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2022-01-18 01:58徐美清
成才之路 2022年5期
关键词:构建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徐美清

摘 要: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至关重要,高职教育不能以单独开设几门课程的形式将职业核心素养培养强行“塞进”课程体系,而应该寻求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有機“融入”课程体系的新思路、新方法。文章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教学组织进行实践研究,以期为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及高职课程构建的合理化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职业核心素养;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5-0004-03

职业核心素养涉及面较广,涵盖职业基本意识、职业关键能力及职业理想信念等内容,高职教育不能以单独开设几门课程的形式将之强行“塞进”课程体系,而应该寻求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有机“融入”课程体系的新思路、新方法。因此,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打破学校与单个企业、非同一产业链上企业间“表层化合作”“碎片化合作”“局域性合作”等低效离散合作模式,提出基于产业链的“1+1+N”校企合作模式,为基于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构建提供平台。校企双方借由“1+1+N”合作模式进行有效对接,根据职业核心素养适应性、竞争力及发展性要求,构建由学校通用课程、企业定制课程和岗位个性课程组成的“3·3·3”课程体系结构模型。然后,选取学校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的“新型学徒制”订单班为试点,对“3·3·3”课程模型进行实践性应用,为其以后在二级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及城轨机电技术专业等各专业,乃至学校其他类别专业进行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一、课程目标定位

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适应性、岗位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性的人才,课程构建不再将行业、企业排除在外,而是以企业需求和市场需要为核心进行教学分析与课程设置,真正做到“需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

1.职业领域分析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电气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及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主要工作岗位有电气设备控制与维护,电气产品生产、销售与维护,智能控制系统设计,PLC运行与维护,工业生产过程及系统控制、维护与管理等。教师对这些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明确了电气自动化专业职业岗位八大典型工作任务:交、直流电动机检修,低压电器设备检修与安装,低压电气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传感器与自动检测仪表安装与检修,PLC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检修,电气传动装置检修与调试,高压输、配电系统检修、安装与运行,自动化生产设备电气检修。

2.课程教学分析

教师遵循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及职业生涯持续发展原则,对典型工作任务要素进行整合,对知识、能力覆盖性及可行性进行筛选,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1)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力电子及电机拖动基本知识。2)机床设备电气控制原理知识。3)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及变频调速原理知识。4)自动控制与传感检测原理知识。5)机械和电气制图、识图知识。6)车间生产组织与管理知识。第二,技能目标。1)计算机操作能力及专业资料检索能力。2)语言文字表达能力。3)电气设备安装及维修能力。4)电子电路及电气线路分析与设计能力。5)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变频器及组态技术应用能力。6)工业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管理与维护能力。第三,素养目标。1)终身学习,乐观向上,诚实守信。2)吃苦耐劳,严谨求实,勇于创新。3)爱国敬业,遵纪守法,严以律己。4)健康体魄,责任担当,团结协作。

二、课程学习渠道

考虑到高职学生存在基础不够扎实、知识积累参差不齐、职业核心素养不足等问题,教师调整并拓宽学习渠道,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转变。

第一,一类课堂。一类课堂又称室内固定课堂,是指在固定一体化实训室完成课程教学活动。教学实施主体包括学校专任教师、企业技术专家或企业管理人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操体验及合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技能和素养。第二,二类课堂。二类课堂又称校园活动课堂,包括书法美术、舞蹈竞技、勤工俭学、发明创新、报告交流、技能竞赛等各种校园活动。活动实施主体有各二级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及学生活动社团等,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工锻炼及专项培训等方式来获取知识、技能和素养。第三,三类课堂。三类课堂又称社会实践课堂,是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的各种生产现场实习实训活动。学生通过现场参观、社会调查及顶岗实习等方式来获取知识、技能和素养。第四,四类课堂。四类课堂又称网络学习课堂,是指利用清华在线、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及智慧职教云等网络学习平台来开展线上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来获取知识、技能和素养。

三、课程门类设置

人是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应该是持续进行的,因此课程门类的设置应注意各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教师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和“由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合理设置课程,最终形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3·3·3”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扩展课程结构。该课程体系除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外,还增加了自修课,如演讲与口才、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职业技能竞赛训练、普通话考证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发展定位进行自修,通过学校考核合格可兑换相应学分。第二,课程关联认证。学生在课程考试合格后可获得相应证书,而所获证书又可以兑换相关核心课程的学分,实现课程学习成绩与证书所反映的职业能级之间的等效转换。第三,考核方式多样。打破单一的学校考核方式,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和特点,采取校企联考或企业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

