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理念下的立体肌理再扎染面料创意改造探索

2022-01-24 10:06顾荻菲郭莹
西部皮革 2021年24期
关键词:扎染肌理纹样

顾荻菲,郭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0000)

近几年随着市场对传统与自然的纺织产品的推崇,扎染织物再度被广泛运用到服装、服饰品、家纺用品的设计与制作中去。一定程度上,使用扎染工艺的产品使得深陷于快节奏时代的人们,身心回归到朴素、自然与舒适的生活方式与态度中去,由于工作与生活压力带来的紧张感和疲惫感,也通过舒适的面料、偶然形成的花纹和自然的版型得到了舒缓。

1 扎染的文化价值与工艺价值

1.1 扎染的文化价值

蓝染工艺之一的扎染,曾被称作“绞缬”或“撮缬”,它与蜡染——“蜡缬”、蓝印花布——“夹缬”统称为“三缬”,工艺传承几千年,是中国最典型的防染印花工艺之一[1]。这种工艺形式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性,最早的实物大约诞生于公元384 年,现今主要集中于云南大理、四川自贡和江苏南通三处,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是这种技艺的主要传承者,因此扎染艺术承载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部分纹样历史的重量,其文化成果经过了世世代代的发展与传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积淀,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圈的彼此交流,诞生了不同的图案纹样作品,并升华了大量的艺术意象。

1.2 扎染的工艺价值

扎染是一种集审美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传统民间工艺[2]。正因如此,生活化与可组合是其手法的特点,大致包括将织物进行扎、缚、缝、缀、捆、夹等多种形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快速制作。如最常见的捆法,会运用线、绳、橡皮筋等对面料进行缠绕捆扎,手工捆扎的力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浸染效果;还有利用特殊钩针抵住布料、快速用线套捆而成的“鱼子缬”;借助管状物、镂空填充物进行纹样的印染等。这些填充物与遮盖物在染色过程中可以起到防染的作用,染色完成的织物表面会形成色底白花的图案纹样,且过程中扎染者本身技法对于印花的影响相对较小。基于这种考量,扎染的实验中的使用的手法采用捆扎法,主要借助绳结和缠绕手法达到表面效果,这种方式本身具备偶然性,不受制作者影响,产生的花纹视觉效果也是极好的。手法能快速复制,且通过组合能够增加创新性,扎染工艺可以适应更多变的社会环境。

2 扎染图案的立体表现与立体表面肌理

2.1 常见扎染图案

扎染艺术的图案纹样由于各个国家地域、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不同会有所差别。我国的扎染因其民族和地域特色拥有丰富多样的图案造型,可大致划分为写实型造型、抽象型造型、装饰型造型和组合型造型等[1]。其中有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描摹,例如常见的植物、动物、抽象几何图案,通过剖析这种人们观察世界的真实反馈,可以了解扎染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接触的文化艺术内容等;此外,还有众多人文世界的刻画,例如传统民族文化活动,以及基于此创造出的吉祥纹样等内容,大量的案例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当时生活的热爱。

2.2 扎染中三维立体意象的诠释

扎染图案通过不同的制作手法,在面料上会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和明暗层次。三维立体意象的诠释主要侧重于明暗层次上,这点主要体现在单色扎染,多色扎染侧重有所不同,单色扎染作品通常通过控制色料在面料上的渗透深度来达到形成明暗花纹的设计目的。例如,捆扎的力度、捆扎的面积等,色料吸收充分的位置颜色深,反之则浅,这种阶梯式、发散式的变化使得二维平面的图案具备了比较强烈的立体冲击力。白族的扎染工艺中这个特征就存在感异常鲜明。因此在后续实验中主要采用单色扎染,为了排除颜色明度和饱和度对实验的影响,设置了多组对照组。

3 面料触觉肌理与视觉肌理的有机结合

表面创意肌理的制作通常围绕两个方面,一是视觉肌理,一是触觉肌理,两者之间有机的结合会使得服装表面艺术更具张力。扎染图案的明暗变化就属于视觉肌理的设计,通常情况下扎染的视觉传达主要是通过层次感的纹样刺激观者对其产生反应,因其需要天然的面料特性,对于触觉肌理的运用是相对局限的,那么引入经过表面制作的立体肌理面料,借助本身的面料防染效果和众多重叠、透视关系,例如叠加、空洞、绗缝等,能够很好地与扎染去进行结合,塑造更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情况下,从立体肌理面料作为装饰角色转换成纹样图案作为装饰角色。这种扎染立体“雕塑感”的设计思维本身的初衷便是突破面料肌理本身,更多从优化的视角去进行扎染,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具备立体肌理的面料能够直接作为基底进行升级再造对以天然材料为基础的服装纺织产品来说是具备积极意义的。

