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互依性、组织间沟通强度与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选择

2022-01-17 11:03赵良杰邓雨航
管理工程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外包组件决策

赵良杰 邓雨航 宋 波

(1.西南民族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2.上海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 上海 200234)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深化和市场响应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新产品开发(NPD)时采取研发外包的手段。这种方法能够优化自身研发组织模式、整合各种创新资源、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并满足消费者多样性需求[1],而外部技术变迁的高度动态性特征则进一步加深了企业研发的高度专业化分工[2],并促使研发外包成为企业的一种开放式创新策略[3]。以制药行业为例,以合同研究组织(CRO)为代表的研发外包已经成为全球制药业研发的主要模式。根据著名市场咨询公司Visiongain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生物药物的研发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437亿美元。由此可见,研发外包正日益成为以IT、医药为代表的高科技行业中企业加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研发外包领域的研究重点已经从“是否外包”转为“如何外包”[4],深入考察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选择,不仅可以促进我们进一步理解以研发外包为代表的组织间协作创新动态过程,也能够帮助企业识别研发外包与绩效产出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通过合适的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选择提高绩效水平。

现有国内外关于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两方面:

(1)从交易成本和产权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如何通过研发外包治理模式中的正式控制、关系和契约治理、产权等“硬性”协调机制解决双边道德风险、风险厌恶和机会主义等情况下研发合作的激励、控制和协调问题,从而降低交易成本[5-7]。现有研究表明,包含合同协议的治理模式能够提升创新水平[8],尤其是在交易不确定性的情况下[9]。同时,正式合同、关系治理和特定交易投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10],而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的层级结构特征或与合同风险厌倦程度之间的一致性特征则对绩效产出具有重要影响[11-12]。此外,中国式关系也是有效治理机制,它可以抑制研发外包中的任务冲突[13]。然而,该领域的研究缺乏对比不同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之间的绩效差异,这制约了我们深入理解治理模式改变对绩效产出的影响机制。

(2)从组织设计和组织学习的理论视角出发,考察核心企业和外包企业共同研发过程中如何利用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中的任务分配[14]、信息分享和知识交换[15]以及构建共同基础[16]等“软性”协调机制提高问题解决导向下的组织间协同创新能力。但是,上述这些手段很可能引发研发外包的知识泄露风险[17],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产品模块化设计可以降低企业间知识共享需求[18],这不仅减少了研发外包过程中的潜在协调范围,也可以构建一种既保护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知识资产的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19]。但对于像生物医药这样无法进行产品模块化的研发外包而言,企业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治理模式以协调组织间创新活动从而整合内外部知识依然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认为,解决上述两方面领域研究不足的关键在于理解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选择中的决策权分配问题,且该问题与产品组件之间技术互依性、组织间沟通强度等因素相关[20]。进一步的,当核心知识和技术无法模块化时,技术互依性使得合作研发企业之间的创新决策存在相互作用,组织间沟通强度则调节该作用的大小,而核心企业在应对上述技术互依性的潜在负面影响时,其协调治理模式中的决策权分配往往面临集权和分权的取舍(trade-off)[21],这就直接导致不同决策权分配下的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存在绩效差异。基于该分析逻辑,本文试图回答如下这一研究问题:在不同技术互依性和组织间沟通强度情境下,如何选择合适的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以平衡决策权分配中集权和分权的利弊,从而实现研发外包绩效产出的最大化。特别的,我们聚焦整合型和混合型这两种现实商业环境中常用的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首先,空客A350飞机研发外包的案例研究表明,以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复杂产品研发外包过程中,产品组件之间很强的技术互依性特征将导致核心和外包企业需要加强协调和探索能力,从而在复杂技术景观上协同搜索最优问题解决方案[22]。与此同时,以战略联盟、研发外包为代表的组织间协作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具有高度沟通和整合能力的组织间协作治理模式[23]。该模式通过改变组织决策制定过程,进而影响组织间协调和探索能力供给[24]。鉴于此,本文基于组织间协调和探索能力供需匹配视角,深入考察技术互依性特征对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这将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采取不同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企业之间的绩效差异,也响应了当前关于“构建多维度和整合的研发外包决策制定模型”的呼吁[25]。