四、课程内容优化

该课程体系打破传统课程章节结构,不再将知识体系拆分成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将知识技能点与工作任务有机融合,转换配置出相应的学习任务。以“电子電路分析与应用”课程为例,其不再以传统章节来安排课程内容,而是选取八个真实产品的制作作为学习内容。这八个学习任务的设计不仅能满足企业基本岗位需求,而且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设置的,遵循了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及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同时,设计的学习任务十分契合学生兴趣点,降低了课程学习难度,使学习过程更加具有行动化、趣味化、实用化特点。

五、课程实施和改进

1.校企共同实施课程教学

传统课堂按照章节结构开展教学,忽略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深入发掘和探究。而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结构和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合作探究、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及分享交流等方式实施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行合一,实现学以致用。以“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为例,教学实施过程就是以真实产品制作为任务,以实际生产流程为步骤,按照“三环九步法”进行操作。“三环”是指课前任务准备、课中任务实施、课后任务拓展这三个环节,“九步”是指实例引入、点滴积累、电路分析、模拟实现、焊接制作、功能调试、外观设计、评价总结及宣传推广这九个步骤。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及职业核心素养培养,递进式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使学生从教师指导到自主学习再到创新设计逐步提升,获得丰富的知识技能及情感体验,毕业后能直接承担综合性工作任务。

2.校企共建共享资源

有效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场地、设备、设施等,企业技术专家全程参与课程建设及资源开发,共同完成课程标准、学习任务、教学方案、任务书、校本教材、多媒体课件、授课计划、习题库、学习视频及学习网站等资源建设。教师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合作,已完成“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及“单片机技术与应用”这两门课程资源建设,形成与课程配套的“3+3”教学资源支撑体系。“3+3”教学资源支撑体系指的是三大硬件资源和三大软件资源。三大硬件资源指的是模拟真实生产车间环境建成的一体化实训室,直观展示教师操作过程、便于学生观察学习的交互式教学机,以及能够进行产品外观效果图设计及外壳打印制作的3D打印设备。三大软件资源指的是利用智慧职教云建成的包括视频、图片、文本类学习资源和在线练习题库在内的课程教学平台,模拟实训系统及Proteus仿真软件。

3.校企师资融合建设

教师队伍的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才与成长。为确保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正常开展,高职院校必须调整师资结构,建设一支优秀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专任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以及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能力。专任教师应该经常下现场锻炼,了解职业发展趋势和最新岗位需求,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学习生产管理知识。兼职教师应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精湛技能的技术专家担任,他们能将企业先进管理模式、岗位行为规范和产品工艺流程等融入教学过程,并结合岗位对生产者知识、技能及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与专任教师一起调整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确保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课程考评完善

传统的课程考评方式表现出很强的“单向性”和“一元化”,没有考虑课程教学的横纵向比较,不利于教学效果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而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将前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形成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过程及时化的“三化”评价体系,进而为课程教学反思和调整改进提供依据。

第一,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涵盖教学平台、学校教师、学习者、企业兼职教师、家长等多个主体。各主体之间要沟通交流,通过协商形成评价结果。第二,评价方式多样化。将前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信息技术运用情况,统计学习者在线学习情况、课堂表现及任务完成情况,运用随堂测试、单元小测及期末考试等方法定量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及学生真实水平。第三,评价过程及时化。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活动成效进行及时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调整,最终实现改善性教学。

七、结语

总之,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课程构建过程中行动主义及结构主义导向模式,将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以职业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全方位、系统化、具体化地研究了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教学组织。该课程体系将职业核心素养培养切实有效地融入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与考核评价中,为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及高职课程构建的合理化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聂强.跨界与融合: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8.

[2]花鸥,曾庆琪.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逻辑及其课程建构[J].职教论坛,2019(06).

[3]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刘喆.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开发[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20.

[5]张志军,郭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2).

[6]方健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Research on Teaching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s Based on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Xu Meiqing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Railway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0, China)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core competence is very importa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not "force"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core competence in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form of setting up several courses alone, but should seek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core quality in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Taking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railway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kes a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organization based on vocational core competence,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vocational core compete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organization

猜你喜欢
构建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