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喜姐”:我是海的女儿

2022-01-20 21:09江心
恋爱婚姻家庭 2022年1期
关键词:鱼塘水产养殖户

江心

人们亲切地叫她“喜姐”——踏浪前行30余年,吴月喜不仅闯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还带领渔民共同奔赴小康。

喜姐说:“我们都是在农村土地上日晒雨淋打拼出来的,深知靠天、靠技术吃饭不容易。我有责任伸手拉人一把,让农村姐妹们过得更好。”

以科技为帆,以爱心为灯,这名渔家姑娘心中的梦想是:留住渔乡好时节,重现“天连碧水水连天,云霞红染晚归船”的渔业美景。

吴月喜的家在阳江市阳西县织篢镇。阳江是广东海洋渔业大市,素有“广东鱼仓”的美誉。因小时候家境清贫,她有时会跟着父母去海边捉些鱼虾,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换几个钱贴补家用。

1982年,吴月喜高中毕业后,看到有人挨家挨户收草垫,灵机一动,向对方毛遂自荐:“你这样费时费力,不如给点佣金,我来帮你收,你来我这里取货就可以了。”对方觉得有道理,便同意了。

收草垫,让吴月喜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妈妈直夸女儿脑子灵活。其实,除了脑子灵,她的胆子也很大,敢于尝试新事物,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做草垫生意之前,吴月喜还曾到集市上卖过衣服鞋子,在村医疗站当过3年护士。

那些年,吴月喜和丈夫陈桓用手扶拖拉机运送草垫。遇到下雨天,车轮陷入泥泞的路坑里,夫妻俩只好先卸下草垫,再把拖拉机从泥坑里一点点推出来。这一忙就是大半夜,两人浑身泥水,但心中有目标,就有使不完的劲。

1984年,吴月喜生下大女儿,之后,二女儿和小儿子也先后出生。有了孩子,家里热闹了,夫妻俩肩上的担子也重了。

草垫生意,一干就是8年。虽然每天走街串巷,但吴月喜心底里那个关于大海的梦一直还在。她常常手上摆弄着草垫,嘴里和村民聊着小时候在海边抓鱼捕虾的趣事。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吴月喜发现,很多人再聊起大海,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由于海洋被无节制地索取,近海渔业资源日渐枯竭,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0世纪90年代初,吴月喜决定去追寻梦想,她把草垫生意交给妹妹一家,跑到县城干起了售卖鱼饲料的生意。为开发客户,吴月喜把孩子放到母亲那里,天蒙蒙亮就出发,坐短途车到周边乡镇,再坐路边摩托车,让车主带她到当地养殖户那里。

那段时间,吴月喜跑了很多地方,建立起一张稳固的客户关系网。生意最好的时候,她一年能卖出2000吨饲料。其实,卖饲料时,吴月喜已打起了“小算盘”,抓住每一次和养殖户打交道的机会学习水产养殖技术,因为她已经看到了水产养殖的巨大市场空间。

2001年,吴月喜成立阳江市渔人科技水产物资供应有限公司,拿出多年积蓄,承包100多亩鱼塘。然而,由于没有养殖技术和风险评估,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吴月喜并没因此打退堂鼓,越挫越勇,2003年,她买来10万尾黄特鲳鱼苗。在此之前,阳江一带没人养过这个品种的鱼,她边学边实践,摸索前进。

可惜,一番苦心最终还是泡了汤。吴月喜不会忘记那个早上,她去鱼塘的路上还想象着,撒一包饲料下去,鱼儿踊跃冒泡争抢的场面。可到了鱼塘,水面上全是白花花的死鱼。

吴月喜开始反思,一个鱼塘10亩左右,投下1万多尾鱼苗,密度是不是高了点?加上连日低温阴雨天气,鱼塘供氧不足,不“满塘白”才怪呢。粗略一算,自己用近60万元“学费”,换来一个道理:科学养殖的重要性。

吴月喜痛定思痛,举债求学,先是在广东省水产学校进修,后来投到上海海洋大学养殖专家杨先乐门下,学习专业水产养殖技术。

3年后,重返“战场”,吴月喜有了底气,也有了明确的方向——主攻绿色水产养殖。2007年,她在海陵岛选定了新的养殖实验基地。

市面上很多渔药会残留在鱼虾体内,危及食品安全。為此,吴月喜专门研发了微生物制剂,从渔排饲养的亲鱼到产卵孵出仔鱼、仔鱼长大的整个过程,完全不用激素和抗生素,更不会使用国家规定的违禁药品。

这一年,吴月喜和丈夫商量,用做水产养殖赚到的第一笔钱扩大养殖规模,发展两个网箱养殖基地。

本以为,失败已成过去时,接下来一切将顺风顺水。怎料,一场天灾正悄然降临。

2008年9月23日,阳江所有水产养殖户都不会忘记这个日子。强台风“黑格比”袭击,阳江渔业受灾损失达17.59亿元,这也是阳江渔业生产有纪录以来破坏最严重的一次。

“黑格比”肆虐那天,鱼塘大水漫顶,本可以出售的鱼虾全跑光了,吴月喜损失数百万元。其他养殖户同样损失惨重,她赊账出去的300多万元饲料款,一时难以收回。

更严重的是,大水冲进了办公室,吴月喜多年辛苦积累下来的科研资料全都被泡坏了。她捞起一本本漂浮在水面上的笔记本,试图抢救一下,但已于事无补。吴月喜站在大雨中,泪水顺着雨水淌下,一股前所未有的无助感涌上心头。

