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艺术疗愈的设计策略*

2022-01-19 05:38
新美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图形人类艺术

郑 朝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治疗得以从线下走到线上,设计需要更贴合人的情感与体验,迎合以人为本的设计初衷。作为一种公共性的文化活动,沉浸式设计重建了观众与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让人在虚拟空间下感到平和与满足,而短暂地忘记真实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境,这一特性为人的情绪疗愈提供了先行条件。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沉浸式艺术发展渐成风潮,作为一个多感官并具有互动性的艺术呈现,设计通过沉浸式的表达更能够调动人的主观情绪,提供更合适的审美距离,打破在场的距离感。

追溯西方的艺术治疗历史脉络,早在1930年作为弗洛伊德与荣格的追随者——美国医生玛格丽特·南伯格[Margaret Naumburg]于1915年创立了一所特殊的学校,她将艺术融入心理治疗之中,积极引导患者通过艺术形式实现无意识联想,并借此达到治疗目的。1966年,美国政府建立了专业的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 Art Therapy],艺术治疗作为一种心理疗法的有效手段和地位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承认。

近年来许多国际展中频频出现艺术治疗的相关主题,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2014年在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艺术是疗愈”[Art is Therapy]展,它所呈现的是所有人关心的问题:爱与关系、工作、身份、记忆以及死亡相关的艺术作品,策展人认为观众应该在第一眼看到作品时就能通过直觉感受到作品的疗愈作用,让人们感受到自己与某种“伟大”融为一体,实现自身的完善。因此展览呈现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心智平衡的情感主题,通过气味、触觉与视觉构建一个疗愈空间,给予体验者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让人们体会到爱与希望。

一 虚拟沉浸式空间疗愈

目前学界对“沉浸”一词的考察多集中于虚拟技术的使用和心理的关注上,美国媒体学家米哈里·契克森于1990年提出心流理论,他认为沉浸式体验是指人专心于某件事、全身心投入后产生的一种行动与意识高度融合的情感体验。美国新媒体学者詹米·默里将“沉浸”定义为“被运送到一个精心模拟之处的愉快体验”1Murray,Janet.Hamlet on the Holodeck:The Future of Narrative in Cyberspace.Free Press,1997,p.98.。

沉浸式空间广义上是以沉浸为特征的艺术形式,它贯穿了艺术发展的漫长历史。西方的洞穴彩绘到东方的敦煌壁画、以及全景画等,更为日常的如电影院这些内部空间都是具有沉浸属性的表达方式。但近年兴起的“沉浸式”与广义概念界定不同,主要是受到了数字技术发展的影响,新兴的艺术和设计表达形式由具象实体转向虚拟的沉浸式空间体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沉浸式的概念步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能够更便捷的生成多感官的沉浸式环境来对大众情绪进行影响。在数字虚拟空间中,人产生和现实世界分离的一种精神感受,在这样的基础上,创作者更应该思考如何将技术辅助传达,切实的思考不同个体的深层需求,拓宽设计思维,从多维感知的角度进行探讨。

二 疗愈因子的设计互联

(一)自然因子的疗愈可能

为什么自然对于人具有疗愈性?1984年由美国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提出“亲生命性假说”[Biophilic Design],他指出:“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从遗传上已经形成了特定自然环境的自动检索和趋向能力,而这种自然环境则可以帮助人类趋利避害,拥有更多的生存可能。”2Wilson,Edward Osborne.Biophili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p.65.比如水的视觉元素:各种水纹、涟漪等图形具有使人们心灵平静的治愈功效,因为水不仅解决人类生理需求,同时可以吸引人类赖以生存的动植物,潜意识中人类会接近并选择这样的环境。人类在遗传上已形成对于某种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喜好,因此当人们处在适合的环境中会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

人类兼具二重性,一是自然性,二是社会性。人作为具体存在的“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具有自然性;所以相应的人的认知,包括技能都是从自然中学习而来,其中审美的感知也避免不了受自然的影响,人类最初的学习能力表现在对自然的模仿,随着对世界认知宏观与微观方面的不断丰富,人类对自然的理解摆脱表象,扩充包括宇宙,生命等内核本质。

研究发现三种自然环境能够提高人类正向积极的情绪反应,从而缓解生理、心理应激。第一种是平缓优美的风景,处于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人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景象的整体感受上,开阔舒缓的状态能起到放松平和继而愉悦的心理感受。第二种是绿色植物,它给人类提供食物来源,给人安心有所依靠的心理感受。第三种是特定的自然景观,比如舒缓的淙淙流水、青翠的树林、无边的花海等等。人类对于无威胁的自然环境的反应是放松且乐于融入,因此当人们置身于上述三种自然环境中能快速从应激中恢复体力,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些因素能影响人的身体机能和生理健康,可以减轻压力减少患病风险。

