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服饰研究综述

2022-01-20 11:21李佳敏
西部皮革 2022年1期
关键词:魏晋服饰研究

李佳敏

(大连大学,辽宁 大连 116622)

魏晋南北朝历时三百余年,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其文化具有承上启下的特征;同时它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少数民族活跃,政权分立,战争频繁,人口流动性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受其影响服饰也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特征。其中北朝服饰的地位尤为特殊,在整个中国服饰发展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世服饰无不受其影响。对于北朝服饰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通史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中北朝服饰研究从属于魏晋南北朝服饰研究的一部分;第二阶段为北朝服饰专题研究阶段。

1 服饰的综合通史研究

古代服饰作为一个专题研究对象发韧于20 世纪80 年代沈从文所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一书,该书除引用史料、笔记等文献记载中有关服饰的资料外,还大量参考了考古出土及传世的与服饰相关的文物和图像资料,是一部文献与文物相互印证的古代服饰研究著作,对古代服饰研究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其概述的论断和研究方法至今仍对研究服饰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之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逐步呈现繁荣的景象,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 年代后,随着考古工作在各地的广泛开展,出土了大量与服饰相关的图像资料,为学者提供了众多除文献资料以外的直观材料,也为通史类服饰学术专著的出现奠定基础。

如周锡保的《中国古代服饰史》[2]以朝代为序,分章阐述了不同时代的服饰特征,文献考释与图像考释并重。该书是为戏剧专业的需要而编写,因此作者十分注意结合戏剧专业的研究,其中第六章部分内容涉及北朝服饰,与沈从文所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相比,本书对古代服饰的阐释与考辨更加系统,涉及到的服饰种类更加全面,但各部分相对独立,缺少相互印证。

孙机的《中国古舆服论丛》分上下两编,上编是对中国古代车舆、冕冠、服饰进行研究的论文集,下编是对新旧唐书舆服志校释稿。上编除了对车舆的各个细节、部分进行了讨论外还对各个时代的冕冠、服饰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中国服饰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变革,其中涉及北朝服饰的篇章有《南北朝时期我国服制的变化》《从幞头到头巾》《中国古代的带具》。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我国服制的变化》一文中,作者以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齐和北周胡化倾向等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再结合出土实物、图像资料,反映了北朝时期的服饰风貌。经过一系列的论证作者得出:“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使中国服饰从汉魏时的单轨制转变成隋唐时的双轨制;隋唐服饰的其中一类继承了北魏改革后的褒博的汉式服装作为礼服,而另一类则继承了北齐北周改革后的圆领袍和幞头作为常服”的结论[3]。这一结论在古代服饰史上极具开创性,至今仍被广泛征引。

高春明的《中国历代服饰文物图典》[4]全书共6 册,收录的服饰文物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末,具体包括纺织品、绘画、陶俑、玉雕、石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瓷器、金银器以及刻本插图等,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流散于海外的珍贵资料也包括近年的考古新发现。该书以朝代为序,以人物身份为逻辑进行编排,每一个文物都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其出土地点(或收藏单位)、历史年代、工艺特质、技术水平、形制结构、穿着方式、禁忌礼俗和沿革变迁。本书可以说是目前收录历代服饰最全的著作了,其中《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一册囊括了许多与北朝相关的服饰图片。

其它的比较重要的通史类著作还有周汛、高春明的《中国古代服饰大观》[5]从首服、发式、耳饰、衣服等11 个方面介绍了古代服饰,将所介绍的对象按其类属,单独立目,一物一仪,打破了传统的研究服饰著作按照时代划分章节的模式,此外作者还单独设置了一个章节对染织刺绣工艺做了详细介绍。曾慧洁的《中国历代服饰图典》、陈茂同的《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及高春明先生的《中国服饰名物考》等都对北朝服饰有所涉及。总之,通史类服饰研究著作多是以时间为轴的纵向研究,涉及的中国古代服饰种类、式样的发展演变史上启原始社会,下迄清代、民国,追求贯通全史。在有关北朝服饰的部分中以服饰制度总体的变迁和北朝的主要服饰品类为研究重点,一方面对服饰的具体式样及其承袭与演变过程的研究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对于北朝服饰的分期、分区的研究比较缺乏。