其次,增加组织间沟通强度可以提高组织间协调能力,从而有助于绩效产出,但过度沟通又可能导致组织间协作陷入“共同短视”的困境[26],这将降低研发外包过程中的探索能力,反而抑制绩效产出。因此,组织间沟通强度对于组织间协调和探索能力供需匹配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由此可见,厘清组织间沟通强度对研发外包绩效产出的作用机理需要考虑其在技术互依性特征与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选择之间所发挥的调节作用,这也能够为我们设计不同情境下最优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提供一定启示。

最后,已有实证研究表明,无论是不同因素对于研发外包治理决策的影响,还是研发外包对绩效产出的影响均与时间维度息息相关[27-28]。而本文则将研发外包绩效产出划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比较不同技术互依性和组织间沟通强度情境下不同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之间的绩效产出差异,这将有益于我们从时间维度识别研发外包提高绩效产出的边界条件,理解研发外包情境下组织间协作创新的“动态性”特征,从而帮助企业制定更有效的动态研发外包战略。

然而,以实证为代表的传统经验研究难以收集相关企业的纵向跨时数据(比如短期和长期绩效),刻画技术互依性和组织间沟通强度,并对比不同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下的绩效产出差异。同时,技术互依性和组织间沟通强度的共同作用还导致研发外包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反馈机制和序贯决策活动,这进一步加大了分析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与绩效产出之间动态关系的难度。与之相反,计算机仿真由于能够更好把握微观行为与宏观结构之间的关联,正日益成为构建新的管理理论,分析管理决策边界条件,研究组织行为和有限理性特征的重要手段[29]。鉴于此,本文尝试采取算机仿真方法考察技术互依性和组织间沟通强度对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这不仅可以为构建不同情境和时间维度下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与研发绩效产出的完整分析框架,也能够为未来相关经验研究提供新对象和新问题。

1 基本模型

1.1 技术互依性和组织间沟通强度的刻画

对于复杂产品研发而言,核心企业难以完全掌握开发该产品的所有知识,因此需要依靠任务分解和分工,采取组件外包(Component Outsourcing)的方式,发挥各个外包企业的专业化知识和技术能力优势[30]。以汽车制造为例,悬挂组件来自德国博世,空调组件来自日本电装,雨刮组件来自法国法雷奥,刹车组件来自美国天合,变速箱组件则来自日本爱信。显然,不同组件之间、组件与系统之间均存在很强的耦合关系,且这些交互作用最终影响复杂产品的整体性能,这不仅导致了技术互依性的产生[31],也意味着核心企业在研发外包过程中需要依靠组织学习和各种协调模式搜索不同供应商相关组件的最优整合配置选择,从而提高产品的整体竞争水平。事实上,上述整合配置选择的过程也可以视为在复杂产品所处的某个技术景观上不同组件的知识重组和创新搜索过程。

鉴于有实证研究表明适应度景观(NK)模型能够深刻反映技术景观和技术之间的耦合程度并有效刻画创新搜索[32],本文也尝试运用该模型刻画上述技术互依性特征及其在研发外包情境下的复杂产品创新过程。与上述文献一致,本文将NK模型中的参数N隐喻为复杂产品研发过程中的N个决策,每个决策假设有0或1两种选择(dj=0或1,1≤j≤N)。同时,假设由核心和外包两家企业共同负责复杂产品研发,且各自负责上述N/2个决策。

