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教育热点述评

2022-01-18 13:33田凤姜宇佳
中国德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培训教材教育

田凤 姜宇佳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年。在全球疫情和经济走势趋于复杂的背景下,中国积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号”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破浪前行。这一年,教育系统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也不断展现新气象、取得新成效。与此同时,无论在现实社会还是网络社会中,网民观点的集中表达更加密集,教育改革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期待。本文利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国内20万个网站采集点、5,000万个微博、200万个微信公众号、800个资讯App等社交网站的1,000万余条数据进行了监测、收集和汇总,分析总结出2021年十大教育热点,并对明年的教育舆情热点进行了预测性分析。

一、十大教育热点

(一)落实“双减”掷地有声

2021年7月,中办、国办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这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双减”政策力度之大、行动之迅猛,让长期困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明显“退烧”。一方面,配套政策密集出台,令出行随。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构建“1+N”的“双减”政策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各地出台多项举措,切实聚焦提高作业管理水平、课后服务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截至10月底,全国20.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中,99.3%的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97.1%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94.7%的学校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双减”工作是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教育热点,任重而道远。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不仅需要地方政府、学校、家长、社会联动,共同努力,久久为功,还要深化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变革社会用人导向,让人才成长通道更加多元、更加宽广,方能形成人尽其才的良好教育生态。

(二)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走向深化

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引发一系列教育乱象,破坏了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为此,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双减”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校外培训市场治理进入全面深化阶段。针对校外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双减”政策从坚持从严审批机构、严禁资本化运作、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严控学科类培训机构开班时间、学科类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等五方面提出明确举措,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为校外培训机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与“双减”同步推进的,是日益完善的推动校外培训市场有序运行的配套政策。2021年7 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9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制定《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教育部印发《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10月,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修订《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11月,市场监管总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八部门研究出台《关于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的通知》;12月,下发加强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通知等。校外培训机构常态运营监管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取得积极成效。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近年来,高校思政工作在实践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为党和国家全局作出积极贡献。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已有37家全国重点马院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作为必修课程,广泛开展全覆盖、全方位、全融合的宣传教育;持续巩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围绕建党百年,广泛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音乐党史”等活动,引导青年学子重温党的历史、感悟伟大成就、汲取奋进力量;全面推进育人体系建设,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断加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截至2021年9月,全国高校专兼职辅导员共有21.87万人,比2017年增加了7万人,约95%的学生对辅导员等思政工作队伍表示满意。

(四)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办教育事业发展。2016年11月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促法》)明确了民办学校实施分类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制度;2018年7月,教育部向国务院报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2021年4月,正式公布修訂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颁布实施的第一部教育法规,意义重大而深远。它标志着2016年《民促法》颁布以来,民办教育顶层文件的配套已经完成,从国家层面澄清了实施分类管理若干问题的模糊认识,对于推动《民促法》的配套政策和制度建设,指导各地制定贯彻《民促进》地方新政,夯实民办教育依法治教、依法管理的政策基础,将起到重大促进作用。

《条例》肯定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公益性,指出地方人民政府不得利用国有企业、公办教育资源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禁止公办名校办民校,强调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也不得转为民办学校;制定了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在财政、税收、用地、金融等方面差别化扶持的法律规范,明确优先扶持办学质量高、特色明显、社会效益显著的民办学校的导向等。可以看出,《条例》充分体现了“支持”与“规范”并举,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

(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振士气

2021年,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一系列文件出台,谋划改革路径,驰而不息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的成就。1月,教育部等6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个全面系统部署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针对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20条重点举措,为打造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落实自主评审等举措。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时隔近30年迎来新修订,更充分体现出国家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深化教师管理改革的决心,修订草案一经发布便在教育界引发强烈关注。教师法直接关系各学段教师的切实利益,从权利和义务、聘任和考核、培养和培训、保障和待遇、奖惩和申诉等多维度对教师权益进行全方面保障,给一线教师带来不小鼓舞和震动。

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正在大踏步前进,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建设一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教师队伍,还需不懈努力。下一步要持續破除教师发展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教师队伍从基本支撑向高质量支撑转型。

(六)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培根铸魂

课程教材加强重大主题教育,是体现国家意志、落实国家事权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是提高课程教材建设水平的本质要求。2021年,先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国防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指导性文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教育部纳入课程教材的不仅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国家安全观、国防等重大主题,也涵盖与学生成长和生活更为紧密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劳动等内容。两会代表委员曾多次建议加强各类主题教育,重大主题进教材后,以往课程教材中重大主题教育碎片化、与学科特点未能有机融合、一些抽象概念难以理解等问题逐步解决,以讲故事与讲道理相结合、生动案例与抽象概念相结合的方式,发挥综合育人效应,实现大中小学学习有序递进、螺旋上升。这些指南和指导纲要印发后,获得了广大网民的认同和支持,各学校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校本课程内容,教师和学生分别表达了育人效果、学习体验的跃升。

(七)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成效显著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是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建好新时代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障。2021年,依法治教有序、高效推进,立法修法进程明显加快。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于6月1日正式实施;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出台;11月,教育部先后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教育立法、修法、普法的稳步推进,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制度,为积极解决教育领域困难问题、提升教育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持续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强化督政、督学、评估监测功能作用等举措,都深刻体现了法治思维,加快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进程。

(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擘画新蓝图

2021年,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继续加速,推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从全局高质量发展到专业设置、教材建设、学位授予,新文件和新举措频频推出,国家对职教的高度重视可见一斑。3月,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体现了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理念;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强化素质教育、充分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支持;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明确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价值等同;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指出“十四五”期间将加大对基础、核心课程教材的统筹力度,分批建设1万种左右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

