成时间的一个旁证。正是有牛街清真寺的两座筛海墓,所以有牛街回民聚居区形成于元初之说。(参见《北京牛街》,刘东声、刘盛林撰写,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北京市宣武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第138—140页。)

明代的北京,回民聚居区一为牛街,而回民中的仕宦人家则多居于内城的东四、西四一带。

大约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冈志》中记载:“明,宣武门之西南,地势高耸,居教者(即回民)数十家,称曰冈儿上。居民多屠贩之流。教之仕宦者,率皆寓城内东西牌楼(东四、西四牌楼),号曰‘东西两边’。居两边者,视冈上为乡野。嘉靖年间增筑外城,则冈上为城内地。”“今燕都之回回,多自江南、山东二省分派来者,何也?由燕王之国护围军僚多二处人故也。教人哭父曰:‘我的达’,其亦山东之俗也。”(《北京牛街志书━━〈冈志〉》【修订本】,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北京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第1~2页,第33页)

另外,《北京牛街》一书中说:“多年来在牛街流传着‘祖先是随燕王扫北,揪着龙尾巴来的’的说法,即指朱棣就燕王封,自南京来北平(北京)。如今,牛街仍有‘门刘家’,自称来自南京水西门刘家。再有梁姓称大顺堂梁,据说祖辈是燕王随军厨师,大顺堂便是燕王朱棣所赐堂号。” (《北京牛街》,刘东声、刘盛林,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北京市宣武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出版社 1990年2月第1版,第11页)

“明亡,大清兵入阙,驱民出城,居两边者失其所有,遂尽趋冈儿上。迩来时移世易,年久贫富变迁,向之茅舍零星者,今且烟火万家矣。”这段文字明确记载了清初,满汉分城而居,东四、西四的回民被赶出内城,因“失其所有”而“尽趋冈儿上”,以致使茅舍零星的冈儿上,一变而为烟火万家。

牛街烟火气

美味牛街

及至康熙中叶,这些被赶出城的回民又搬回城里。《冈志》中“舍云善公谈性理”一节中提到,“康熙年间……(舍)云善公遂移居东城。东城豪富金、张诸姓,扫榻候之。” (《北京牛街志书━━〈冈志〉》【修订本】,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北京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第75页)由此可知,其时回民中的仕宦人家又成了城内的居民,而且,还继续着明时的聚居格局,即所谓“教之仕宦者,率皆寓城内东西牌楼(东四、西四牌楼),号曰‘东西两边’”,相沿不替。(《北京牛街志书━━〈冈志〉》【修订本】,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北京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第1~2页)但冈上的牛街,则是他们在京城的“根”。

北京人一提到牛街,首先会想到它的牛羊肉市场;其次,是牛街在北京城的“无处不在”。

《冈志》中记载有牛街牛羊肉市场的热闹场面:“西街每日午后宰牛羊数百,血流成渠。各色人等嘈杂喧阗:执刀者、缚者、吹者、剥者、扛者、执秤者;又有接血者、接皮者、买肉者、剐膜者、拣毛者、收杂碎者、剜胸胫(疑为‘腔’字之误)者、划肚膍者(划,音Hua,读第二声,划开意。肚,音Du,读为第三声,指胃。膍,音Pi,第二声,指牛百叶)、击骨炼油者、经纪说合者,凡十余行……”这使我们能看到牛街当年牛羊肉市场的加工“工序流程”和商业经营的“专业性”特色。

今天的牛街,仍然是北京城里华北地区最大的牛羊肉市场。

《冈志》大约成书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以这一时间段的最近点,即1735年计算,牛街和它的牛羊肉市场,有270余年的历史了。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日下旧闻》刊行,这本书中已有牛街地名出现,1686年至今,也有三百余年了。若要按照“祖先是随燕王扫北,揪着龙尾巴来的”的说法,从明永乐元年(1403年)起计算,至今则有六百余年的历史。若是从牛街回民聚居区形成于元初之说计算,其历史就更长了。

在回民聚居的牛街,一个牛羊肉市场,绵延600年以上,且其影响遍及京城各处,乃至华北相当地域范围,至今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京城的商业奇迹。

牛街人还走出了牛街,在北京各处开设难以计数的牛羊肉铺。老年间北京的牛羊肉铺,汉民经营的很少,几乎成为回民的“专业”。

牛街人在牛街以外开设的熟肉店,如门框胡同的德兴斋、馥顺斋,尤其是户部街的月盛斋,不但全市闻名,其产品还行销全国各地。

月盛斋,创立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至今已有230余年的历史了。1950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月盛斋从户部街迁到前门外五牌楼西侧原永增和银号的旧址,即现在的前门店。从此,月盛斋和它酱肉的香味,就成了前门大街一道特殊的“風景线”。