在复杂产品研发的每个时期,核心和外包企业均在假定对方决策不变的情况下选择组件配置,且有限理性特征使得企业每次只能改变其中某一个决策[33]。令fjt表示复杂产品研发过程中第t期第j个决策对复杂产品整体性能的贡献度,它的大小不仅受到自身(dj)也受到其他K(0≤K≤N-1)个决策选择(d-j)的影响,即在决策评估函数中dj与d-j的选择相互作用。因此,核心企业决策不仅直接影响自身负责的那部分产品性能大小,也有可能通过上述交叉作用,改变外包企业所负责的另外部分产品性能大小,最终影响复杂产品整体性能水平(反之既然),这就导致每个决策fjt的选择(dj,d-j)共有2K+1种组合可能,且令每种组合下fjt的大小均为[0,1]区间内的随机赋值。比如假设N=4和K=2,即总共有4个决策,核心和外包企业分别负责前后2个决策的选择,且每个决策受到另外2个决策的影响,不妨设第1个决策的选择与第2和3个决策有关。如果在第1期复杂产品研发对应的组件配置选择为[1 0 0 1],那么在第2期时,核心企业在假设外包企业配置选择不变的情况下(即第3和第4个决策选择依然为[0 1]),通过改变前面两个决策分量中的某个选择(比如把第1个决策从1变为0),然后按照决策评价函数(绩效产出公式),比较新旧组件配置([0 0]与[1 0])之间的绩效(性能)差异。如果新组件配置的绩效更高,则配置变为[00],否则保持[10]不变。与之类似,外包企业则按照决策评价函数进行决策选择。这样核心和外包企业同时完成组件配置选择,而产品整体配置选择则同步更新。显然,类似于协调博弈,技术互依性导致两个企业在第t期的决策选择受到彼此对方在第t-1期决策的共同影响。鉴于此,与文献[33]一致,我们将组织间沟通定义为自己在决策当期组件配置选择时是否了解对方上一期的组件配置选择,故组织间沟通强度可以通过组织间沟通频率frq刻画。当frq=1时,组织间沟通很强,即两个企业每期研发决策前都要沟通,这就意味着企业能够在知道对方最新选择的情况下进行最优决策;随着frq增大,组织间沟通变弱,即每隔frq期才进行研发沟通,因此企业只知道对方frq期前的决策选择;当frq=+∞时,则意味着一直不沟通,此时企业在每一期都只好假设对方依然保持最初(第1期)组件配置的前提下进行相关决策。

复杂产品每一期整体性能Ft则受到两个企业所有决策选择的共同影响,即可以表示为Ft=(F1t+Ft2)/2。由此可见,F1t(Ft2)反映了核心(外包)企业前面(后面)N/2个决策对复杂产品整体性能的影响。同时,核心企业基于防止知识泄漏或专注于其核心能力等因素考虑,仅仅是将外围技术而非自身核心技术外包[34],这就意味着复杂产品研发过程中核心与外围技术研发决策之间的作用并不对称。鉴于此,与传统NK模型采取“随机方式”确定影响每个决策的其他K个决策不同,我们采取文献[35]的方法,采用中心型交互模式来刻画上述作用的不对称性,即核心企业的决策选择将更多影响外包企业的决策选择,反之则不成立。最终,核心和外包企业的所有决策选择构成一个N位的0/1字符串D=[d1,d2,…,dN],字符串D便代表复杂产品研发所对应的组件配置选择。显然,总共有2N种可能的选择配置,这些潜在配置构成了一个复杂技术景观,即景观中每个位置恰好对应2N种可能的复杂产品整体性能水平。因此,核心和外包企业的研发创新过程可以视为在该复杂技术景观中协同搜索最优组件配置选择D∗,从而使得产品绩效产出最大化。

1.2 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构建

正如1.1节所指出的,技术互依性导致复杂产品研发过程中核心和外包企业的决策相互影响,这将导致两个企业的协作创新本质是一个“协同探索”问题,即两个企业既要联合探索复杂产品创新过程中最好的组件配置选择,也要彼此协调各自负责的组件配置选择,从而避免陷入“相互困惑”和“共同短视”的困境[26]。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中的决策权分配设计,进而提供复杂产品研发过程中所需的探索和协调能力。从图1可知,传统的分权组织结构通过赋予各个企业“完全的自治决策权”,且企业是以各自所负责的复杂产品那部分性能最大化为目标进行最优化决策,因此能够最大限度激发每个企业的探索能力。但是,分权无法有效协调研发外包情境下企业彼此间的决策选择。技术互依性使得核心和外包企业的决策选择需要在产品整体性能的系统层面进行权衡,尽可能发挥“1+1>2”的效果,避免出现产品某个组件性能很好,但产品整体性能却很差的尴尬局面。与此相反,传统集权组织结构由于决策主体只有一个且是以产品整体性能最大化为最优化决策目标,因此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协调能力优势。然而,当面临复杂技术景观时,探索能力不足容易导致集权组织中的创新搜索落入“局部最优”陷阱[36]。由此可见,研发外包情境下“协同探索”问题的实质也是一个如何平衡探索与协调能力的问题。

图1 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中的决策权分配与组织探索和协调能力之间关系Figure 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llocation of decision rights and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of explor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coordinated governance mode of R&D outsourcing