面对七零八落的养殖场、安慰她的亲戚朋友、一个个转行的养殖户,一向要强的吴月喜开始怀疑自己选择这条路是不是错了。

虽然自身难保,但她心里还惦记着一个人——养殖户梁英。这年,梁英的丈夫因车祸去世,强台风摧毁了渔排,孤独无助的她不知所措。吴月喜帮她重整鱼塘,免费提供多个品种鱼苗,赊购饲料……还安慰她:“我公司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将来会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你的海鱼。”

给予他人的承诺,就是对自己的鞭策。吴月喜的内心有了另一种力量:拿出当年收草垫的劲头,重新把公司撑起来,先富带后富,让养殖户们过上好日子。

吴月喜卖掉房子、车子,甚至连结婚时的金项链和金戒指都卖了,用这些钱修理鱼塘和设备。那些日子,为振奋士气,她苦中作乐,讲讲笑话,唱唱歌。有人说:“这个时候能笑出来的,也就你这个‘喜姐’了。”“喜姐”是大家给吴月喜的雅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几乎所有人都这样称呼她。这个名字喜气、响亮,吴月喜很喜欢。

2010年,作为阳江市为数不多的水产养殖高级工程师,吴月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成立阳江市渔乡子水产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有段时间,她为了攻克“斜带石斑鱼鱼苗人工繁育技术”,住在养殖场的小茅棚里,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半年后,亲友们再见到吴月喜时,差点没认出来,因为她曾经的一头乌黑秀发熬成了两鬓斑白。

亲历了养殖人的苦,吴月喜不想让更多同行重蹈覆辙,通过开办培训班、自办养殖小报、发送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不定期无偿给养殖户进行科学养殖技术培训,传播健康养殖理念。

“把自己的经验全部与人分享,不怕生意被抢走吗?”每当听到类似的问题,吴月喜都会笑着回答:“只有没信心的人才会害怕!”

養殖户阿华,以前自家养殖场的亩产量只有一两千斤,因无法提高收成,一直非常苦恼。后来,他参加了吴月喜的培训班,不仅一堂课都不落下,课后还主动找她答疑解惑。面对勤奋好学的阿华,吴月喜愿意倾囊相授,甚至把一些看家的小诀窍也毫无保留地告诉他。比如判断是死水还是活水,只要站在池塘的下风位,闻一闻水的气味,就能辨别出来。有了吴月喜的指导和帮助,阿华家养殖场的亩产量很快达到两千余公斤。

多年奋战在养殖一线,吴月喜深深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她和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合作,每年寒暑假,都会邀请学生来养殖基地实习。吴月喜不仅手把手地教他们,还免费提供吃住。看着风华正茂的学生们,她仿佛看到了养殖业的美好未来。

来自安徽合肥的李春震,是吴月喜带的第一个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他勤奋好学,可还没学满一年,就哭着说不能再继续学习了。吴月喜再三追问,李春震才道出真相。他来自单亲家庭,妈妈突然中风,没钱再供他读书了。

“这么优秀的学生,如果就这样放弃学业,太可惜了。”思索再三,吴月喜决定资助李春震完成学业,还建议他把实践学习时间缩短,其余的学时通过网络教学完成,这样既能照顾妈妈,也不会耽误学业。最终,李春震没有辜负吴月喜的期望和苦心,以漂亮的成绩毕业。

从事养殖业的妇女,是吴月喜重点关注的对象,她总说:“我们都是在农村土地上日晒雨淋打拼出来的,深知靠天、靠技术吃饭不容易,更别说是一个女人。我有责任伸手拉人一把,让农村姐妹们过得更好。”就这样,吴月喜陆续带动城乡七万余名妇女增收致富。

养殖户梁英在吴月喜的帮助下,不仅有了稳定收入,还将网箱个数增加到200多个,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养殖户梁成广的鱼塘以前亩产量从没超过1000公斤,经过吴月喜悉心培训指导,终于达到2000多公斤。

受吴月喜的影响,大女儿和小儿子也加入其中,成了母亲的左膀右臂。尤其是大女儿陈小星,2002年中专毕业后就和母亲一起在养殖场摸爬滚打,她也像母亲一样喜欢和鱼儿们待在一起,晚上会打着手电筒看鱼儿们吃“夜宵”,一看就是1个多小时,还会“咯咯咯”傻笑。

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大家都会坐下来开个家庭会议,聊聊工作,分享心得。看着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吴月喜常常想起从前,自己外出收草垫时,带着3个孩子,热情的村民会拿出自家的番薯、花生给他们吃。她总是嘱咐儿女们,无论走多远,都要记得乡亲们的情谊,记住自己的根。

年轻时,吴月喜每天都忙;人到中年,依然很忙。吴月喜倾注在鱼虾上的感情,不比自己的儿女们少。夏天,她会给鱼虾喂金银花、洛神花水,还安装了太阳能音乐播放器。遇到阳光,整个鱼汤都荡漾着轻轻的音乐,舒适而温馨。

经过20余年悉心经营,“渔乡子”成长为阳江市水产行业龙头企业,被评为“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吴月喜也因此收获了“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广东十大最美乡村女能手”等荣誉。

如今,吴月喜除了管理好公司,几乎把剩下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带动养殖户共同富裕上。“朋友常说,喜姐是海边长大,见过风浪的。我觉得,我是海的女儿,天生就有坚强的性格吧。”这就是吴月喜,一名“乘风破浪的姐姐”。

猜你喜欢
鱼塘水产养殖户
旗开得胜!5亩养出过万斤金刚虾,虾中60元抓虾!养殖户:有信心养
鱼塘的面积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加油!水产人!
牛年开盘鱼价创新高,养殖户如何避免“有鱼价没鱼卖”的尴尬?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平凡人物·平凡故事:年底了,养殖户喜迎丰收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巧建鱼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