无论是自然界中的微观世界抑或是宏大无垠的宇宙,因人类的好奇与求知渴望,给人带来无限想象和思考,也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新媒体艺术家切柏[Bileam Tschepe]将“Touch Designer”作为主要的创作工具,它提供了一个基于节点式的可视化编程环境,可以通过这个软件生成概念性的可视化图形。用此软件模仿自然的结构和自然形态,比如:通过观察地球外貌和自然景象,通过显微镜观察微观细胞结构,以自然为主题进行分形重塑训练。艺术家以数字生成的方式,生成模仿自然结构的视觉效果,通过艺术和科技的结合提供给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新视角。自然、科学、艺术,学科边界被打破和重新定义,创造虚拟自然环境从而对人类的疗愈方式也在不断被重新谱写。

(二)潜意识关联与内省

艺术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由来已久,荣格分析心理学中将观看者与艺术视觉互动的这个行为称作意识与潜意识的沟通,同时为艺术的疗愈功能提供了心理学支持;在自我探索的基础上,荣格指出绘制意象的效果比言语治疗深刻、广大,将视觉意象创作用于治疗实践中,发明了一种通过绘画对内在意象进行内省和观察的方法“积极想象”,这也是艺术疗愈的作用方式。艺术涵盖的范围非常之广,其中包括人对于艺术动态感知,例如图形构成本身的律动感节奏感等,图形由静转动之后的变化速度与规律性等,都会对人的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

艺术作品形成的疗愈因子类似于上文所说的潜意识与意识的沟通——观者的潜意识与作品创作者的意识;有许多装置艺术工作室将名画例如:凡·高的《星空》、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单纯静态呈现,他们将其用数字艺术的形式再创作,给观众提供一种新型的欣赏方式。在这种数字空间中对于绘画的欣赏就超出了传统的绘画理解,更类似于将自我与绘画融为一体:处在画中,感受绘画。

(三)规律与节奏的心流体验

米哈利·齐克森特在《心流:最优经验的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心流理论,结合心理学对人类的沉浸式体验进行了公式化的分析。心流理论解释了人们废寝忘食地投入一件事情的状态。这也为优化视觉设计的情感性提供了依据。心流状态定义为进入沉浸式空间的最优体验也就是影响人们沉浸体验的重要因素。

人对于节奏感的感受最直观的是来源于音乐,指的是人对于乐曲中强弱拍的循环重复组合的感知;但节奏感具有潜在性并不仅限于音乐,2006年提出“有节奏的大脑”一概念,论证了大脑神经语言的时间特性和音乐中的节奏相仿,和谐点音符和节奏可以激发耳内神经元点规律运动,同时引起人体的良性同频共振。这一特性使得人类的自身的行为、动作、举止与外界的节奏信息产生同步,同时可以通过节奏预测物体运动轨迹、进行语言理解等等,视觉层级也是人对于节奏感需求所导致的,人们对于节奏的偏好也源于人的安全需求,有规律与有节奏相似,人可以通过一段节奏或者一个规则来推断接下来的走向,特别表现在动态的视觉语言上,规律与节奏强的视觉图形能使人愉悦。从规律角度来说,人对于整齐的东西会更有好感,也出现了一些戏称自己为“强迫症”的人群,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规律性的疗愈特性。秩序与节奏感转化在图形上常用到的表现方式有多方连续,或在规定的框架内通过几何点、线、面的变化结合动态设计形成丰富的视觉变幻图形,配合多种节奏带来激荡人心的体验。

三 疗愈可视化设计可能

(一)人的尺度衡量与设计呈现

可视化设计作为一种综合了图像与文字为基础,包含数字媒体、音乐等众多艺术门类集于一体的综合性视觉造型艺术,现今多以互联网与交互媒体的形式呈现,不断的随着时代快速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科艺互联的新媒体艺术活动,在表达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交互式传播特性,现代的技术发展使信息设计不再是单一的被动接受,实现了信息内容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接受与交流参与;二是综合式的传播特性,信息设计具有集视频图像、声音、文字、动态等各种交流语言符号综合而成的媒体特性,能全面地给观众一种疗愈氛围的情绪环境。沉浸式空间针对的设计对象是人,人的尺度除了高度、宽度、视觉范围等,还包括个体感受,人的感官体验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尺度受制于场合,人处于室内或是室外所应对的标准有所不同。

日本设计团队“Team Lab”启动的一项互动式艺术项目“Flowers Bombing Home”,很好的发挥了互动性与自然图形的疗愈性,团队策划了一次在家中看展的设计项目,参与者可以在纸面上的花卉框架内随意作画,涂鸦过程能够沉浸于自我创作的乐趣,完成的画作通过手机扫描转化为数字花卉模拟绽放的动态,在显示屏中开放,这种模拟自然的数字体验让自然的呈现方式更为多样,在此过程中利用自然对于人的疗愈属性生成可视化图形,并且能让独居家中的人通过各式各样的花卉感受到与外界的特殊联系,形成广泛互动交流。

