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文化影响下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
——以重庆市合川产业新城为例

2022-01-23 03:32韩贵锋张艺可
中国名城 2022年1期
关键词:山水景观环境

韩贵锋,张艺可,曾 卫

引言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山与水是人类乐于亲近的大自然要素,人对山水环境的运用与改造使山水文化应运而生。由于山水环境的形态各异,因而孕育出的山水文化也山包海汇,如苏杭的运河文化、重庆的山城文化等。山水文化发展历史绵长,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为了生存寻找依山傍水之地聚居,山水环境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在与自然环境中变幻莫测的气象条件和难以预测的地质灾害斗智斗勇时,人类对山水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入,它也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延续的依托。“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古人从山水环境中总结出来的生存智慧,对现代的城市规划依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山水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包罗万象的文化集合,涉及哲学、地理、历史、美学、宗教、文学、城市建设等多个方面。山水文化和城市都生发于人类与环境的互适、互动中,而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归根结底也是从山水文化中提取出来的,两者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山水环境赋予城市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智慧文化:“理性”体现在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形态、道路格局、房屋朝向等方面,以实际运用为主;“感性”则体现在城市的山水意境、场所营造、人文艺术、风土人情等方面,以抒情释怀为主(图1)。总之,无论就哪方面而言,城市的发展都不能与山水文化割离,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走上万物共生的可持续道路。

图1 山水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 山水文化与城市空间设计

1.1 山水文化思想的发展

在人类文明发展之初,山水就是原始人类最基本的图腾信仰,但人类还只知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并没有产生除崇拜和敬畏之外的情感。到甲骨文出现的时期,人类开始发现大自然的奇异现象,但因无法知晓其发生的科学规律,他们更加神化自然,并出现了不同规格的祭祀活动以寄托他们的崇敬之情。直至大禹治水时期,人们才开始有了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思想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山水文化思想得到迅速发展,老子借水诠释了“万物之道”,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山水观,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和谐思想,都对后世影响颇深。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自然山水开始有了独立的审美观念,开始逐步产生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等多种形式的人文山水文化。唐宋时期的达官贵人常把自然山水引入自家庭院以供观赏,此时的造园艺术有了显著的成就,城市布局也与以往的规整形制不甚相同,以宋平江城为典型代表。

明清时期,人们开始了解山水环境形成成因,逐渐从寄情山水时期过渡到科学认知时代。也正因为了解山水背后的奥秘,人类开始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现如今,生态环境破坏,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突凸显,亟待人们转变对待自然山水环境的态度,在深入了解山水文化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基础上,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1.2 山水文化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1.2.1 城市规模

古代城市一般建在环山绕水之地,无论就交通运输、用水需求还是风水思想而言,山水富饶之地必定是优选之地。按照古人的思想,城市周围山水聚结的形势决定着城市的规模,“山水大聚之所必结为都会,中聚为市镇,小聚为村落墓地”,如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为大城,肖溪被渠江环绕且受地形限制只有镇的格局(图2),这种观念从区域角度限定了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可以对城市无限蔓延起到控制作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图2 广安肖溪古镇

1.2.2 城市形态

根据城市和山水所处的相对位置关系,可形成不同的山-水-城格局。如山和城可以有山城隔离、城市向山体渗透、山城一体和山在城中几种形态模式,都展现出古人追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的思想。山水的走势对城市形态有很大的影响。如两山平行走势,城市也易呈带状发展;而在环山绕水之处,城市多为方正或呈圆形布局。经历史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多为矩形等规整形制,不仅受到匠人营国思想的影响,还出于对山水环境风水位置的考量。风水思想中认为矩形有利于气的流动,是为吉。同时,山水环境复杂的城市,布局也会兼顾与山水环境的紧密结合,通过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喝形”来求得吉兆。虽说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却很好地将人的审美情趣和山水环境联系起来。

除了城市的平面布局,山水环境也影响着城市的立面形态塑造。层峦叠嶂的山峰已然是富有层次感的画卷,再加上合理的建筑形态、建筑高度和建筑色彩,增加了景深和距离感,构成了具有独特山水文化寓意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1.2.3 城市结构

现代城市规划中对山水环境的认识应该不仅仅限于表面上的山和水,更应关注其地理背景下所蕴含的文化精髓。虽然就某种意义而言,山水环境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除了山水生态格局对我们很重要以外,城市的扩张也需要较高的成本。所以,在山水环绕之地,城市都应利用山水的自然特点,灵活布局。古人在这方面就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重庆随山形自由布局了道路,如今有着为人乐道的山城文化;苏州随水势建造了纵横交错的路网,展示着小桥流水的江南文化,同时也借山水造就了妙趣横生的园林空间;等等。由于山水环境形态各异,所衍生出的城市自然也千奇百态,这对解决当下“千城一面”的困境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城市功能方面,水系发达之地往往是一个区域的中心,而这个中心最临近水域之处便是城市的商业中心。这不是人类刻意建造的,而是自发生成。这是人和自然互利互惠的自然表现,也说明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当下,“大禹治水”时期提倡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理念被重新重视,我们无法放任城市再如以往一般自发“生长”,但起码在对待自然环境时,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态度,以谦卑之心求和谐发展。

