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长裙苗的苗绣传承与发展
——记国家级传承人张桂英雷山苗绣传承之路

2022-01-20 11:21余玲张桂英
西部皮革 2022年1期
关键词:雷山县苗绣绣娘

余玲,张桂英

(1.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2.雷山县永乐张桂英苗族刺绣坊,贵州 雷山 557100)

雷山因雷公山而得名,东临台江、剑河、榕江,南抵三都水族自治县,西连丹寨县,北连凯里市。雷山县共有五镇三乡,五镇分别为丹江镇、永乐镇、西江镇、朗德镇、大塘镇;三乡分别为望丰乡、方祥乡、达地水族乡。县内少数民族众多,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3.2%。雷山县因苗族人口众多,其苗族语言、服饰、节日、风俗等都成为雷山县的文化名片,苗族村寨也成为当地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胜地。近年来苗族刺绣受到广泛关注,苗绣的传承与发展也成为雷山县手工艺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

1 雷山苗族支系简介

雷山县境内,苗族共有四个支系,分为长裙苗支系、中裙苗支系、短裙苗支系与百鸟衣支系,也称为丹江-西江型、公统型、桃江-大塘型、达地也蒙型。长裙苗支系分布在雷山县的丹江镇、西江镇、永乐镇、郎德镇、方祥乡及大塘镇、望丰乡的部分村寨;中裙苗支系主要分布于紧挨着凯里市舟溪镇的望丰乡公统村;短裙苗支系主要分布在大塘镇、桃江村、永乐镇加勇村等地;百鸟衣支系主要分布在达地乡也蒙村等地。雷山县四个不同的苗族支系有着不同的语言及不同的服饰,区分支系主要通过服饰来进行区分。服饰图案不仅代表着一个支系的着装特色,更显示出苗族原始的信仰及其文化意义。从远古到如今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每个时期都在服饰上显示出不同的姿态,服饰一直随着苗族人民的生活在进行演变。

每个支系的服饰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因不同支系服饰上的颜色不同、图案不同、绣法不同,各个支系的服饰都极具独特性,代表着支系的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及信仰文化。雷山县境内以长裙苗支系人口最多且分布地区最广,其盛装、便装、鞋帽等在县内穿着使用需求最广。本文着重以国家级传承人张桂英老师所居住的永乐镇地区及所属的长裙苗支系的苗绣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析,探讨雷山长裙苗支系苗绣的传承与发展。

2 雷山长裙苗支系苗绣服饰简介

长裙苗支系在雷山县苗族人口中占比最多,其服饰非常有民族特色。苗绣与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出行着装及隆重节日着装紧密相连。长裙苗支系传统服饰按性别之分,分为男装、女装;按老少之分,分为青少年装、中老年装及老年装;按服饰类别之分,分为盛装、便装等,这几者是相互融合的,不能单一区分,例如女装,有青少年装也有老年装,也分盛装与便装,男装也是如此。在不同的服饰中,所采用的绣法、技法、图案及制作工艺都是不同的。

从男、女的着装上来看,男性着装较为朴素,图案花样使用得较少。男子便装多是以深色棉麻布料为底的素色服装,为男子平常生活劳作时所穿;男子盛装则是深蓝色、黑色长袍,通常在隆重节日,如苗年节、鼓藏节等节日的活动中穿着。据张桂英老师口述,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男子的服饰中还有“绑腿”“绑手”,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隆重节日当中,男子都会围上头巾。而随着生活的简易化,头巾逐渐发展为只在隆重节日活动的盛装中才会使用,而“绑腿”“绑手”已很少再使用。到如今,长裙苗支系男子便装通常也会在衣领或胸口前绣制一些条纹型的图案,这些图案多选用颜色鲜艳的丝线绣制,这让男子服装也开始有了色彩。