事实上,上述平衡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为如何在治理模式中分权与集权的平衡[24]。鉴于此,在文献[36-37]基础上,本文从决策权分配中的决策时间和决策评价函数维度构建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且这两种模式均试图在分权与集权之间取得某种平衡(见表1描述)。进一步的,混合型模式意味着核心和外包企业在搜索各自负责的组件配置选择时均以复杂产品整体性能Ft最大化为目标,即通过优化决策评价函数,调整企业的激励目标,以获取在探索能力与协调能力之间的平衡。相反,整合型模式则试图通过组织结构动态变化(从分权到集权)实现上述平衡:在时间Q期之前,核心和外包企业分别以各自负责的复杂产品部分性能Ft1和F2t最大化为目标进行最优组件配置选择。在时间Q期之后,组织间沟通机制已经没有意义,因为此时复杂产品研发均由核心企业负责,它通过全局决策优化D,即改变所有组件配置选择促使复杂产品整体性能Ft最大化。混合型模式反映了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提出的五大协调机制中“产出标准化”的思想[38],而整合型模式则体现了文献[39]的观点——“在稳定环境中,组织治理模式的切换有助于组织绩效提高”。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的现实商业案例见表2描述。

表1 分权和集权平衡视角下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比较Table 1Comparison of two coordinated governance modes in R&D outsourc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lancing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表2 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的现实商业案例Table 2The real business cases of two coordinated governance modes in R&D outsourcing

2 仿真设计

所有仿真参数取值范围及相关说明详见表3,每次仿真过程如下:(1)初始化阶段。核心和外包企业均位于同一个技术景观上,而初始技术景观以及每个企业初始组件配置选择均是当N和K值给定后随机生成;(2)研发外包情境下的复杂产品技术创新阶段。核心和外包企业根据1.1节的研发外包机制在每一时刻均同步更新复杂产品技术创新中各自负责的组件配置选择,且它们每隔frq期进行一次研发沟通,即告诉对方自己当前的组件配置选择情况,从而协调彼此下一阶段的创新搜索决策。同时,核心和外包企业分别根据1.2节所构建的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进行决策优化。如果在某一时刻,核心和外包企业的组件配置选择均不再发生改变,则说明复杂产品的技术创新处于稳定均衡状态,相关产品研发已经完成,此时仿真将终止。

表3 仿真参数设定及其相关说明Table 3The description of simulation parameter setting

此外,本文将技术创新过程中复杂产品性能隐喻为绩效产出。进一步的,为了深入考察技术互依性和组织间沟通强度对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本文从时间维度将绩效产出划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类型,且分别等于创新搜索过程中仿真时间t=10和t=300即仿真终止时的复杂产品性能①本文的仿真表明该时间取值足以保证系统演化收敛到稳定均衡状态.。最后,本文所有仿真均在MATLAB 8.3环境中实现,所有结果均是运行了300次仿真的平均值。

3 仿真结果分析

为全面分析技术互依性和组织间沟通强度对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本文将研发外包过程中组织间沟通强度划分为高(frq=1)和低(frq=10)两种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技术互依性程度下不同治理模式的短期和长期绩效产出差异。

3.1 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短期绩效产出对比

图2左和右分别比较了组织间沟通强度高和低情况下,技术互依性特征对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短期绩效产出的影响。当技术互依性程度较低时,核心与外围技术彼此之间的不对称作用导致外包企业的组件配置选择受到核心企业相关决策的单向影响(反之则不成立),这就意味着此时两种模式下短期绩效产出差异与组织间沟通强度密切相关:(1)当组织间沟通强度较低时,核心和外包企业彼此无法时刻了解各自组件配置选择的最新情况。虽然混合型模式下两个企业的决策目标一致,但由于核心企业的组件配置选择会影响外包企业的相关决策,因此无法消除上述“决策不一致”而产生的“替代效应”,进而抵消该模式下探索能力对短期绩效的促进作用。其次,较低的技术互依性降低了复杂产品最优组件配置搜索难度,从而减少了创新搜索过程中对探索能力的短期需求(尤其是核心企业负责的部分),最终抑制了混合型模式中探索能力的短期相对优势,并放大了整合型模式在短期的协调能力优势;(2)当组织间沟通强度较高时,组织间沟通的“互补效应”弥补了混合型模式中协调能力的不足,并依靠自身探索能力优势,更好的提高绩效产出。

图2 组织间沟通强度高(左)和低(右)情况下,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对短期绩效产出的影响Figure 2The influence of two coordinated governance modes on the short-run performance of R&D outsourcing when intensit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is high (left) or low (right)

