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畲族传统鞋履的活态反思
——基于对景宁畲族自治县的考察

2022-01-20 11:21王莉娜顾任飞
西部皮革 2022年1期
关键词:景宁畲族生产者

王莉娜,顾任飞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引言

畲民有关鞋履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明朝政府对畲民采取了“绥靖政策”,畲民在生活习俗等方面受到汉人的影响开始穿鞋,随着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鞋子在功能方面从保护足部的草鞋,木屐发展到具有装饰性的绣花布鞋,畲族绣花鞋也从最初的婚丧嫁娶重大节庆穿着到日常穿着,随着畲民审美水平的提高,绣花鞋的款式逐渐多样化,畲族鞋履的制作工艺也逐渐成熟。

畲民在足饰上从无到有的跨越,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应畲民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改变。然而,改革开放以后现代鞋履的迅速发展给民族鞋履带来了猛烈的冲击,民族鞋履在当代的发展受到重重阻碍。为了总结畲族服饰中的鞋履在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引起业界对民族服饰类中的“鞋履”发展方式的探讨,本研究于2021 年4 月赴景宁畲族自治县进行考察[1]。

1 畲族鞋履现状

纯手工工艺刺绣鞋又称凤凰鞋,是畲族鞋履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鞋履,常搭配畲族凤凰装用于重大节庆和婚嫁,其造型特点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布料花色通常与凤冠相匹配,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凤凰鞋四周绣有复杂的花纹,鞋子的前面钉有鼻梁,扎有红缨,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制作时要经过量脚型,画鞋型,做鞋纸型,糊多层布底,缝鞋底,定型,贴面料,绣花,上鞋帮等多到工序,制作一双凤凰鞋一般需要7~10 天费工费时。由于凤凰鞋制作周期较长,且凤凰鞋在帮面刺绣,鞋样,原材料上的还原上也存在一定难度,因此目前几乎没有生产,现存的畲族绣花布鞋被浙江博物馆,畲族博物馆等博物馆作为文物进行陈列展出,市面上少有见到。

图1 浙江博物馆馆藏的凤凰鞋,双龙鞋,童鞋

2 畲族传统鞋履的发展环境

2.1 国家及地方政策导向

党的十九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形成了新的气象和格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 年5 月25 日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①《“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通知,文件提出两个发展目标:到2025 年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到2035 年非遗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五项基本原则:一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要坚持系统性保护,四要坚持依法科学保护,五要坚持守正创新;六个主要任务:一要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二要加强非遗项目保护,三要加强非遗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四要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五要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六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指明了大方向。

地方政府对景宁畲族发展给与了大力支持,为畲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了肥沃土壤,在地方政策支持下景宁地区围绕畲族服饰开办“畲族银景宁金美金族服饰有限公司”“景宁畲艺坊服饰有限公司”等9 家服饰类企业,促进了当地的就业,带动了经济发展,传承了畲族服饰。其中“景宁畲艺坊服饰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畲族鞋履类,此次主要考察了“景宁畲艺坊服饰有限公司”。

景宁畲艺坊服饰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手工刺绣工艺鞋、民族服饰、箱包、手工布鞋、胶底布鞋、鞋垫、纺织品、工艺美术品设计等,在规模上,畲艺坊有几十台缝纫设备、多台自动刺绣机和相关辅助加工设备等,有三十多位固定的技术熟练的布鞋车间工人,以及多位长期合作的手工艺绣娘,畲艺坊采用半流水线半手工制作、全手工制作两种生产制造模式。目前生产销售最多的是采用半流水线半手工生产出来的鞋履,女鞋和童鞋多有绣花,男鞋和部分女鞋无绣花,在鞋底的制作上保留了传统手工纳制鞋底,但在工序和原材料上进行了简化和替代,在帮面的制作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帮面造型特点与传统畲族鞋履存在一定差异,帮面的手工刺绣采用自动绣花机替代。