在老北京的饮食业中,牛街人在两大方面声名卓著:一是牛街的小吃很有名气,一是牛街的“厨行”源远流长。

据说,北京回民食品中的面点就有二百多种。爆肚冯、年糕张、豆腐脑白等,便都是北京小吃的名家。旧京牛街从事饮食的小贩,几乎占了北京全部小商贩的一半以上。

北京清真小吃中有“艾窝窝”,《日下回眸》一书中说:“据一位长期从事民族工作的友人介绍,艾窝窝系蒙古语音译,原意系‘用饭做的碗’,乃蒙古族食品。将一块熟糯米饭捏成小碗状,内贮枣泥,或澄沙,或冰糖桂花加各种果料,封口后抟成球状,再滚以熟糯米粉即成艾窝窝,其名称原意即说明制作过程。此小吃黏软香甜,味美适口,据传明代后妃颇喜食之,为明宫中之御食……元代系蒙族最强盛时期,故艾窝窝亦当于此时传至北京(大都),迄今已逾六百年矣。估计汉语窝窝即系蒙语艾窝窝引申转化所致。此系蒙族影响汉族的一例。”(《日下回眸》,胡玉远主编,学苑出版社2001年10月北京第1版,第405页)接续《日下回眸》所说,就有了艾窝窝从明代宫廷传至清代宫廷,再流传到民间的清真小吃店,艾窝窝由此成为人们所熟知的清真小吃了。殊不知,一粒小小的艾窝窝,竟然是蒙、汉、回多民族饮食文化在数百年历史中的融汇。

《北京牛街》一书中记载了牛街厨行名家、牛街人开办的饭馆字号:

厨行里,有名的厨子梁家,据传其老祖辈是随着“燕王扫北”来到北京的。燕王的军队中,有不少回民将士,梁家在明初便在军中做厨师,如此算来,已经有几十代的传承了。据南来顺的梁德山老师傅说,他家原来外出应活,所用的自备餐具上都有“大顺堂梁”的字样。“大顺堂”就是燕王朱棣亲赐的堂号。

牛街古建

牛街老字号

一条有故事的街

牛街厨行的名家还有:厨子冯家(又称元兴堂冯家)、厨子梁家(梁二巴),后来的有厨子杨家、厨子王家、厨子金家(金瑞)、厨子许家(许永)等。这些个体厨师,都是牛街有较高手艺的。他们又培养了多位高手。

牛街人开设的饭馆饭庄,著名的“老字号”有:

两益轩━━民国初年(一说民国七八年间),厨师杨玉山、王德海创办。

同和轩━━1925年左右,马万福兄弟三人创办。

西来顺━━1930年,名厨褚连祥(褚祥)创办。

此外,还有前门煤市街的“馅饼周”,即“同聚馆”。这个饭馆是卖馅饼起家的,后来开办了“同聚馆”,但人们还是称呼其为“馅饼周”,以致“同聚馆”的名字反而被淡漠了。在南城一带很有名气的还有:在虎坊桥的牛街烤肉刘,在菜市口的烤肉陈,门框胡同的爆肉马等等。(资料来源:《北京牛街》,刘东声、刘盛林,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北京市宣武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出版社 1990年2月第1版,第45—53页)

所有这些,或者可称是以牛羊肉市场为发端为中心,延伸出从原材料、制成品到餐饮消费的完整的产业链,并将一个网络般的服务,铺向几乎整个北京城。

尤需看到,早年间的牛街,偏居外城,因地理位置及交通等原因,其商业的发展,远不如菜市口,更不能与王府井、西单及前门大栅栏相提并论。甚至,在牛街的街面上,许多年间也少有闻名全城的字号名家,但牛街却以自己在北京城的“无处不在”,创造了一个“无形”商业街的独特名气。

牛街的回族人,不但以清真饮食文化构建出无处不在又独具魅力的“无形”商业街,同时还活跃在京城的菜市、干鲜果市以及珠宝玉器业等诸多方面,在前门、菜市口、花市等商业街区的形成与发展中,作出历史性贡献,而且至今还有老字号享誉京城乃至全国。这不能不说是牛街谱写的京城商业传奇,也是牛街回族人民对北京城市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说北京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文化的大融合、大集成,牛街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明证。

猜你喜欢
北京出版社牛街文史资料
《鸟类大百科》
《动物大百科》
电视纪录片《千年牛街》举行开机仪式
《好诗不厌百回读》
穿插文史资料优化初中历史教学 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religious culture
“互联网+”时代政协文史资料保管与利用研究
西城区工商分局牛街工商所专栏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节选
西城区工商分局牛街工商所专栏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节选
西城区工商分局牛街工商所专栏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