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挖掘的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结构要素分析与述评*

2022-01-24 07:11郑勤红浦丽娟张静马韦伟
关键词:中学校长小学校长研究成果

郑勤红, 浦丽娟, 张静, 马韦伟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

自20世纪末胜任力概念传入我国以来,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成为我国中小学校长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研究成果为校长选拔、培训和评估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1].文献法是提取胜任力构成要素、构建胜任力模型的一种有效方法,乐传永等[2]通过分析比较中小学校长、大学校长和企业管理者的胜任力构成要素,从理论上提出了成人学校校长的胜任力构成要素;赵忠君等[3]利用文献法梳理出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构成要素,并据此编制了辅导员胜任力要素量表;贾建锋等[4]基于文献研究,提取了创新创业教师的胜任力构成要素,结合其他研究方法构建了创新创业教师的胜任力模型.

2012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定下发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考核、评价以及校长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部分专家学者提出了基于《专业标准》的中小学校长胜任力培训方案[5]和中小学校长作为引领者的角色内涵等[6],但迄今未见《专业标准》指引下的我国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据此,本文通过文献挖掘,梳理、辨析、总结和评述我国中学校长、小学校长和中小学校长的胜任力模型实证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我国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构成要素的实证研究成果,分类提炼出我国中小学校长的胜任力构成要素的成果文献数据;再以《专业标准》为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的结构维度和岗位任务角色的胜任特征的内涵依据,综合运用实证研究成果文献数据,从理论上分析探究我国中小学校长的胜任力结构要素.

1 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的概念定义

梳理分析国内胜任力研究成果发现,国内学者对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概念的定义大多参考和借鉴了麦克米兰和斯潘塞等国外学者的观点和概念表述,李敏[5]、刘维良[7]、戴瑜[8]、刘国胜[9]和林天伦[10]等国内代表性学者对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的概念定义虽然不尽相同,但其本质都是指向中小学校长岗位上显性的和隐性的可区分的特征,即校长个人内隐的特质和外显的行为特征,这些特质和特征是可观察的和能测量的,校长的这些特质和特征称为胜任特征;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模型是指成功担任中小学校长这一特定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1].但校长个体的某种特质如果不能产生绩效上的差异,则不能称之为胜任特征;同时,综合分析研读国内现有胜任力研究成果可知:“胜任力”与“胜任特征”[11]、“胜任力要素”与“胜任特征要素”[2-4]、基准模型与合格模型、卓越模型和鉴别性模型等可视为同一概念.

2 中学校长和小学校长的胜任力构成要素

2.1 中学校长胜任力构成要素实证研究

李丽娜[12]通过对云南省34位中学校长(优秀组16人及一般组18人)进行行为事件访谈,构建了中学校长胜任力卓越模型,并通过53份有效调查问卷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刘维良[13]通过对北京市绩效优秀的11位中学校长和绩效普通的11位中学校长进行行为事件访谈,构建了中学校长胜任力基准模型和卓越模型;刘哲[14]通过访谈北京、浙江和广东绩效优秀的10位中学校长和绩效普通的9位中学校长,构建了中学校长胜任力基准模型和卓越模型;陈燕明[15]通过访谈广东省12位绩效优秀中学校长,构建了中学校长胜任力通用模型,并通过105份有效调查问卷对模型进行了检验.4位代表性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见表1.

表1 国内部分代表性学者的中学校长胜任力构成要素研究结果

由表1可知,专家学者们分别以北京、浙江、广东和云南等省市的中学校长为研究对象所构建的中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的构成要素的主要内涵大部分都相同,但所构建模型的胜任特征的数量和特征名称存在一定差异.

2.2 小学校长胜任力构成要素实证研究

王秀玲[16]通过访谈北京市绩效优秀的20位小学正职校长和绩效普通的20位小学正职校长,构建了小学校长胜任力基准模型和卓越模型;刘维良[13]通过访谈北京市绩效优秀的20位小学校长和绩效普通的20位小学校长,构建了小学校长胜任力基准模型和卓越模型;胡松林[17]通过访谈绩效优秀的全国10位小学校长和绩效普通的北京市10位小学校长,构建了小学校长胜任力基准模型和卓越模型;余生[18]通过访谈S市12位小学校长(优秀组6人及一般组6人),构建了小学校长胜任力基准模型和卓越模型.4位代表性学者的研究结果见表2.

