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鄂伦春族的狍皮服饰研究

2022-01-20 11:21李晨阳
西部皮革 2022年1期
关键词:鄂伦春鄂伦春族狍子

李晨阳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29)

1 鄂伦春族的服饰溯源

鄂伦春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人数较少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兴安岭(嫩江以西为大兴安岭,嫩江以东为小兴安岭)以及黑龙江流域。那里的气候较为寒冷,位于北半球的高寒地带(122°E~131°E,48°N~53°N),属于寒温带气候,有着漫长的冬季,冰雪期长达七个月,最冷时气温可达到零下45 ℃。为了适应这样的地理环境,鄂伦春人必须选择御寒保暖的服饰才能够抵挡冬季的严寒。另外,大小兴安岭原始森林茂密,鄂伦春人长期游猎于山林之中,追逐獐狍野鹿,常常需要翻山越岭,所以鄂伦春人的服装必须结实耐磨才能够防止其被枝丫刮破[1]。因此,早期鄂伦春人的传统服饰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御寒保暖,二是结实耐磨。

因为鄂伦春族生活的自然环境气候严寒,所以鄂伦春族的服饰御寒保暖的实用功能尤为突出。出于御寒、耐磨的需求,鄂伦春人选择以狍皮为主要原材料制作服饰,在服装的款式上也显得更加紧凑,这样的服装非常便于人们在树林中穿梭打猎生活。鄂伦春人选择狍皮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在鄂伦春地域上,狍子的数量很大,容易猎取;二是狍子制成的服饰更加温暖舒适。鄂伦春人几乎一年四季都在打狍子,冬天落雪后的狍皮毛长,绒毛也很厚,用来做冬季御寒的皮袍最为合适;夏天打到的狍子毛短而薄,颜色发红,鄂伦春人称为“红杠子”,有时也用刮去毛的狍皮做夏衣;秋天打到的狍子毛短,适合做春秋的服装[2]。尽管鄂伦春人一年四季都在打狍子,但是鄂伦春人并不会无节制地狩猎。因为鄂伦春人相信他们猎物都是山神“白那恰”的馈赠,因此每次都会将打到的猎物分出一点献给山神,祈求一家平安无忧[3]。

2 鄂伦春族的狍皮服饰

狍皮服饰的产生与鄂伦春人聚居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传统狍皮服饰具有三个特点:御寒性、实用性、季节性,这些都是鄂伦春人为适应生活环境的智慧体现。鄂伦春族的传统狍皮服饰主要有:皮袍、坎肩、皮裤、套裤、狍皮帽(见图1)、狍皮手套(见图2)等[4]。

图1 鄂伦春族狍头帽“灭塔哈”

图2 鄂伦春族狍皮手套“考胡鲁”

2.1 鄂伦春人的皮袍

皮袍是早期鄂伦春人传统的服装,鄂伦春人将皮袍称为“苏恩”,男子的皮袍称为“尼罗苏恩”,女子的皮袍称为“阿西科苏恩”[5]。

鄂伦春男子一般都有两件皮袍,都以皮为面,毛为里,一件是平时穿的长袍,一件为狩猎时穿的短袍,长袍长至脚面,短袍长至膝盖,前后及两侧均有开衩,这是为了骑马狩猎方便,开衩处绣有图案,比起女子服饰来说相对简洁朴素一些。不论长袍还是短袍,通常都是右大襟,襟边、袖口都镶有黑色薄皮云纹边,有的还镶上猞猁或狐狸皮领口,既耐磨又美观,最后还要扎腰带,通常为皮质。纽扣是用皮条结成的疙瘩或用犴骨制成的,后来铜扣传入代替了传统纽扣。男子皮袍所用的皮料柔软厚重,整个服装款式也简洁紧凑,冬季御寒保暖的功能尤为突出。