1.2.4 城市景观

山水环境往往可以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城市空间的布局会兼顾山体、水体景观,通常以视线通廊、空间对景、借景等手法引入。有时为了突出某些山水景观要素,在做景观设计时还会利用构筑物对城市景观环境进行点缀和修补,充当城市地标的作用。山水文化熏陶下的城市景观,已不仅仅是简单自然要素的堆砌,还是人文要素的精粹。此时,景观即场所。如苏州园林便是这最好的印证,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巧妙地借助自然山水,运用精湛的工匠技艺打造了惟妙惟肖的城市园林空间。这样的空间不只用来观赏,也是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场所。

除此之外,由于中国古代人对风水术十分信奉,龙脉作为其重要思想体现得到广泛关注。所以对龙脉的保护尤为重视,从中我们可发现与现在区域环境保护相类似的思想观念,对现代城市设计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总而言之,从古到今,山水文化对城市空间的影响非常深刻,深入分析山水文化内涵,在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让城市充分挖掘自身特色,打造特有的空间布局、结构、景观等,才能使人-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延续。

2 山水文化引导下的城市空间设计原则

2.1 保护山水格局的整体性原则

整体的山水格局决定着城市的形态,也决定着城市的个性。粗放式凿山填水的开发模式是不可行的,它不仅对山水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而且随着自然规律的紊乱,人类也将受到更频繁自然灾害的威胁。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建设的城市才能在山水间安于一隅。因此,自然环境成为城市规划不得不考虑的首要因素,必须经过对用地深入分析环节,将适宜建设和禁止建设严格区分开,以保护山水格局的完整为原则进行规划。

重庆中心城区受南北走向4条山脉和由西向东的两条大江影响,城市布局呈多中心组团式,被切割的组团与山水边界相互契合,组团大小错落有别,组团布局有机分散,山水城交融一体;居于两山脉之间的兰州,空间被挤压为狭长形,低丘地带水网密集,缠绕山丘的自由形态,颇有江南的温婉情趣。由于每个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生长、水系结构等各有不同,形成的山水格局自然也不一样。所以,秉承保护山水格局的原则不仅是为了保护人与城市安全,同时也是获取城市布局特点的有效途径,应根据每个地区山水环境的优势和特征,采用相应的城市设计策略。

2.2 融合山水景观的共生性原则

山和水对城市来说是浑然天成的景观资源。“城市长于山水,山水行于城市”,人、城、自然在展开亲密互动的时候,自然因城而富有人文气息,城因自然而凸显灵气韵律,两者相互衬托,共同生长。一般而言,城市设计会把巍峨险峻的山脉和飘逸灵动的水作为景观塑造的重点,作为有别于他城的重要元素。它们可以构成城市天际轮廓线,可以营造人们接触自然的开放空间或者供人观赏的视线通廊等。往往在设计中为展现自然之景而尽量避免视线上的过度遮挡,如大体量建筑对山体的遮挡,高密度建筑对河景的遮挡。香港对城市天际线有专项导则,主要是考虑山体高度与建筑高度之间的对比,以及建筑形态、位置等与山体的契合度,以保证形成良好的空间视觉效果。还会利用借景的手法将山水引入城市的景观体系,可在视线开阔之处设置亲水平台,沿水系边或在水面上设亲水步道等手法来展现山水景色。可见城市景观与山水景观的依存关系和共生关系,需要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保证自然景观在城市中的融入。

2.3 延续山水文化的传承性原则

聚居者对山水的认识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化。我们对山水的认识经历了敬畏、崇拜、认知、审美等阶段,每个阶段产生相应的社会活动与之匹配。敬畏时期,人们祭祀神灵,求得风调雨顺;崇拜时期,人们向山岳河川致最高祭祀礼节。此前两个时期,人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微乎其微,自然环境按其规律健康发展。认知阶段,人们在山水间有目的开发与建设,此时建设规模小、进度慢,就地取材,绿色环保,聚居建筑地域性特色明显。如福建土楼、陕西窑洞、重庆吊脚楼等。审美阶段,人开始关注山水之美,出现了一大批有名的作家、画家、书法家等,产生了许多经世佳作。显然,山水文化展示着人和自然种种复杂又微妙的关系,建筑、书画、诗歌等都是依托山水产生的文化产物。重庆合川区现在依旧有朝山拜佛,祈求五谷丰登的祭祀习俗;嘉陵江上的船工唱着著名的“三江号子”,讲述江河沿岸的自然风景和船只载重情况。这些风俗文化起源于山水、寄情于山水,最终也将传承于山水。因此,所提出的城市设计策略也应把山水文化的延续作为重要研究内容。

