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立德树人,探索构建导师全面育人机制

2022-01-25 05:58柴杰齐昌政尹美尧
科技风 2022年2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立德树人

柴杰 齐昌政 尹美尧

摘  要: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其育人能力的发挥直接关乎研究生培养成效。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使命下,规范导师育人行为,提升导师育人能力,探索导师全面育人机制,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以S大学实践为基础,从研究生导师“选聘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培训机制、约束机制和校企导师协同育人机制”五方面构建了导师全面育人机制,形成了“选、培、管、评”协同的导师育人能力提升体系。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3

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和信息化浪潮的持续影响与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由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1],这种转变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要求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明确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后,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强化导师岗位管理,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增强导师责任意识。教育部对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出台的相关文件,为高校导师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依据和政策指导。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是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2]。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特征是导师负责制,导师作为与研究生接触最频繁、关系最密切的师长,其思想修养、治学态度、为人处事、奉献精神等对研究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研究生教育领域,发挥导师的作用是关键。

一、目前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国家立德树人政策的出台和师生关系社会热点问题的频现,使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逐渐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和学界关注的焦点。当前高校中,健康的师生关系是主流,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基于高校师德师风的考核过程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3],部分导师没有把立德树人职责放在第一位,如忙于自身事务、疏于指导;忙于项目、师生关系异化为雇佣关系;或滥用权力,安排研究生承担属于私人领域和家庭生活的事务[4],或因不满学生“不听话不谦恭”或“实在太能干用顺了手”迟迟不让毕业;或情感暴力、歧视羞辱学生,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等等,这些都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带来极大危害。另一方面,研究生求学动机多样化,应用型研究生大量增加,学生个性化越来越强,一部分研究生无法潜心学术、认真学习,只求早日毕业,尊师重道的氛围淡薄,缺少了对导师的认同感。导师与研究生利益诉求的差异也导致了共识减少,立德树人效果减弱。因而规范导师育人行为,发挥导师育人主动性和积極性,探索建立导师全面育人机制,对构建和谐导师关系,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生导师全面育人工作探索

近年来,S大学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育人作用的发挥,不断探索与实践,加强导师管理制度建设,强化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意识。以导师全面育人机制架构为基础,在导师选聘、导师评价激励、导师培训、导师约束机制和校企导师协同育人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一)把好导师队伍入口关,健全导师选聘机制

严格遴选机制,分类开展导师评聘。完善导师岗位管理制度,强化立德树人职责要求,严格导师选聘程序,完善上岗和退出机制,确保导师选聘质量;分类制定导师遴选标准,根据学术型专业型硕博士生培养目标的差别,实行学术学位导师与专业学位导师、博士生导师与硕士生导师分类分层遴选、分类管理;丰富学术成果展现形式,突出成果质量、理论创新、前沿技术突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等,破除五唯顽疾。

完善同行评议制度,重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在博导同行评议过程中,优化评议指标,规范评议程序,遵循小同行评审制度,初步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严格遴选评审专家,将专家的评议表现和评议结果作为后续遴选专家的依据,引导建立自律文化,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

扩大导师遴选范围,优化导师队伍结构。自1995年起,国务院停止全国统一评审博导,我校作为第一批学位授予单位开始自主遴选博导。随着研究生教育时代变化要求和招生规模扩张,我校逐步扩大导师遴选范围,2010年起不再将高级职称作为博士生导师聘任必要条件,2014年起不再将副高级职称作为硕士生导师聘任必要条件,导师不再是高于教授的一个头衔或荣誉,而是一个岗位,是培养研究生所需的一个位置。导师队伍得以年轻化、结构不断优化。

(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健全导师评价激励机制

健全评价体系,突出品德业绩能力导向。坚持多元评价,将导师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培养条件和育人实效等纳入评价指标;健全评价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初步构建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指导能力、社会影响力”五维评价体系;突出品德评价,开展导师自评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评价,掌握导师育人现状。

落实评聘分离,打破导师终身制。完善导师招生资格动态审核制度,优化研究生培养基本条件,开展导师资格重新认定和年度招生资格审核工作,推进导师身份和招生资格脱钩,建立与招生、培养紧密衔接的导师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了基于“导师遴选-年度招生资格审核-导师重新认定”的三级导师岗位管理机制。