相反,当技术互依性程度较高时,核心和外包企业的组件配置选择存在双向影响,此时混合型模式下的短期绩效产出总是最高的。由于产品研发所面临的技术景观非常复杂,核心和外包企业难以搜索到组件配置的最优选择(类似于NP难题),此时混合型模式能够提供更好的探索能力,帮助双方企业尽快找到改进产品性能的组件配置方案(尽管可能只是满意解而非最优解),从而迅速提升绩效。同时,随着技术互依性程度的增加,上述最优化问题的求解也会越来越困难,混合型模式短期绩效优势则愈发明显。

结论1对于短期绩效产出而言,当技术互依性程度较高时,混合型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总是最优选择。

结论2对于短期绩效产出而言,当技术互依性程度较低时,组织间沟通强度影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最优选择。进一步的,当组织间沟通强度较低(高)时,整合(混合)型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更好。

3.2 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长期绩效产出对比

从图3的左右对比易知,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下长期绩效产出差异仅与技术互依性程度有关。具体而言,长期绩效产出取决于复杂产品研发过程中如何有效解决两方面问题:(1)防止技术互依性所导致的核心和外包企业组件配置决策选择中的“次优解”发生;(2)避免在创新搜索过程由于双方共同决策而所陷入“局部高峰(局部最优解)”的困境。当技术互依性程度较低时,组件配置选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每个企业内部以及核心企业对外包企业的单向作用,此时更需要解决的是问题1,故更需要探索能力。显然,混合型模式更具优势。与之相反,当技术互依性程度较高时,两个企业创新搜索决策相互影响,这将更容易诱发问题2的出现,而整合型模式则通过协调两个企业所有组件配置选择,能够从产品系统整体层面降低该问题出现概率。

图3 组织间沟通强度高(左)和低(右)情况下,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对长期绩效产出的影响Figure 3The influence of two coordinated governance modes on the long-run performance of R&D outsourcing when intensit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is high (left) or low (right)

结论3对于长期绩效产出而言,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选择则只与技术互依性有关,且当技术互依性程度较低(高)时,混合(整合)型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是最优选择。

3.3 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绩效产出演化模式及其相对优势对比

我们试图结合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绩效产出演化模式及其相对优势对比,进一步探讨上述两种因素对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图4左表明,当组织间沟通强度和技术互依性程度均较高时,混合型模式的短期绩效产出一直较高(t<80)。此时整合型模式处于“分权”状态,两种模式的差别仅限于决策评价函数目标(见表1描述),而混合型模式的探索能力则更有助于复杂产品整体性能提升,故其短期绩效产出更高。但从长期看,整合型模式此时已转变为“集权”状态,通过提升协调能力促使长期绩效产出的跳跃,并最终超过混合型模式;当组织间沟通强度和技术互依性程度均较低时(见图4右),两种模式绩效产出演化的过程则恰恰相反。较低的技术互依性程度削弱了混合型模式其探索能力的相对优势(尤其是短期),而整合型模式能够弥补组织间沟通不足所导致的协调能力短板,故其短期绩效产出更高。但从长期看,混合型模式有助于解决研发外包过程中双方企业组件配置决策选择的“次优解”困境,因而拥有更好的长期绩效产出。

图4 不同情况下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绩效产出演化模式对比Figure 4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evolution in two coordinated governance modes under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R&D outsourcing

与此同时,本文所考察的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均是介于分权和集权之间的混合模式,且都存在两个技术创新决策主体。鉴于此,本文将表1中分权模式下的绩效产出作为基准,而将混合型(或整合型)模式下的绩效与该绩效的差额作为不同研发外包协调模式相对优势的衡量标准。从图5左可知,除了组织间沟通强度和技术互依性程度均很低的情况,混合型在其他情况下均占据短期绩效的相对优势,且随着上述两种因素效应的增强,相对优势会越来越明显。而图5右也再次验证了3.2节的分析结论,技术互依性决定了何种研发外包协调模式更具有长期绩效相对优势。值得注意是当技术互依性程度较高时,混合型模式将反过来抑制绩效产出,即该模式不仅没有保证研发外包所需要的协调能力,还由于“目标一致”降低了产品研发中的探索能力,使得其绩效产出甚至还不如分权这种单一治理模式。

图5 不同情况下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短期(左)和长期(右)绩效产出相对优势对比Figure 5Comparison of 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advantage of two coordinated governance modes under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R&D outsourcing