鄂伦春女袍(见图3)用多冬天猎获的狍皮精心缝制,狍皮为面,毛为里。冬天狍子的皮毛长而密,穿起来暖和舒适。通常为大襟右衽,衣长过膝接近脚面,属于典型的北方少数民族宽身窄袖式袍服。袍服领口用兔皮缝制,兔毛柔软,既有装饰作用,又有保暖舒适的功能。服饰整体装饰简洁,仅在衣身正面、背面的正中位置装饰了鄂伦春族皮袍上特有的中间断开、上下错位的半边纹饰。在襟边、领口、袖口、下摆及开衩部位还镶有染色的黑、黄皮边,及红、蓝布条细边饰,边饰用粗线迹绗缝,既增加领口袖口等处的耐磨度,又有装饰作用。女袍衣身在臀部位置两侧开衩,这是为了使穿着者行走或者劳动时弯腰、下蹲更加方便。

图3 鄂伦春狍皮窄袖女袍

鄂伦春女子的袍服较男子精美,女子为了追求美观,不仅在衣身正面、背面的正中位置装饰了鄂伦春族皮袍上特有的中间断开、上下错位的半边纹饰,还在侧缝开衩处、下摆角隅处装饰纹样。如图1 的狍皮窄袖女袍,开衩处的纹饰组合是用黑色皮革镂空出鄂伦春族典型的云卷纹样,然后用红、绿、黄等高明度、纯度的彩色辫线用盘、缝、补等手法进行装饰,后连同黑色皮料一起缝缀到大红色、亮绿色的底布上。有彩色与无彩色对比鲜明、艳丽醒目,为整体古朴稳重、低调含蓄的鄂伦春女袍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充分体现出鄂伦春族服饰艺术的特征。而服饰中吉祥纹样的应用,不仅使得服装更美观,还有吉祥的寓意,无不凝聚着鄂伦春族人的聪明与智慧。

不论男女老少,鄂伦春人的皮袍都要在腰间系皮带,男子通常扎皮带,年轻女子扎彩色布带,老年妇女扎素色布带。

2.2 鄂伦春人的皮裤、套裤

鄂伦春人所穿的狍皮短裤,早期较短,裤脚仅及膝盖,类似现代年轻人所穿的靴裤,出猎时还需穿上套裤,穿时要将皮带系在裤腰带上,以免钻山刮坏裤子。“套裤”是用红杆子狍皮或去毛的鹿皮做成的皮筒。后来的皮裤用鹿皮或小犴皮制作,比狍皮耐穿,不易刮破,也就不必再穿套裤。

妇女的皮裤类似现代的背带裤,通常长至脚面,比较随身形,裤腰两侧有开衩,前有肚兜,穿着时将兜肚上的皮条系在脖子上。

2.3 鄂伦春人的狍头帽

鄂伦春人将狍头帽叫做“灭塔哈”,是鄂伦春人引以为傲的得意之作[6]。狍头帽是狍头皮做的帽子,是用完整的狍子头皮缝制而成,狍的眼睛、鼻子保留,有时候两个角也保留。通常将狍皮眼圈的两个窟窿镶上黑眼珠,在头皮两侧缝制袍耳,根据天气冷暖翻起或放下,即保暖又别致,在森林中有一定的伪装作用。另外,还有一张夏天所戴的尖顶皮帽,后面有垂至背部的帽檐,可遮挡阳光也可以防止蚊虫叮咬。

2.4 鄂伦春人的狍皮手套

鄂伦春人的手套大体可分为三种,单只手套“考胡鲁”、五指手套“沙日比和依”以及手闷子“地莫”。单只手套“考胡鲁”手套头部有褶皱,包子状,类似拳击手套,大拇指同其他四指分开,手心处还有开口,射猎时可以随时将手伸出来,大拇指以及手套头部多有绣花图案[7]。五指手套“沙日比和依”分为手指、手掌和手腕,常常作为女子的定情信物,通常刺绣较为精美,每个关节都有小的装饰纹样,寓意各个血脉相连。手闷子“地莫”类似单只手套“考胡鲁”,但是没有其精美,通常为小孩所带。