“十四五”开局起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健全贯通的职业学校体系,系统化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高职专科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贯通培养,促进职普双向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发挥职业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继续完善产教融合体系,实现学校和企业双向赋能,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认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崇尚一技之长”的理念,营造助益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

(九)家庭教育由“家事”变“国事”

2021年,家校社协同育人继续强化,家庭教育的法治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出台,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法律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这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家庭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关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命运更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法律为家庭教育划出底线后,将推动家庭教育现存误区和问题的铲除,规避家庭教育缺位、监护缺失导致未成年人受伤害的悲剧事件的发生。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国家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与保障,还需要学校的配合和全社会力量的协同。只有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不断畅通家校沟通渠道,营造步调一致、同向而行的共同育人氛围,才能形成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十)个性化兴趣培养引关注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不建议普通孩子学奥数”的观点引起广泛关注。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高达10.3亿,冲上热搜榜首,《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掀起了一场关于是否应推行奥数学习、如何开展思维训练和兴趣拔高、家长普遍性教育焦虑的全民大讨论。超过80%的网民认同院士观点,认为奥数并非适合大范围学习,而当前奥数在小学生中的普及是一种“拔苗助长”,家长的出发点除拓展思维、培养兴趣外,也有焦虑和攀比心理。也有人指出低年级奥数学习泛滥的根源在于“教育内卷”的大环境和部分学校升学与奥数成绩挂钩的评价机制,解决问题更应从源头下手。

当下,更多家长培养孩子学习奥数是出于选拔导向,背后是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功利的升学观和教育“军备竞赛”的驱动。尽管教育部曾屡次推出举措治理奥数与升学挂钩,但仍有此类现象悄然发生。在部分优质中学以奥数作为变相“掐尖”工具的背景下,一些家长对奥数学习的盲目跟风追逐便不难理解。興趣、天赋、基础都成为次要考虑条件,这样的全民学奥数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伤害了学习本能,抹杀了创造力。诚然,奥数学习不应一刀切,应该提倡的是更为理性的校外学习和培优,针对各学段和不同孩子的特色进行积极引导。家长更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对孩子进行遵循天性、调动潜能的个性化兴趣培养,学校、社会也应建立更为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

二、教育领域的“灰犀牛”风险点

(一)“双减”政策获舆论支持,但“杂音”要高度重视

“双减”是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必须通盘考虑。作为教育领域2021年度最受关注的事件,虽获得舆论支持,但有“杂音”,要予以重视。比如,有舆论认为,教师群体工作时间拉长,应对“双减”不定期监督检查提供材料、表格等非教学任务,给学生减负,要避免把负担转加或叠加到教师身上;学生学业负担减轻,但考试评价机制不改革,只会使矛盾后移;应该有更多的有资质的社会专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再如,校外机构治理成效显著,但是否参加校外培训,不同的家长想法大相径庭,社会上出现家教小作坊,要引起重视,避免再出现乱象,加剧教育不公平。因此,相关部门要联合主流媒体强化政策宣传,同时加强舆论反馈收集,倾听群众意见,督导地方执行政策不走偏、不走样,科学行政、依法监管。

(二)异地办学严控令的落实,需重点关注

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要求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寻求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而异地办学带来了资源配置等一系列问题,政府才作出了严控的强干预。把优质高等教育均衡分布在全国各地,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但严控令下达之后,这个问题也尖锐起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因涉及高校、学生、地方政府、企业多方利益群体,特别是已“东建”“南下”办学的高校面临尴尬的局面,何去何从,这不仅将影响到异地已办起来的校区,还将深刻影响整个大学办学生态。如何有效协调好各方利益冲突,确保异地办学严控政策真正落地,破题之后还当善后,要认真审慎对待,尽快出台明确的制度,为积极稳妥地落实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民办教育规范化道阻且长

2021年,四川、湖南、江苏等省发文,明确提出不再审批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调减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占比,其中省域内不超过5%,引发对民办义务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民办义务教育体量过大,影响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增加老百姓的教育支出负担,将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控制在合理比例,很有必要。但是,大批义务教育民办学校转公办,特别是民办义务教育比重高达20%,甚至30%以上的地区,必须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政府财政就要完全负起责任,否则,就会导致当地出现新的入学难,且整体义务教育质量可能下降,生均经费、教师薪资、教师编制等问题都将是考验,而且有些地方出现对民办学校强买强卖、没收充公等粗暴现象。因此,民办教育何去何从,如何切实保障其合法权利,保障政策平稳过渡,不可忽视。

(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持续关注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青少年焦虑、抑郁等情绪,也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这牵动着每个家庭的心,也触动着全社会的神经。我国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愈发重视,相关政策陆续出台,这个问题虽然年年讲,却并未得到解决。2021年校园安全事件不时出现,其中学生自杀身亡事件引人深思,如安徽一高二女孩跳楼身亡、河南一高中生疑因考试作弊被批评自杀等,折射出学生自杀低龄化、心理问题低龄化的问题。接下来,学生安全,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仍是舆情高发敏感领域,提醒各方需共同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心理教育,需要更细密的关怀。

(五)小学教师本科化要求需提前谋划

2021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外公布,其中“中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学校师范专业本科或者其他相关专业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引发广泛关注。为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环境,进一步优化教育水平,提高教师门槛是大势所趋。但同时要看到,《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普通专科师范在校生达1,035,124人。这个庞大的学生群体进退维谷,可能失去成为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而对应的师范类专科学校也处境尴尬,面临生存挑战。因此,这个问题要高度重视,加强引导,妥善解决。

【田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信息与数据统计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姜宇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信息与数据统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培训教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教师培训
教材精读
题解教育『三问』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