结论4对于短期绩效产出而言,研发外包情境下的复杂产品研发更需要协调能力;对于长期绩效产出而言,当技术互依性程度较低时,协调能力决定了复杂产品最终的整体性能。反之,探索能力是影响复杂产品最终整体性能的决定性因素。

3.4 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的探索能力和协调能力对比

3.3 节的分析表明,影响研发外包情境下复杂产品开发短期和长期绩效产出的因素并不相同,且对协调能力和探索能力的需求也并不一致。同时,鉴于长期绩效更能够真实反映复杂产品技术创新的产出效果,我们试图对比不同技术互依性程度和组织间沟通强度下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的探索能力和协调能力供给,从而帮助我们从“能力需求与供给匹配”视角进一步理解不同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对长期绩效产出的影响机理。一方面,与文献[33]一致,我们从探索的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刻画探索能力。其中,探索广度被定义为创新搜索过程中选择过的组件配置数量与潜在选择总数量(2N种,本文模型中N=10,故总共210=1024种)的比值,它反映了研发外包过程中创新搜索出来的潜在组件配置(方案)数量。探索深度则被定义为创新搜索过程中选择过的组件配置有多少比例能够达到全局最优组件配件,它刻画了研发外包过程中创新搜索出来的最优组件配置数量;另一方面,参考文献[24]的定义,我们利用协调失败或成功的次数刻画协调能力的高低。特别的,协调失败被定义为研发外包过程中复杂产品整体性能下降(与前一期性能相比),反之则是协调成功,这两个指标共同表明研发外包治理模式对组织间创新活动的协调水平。显然,无论是整合型还是混合型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都存在核心与外包企业协调不一致的情况,这就导致与上一期的旧组件配置相比,双方同时决策所选择的新组件配置反而降低了复杂产品整体性能,即出现“1+1<2”的极端现象。

表4和表5则分别比较了当组织间沟通强度高和低时,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的长期探索能力和协调能力。对比两张表易知,当技术互依性程度较低(K=2)即核心企业研发决策中有两个分量会影响外包企业相关决策时,核心企业所负责的产品组件创新决策改变对外包企业所负责的产品组件绩效影响很小,该情况下混合型模式总是最有助于长期绩效产出,且组织间沟通强度将直接影响研发外包对探索还是协调能力选择的取舍。组织间沟通将补充研发外包过程中所需的协调能力,故当沟通强度较高(frq=1)即两个企业每一期都保持研发决策沟通时,探索能力将决定长期绩效产出高低,此时混合型模式能够实现更好的探索深度(=1.9175%),从而尽可能找到全局最优的组件配置方案。与之相反,当沟通强度较低(frq=10)即两个企业每隔十期保持研发决策沟通时,混合型模式通过降低协调失败次数(=0.3933)的方式增强协调能力并最终提升研发外包的长期绩效产出。此外,结合3.2和3.3节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上述探索还是协调能力选择的取舍问题也同样存在于技术互依性程度较低情况下的短期绩效产出,且组织间沟通强度此时也发挥着类似作用。

表4 当组织间沟通强度高时,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的探索能力和协调能力比较Table 4Comparison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of explor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two coordinated governance mode when intensit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R&D outsourcing is high

表5 当组织间沟通强度低时,两种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的探索能力和协调能力比较Table 5Comparison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of explor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two coordinated governance mode when intensit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R&D outsourcing is low

当技术互依性程度较高(K=9)即核心企业研发决策中有9个分量会影响外包企业相关决策时,故核心企业所负责的产品组件创新决策改变对外包企业所负责的产品组件绩效影响很大。对比该情况下两种协调治理模式可知,如何更好平衡探索能力与协调能力供给则是决定长期绩效产出的关键。整合型模式在Q期之前因为采取的是分权组织结构,因而能够极大的从探索广度维度增强探索能力,但也导致协调失败次数更多。在Q期之后,由于已转变为集权组织结构,这在促进协调成功的同时却又抑制了探索。相反,混合型模式过分强调协调能力而忽视了探索能力在复杂技术景观中搜索最优组件配置方案的重要价值,故导致其长期绩效产出总是更低。这就意味着较高技术互依性下的研发外包需要同时兼顾协调和探索能力,显然整合型模式由于能够更好平衡上述两种能力供给则是最优选择。此时,组织间沟通强度虽然不改变协调治理模式最优选择,但却直接影响研发外包在探索和协调能力的平衡程度。

