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行为干预后的效果分析*

2022-01-25 10:53袁辉辉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1期
关键词:酒精性脂肪肝肝功能

叶 绿,袁辉辉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广东 广州 510180)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由于肝脏脂肪组织过度累积造成的疾病,患病肝脏的脂肪组织比重可以达到肝脏总质量的10%以上,该疾病的患者通常很少或不摄入酒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并且缺乏有效运动,导致脂肪肝的患病率增加。因此,对脂肪肝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现有文献通过抽血肝功能及血脂常规值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愈后情况,但指标比较单一,没有多维度反映患者肝脏情况的变化。本文从肝脏超声影像、瞬时弹性成像(Fibro Touch)技术及抽血肝功能、血脂常规等指标相结合,更好地分析行为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1]。本研究选取本院老年病科2020年1-6月收治的1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干预组给予系统的、连续性的行为干预,即介入患者行为发生、发展的过程,消除或改变该行为的干预方式。本院引进Fibro Touch技术可以同时完成肝硬度及脂肪衰减参数(CAP)的测定,评价肝纤维化和肝脂肪变。本文通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行为干预,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血脂常规及Fibro Touch的指标,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老年病科2020年1-6月收治的1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50~71岁,平均(63.40±6.49)岁;病程5~10年,平均(6.88±1.55)年;文化程度:高中6例,本科35例,研究生9例。干预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50~72岁,平均(63.44±7.99)岁;病程4~11年,平均(6.58±2.01)年;文化程度:高中9例,本科32例,研究生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该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干预措施,每月回院复诊,定期2~3个月复查抽血,根据肝功能、血脂常规及Fibro Touch的结果调整用药,告知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给予用药指导及相关知识宣教。

1.2.2干预组 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连续性的行为干预6个月[2],选取经过专业培训,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每两周电话回访1次,告知患者每个月定期回院复诊或复查,进行一系列的健康指导。其内容包括:用药指导、合理饮食、坚持有氧运动、戒烟、戒酒等,发放健康宣教资料。向患者讲述合理饮食的重要性,饮食宜遵循以下原则:每天脂肪摄入量控制在20%~25%,蛋白质为15%~20%,碳水化合物为50%~60%。多吃粗粮如红薯、玉米、荞麦、燕麦、芸豆、红豆、绿豆等。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多吃蔬菜,适量吃水果、豆制品和海产品。鼓励患者每天进行1 h的有氧运动[2],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及爱好选择运动方式,如快步走、游泳、慢跑等户外运动。

1.2.3指标评定标准

1.2.3.1依从性评定标准 生活方式依从性包括:合理饮食、坚持有氧运动、戒烟及戒酒,遵医嘱行生活方式干预为依从,不遵医嘱为不依从。用药依从方面,完全按医嘱服药为完全依从,偶尔按医嘱服药为部分依从,完全不按医嘱服药为不依从。

1.2.3.2观察指标评定标准 所有患者入组后行肝脏超声影像术(Fibro Touch)技术检测。同时进行实验室检查,具体步骤为:采集空腹静脉血,并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相关指标予以分析,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或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方式及用药依从情况 干预组干预后生活方式及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方式及用药依从情况比较[n(%)]

2.2两组患者干预后肝功能及血脂常规指标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肝功能及血脂常规指标异常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干预措施后,肝功能、TG、TC、LDL-C指标异常例数,未明显低于干预前(即入院时);干预组患者实施行为干预后,肝功能及血脂常规指标异常例数明显低于干预前(即入院时)[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肝功能及血脂常规指标异常例数比较

2.3两组患者干预后消化B超及肝脏超声影像和瞬时弹性成像检测结果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消化B超及Fibro Touch技术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实施行为干预后,消化B超及Fibro Touch技术检测结果比入院时有好转,3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后消化B超及肝脏超声影像和瞬时弹性成像检测异常结果比较(n)

3 讨 论

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组进行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有计划、系统的行为干预,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合理膳食、适当有氧运动,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患者的肝功能、血脂常规[4]及Fibro Touch 的指标均有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1合理饮食指导 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实施生活方式干预后合理饮食依从性低;干预组实施生活方式干预后合理饮食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国内学者黄菊芳[2]选取收治的40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予综合性护理干预,结果示试验组TG(1.40±0.20)mmol/L等血脂代谢改善更优,ALT(30.02±2.01)U/L等肝功能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发现,过量摄食、进零食、常吃夜宵、不吃早饭或长期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又缺乏运动等行为,增加了脂肪肝的发病概率[5-6]。饮食营养均衡、粗细搭配,戒烟限酒,养成不抽烟、不喝酒的良好习惯,可降低发病危险因素,促使患者机体中剩余的脂肪进行氧化消耗,促使肝细胞再生与复原,改善血脂代谢及肝功能指标。

3.2坚持有氧运动 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实施生活方式干预后,坚持有氧运动依从性低;干预组实施生活方式干预后,坚持有氧运动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者黄菊芳[2]提出,指导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循序渐进,能够高效增强与预防临床医学治疗作用,从而达到良好效果。本研究根据患者的个性化来制定运动处方,持之以恒,不断调整运动强度,以保持安全界限和有效界限[8]。坚持有氧运动,能充分酵解体内的糖分,燃烧脂肪,降低体重,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

3.3加强用药依从性 从表1可以看出,干预组实施用药干预后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国内学者田曼曼等[9]选取接受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包括用药依从性等,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行为干预模式应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照组干预后患者的肝功能、TG、TC、LDL-C指标异常例数,无明显低于入院时;干预组实施行为干预后,抽血指标异常例数明显低于入院时[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学者夏换兰等[10]在对21 797名人员的健康体检中,男性体检人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在LDL-C、HDL-C、TG、ALT 水平等方面,非酒精性脂肪肝和健康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研究结果相同。通过该研究可知,患者遵医嘱按时口服用药[11],定期监测肝功能及血脂常规等指标,根据患者的病情、糖脂代谢等情况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可起到抗炎、护肝、防治肝纤维化的功效,对于脂肪肝的治疗起决定性作用。

3.4定期监测肝脏超声影像和瞬时弹性成像检测 从表3得知,对照组干预后Fibro Touch技术检测,肝脏硬度值与CAP无明显变化,而干预组干预后,二者指标异常例数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者张晓静等[12]采用 Fibro Touch技术,对2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脂肪衰减参数测定,评价Fibro Touch技术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脂肪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等及对不同程度肝脂肪变的检出率。Fibro Touch技术的检查结果为轻度87例,中度62例,重度47例,检出率分别为98.86%、100.00%、100.00%。本研究与之相符,本研究通过合理的药物、营养和运动等综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每6个月至1年进行Fibro Touch技术检测,通过脂肪衰减参数对肝脂肪变程度进行评估,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与可重复性强等特点,且获得的脂肪衰减参数是具体数值,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是有效治疗脂肪肝的重要手段。

3.5做好心理辅导 通过提高患者对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的正确认识,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密切关注情绪变化,及时给予疏导[13],消除患者的焦虑心情。国内学者梁海敏[14]选取120 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聚焦解决模式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的自我实现、健康责任等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本项目研究也同样细心为患者讲述治疗、用药、健康教育,促使其对脂肪肝的正确认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负面影响,逐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连续性的行为干预模式,干预组行生活方式干预后的依从性及用药干预后依从性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促使患者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酒精性脂肪肝肝功能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 不简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天麻素有望成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潜在药物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小檗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通路的研究进展
piRNA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