2.4 顺应山水逻辑的创新性原则

顺天者昌,事物的发展在于顺应其内在逻辑。自然环境也有其独特的规律,城市设计需在自然优势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如在地势起伏的山地城市追求形式主义的宽大中轴线,在内陆干旱地区大肆引水汇河,在滨海城市大量围湖造城等,都是没有基于山水逻辑而凭空创造,这与自然规律相悖,难以成就城市真正的特色。因此,城市设计的亮点基于因地制宜,不在于将优秀设计不顾自身实际而照搬照抄过来。由此而言,实现因地制宜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挖掘山水内在逻辑。西南某小镇位于华蓥山脉附近,正处于地震断裂带上,为了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当地居民将建筑朝向调整为与断裂带方向平行,故整个小镇肌理均为西南朝向,这一方面提高了居住安全系数,另一方面也使该小镇拥有了别具一格的空间布局。因此,设计策略的创新性必然要遵循顺应山水逻辑的原则。

3 融合山水文化的合川产业新城空间设计策略

3.1 合川产业新城特色山水环境要素分析

3.1.1 区域山水格局分析

重庆市合川区信息安全产业城(下文简称“产业新城”)位于“三江交汇处,千年人文城”——合川区的东南部。辖区13 km,规划范围约11.41 km,建设用地面积8.36 km。

就区域角度而言,产业新城区位优越,位于重庆三环,紧邻重庆两江新区,南倚华蓥山脉,西接钓鱼城,嘉陵江、渠江环绕,且基地北面接壤海拔较高的山丘,呈“二山对峙,二水抱城”的山水格局(图3)。

图3 基地周边山水格局

3.1.2 基地山水环境要素分析

基地内地形为丘包和丘间洼地相间,连绵起伏,山丘呈浑圆状,总体上属构造剥蚀丘陵。通过GIS高程分析可知,高铁线路以北地势平坦,海拔较高,在240—260 m;基地内现存高铁线路以南沿嘉陵江处地势多变,海拔较低,在198—240 m。经坡度分析可知,山丘斜坡坡度一般为16—29°;丘间洼地宽缓,地形坡角一般为0—6°;嘉陵江为河谷地貌,沿嘉陵江一带地坡角一般为16—30°。场地高差变化普遍较大。根据水文分析可知,基地内水网纵横,水池众多,其间以百岁溪为首的河流均是来自嘉陵江的支流,自西南向东北流。水系与周围的丘陵和山峰辅车相依,相得益彰(图4)。

图4 山水环境用地分析(作者参与绘制)

规划范围内多低山和河流地带,高山较为少见,最大高差为143 m,大部分用地较为平坦。适宜建设用地分布不均匀,大部分位于规划范围中部,沿河流流向呈西南至东北带状分布,这些用地交通便利,离河流距离适中,有较平坦的地势和良好的朝向。一般适宜建设用地位于山坡的低海拔位置,离河流和道路的位置次于适宜建设用地,在规划范围内面积最大,禁止限制建设的用地较少(图5)。总体而言,整体限制不大,且山水环境丰富,有利于建设成为山水城市(表1)。

表1 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图5 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3.2 基于山水文化的城市空间策略

3.2.1 环山绕水:山-水-城融合的总体城市格局

根据山水格局分析,充分考虑预期的人口增长与现有道路网络、现状设施的限制,更重要的是规划梳理区内的微型水系形成公共空间的骨架,将基地分为几大组团板块。最终将产业新城布局确定为“一港一带两轴多片区”的整体城市格局(图6)。“一港”借嘉陵江之区位优势,打造生态港口并成为城市水上交通枢纽中心。“一带”为基地内的百岁溪和水边的生态低丘共同形成城市主要的生态湿地景观带。“两轴”分别是南北两山主要通廊的西北-东南向轴线和穿过城市陆上交通枢纽中心的西南-东北向轴线。周围丘陵连绵,水系发达,景色优美,已形成良好的生态空间格局,需为其留出足够的空间保留格局。由于南边为连绵的起伏山峦,北边为分散的山丘,规划选择为其中几对山脉留出景观廊道,利于气的流通,也满足人们视觉上的需求。

图6 整体布局

3.2.2 借山亲水:良好的景观视线廊道和亲切宜人的滨水空间

山水之景尤为胜美,使人欲近之。人类想要接近自然是本能反应,所以应营造合理的开放空间以满足人的需求。产业新城的公共空间自成体系,利用百岁溪形成主要景观带与多条山体视线通廊相交,并串联起城市的公共空间,包括各门户节点和公园,三大功能区——滨水生态风貌区、现代都市风貌区、“五位一体”智慧产业风貌区(图7)。