结论5当技术互依性程度低时,短期和长期绩效产出均取决于探索能力与协调能力之间的取舍,且组织间沟通强度影响上述取舍的选择。当技术互依性程度高时,长期绩效产出取决于探索与协调两种能力之间的平衡,且组织间沟通强度影响上述平衡的程度。

结论6不同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能够提供不同水平的探索和协调能力供给,因此不同时期绩效产出取决于研发外包情境下复杂产品开发过程中上述两种能力的供需匹配程度。

4 讨论与启示

基于组织间协调和探索能力供需匹配视角,本文深入考察了技术互依性和组织间沟通强度对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一些具有管理实践意义的启示。

(1)本文研究能够从一个崭新视角解释研发外包情境下不同企业之间的绩效差异。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在研发外包过程中获取的资源异质性导致企业之间的绩效差异[40],而知识基础观则认为研发外包既能够帮助企业在价值链各个领域探索新的技术知识[41],也可能损害企业在长期“干中学”过程中所积累的核心能力[31],或让这种因为任务分工所形成的能力专业化(Competence Specialization)阻碍企业在研发外包过程中的协调和整合[42],最终不同企业对研发外包这把“双刃剑”的管理能力差异决定了企业之间的绩效差异。与上述两种解释视角不同,本文认为研发外包情境下复杂产品开发实质是一个“协同探索”问题。绩效的时间维度、技术互依性程度以及组织间沟通强度则导致该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探索和协调能力并不相同,而采取不同决策权分配的研发外包协调模式则提供上述两种能力不同水平的供给。这一发现既有助于弥补现有研究视角的不足,也说明企业要想加强研发外包管理就必须从“组织间探索和协调能力供需匹配”的视角去理解和思考(见图6描述)。

图6 技术互依性、组织间沟通强度与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三者之间的关系Figure 6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intensit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ed governance mode in R&D outsourcing

首先,技术互依性程度高低决定了上述过程对探索和协调能力的需求究竟是“两者必须兼顾的平衡问题”还是“两者可以二选一的取舍问题”。当技术互依性程度较高时,复杂产品开发面临的是如何在复杂技术景观中搜索最优组件配置选择。核心企业的研发外包策略对于该问题解决则存在两种效应:一方面,它可以充分利用分权以及外包企业专业化知识所发挥的“互补效应”,增强创新搜索过程中的探索能力,从而加快产品开发进度;另一方面,核心和外包企业的创新决策活动彼此相互依赖也增加了组织间的协调需求。如果无法有效实现上述协调能力供给,就难以抑制技术互依性对创新搜索效果的“替代效应”影响,从而导致双方组件配置选择会降低而不是提升产品整体性能。因此,核心企业此时的研发外包策略需要兼顾探索和协调两种能力。反之,当技术互依性程度较低时,核心和外包企业组件配置决策的彼此影响较小(仅为单向作用),此时复杂产品开发并不需要兼顾上述两种能力,而只需依靠其中一种便能够提高绩效产出。显然,二选一的取舍问题会更加简单。

其次,一旦技术互依性决定了研发外包情境下探索和协调能力需求所面临的具体选择问题,组织间沟通强度则进一步决定了探索和协调能力需求水平。当技术互依性程度较高时,组织间沟通强度将影响长期绩效上述两种能力之间的平衡程度;当技术互依性程度较低时,组织间沟通强度将决定短期和长期绩效究竟是需要探索还是协调能力。由此可见,企业需要通过保持适度的组织间沟通强度才能更好维持良性的研发外包合作关系,这有助于提高不同时间维度的绩效产出水平。

最后,不同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通过组织决策结构设计,实现在分权和集权模式之间的某种平衡,从而提供了探索和协调能力供给。特别的,整合型模式先发挥分权优势,强化探索能力供给,再转换为集权,加强协调能力供给,即从时间维度层面实现了探索和协调能力供给的平衡。与之不同,混合型模式从决策评价目标一致性出发,解决了核心和外包企业因为“利益不一致”而导致研发外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短视”问题,但并没有解决由于沟通不足而导致的“相互困惑”问题。最终,短期和长期绩效产出取决于不同情境下探索和协调能力供给需求的匹配程度。