2 北朝服饰研究

20 世纪90 年代后,学术界逐渐关注北朝服饰研究,但有关北朝服饰的断代著作很少,相关的学术论文也大多为宏观研究,断代研究与分类研究缺乏。进入21 世纪后考古学和美术史的研究蔚为风气,考古学或美术史角度出发对两晋南北朝服饰进行研究的方法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其中。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成为学者进行服饰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学界十分注重通过对出土资料包括佛教造像、壁画墓与陶俑的梳理和研究来全面和准确地阐述这段特殊的历史状况。同时研究角度不断拓宽,涉及社会、礼制、军事、民族、妇女、宗教、科技、审美、心态、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这一阶段,两晋南北朝服饰断代研究与分类研究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在以北朝服饰为主的北方服饰体系。总之,自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学界对北朝服饰研究日益重视,从最初的零星研究发展到宏观研究,后又出现断代、分类研究等更加深入的研究。北朝服饰研究可以分为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两大类别。

2.1 综合研究

随着学界对北朝服饰研究的日益重视,涌现了一批高质量的综合研究论文,这些论文立足于考古发掘资料,结合文献记载对北朝服饰体系进行研究。并且这些论文不仅只着眼于宏观的政治文化背景,重视大背景下服饰整体的特征与变革,开始从更加广泛的角度研究北朝服饰。北朝服饰综合研究主要为大篇幅的硕博论文,无论是在论文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所突破。

宋丙玲《北朝世俗服饰研究》[5]主要从考古学角度出发,涉及民族学、分类学等研究方法,除宗教服饰之外,对几乎所有的北朝服饰类型都进行详细论述,并在服饰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北朝服饰进行了分类、分期、分区研究。论文既包括纵向研究也涉及横向研究,较为全面完整。黄良莹《北朝服饰研究》[6]与宋文研究范围、方法相似,但后者的论文缺少对服饰的分类研究,但对北朝鲜卑服饰的论述更加完整详细。何菼《北齐服饰研究——以山西地区为例》[7]以山西地区北齐墓葬中出土的壁画和陶俑等考古资料为载体,结合文献资料通过对山西地区北齐服饰的种类、特点及形成原因的研究,以小见大对北齐服饰进行研究。

2.2 专题研究

对北朝服饰的分类研究有宋丙玲的《误解与重读:北朝图像艺术中的“领带”“帔”与“领巾”》[8],系统整理了北朝时期的肩领配饰图像资料,对于“领带”“帔”与“领巾”等称谓重新进行了名物探究,提出北朝图像中的肩领配饰在形制和名谓上存在明显差异,其源头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一是领带、帔和领巾等属于中国传统服饰,而巾帔和大帔则是受佛教或西域民族的影响产生。北朝图像艺术中呈现出来的肩领配饰不能简单地以披帛或帔帛统称,更不能将其不加分析地一概视为佛教或西域文化影响的产物。陈丽君《魏晋南北朝裲裆衫研究》[9]阐述了裲裆衫的基本样式,分析裲裆衫的形成,按照其功能分为戎装、日常装和礼仪装三个类别,从社会大变革引发的民族融合、意识形态和妇女社会地位及审美时尚等的变化等方面分析裲裆衫产生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同时也验证了裲裆衫是这一时期代表性的穿着方式。最后探讨了魏晋南北朝裲裆衫对后世的影响。张承霞《魏晋南北朝时期裤装的演变与发展》[10]分析了裤装在由内到外的穿着过程、由游牧民族到汉族、贫民至贵族的推进过程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审美变化。陈进的《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褶裤看民族文化融汇》[11]选取了北朝服饰中的代表褶裤来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服饰上的反映。