表2 国内部分代表性学者的小学校长胜任力构成要素研究结果

分析表2可知,专家学者们以不同省市的小学校长为研究对象所获得的小学校长的胜任力构成要素与中学校长的胜任力构成要素(表1)的结构特点相类似,小学校长的胜任力构成要素的主要内涵大部分都相同,但各位学者所构建的模型的胜任特征数量和特征名称存在一定差异.

3 中小学校长的胜任力构成要素

3.1 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构成要素实证研究

在国内外成果文献报道中,大部分学者都将中学校长和小学校长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张爱华[19]通过访谈北京市的22位正职中小学校长(优秀组10人和一般组12人),提取了优秀校长区别于普通校长的胜任特征,构建了中小学校长胜任力卓越模型,并通过279份有效调查问卷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戴瑜[8]通过访谈浙江省的24位中小学校长(优秀组12人和一般组12人),构建了中小学校长胜任力基准模型和卓越模型,并通过96份有效调查问卷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刘国胜[9]通过对某区的24位中小学校长(高绩效组12人和一般绩效组12人)进行访谈,构建了中小学校长胜任力基准模型和卓越模型;林天伦[10]通过对广东省和北京市等省市的20位校长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提炼出中小学校长的胜任力结构要素,再通过对286份有效问卷进行相关数据分析提取中小学校长的胜任特征,构建了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模型.4位代表性学者的研究结果见表3.

表3 国内部分代表性学者的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构成要素研究结果

由表3可知,无论是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的基准模型还是卓越模型,各位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所构建的模型的胜任力构成要素的主要内涵大部分都相同,但各位研究者所构建的模型的胜任特征数量和特征名称存在一定差异,部分模型之间甚至存在较大差异.表明:一方面,无论在哪个省市,成功担任中小学校长这一特定任务角色需要具备若干相同或相近的内隐的特质和外显的行为特征,但另一方面,不同学者针对不同地区的研究对象所构建的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模型存在一定差异.

综合分析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一方面,成功担任中学校长或小学校长这一特定任务角色需要具备若干相同的内隐的特质和外显的行为特征,但另一方面,中学校长、小学校长、中小学校长(整体)三者的胜任特征是存在部分差异的.

3.2 基于《专业标准》的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结构要素

2012年教育部制定下发的《专业标准》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考核、评价、管理以及其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为构建基于《专业标准》的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理论模型,首先,分析、研读和辨析、归类表1、表2和表3中的实证研究成果文献数据;其次,以《专业标准》的“五项基本理念”和“六项基本内容”为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模型胜任特群分类标准和胜任特征入选依据,综合运用中小学校长胜任力实证研究成果文献数据,尤其是表1、表2和表3中各位学者的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模型实证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提炼出基于《专业标准》的我国中小校长胜任力构成要素36项(见表4).表4中的中小学校长胜任力要素是《专业标准》中要求的,且表1、表2和表3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胜任特征,表4中的36项胜任特征构成了基于《专业标准》的我国中小学校长胜任力通用模型.

表4 基于《专业标准》的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结构要素

4 结果与讨论

(1)通过文献数据挖掘,梳理、辨析、总结、归类和评述了国内中小学校长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实证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我国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构成要素的实证研究成果,分类提炼出我国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构成要素的成果文献数据;以《专业标准》为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的基本结构和内涵依据,综合运用实证研究成果文献数据,从理论上提出了我国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的36项胜任特征要素,构建了基于国家《专业标准》的中小校长胜任力模型.

(2)校长培养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将新任职的校长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校长,将合格的校长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本文提出的基于国家《专业标准》的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结构要素,是按照实证研究方法,从全国大量优秀中学校长、优秀小学校长、合格中学校长及合格小学校长中提取的胜任特征,亦即,本文从理论上提出的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结构要素既是我国大量优秀中小学校长、合格中小学校长的胜任特征,又符合国家《专业标准》的内涵要求,因此本文研究成果为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考核和评价等提供了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中学校长小学校长研究成果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小学校长4年与学生击掌16万次
追求着就是美丽的——记浙江省桐乡市屠甸镇小学校长、语文教师 吕勤
野绿色教育冶的幸福实践者——访安徽省无为第一中学校长魏文生
不忘初心 埋头苦干 谱写教育精彩篇章——记邯郸市荀子中学校长何海江
倾力打造云南教育新高地——记红河州第一中学校长李寿鼎
教育的终极目标:让孩子幸福——记砚山县民族中学校长余玲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小学校长学校管理策略浅析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