图7 功能分布

其中重点打造山体之间的景观廊道和城市与水环境之间的场所。廊道主要通过山林景观、山麓景观、绿植排列等不同配置来丰富空间,也强化自南向北的山水新城生态轴线发展。山林景观是为了保护陡坡与基地上大型连续的植被。设计提供大量的植被覆盖以及休闲步道,一直延伸到基地之外的山体。此次设计还将山林景观和城市与山体之间的视线廊道相结合。山体作为通廊的视线收束,应该有引人注目的景观特质,且为了使人们从进入山体起就能有丰富的、近距离的生态观览体验,廊道以土壤、草丛、灌木等自然要素为主,硬质铺地只是其中使人便利通行的一小部分,为人们增加了休闲和体验自然的机会。山麓景观则作为山地景观和城市组团的过渡,山麓景观将主要的交通线路以及休闲步道整合于一体,并利用繁茂的植被与分流车道将其隔开。景观将风景与功能结合,其中的生物洼地可以帮助过滤道路径流。用绿植排列连接山体、农田与河流,综合现有排水走廊,通过生物过滤盆地与湿地管理基地雨洪,并将休闲道与关键的栖息地走廊进行整合。

滨水景观首先保护嘉陵江和百岁溪河流的生态功能,河流景观提供阶地、休闲道、亲水平台及供户外活动与休闲的散步道。除了为河流提供足够的空间,设计还预留足够的空间过滤来自周边开发的雨洪径流并提供河岸湿地栖息地。低缓山体、湿地水体的城市景观,构建出蓝绿交织的生态宜居空间(图8)。

图8 景观设计策略

3.2.3 显山露水:层次鲜明的城市天际线

城市天际线是在三维的层面展示城市的层次与格局。在地形起伏的环境中,组成天际线的要素不仅是人工建筑,还有山、水、岛、洼地等要素。所以在考虑城市立面时,应为这些自然要素预留足够的空间,让它们的高差变化与城市建筑谱写和谐的乐章。产业新城的天际线以“显山露水”为原则,建筑的高低错落充分考虑与背景山和前景水的和谐。从西向东看,嘉陵江是城市最低点,是整个城市的前景,也作为天际线的第一个层次。第二层是城市建筑,第三层是山体,由于两者高低变幅大,为确保建筑不对山体大面积遮挡,让建筑高楼“见缝插针”,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形成多层次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图9)。

图9 城市高度与界面控制

3.2.4 护山理水:可持续的山水生态圈

山水环境是城市的根基,它的延续也意味着城市的延续。为了确保生态环境的正常运作,设计以“护山理水”为理念,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山水生态圈。产业新城的开发将保持和修复生态平衡作为一大目标,谨慎看待现有环境资源,尊重现有地形地貌,保留和完善山林植被、泄洪通道,保留陡峭的山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低缓山体,湿地水体,到城市景观,构建空间上多层次的景观框架。以百岁溪作为生态绿轴,水系梳理成网,绿地延伸嵌入建筑空间,形成水系、绿轴相织的良好都市生态圈(图10)。

图10 山水生态圈

就水文角度而言,山林、汇水线及河漫滩非常重要,是野生动物栖息地,具有碳汇和净化空气、水质的作用,同时它们也为登山、骑行及其他游憩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场所。所以设计运用低影响开发的理念,植入雨水花园、湿地浮岛等绿色基础设施。生态雨洪管理以山林、汇水线及河漫滩为支点,对城市的建筑、公园、广场、街道等空间进行特殊设计,赋予空间多种功能,再通过生态草沟、生物滞留与渗透盆地、雨洪蓄水池,以及人工湿地的设计流程优化水质,最终进入河流。这套完整的雨洪管理实践模式将帮助基地构造完善的山水生态圈。

4 结语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中国的文化里,山与水象征品德高洁的精神内涵,它们无私地为人类提供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最初,人类依赖山水环境居住、捕猎、进食等,但由于对自然的探索尚且不足,直到人类发现了山水中的奥妙,才对其产生了更多的情感,也产生了不同的生存智慧和地域文化。随着当下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山水形成、衍变的规律,在面对大自然的威胁时,我们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便开始寻求满足更深层的精神诉求。城市也不再仅仅是人们衣食住行的容器,也是人们精神畅游的海洋。人类应该抱以谦逊的态度对待自然,认识到只有两者和谐共生,山水环境才能持续存在,人类也才能得以延续。本文试总结山水文化在城市空间设计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希望通过合川产业新城建设案例中提出的环山绕水、借山亲水、显山露水和护山理水的城市设计理念,找到让城市与山水环境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以期对未来城市设计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符合人类需求的宜居空间构建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山水景观环境
景观别墅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爱在一湖山水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火山塑造景观
山水之间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一处山水一首诗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