从性别角度进行研究的有刘洪杰《南北朝女子服饰风貌的研究——以北魏女子服饰为中心》[12]按照身份等级对北朝妇女的服饰进行论述,对于妇女服饰中表现的民族文化交流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北朝妇女服饰中胡汉元素杂糅,汉服以文化内涵为取向,胡服以实用功能为取向。论文围绕不同地区的墓壁画进行整体论述,叙述比较简略,没有对具体的妇女服饰进行详细论述,也缺乏对于妇女妆容的研究。周兆望、侯永惠《魏晋南北朝妇女的服饰风貌与个性解放》[13]将这一时期的妇女服装分为三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服装及其相应的配饰进行了概括。在容貌修饰上这一时期的妇女喜戴假发,发髻形状多样,与之配套的头饰也十分繁多,特别是首创了兵器首饰。在妆容上,注重化妆,面妆样式多样,其中比较特别的有北朝时期流行的“额黄”。魏晋南北朝妇女的服饰丰富多采、变化多端,既是她们追求个性解放的体现,也是不同民族服饰文化相互传播、融合的结果。论文以南方服饰为中心,涉及北朝妇女服饰的内容比较少。

此外商春芳的《洛阳北魏墓女佣服饰浅论》[14]总结了北魏出土女佣的服饰特点;常倩《魏晋南北朝妇女服饰考》[15]总结了魏晋南北朝出现的新的妇女服饰式样。汪婷婷《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研究》[16]解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严妆、戴头巾、褒衣博带和穿胡衣的服饰风格及其形成原因,对男子的服饰审美观念和其体现的多元化文化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结合史籍与考古资料,以该时期上层贵族为切入点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男子,对其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服饰情况进行梳理,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一时期的男子服饰。本文将魏晋南北朝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没有对北朝男子服饰进行单独论述,但也补充了学界从性别角度(特别是从男性角度)对北朝服饰进行研究的不足。

对北朝服饰产生影响的民族可以大体上分为两大体系,以龟兹、粟特为代表的西域各民族(这里的西域指广义上的西域)和以鲜卑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以民族进行分类研究的有徐瑞瑞《北朝至隋唐入华粟特人墓葬出土物所见之服饰问题》[17]以墓葬中出土的壁画、石俑等材料为基础,结合敦煌、吐鲁番壁画资料,对这一时期时期粟特人的男女首服、衣服、足衣以及佩饰等进行比较全面的概观。同时也对与粟特密切人相关的突厥人、波斯人、嚈哒人的服饰进行简单分析,但文章没有对粟特人的服饰对于北朝服饰的影响进行说明。卢秀文《供养人服饰图案与中西文化交流》从图像学的角度来研究敦煌供养人服饰图案中的相关纹样的特殊化及其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作者选取植物纹中的忍冬纹、莲花文、宝相花和联珠纹四种纹样进行分析,认为这些纹样都是外来图案与本国传统纹样相结合后形成的。忍冬纹为粟特常用的纹饰,莲花纹、宝相纹是佛教艺术中的代表纹样,联珠纹是波斯的特有纹样,后不断向周围传播,在中西亚十分流行,后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刘君为的《北魏鲜卑族服饰研究》[18]除考古学研究法外,创新性地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及对北魏时期的考古资料分布进行了统计,还通过统计学的方法计算出北魏不同时期、不同服饰的流行度,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北魏的流行服饰来研究鲜卑族的着装变化。文章侧重于分类统计,没有对服饰进行详细描述,也没有对其流变进行研究。

总之,对于北朝服饰的研究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北朝服饰研究先是从属于古代服饰研究的一部分,后虽出现断代史研究,但北朝服饰仍属于魏晋南北朝服饰研究的一部分没有完全独立。第二阶段中北朝服饰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迅速发展,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分类都得到充分发展,研究内容涉及北朝服饰的各个方面,研究不断深入、细化。

猜你喜欢
魏晋服饰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动物“闯”入服饰界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