2.5 鄂伦春服饰的特点

鄂伦春服饰的制作与其狩猎的生活习性息息相关。

一是鄂伦春族皮袍中间是特有的断开上下错位的半边纹饰,这并不是缝制的时候对称关系没有做好,而是因为狍皮制品最重要的是结实耐用,将拼接点由一个变成两个会更结实,即使被树枝刮到也不会撕破,因此大部分狍皮服饰中间都有断开。实际上这是鄂伦春狍皮制品中最花心思的地方。

二是狍皮帽可以帮助猎人伪装,但是狍皮帽在伪装时很容易出现危险,比如多人围捕时很容易射伤同伴,因此鄂伦春人在制作狍皮帽时会将原有的耳朵剪掉,换成用狍皮制成的假耳朵,有效地避免了被猎人误伤的情况。但有时孩子们戴的狍皮帽会保留真耳朵。

3 鄂伦春族服饰的制作工艺

鄂伦春人在制作狍皮服饰时,有着独特的皮毛加工工艺。在制作狍皮服饰时,有一项重要的工艺就是熟皮子,通过晾制、沤制、去脂、刮皮、揉搓等工序后再制作衣服[8]。熟皮时首先要将狍皮钉起来晒干,再用有柄、似刀型的钢制刮皮工具刮干净皮上的油脂和肉丝,然后用有齿的熟皮工具反复刮揉,最后刮出来的皮子松软光滑,富有弹性。

皮子熟好后下一步就是染色,鄂伦春人采用传统的天然染色工艺。多用植物的茎、叶和果实进行染色,如接骨木的果实可以提取红色染料,桦树的皮和叶子能够提取黄色染料,黑樱桃的树皮能够提取褐色染料,淤泥好煤炭可以提取黑色或灰色染料[9]。染色时先将染料与水调和,把兽皮放入染料中,把烧热的石头放到桶中加热或不加热延长皮子在染料桶里的时间。鄂伦春人也会采取烟熏的方法。尽管鄂伦春人会染色,但是鄂伦春人习惯将皮子染成白色或黄色。

最后进行缝制时,会采用兽筋线。兽筋线是兽筋风干后用木槌敲打使筋疏散开来,成为细细的纤维,再把这些纤维搓成线。用兽筋线缝制的皮衣经久耐用,即使皮衣穿破了也不会开线。

4 鄂伦春族的服饰现状

鄂伦春人经过近代以来三次重大的变革,20 世纪90 年代,大小兴安岭全面禁猎,狩猎活动渐渐退出他们的生活[10]。地理环境以及生活习惯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表现在服饰上则是传统狍皮服饰的渐渐消逝和布衣时代的悄悄来临。

清代随着布匹的传入,鄂伦春人夏季开始渐渐穿布制作的服装,冬季依然穿皮衣。但是布衣不如皮衣耐寒,价格又昂贵,多数人家不能穿用。到今天,鄂伦春人日常穿的衣服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

5 结语

在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鄂伦春族人对神灵的崇拜、对自然的尊重、对狩猎的热爱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由于生活环境和思想文化的变化,他们艰难地迈进了“文明历史”的时代门槛,“猎人”这个职业越来越少,会制作桦皮船、桦皮器皿的人也越来越少。鄂伦春的兽皮服饰是鄂伦春人们智慧的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也是无声的文化和语言。高尔基说,“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鄂伦春传统服饰的消逝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民族服饰的重要性。因此,研究和传承鄂伦春族人的狩猎文化、服饰文化等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鄂伦春鄂伦春族狍子
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亲亲的鄂伦春
狍子车
狍子车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鄂伦春:用一杆枪,作春天的诗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鄂伦春族民族精神的思想源泉与文化认同
狍子真的傻么?
凝望鄂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