女子服饰较男子服饰来说,更为精美艳丽,形式更为多变。女子便装分上衣下裙,便装的绣法就有平绣、填花绣、捆金绣、剪花绣、双针绣、绕绣等绣法,盛装也分上衣下裙,上衣主要以绉绣、锁边绣、金角绣等绣法为主,下裙以平绣、捆金绣、填花绣、绕绣等绣法为主,女子便装在日常生活及隆重节日中都可以穿,在日常生活中便不配下裙,在隆重节日活动中,如芦笙场、铜鼓场上便配下裙。从绣法上来看,无论便装或盛装,都采用多种绣法,且制作工艺复杂。便装衣裙多为黑色,图案多以牡丹花、莲花、鱼虫等为主,盛装时上衣多为深蓝色的丝绸制成,图案以龙戏珠(或双龙戏珠)为主(如图1 所示),下裙以黑色、红色为底,图案以花鸟鱼虫等为主。老年妇女的盛装多以黑色棉麻布为底,头上还会戴上“角帕”。苗族女子盛装是每家每户只要家里有女孩,便从女孩出生时母亲就开始准备,长大成人未出嫁前在节日活动时穿着,在出嫁时又作为女孩的嫁衣、嫁妆。发展到现在,大多数家里有女孩的便不再是母亲亲手制作盛装,而是从当地手艺人手中买过来。就出现了苗族服饰刺绣的手工艺者、苗族刺绣传承人、绣娘等职业。

图1 《苗族绉绣女子盛装》绣片

雷山长裙苗的苗绣服饰绚丽多彩、种类繁多,每位传承人绣娘在继承传统服饰的基础之上,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传统服饰上又加以创新,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

3 国家级传承人张桂英简介

张桂英,女,苗族,刺绣世家第五代传人,1971 年5 月出生于贵州省雷山县永乐镇岩寨村,雷山县政协委员,高级美术工艺师,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担任雷山县永乐张桂英苗族刺绣坊企业法人。张桂英本人于2007 年被认定为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7 年12 月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雷山苗绣代表性传承人,也是首位雷山苗绣项目国家级传承人。

自6 岁开始向母亲和姐姐们学习刺绣,至今已经从事刺绣行业30 余年。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其刺绣工艺品富有民族特色。1993 年到永乐镇街上开设门市专卖民间刺绣店,出售刺绣产品,并教授20 多名学员学习刺绣技艺。“雷山县永乐张桂英苗族刺绣坊”于2000 年成立,并于2014 年被雷山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命名,是雷山县永乐镇的深化研究、传承苗族刺绣文化和技艺的重要场所,是永乐镇宣传和弘扬苗族文化的主要窗口。每年生产各类苗族刺绣服饰近千件。传习坊实行免费开放,每天都有各类喜好、观赏、购买及学习的游客、记者、外国人和大中小学老师、研究生、大中小学生和社会群众,年参观量达上万人。

从创建传习坊开始到现在,累积教授徒弟大约有300 余人,其中贫困户200 余名(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100 余人),传习坊固定工作的绣娘约有40 余人,学员来自全国各地,传习坊中固定的绣娘大部分来自在家带孩子的中青年妇女,为了带动脱贫致富,张桂英苗族刺绣坊请绣娘绣作品(如图2 所示),给予工资,给绣娘们带来一定的收入.每年传习坊完成1000 余件作品,在固定职工40 余人当中,其中贫困户为10 余人,培训带动就业80 余人,其中贫困户50 余人。为了将苗绣这项非遗项目传承下去,甚至进入学校给学生们传授苗绣技艺,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图2 张桂英给绣娘进行培训

4 张桂英传承活动概况

张桂英老师于2007 年10 月,张桂英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雷山苗族代表性传承人”。2014 年被贵州省人力资源和保障厅、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2017 年12 月28 日,张桂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代表性传承人”。2018 年6 月12 日,被聘为“锦绣女”和“锦绣计划”脱贫攻坚导师。2018 年9 月3 日,张桂英被授予雷山县第一批“三名工程”名绣娘荣誉称号。2019 年8 月,获黔东南州三名工程“名人才(名绣娘)”称号。2020 年7 月6 日张桂英苗族刺绣坊入选贵州省第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张桂英获得众多的荣誉称号仍不忘初心,坚持参加比赛,在比赛中与众多苗族绣娘们切磋技艺、互相交流,且在比赛中表现优秀,获得较好的名次。例如2012 年11 月,张桂英作品《苗族(雷山)女子盛装》在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发展中荣获“银奖”。2012 年在“牛头牌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黔东南赛区能工巧匠选拔赛中荣获民族服饰类一等奖,并获“黔东南名匠”称号。2016 年参加雷山县第四届“和美雷山,银秀智慧”民族手工艺创意产品大赛作品《绉绣盛装上衣女》获得一等奖。2017 年11 月,在第六届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中作品《苗族绣片》荣获“银奖”。2019 年5 月,在九州传媒举办的“寻找贵州最精美刺绣”活动中,荣获冠军。在众多比赛中展示自己的手工技艺,在交流中提高自身实力。