(2)本文拓展了我们关于研发外包管理所需组织能力的理解。组织能力是实现研发外包成功的关键[43],以往研究认为内部研发能力、外部知识和技术的获取能力、吸收能力、开发能力和整合能力是影响研发外包绩效产出的重要组织能力[44-46],而本文则从组织探索能力和协调能力两个维度进一步拓展了研发外包中组织能力的具体内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某些研发外包活动为什么失败。

首先,这种失败可能源于核心企业对技术互依性和组织间沟通的忽视,从而导致对自身能力评估的错误判断。本文研究表明,核心企业需要特别关注这两种因素对研发外包过程中探索能力和协调能力需求的影响,尤其是当技术互依性很强的情况下。此时,一方面,如果核心企业与外包企业沟通不够,甚至忽视了外包企业组件配置选择对自身产品研发的反向影响,这很可能抑制产品整体性能提升。比如,欧洲大型汽车零部件制造商Alpha正是由于沟通不足,没有深入了解外包企业的知识技术对产品整体性能的作用机制,从而导致自身无法完全控制绩效产出[31];另一方面,核心企业更要思考自身是否具有平衡探索和协调的能力,而不是“顾此失彼”。波音为了提高探索能力从而加快超远程中型客机787研发进度,采取了激进研发外包策略——“多层外包模式”,且将高达70%的零部件全部外包[47]。显然,这也加大了各个合作企业之间的协调难度,而波音又无法提供与之匹配的协调能力,最终导致该项目开发一波三折。

其次,这种失败可能来自不同情境下研发外包协调模式的错误选择。本文研究清晰表明不同技术互依性程度和组织间沟通强度导致研发外包所需要的探索和协调能力并不相同,如果选择了不恰当的研发外包协调模式,就无法提供与上述需求相匹配的能力供给,这显然加大了研发外包失败的概率。

(3)本文研究能够帮助核心企业构建不同情境下最优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见表6总结),进而识别提高研发外包绩效产出的边界条件。与以往研究分别探讨“硬性”和“软性”研发外包协调机制不同,本文试图比较不同情境下基于上述这两种协调机制的研发外包治理模式哪个绩效产出更好。具体而言,整合型模式强调组织结构改变这种“硬性”研发外包协调机制对绩效产出的影响,而混合型模式则注重目标一致性即“软性”研发外包协调机制的作用。研究表明,核心企业既要注意最优协调机制选择与技术互依性、组织间沟通强度以及绩效产出时间维度三者密切相关,也可以从探索和协调能力供需匹配视角进一步改进研发外包的绩效产出:

表6 组织设计视角下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的构建策略Table 6Construction strategy for the coordinated governance mode in R&D outsourc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design

① 加强探索和协调能力供给。在分析技术互依性程度基础上,明确复杂产品研发外包过程中对探索和协调能力的需求模式,究竟是“平衡型”还是“取舍型”,从而找到与之匹配的最优研发外包协调模式,保障上述两种能力的有效供给。

② 减少探索和协调能力需求。首先,增强组织间沟通是切实有效的手段,世界知名管理咨询公司普华永道对高科技行业研发外包的案例研究也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48]。比如,波音自行开发了可视应用软件并提供了十间多媒体工作室,方便身在全球不同地方且来自不同外包公司的工程师面对面交流。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降低研发外包过程中的技术互依性程度。同样以波音为例,它创建了一个产品整合中心(PIC),该中心通过提高不同外包企业之间的活动能见度,帮助核心和外包企业直接降低技术互依性程度[49]。而欧洲汽车制造商菲亚特则构建了模板(template)和衍生(derivative)两种产品开发模式,通过减少研发外包活动中的任务互依性,间接降低技术互依性程度[31]。

最后,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模块化是当前企业进行产品研发的一种显著趋势,而本研究并未区分产品模块内部和产品模块之间的不同技术互依性类型,故难以帮助我们全面理解产品模块化情境下不同技术互依性类型对研发外包协调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其次,本研究仅仅考虑核心与外包企业之间的横向沟通,但对于波音这种存在层级研发外包的企业而言,组织间沟通同时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后续研究可以区分组织间沟通的不同方向,以进一步揭示组织间沟通强度与研发外包绩效产出的动态关系。

猜你喜欢
外包组件决策
无人机智能巡检在光伏电站组件诊断中的应用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新型碎边剪刀盘组件
U盾外壳组件注塑模具设计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企业竞争中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风起新一代光伏组件膜层:SSG纳米自清洁膜层
开展铁路电务设备维护外包的分析
中国外包市场的发展机遇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