图2 目前畲艺坊销售的新娘鞋,男鞋,童鞋

2.2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在“非遗”的调查研究和记录方面,高校,科研机构的诸多专家学者多年来致力于对畲族服饰文化的课题研究,用图片,文字,音视频等多方式挖掘,探索,记载畲族服饰文化,其中《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梳理了从汉唐至今畲族服饰文化变迁的轨迹,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等内容。《畲族源生服装图系研究》从专业服装视角,调用浙、闽、黔三省博物馆藏品大量图片,是一本涵盖全国各地畲族主要服饰及配饰的专著[2]。

在“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方面,雷一彩景宁县郑坑吴布村人,是家族中畲族服饰第三代传承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种植原材料麻叶、制作麻布、完成服饰等全部技艺的手艺人。畲族服饰中各类彩带、拦腰、服装布料的技艺都属家族世代传授,靠着口手相传。畲族服饰“传承人”传承技艺技法,雷一彩为了将濒临失传的技艺发扬光大,老人不但将技艺传给孙女雷建芬,更是打破家规,将技艺传授给村中有兴趣学习传统手艺的女子,让更多青年人加入到传统手工艺传承的队伍中。

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对传统村落非遗保护。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地方政府致力于建设具有畲族特色村镇,同时把非遗保护传承与城镇建设相结合,挖掘畲族传统文化,建设民俗旅游村镇,利用景宁畲族自治县中的的非遗资源,建设非遗特色村镇。

在“非遗”传播普及方面,2011 年春节期间中国畲族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坐落于景宁县城美丽的鹤溪河畔,总占地面积26500 平方米,包括畲族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三部分,2012 年12 月26 日,景宁畲族服饰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景宁畲族服饰馆占地面积约500 平方米,以缘·源、渗·意和臻·新三个单元分别展示传统畲服、畲族服饰工艺、和现代时尚服饰。中国畲族博物馆和畲族服饰馆是人们了解畲族人文历史,解读畲族文化的重要窗口。2012 首届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大赛在景宁举办,每两年一届,至今已经第五届了,服饰设计大赛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推进了畲族服饰文化的传播,设计师从传统服饰的样式、结构、工艺、面料、色彩、图案上提取设计灵感,结合当前流行时尚,设计出了大量具有畲族特色的服饰系列作品。畲族服饰设计大赛为各界优秀设计师提供了平台,为设当代民族鞋履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为畲族鞋履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畲族服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每一方都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地方政府搭建平台,为民族鞋履发展创造条件;畲族服饰“传承人”负责传承技艺技法,以老带新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技艺技法的传承中去;“专家学者”在畲族服饰类的调查,记录,研究等方面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地方民族企业作为“生产者”,是使其活在当的下关键执行者;当代设计师们担负着民族鞋履创新与发展的重任,为现在畲族鞋履注入新鲜血液;博物馆是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

3 畲族传统鞋履的未来发展之路探讨

总结此次考察,畲族鞋履在当代并非没有传承,民族鞋履的生产者、“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当代鞋履的设计师、畲族服饰文化的研究者以及当地政府和地方博物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播着畲族服饰文化,保护着手工技艺技法,发展着畲族传统鞋履,创新着当代畲族鞋履,但畲族鞋履在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过程中任然存在诸多问题,这是当前值得我们探讨与反思。

3.1 手工技艺在生产和传承上失衡

对于民族鞋履的“非遗”保护来说,不仅仅是作为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展出,更是要让其“活”在当代,成为当代社会生态系统的实际构成,景宁地方民族企业在享受国家政策的同时也承担着促进脱贫致富、创新发展和“非遗”传承也保护三个方面的社会责任,对于民族鞋履既要发展也要保护,“畲艺坊”在发扬传统手工艺和探索现代新工艺方面存在失衡现象。

考察中发现民族企业追求创新和量产,企业在传统鞋履手工艺技艺技法上存在壁垒,制作技艺和原材料的加工等环节均已被机器新工艺所取代,这与目前“非遗”保护的宗旨存在差异。如果民族企业不能及时突破传统鞋履技艺技法和原材料上的问题,长此以往,将会导致传统“手工艺”的文化标签还在,传统手工艺却逐渐消失局面[3]。