在苗绣的传承与发展中,传播苗族刺绣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在飞苗族聚居地区进行苗绣展演,让更多非本民族的人们了解苗绣、喜爱苗绣,是传承人必须做的。张桂英老师在2010 年2 月,张桂英把自己绣出的苗族盛装、苗绣花边、苗绣围腰等作品随同省文化厅相关领导带到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家和地区展销。2011 年6 月,其制作的“苗绣服饰一套,绣片4 张”被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2018 年6 月4 日,张桂英到北京参加锦绣中华·非物质遗产服饰秀活动。2018 年8 月10 日,参加内蒙古“守望相助,锦绣中华”非遗传承邀请展活动。2020 年7 月27 日在西江千户苗寨参加“度看西江关注非遗”直播。2020 年10 月23 日参加第六届中国(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20 年12 月30 日,张桂英的苗族女盛装、苗族女便装被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珍藏。张桂英的苗绣传习坊为来自各地的游客、学生们提供苗绣绣品展示及体验。以上为张桂英老师的部分活动,过多的不再在文中展示。

5 苗绣的传承与发展

在传统苗绣中,多采用单一绣法,例如便装上大多采用一到两种绣法,如平绣(如图3、图4 所示),不会再采用其他绣法,又如填花绣与捆金绣一般,这两种绣法一般是“捆绑”在一起的,有填花绣就会有捆金绣,便装上就主要采用这几种绣法。如今在继承传统的苗族刺绣技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便装中开始出现绕绣、双针绣、珠绣,有时为了突出图案的特点还会借用水族的马尾绣绣法,在同一件便装中会出现好几种绣法同时相互交替,绣法的丰富主要是为了凸显图案的灵活生动。在苗族的帽子、背带、鞋子中也多采用单一绣法,随着审美观念的转变,在技法上逐渐融合多种绣法绣制而成。

图3 家居绣品《蝴蝶妈妈》

图4 张桂英在绣制家居装饰品《蝴蝶妈妈》

苗族刺绣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方便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多出现在衣服、鞋子、帽子、围腰、背带等人们的生活所需品中。苗族人民生活逐渐富裕且对美的要求逐渐提高,苗绣的应用范围便不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必需品,而开始向家居生活、装饰壁画绣片等发展。相对于传统服饰来说,家居装饰画综合了多种绣法,张桂英老师根据时代的发展、国家的政策等创作了不少的苗绣作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时绣制了苗绣绣品《遵义会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创作了《蝶拥鼓》,运用苗族的信仰、图腾文化进行创新,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拥护与爱戴之情。

在苗绣的传承发展中,都离不开教育培训。张桂英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培养新一代的苗绣绣娘是必须要做的,也是其所担负的传承、传播苗绣文化的责任所在。张桂英每月都会召集传习坊的绣娘们集中起来进行定期的公益性培训与交流。从制作何种绣品需要什么样的底布,到该图案的配色、需要几根丝线、针脚跨度大小等,细致入微,只为在苗绣传承的道路上使绣娘们的技艺更加精湛。

结语

张桂英老师从事苗族刺绣工作已40 多年,从孩童时期便随着母亲进行手工刺绣,在雷山长裙苗支系苗族服饰的刺绣技法上经验丰富,擅长于各种绣法。张桂英作为苗绣传承人,除了在提高自身实力之外,更加注重苗绣的传承与传播,不断地开设苗族刺绣培训班,给苗族刺绣传承活动注入了新力量,带着刺绣坊的绣娘参加各个展演及各大比赛,特别注重贫困户绣娘的培训,希望能通过苗绣手工艺脱贫致富。不仅带动了当地的发展,还将苗绣带给了不同地区的人们,弘扬与宣传苗族文化与苗绣魅力。雷山苗绣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张桂英通过自身力量继承传统、改革创新,制作出更多苗绣作品,将苗绣带给更多的人,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它、喜爱它。

猜你喜欢
雷山县苗绣绣娘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苗绣
苗绣产业化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雷山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绣娘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数学学困生成因
雷山县特色水稻的保护及开发利用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的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