4 针对立体肌理变化的扎染对比实验

4.1 实验方案设置

由前文可知,扎染工艺具备强大的包容性与可持续性,该特点意味着自然面料表面立体肌理与扎染工艺结合上可以有更多创新方式,因此基于常见三维立体肌理制作方法对扎染效果进行方案设置与实践探索;考虑到样本数量,本次实验主要设置三个变量:染煮时的搅拌时间、静置着色时间、捆扎手法。实验样本数量为30 组,面料尺寸为10×10cm,采用破损、镂空、重叠、堆积、缝制等处理手法,分别设置立体肌理组:LS 组1—9 号,ZS 组1—9 号,ZE 组1—9 号;以及无表面肌理对照组LS 对照组、ZS 对照组、ZE 对照组三组(如表1)进行着色,实验过程中采用缝纫线、粗麻绳线,以及粗毛线三种,不同粗细的线也会让捆绑的线迹有变化。

表1 单色浅棕扎染实验分组

本次实验所采用的基本方法为:控制变量法,并设置了无表面肌理的空白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4.2 实验过程

预实验阶段,栗棕色(LS 组)染色前先将捆扎好的实验品用水打湿,后两组作为对照,棕色(ZS 组,ZE 组)没有提前打湿,即使经过了30 分钟、40 分钟、50 分钟的不同静置时间,棕色(ZS 组)组别存在部分实验品内部还是干燥的现象,不排除与捆扎的松紧有关,深棕色(ZE 组),由于本身颜色较重,所以没有出现没染透的现象。

正式实验阶段,准备三组外形大小容量基本一致的盆(1L 容量),将染料、助染剂和食盐15~20g 放置进盆中,倒入超过90 摄氏度的水,搅拌溶解,均匀溶解染料后,将干面料浸没在染液中,水量应至少为面料重量的1.5 倍,根据分类搅拌5~10 分钟,之后依据分组保温静置着色30~50 分钟,泡制结束后将半成品轻轻洗去浮色并甩干,将三种颜色半成品分别进行固色,采用50~60 摄氏度的热水,将固色剂溶解,放入面料,搅拌,保持与染色阶段水量一致,保温泡制30 分钟,结束后甩干晾晒,得到最终扎染成品小样。

5 实验结果分析与展示

本次实验的成果显示,立体肌理再造在扎染过程前期进行可以增加面料肌理的变化与丰富度(如图1),具体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扎染可以以放大立体肌理的优势,也就是说在有包括破损、孔洞等与纱线有关的立体肌理设计的时候,扎染置于面料改造之后进行效果会比面料本身去扎染的效果会更好,因为面料小样的扎染渐变效果和明暗程度会直接体现在纱线上面,形成纱线自身的渐变效果;第二个方面就是关于已经做过面料肌理的样品,尤其是经过了缝制的组别,由于其良好的防染性,可以制作单面扎染,就是说其中一面的扎染渗透度是比较深的,外部浸染效果很好的同时内部保持面料原本的颜色或存在非常轻微的染色,这种情况代表可以通过一定的捆扎手法制作双面不同扎染纹样的艺术作品。

图1 实验成果展示

6 总结与展望

本次实践应用将已经进行过面料创意肌理制作的材料进行再扎染与传统布料扎染再创造进行对比,基于控制变量法进行扎染对比实验,从搅拌时间、静置着色时间、扎染制作手法3 个角度进行对照扎染效果来看,最终呈现可创新单面印染、可加强立体肌理效果的结果,本次实验的样本数量少且存在手工制作上的偶然性,因此其结果仅具备有限的代表性,未来的更多实验中需要引入更多的变量对比和多色扎染探索以拓宽该工艺手法的有效应用范围。

总而言之,实践结果显示,一种传统工艺技法的传承不单单是需要技艺上的简单机械传承,更重要的是对技法的创新,不断地与新文化进行内容补偿,当然也不可忽略内部传播和积累的重要性。本次对于扎染和立体肌理创造的实践探索是为扎染艺术的色彩层次和工艺技法结合方式寻找更多的可能性,为保护和传承扎染艺术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希望传统工艺能够在可持续领域展现更多的魅力。

猜你喜欢
扎染肌理纹样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扎染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
袁飞纹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