民族企业不能在“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一味求创新,恪守不变或许对于传统工艺的保护与研究更有价值,企业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要平衡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有效起到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共同推进局面[4]。

3.2 协同上的脱节

畲族服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方面每一方都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地方政府搭建“平台”为畲族鞋履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畲族服饰“传承人”传承技艺技法是传承与保护的主力军;畲族服饰类“专家学者”研究收集整理资料进行文化研究探讨;地方民族企业作为“生产者”使其“活”在当下关键执行者;当代设计师创新发展为其注入新鲜血液是发展创新的主力军;博物馆是保存物质化文化遗产传播非物质化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

地方民族企业作为“生产者”使其“活”在当下关键因素,作为六者中的实践者,承担着促进脱贫致富、创新发展和“非遗”传承保护三个方面的社会责任,目前企业在创新发展和“非遗”传承保护上存在失衡现象,地方民族企业不能孤军奋战,要和各方打好配合,在地方政府的各项政策搭台下,在博物馆文化作为窗口的文化宣传下,要和“传承人”“设计师”“专家学者”三方做好紧密联系。

生产者和传承人之间,生产者将“非遗”为招牌,招徕吸引顾客享受国家政策福利的同时还要承担起“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责任,传承人能够熟练掌握非遗手工技艺技法,原材料制作等环节,传承人可以帮助生产者突破原材料和技艺技法上的困难,生产者和传承人之间紧密合作和密切交流有利于传统畲族鞋履在原材料,技艺技法等方面最大程度还原,生产者销售民族鞋履,使更多人了解到畲族传统手工艺和畲族服饰文化,对“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正向积极作用。

生产者和设计师之间,传统畲族鞋履是企业的招牌追求恪守不变,但传统鞋履制作工艺繁琐,制作周期长,价位高,受众人群少,民族鞋履企业想要更好的经营,创新发展是必经之路,这就需要生产者和设计师之间进行紧密合作,要在保留鲜明畲族特色的同时在材料,造型,生产方式等方面创新,从而降低人工和原材料成本,畲族服饰大赛为各届设计师提供了平台,为畲族鞋履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生产者和设计师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生产者和设计师加强沟通交流,设计出更容易被消费者接收受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当代畲族鞋履,对“非遗”发展与创新起到正向积极作用。

生产者和专家学者之间,专家学者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方式记载着民族鞋履的变迁与发展,透过畲族服饰研究畲族文化,为民族鞋履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提供方法策略,纸上得来终觉浅,要和实际相结合,专家学者要和生产者密切联系,从实际出发,和生产者共同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也使生产者通过文字资料记载的内容更加了解所经营产品的文化内涵。

生产者,设计师,传承人,专家学者,政府,博物馆六者之间在民族鞋履传承与保护、发展与创新的道路上每一方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六者需要保持密切联系尤其是生产者和设计师,传承人,专家学者之间。生产者作为实践者,更是要平衡好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之间关系,当企业重心偏向任何一方,可以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保护的失衡。六者紧密配合有利于民族鞋履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能够是民族鞋履更好的融入社会,使其真正活在当下。

图3 六者相关联系理论模型

4 民族鞋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此次对景宁地区传统鞋履的考察是当前“非遗”背景保护下传统民族鞋履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手工技艺在生产和传承上失衡,六者在配合上的不默契等问题都是当前民族鞋履要解决的问题,民族鞋履还面临着许多挑战,譬如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经济化给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冲击,民族鞋履生态环境的改变,现代鞋履产业的冲击,社会人文等等多方面的因素,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改变,民族鞋履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道路上并非一成不变的,“生产者”“研究者”“设计者”“传承人”们在民族鞋履的“非遗”在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21 年。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09/content_5616511.htm.

猜你喜欢
景宁畲族生产者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融合上下文的残差门卷积实体抽取
1月巴西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3.92%
景宁县畲乡草鱼塘国家森林公园景宁木兰资源调查与保护
永安“三月三”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景宁畲乡古城惊现神秘“游客”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秀美景宁 生态畲乡
会安慰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