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东:脚踏实地 不断前行

2022-01-24 02:44李可心
科学中国人 2021年27期
关键词:光栅苏州大学亚东

李可心

在过去5年时间里,徐亚东的发展一路向好。他先因极为出色的科研成绩在2016年被破格提拔为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和副教授,又在2020年再次破格升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学术成果越来越丰富。谈及这一切,徐亚东没有对科研工作的辛劳进行过多渲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徐亚东说,“我当教授最高兴的事,就是能为学校多作点儿贡献。”抱着这样朴素的信念,他在属于自己的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

徐亚东

六年磨一剑,苦寒香自来

2005年,徐亚东在高中班主任帮助下填报了高考志愿,“稀里糊涂”地进入苏州大学学习物理。那时的他只知道物理是他最喜欢也是成绩最好的学科,但他没想到的是,自己会在钻研物理的道路上走到现在。

本科毕业,徐亚东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在高雷教授的指引和陈焕阳教授的带领下,开展在变换光学领域的研究。当时,陈焕阳还是一位青年教师,活泼而谦逊,他鼓励徐亚东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课题方向,给了徐亚东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2010年,徐亚东以零折射率超构材料为方向,首次独立完成了课题的开题、研究与计算,最终文章成功在《应用物理快报》(APL)上发表。这次科研经历给了徐亚东很大鼓励,他开始确信自己具有一定的科研与独立思考能力,并决心在科研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2011年,哈佛大学Capasso教授、复旦大学周磊教授等人在超构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二维”超构材料,利用超构表面在界面上引入随空间变化的局域“突变相位”,使光在界面上发生反/折射时满足“广义反/折射定律”。超构表面解决了传统超构材料尺寸大、结构复杂、难以制备的缺陷,然而,由于始终存在的阻抗不匹配、高级次衍射等问题,大部分基于广义折/反射定律的新型光学器件在转换效率方面存在根本性的限制。为解决上述问题,徐亚东从2012年起,就开始向超构表面的光场调控展开攻坚。在此期间,徐亚东先后通过CSC联合培养计划、访问学者计划前往捷克马萨里克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进行访学研究,向国外导师与研究团队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与团队科研经验。终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他与他的团队在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研究中,徐亚东将二维超构表面“突变相位”概念引入亚波长金属光栅中,提出用厚度尺寸在一个波长左右的“超构光栅”来调控光场的新思路。他通过分析和实验制作了一种透射型超构光栅,通过研究其衍射特性,发现奇偶性相关“光栅衍射新规律”和“光栅衍射新方程”,解决了超构表面中普遍存在的高级次衍射问题,为进一步利用超构材料自由操控波场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发现的“光栅衍射新规律”拓展了传统光栅衍射理论,使传统光栅成为一个特例。该成果先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hysical Review Letters、Optica等期刊上发表,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在未来的研究中,徐亚东决定以“突变相位”这一物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和研究复杂二维介质体系,揭示复杂体系中的波动新物理,将其从单一的光学领域中拓展出去,与声学、热学相交叉,实现学科间的互融互通,在学科边界作出更大的突破。

把最深情的爱留给母校

2016年,徐亚东的恩师陈焕阳离开苏州大学,前往厦门大学任教。这给徐亚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为徐亚东自2014年博士毕业后,就一直留在苏州大学陈焕阳课题组中。陈教授给他提供了极为纯粹的科研环境,让他不必担心经费、团队建设等琐碎的事务,只需要专心于科研。而陈教授“南迁”之后,徐亚东身上的担子立马就重了起来,他不仅要从头开始建立自己的科研团队、申请课题和经费,更要对陈教授与自己的学生负责,管理他们的研究内容和项目。到了2020年,徐亚东被破格提拔为博导与教授后,还需要在科研之余承担起学院的部分教学与管理工作。“累肯定是累的,我基本上就没有过周末。”徐亚东说,“教学和管理上的事在工作时间没有办法完全解决,很多时候我都是利用晚上和课余的时间在做。”今年暑假,徐亚东一天也没有休息,只在女儿开学前的一个上午带全家去拙政园转了一圈,算是弥补了此前没有陪伴家人的遗憾。

在苏州大学物理学院度过了整整16年光阴,徐亚东对这片土地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情。在徐亚东看来,苏州大学培养了他,给了他成才的肥料和养分,他也理应回馈母校。从2005年本科入学至今,徐亚东目睹了不少老教授为给学生更好地传授知识,背后默默地付出努力,去做那些与他们职责毫不相干的事情,而现在正是徐亚东接过他们衣钵的时候。怀揣对母校深切的感激和热爱,徐亚东积极投入学科建设和教学管理的工作中。无论学院是否安排和要求,徐亚东始终在为学校、学院、学生的发展尽心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立德树人,薪火相传

徐亚东(中)与学生合影

从2015年起,徐亚东开始负责苏州大学物理学本科生核心课程“电磁学”的教学。在他看来,高校教师的身份甚至比科研工作者更为重要。“科研没了我,中国科学院的老师、专家可以代替我;可学生没了我,他们就什么也学不到了。”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对课题的兴趣,徐亚东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摸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课程教学方法。他将知识传授作为课堂的主体,在大纲基础上突出电磁学的逻辑性与历史性,通过较为紧密的时间轴将1785年库仑定律开始到1865年麦克斯韦方程组结束这80年间零散的电磁学发展与理论知识点串联起来,又加入了物理研究最前沿的变换光学、隐身等效应与现象,极大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近两年,徐亚东在课堂上做出的努力带来了回报,他教授的班级电磁学成绩在学校教学测评中多次获得优秀,多位学生在江苏物理竞赛中取得优胜。

在研究生培养上,徐亚东更是有着自己的想法。他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始终保持着高标准、高要求。在他看来,教育就是对人的培养,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只有把平时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情做好,才有资格去谈科研和业务的事情。在教学上,他把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作为自己教学理念的核心,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每一位学生面对面地沟通、交流,深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在学生自身愿景的基础上给予他们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那些想在光学领域继续深造、有攻读博士想法的学生,徐亚东就按照博士的要求和标准去培养他们,文献的阅读、科研任务一个也不能少,他们的科研能力往往会提前达到博士的水准。而对于那些想在硕士毕业后就尽早回馈社会的学生,徐亚东则更加注重他们在人际交往与教学实践能力上的发展。在科研任务不落后的基础上,徐亚东会鼓励学生们去做更多的实习,并给予他们在课堂上当助教的机会,充分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做准备。迄今为止,徐亚东共培养硕士5名、博士2名、访问学者3名,均在各自的职业领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就,徐亚东本人也凭借其优秀的教育成果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江苏省物理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苏州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目前,徐亚东还在着手教改、教育部协同育人等项目的申请,他准备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学生。“学生选择了我做他们的导师,我也就不能辜负他们对我的信任。”谈起他的学生,徐亚东的脸上满是自豪,“是他们的选择让我有了成为老师的机会,我也应该为此付出更多。”

猜你喜欢
光栅苏州大学亚东
汪孟邹与亚东图书馆
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超声无损检测系统研究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基于石墨烯/PDMS的可调光栅的结构分析与数值模拟
Simple Life is Far Away
Shifting of the Agent of Disciplinary Power in J. M.Coetzee’s Foe
补衣
点击反证法
光纤光栅在线写入系统
光栅刻划机刻划系统光机电集成优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