(二)意象元素的诗性与视觉识别

回忆我们的视觉行为:当我们在观看一个图形时往往关注的并不是图形本身,而是存在在图形背后的含义,人们对于图形的提取生成的意象,是人类大脑对于信息进行处理的智能活动。若一组图像具备叙事性,人们对于这组图像就会更有记忆点。例如:加藤美帆的动态作品《金鱼》,传统印象中的金鱼是大眼睛,胖鼓鼓的身体和摇曳生姿的大尾鳍。设计师采取简化的形式对金鱼进行图形表达,在模拟金鱼游动状态时,准确的提取了金鱼的特征,包括游动的姿态。设计重点在于他以现代方式捕捉了日本的传统美,创作时舍去金鱼身体的边缘轮廓线,白底的画面中多个不规则形在交错游动。这种似是而非的意向图形相较于直接用完整形态的金鱼,前者更具备“诗性与意境”,这种诗意来源于留白带来的想象空间,删减掉多余的视觉干扰,着重强调设计师给予观众的记忆点,更纯粹且符合人类的识别与记忆模式。对比金鱼的真实形态,“残缺美”的金鱼更令人赞叹(图1)。

图1 加藤美帆动态作品《金鱼》

将东方美学和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的案例如:日本三得利威士忌hibiki和风醇享体验店特别定制的四季五感体验杯,将饮酒这种消遣行为和触摸自然结合在一起,博报堂广告公司将酒杯和传感器结合在一起,可感知用户拿起、吹起、敲击、放下等动作,再配合音效在屏风上形成不同的自然效应,例如吹气对应了微风、敲击对应了雷雨;自然效应以动态视觉搭配音效呈现,饮酒中增添文化意趣和诗意氛围,给人以充分感受自然的沉浸式体验(图2)。

图2 日本三得利威士忌四季五感体验杯设计

(三)超越认知与审美预期值

作为大众,在“审美经验期待”过程中会呈现出以下两种不同状态:一个是由经历的经验累积后所形成的心理阈值,观者会有意识地将对空间、形状、颜色等沉浸式感受与自身所成长的经历、经验进行结合比较。另一种是属于有所期待的观看,受众有所预期和想象,对提升已有的审美层级有更高要求。当体验者突然觉得一个作品的视觉设计定向超出了其自身的潜在期待、审美视野与需求范围。

超越期待值的设计总能激奋人心,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日本建筑师村上梓与英国艺术家格罗夫斯[Alexander Groves]共同设计并展出“new spring”交互装置,给参观者呈现了多感官沉浸式体验装置,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春天来临时的重生和希望。展览以一个超大型植物雕塑为主体,由30根弧形弯曲的树枝组成,而现场每一根枝条都在不停制造白色泡泡,无数个肥皂泡缓缓落至地面,形成唯美且神奇的场景。巧妙的是特制的泡泡在碰到纺织物等面料时维持原状,而当接触到人的皮肤便会立刻破裂,散成烟尘如梦如幻,同时能嗅到微妙而又极具特色的香味。装置通过气味、触觉与视觉构建了一个疗愈空间,给予体验者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图3)。

图3 日本建筑师村上梓与英国艺术家格罗夫斯[Alexander Groves]共同设计并展出“new spring”交互装置

2020年全球新媒体艺术展中,来自日本的跨媒体作品《伞下的光影世界》利用光学现象,将投影仪的功能转移到特质的雨伞上,给观众造成一种截然相反的新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撑开伞会将头顶的天空遮盖,而在展览中恰好相反,伞所遮蔽的地面上会显现出抬头看天空时呈现的画面,仰视视角时的高楼、云朵、夜空中划过的飞机等等。人们对于天空的畅想总是充满自由与美好,但忙碌快节奏的生活,被安排的满满的时间,水泥丛林的城市,都让我们忘了停下脚步抬头看看天空。该沉浸式体验的设计跳脱了通常直叙式的表达,巧妙的构思和呈现让体验者重拾内心的宁静与诗意之外多了一层反思意味(图4)。

图4 日本的跨媒体作品《伞下的光影世界》

四 结论

心灵疗愈是公众迫切的需求之一,设计的情感目标需要对公众的情绪焦虑或心灵创伤起到一定的缓解,为人们带来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安抚心绪的作用。在现阶段,虚拟媒介空间与实体城市空间互嵌成为一个流行趋势,我们应该摒弃数字媒体的文化复制,思考利用空间的特性来创造独特的设计应用,关注、重视、处理各种心理创伤。

从呈现形式层面来说,媒介在科技的支撑下促成了艺术表现形态的迅速变化,沉浸式空间利用了媒介技术的冲击,实现了观赏性、新奇性、表演性的强化,由于自身的“场”性,它可以通过整体性的身心体验来传达,通过多维度的视觉设计传达给大众愉悦的情绪感知,以多模态的视觉表达方式创造具有愉悦情感功能的可视化设计。通过对视觉设计中的色彩、图形语言、肌理、视觉趋势沟通语言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模型建立情感驱动的逻辑推演,探索能治愈人心的可视化表达。

疗愈可视化可以让我们回归人性本心,自我观照,重新思考人类在不断进化过程中因为外在环境改变所造成的诸多“非常态”。艺术家和设计师思考艺术与设计为人类服务的同时具有更宏观的视野和高度,即为我们生存的星球和谐设计。只有这样在当今社会的飞速更迭情形下,我们才能不断汲取能量,不断反思,创作出积极有效、治愈人心的设计。

猜你喜欢
图形人类艺术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纸的艺术
分图形
找图形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