开展评优评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制定导师评优激励政策,突出导师育人实效,破除“唯SCI至上”,对为研究生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立德树人成绩突出的研究生导师,进行荣誉表彰,给予物质、精神奖励,激励导师育人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加强对导师立德树人先进事迹宣传宣讲,开展工作经验分享和交流,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推广复制优秀导师、优秀团队的成功经验,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开展十佳优秀“导学团队”评选活动,立足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紧密的突出特征,将导师(组)和研究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推进了研究生导学文化建设,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三)提升导师育人技能,健全导师培训机制

扩展培训内容,突出实用性。扩展以往多以研究生教育管理政策解读和资深导师经验宣讲为主的培训,把导师参与立德树人工作的内容、提高导师对立德树人工作的认识,提升立德树人工作方法和技巧等作为导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开展导师培训需求调研,为持续改进日后培训工作提供了依据。

丰富培训形式,增加灵活性。拓展导师培训平台,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导学经验座谈会,邀请导师代表参加研究生教育相关会议和校企座谈会。利用问卷星等新媒体,开展导师培训考试,强化培训效果。编制导师指导手册,为导师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开展导师聘任仪式,为新聘导师颁发导师聘书,组织签署承诺书,增强导师荣誉感和仪式感。

强化制度保障,重视系统性。构建院-校两级导师培训体系,形成导师岗前培训、在岗导师定期培训、日常学习交流相结合的培训制度。首次审批通过的研究生导师,须参加上岗培训,在岗研究生导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培训。学校定期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开展专题培训,组织校内导师参加校外培训,学院通过组织导学经验座谈会、交流会、师生互动技巧观摩等不同形式的培训交流,全面增强导师对研究生教育政策的理解,提升导师全面育人的技能。

(四)重视过程监管,强化约束机制

健全导师立德树人制度体系,构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制定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等相关办法,明确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学术道德规范、培养条件建设、生活学习关怀、个人素质提升等方面职责,提出了“十要十不准”的导师行为规范,划定导师行为红线,建立行为清单,为营造良好的导学关系提供了制度保障。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实施导师全程式育人。引导导师在课程教学、实验指导、企业实践、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全过程培养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研究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加强与研究生日常谈心谈话,关心研究生生活和身心健康,关注研究生的学业压力。

加强导学平台建设,形成师生良好互动机制。开发建立导学互动系统,对导师指导过程进行日志式记录,确保学生合理述求“有求必应,又问必答”。一方面确保导师指导精力投入,保障师生交流的常态化、实时化、精准化,使学生指导有计划、有记录、有监督、有反馈;另一方面,通过对师生端导学互动记录倒查,可客观了解导生权利义务履行情况,有效解决因师生对彼此权利义务认知偏差形成的矛盾,保障双方权利。

推进师生互选机制,保障师生权益。对因导师调离、长期出国访问、研究生对导师研究方向不感兴趣、师生关系不和谐等原因提出更换导师的研究生,尊重其更换导师的合理权利,明确变更前后导师职责。对于师生双方协商不成或变更导师过程中遇到争议的,组织开展由多方代表参加的听证会,促进和推动师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发言权。限制导师招生人数,保障导师指导精力投入,逐步降低生师比。

(五)深化产学研融合,健全校企导师协同育人机制

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优化校外导师队伍结构。以实现科学和技术有效融合为原则,基于校企战略合作平台,以推进工程博士“双导师”制为契机,聘请了一批院士领衔、来自行业企业相关领域的资深工程技术和管理专家担任校外指导教师,并以第一导师身份招收工程博士生,为提升工程博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增添了强大动力。

推进“导师组”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双导师配备机制。以校企双方互利共赢为理念,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导师合作。基于企业需求,开展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组”招生制度改革,依据企业提供的具体专业实践需求与拟依托的研究课题,组织“导师组”组建工作,开展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导师组”精准招生,有效实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过程校企联合培养。

拓宽沟通渠道,强化校企导师交流合作。建立校企导师信息交流平台,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研究生进出工作站、学位论文开题、答辩论证会等培养关键环节,组织校企导师开展交流,巩固校企合作基础;建立校企导师定期交流机制,组织校内导师走出去,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考察交流,组织开展校外导师座谈会,邀请校外导师进学校,共同参与讨论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学位授予标准等;构建学术交流机制,校外博导须定期在校内做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校内导师须定期与校外导师(团队)沟通交流专业实践计划落实情况,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质量,增进校内外导师彼此认同感。

结语

导师立德树人管理工作中,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是做好规范管理的基础。学校通过不断实践与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围绕一个核心,抓住两个基础,用好三个载体,把握四个阶段,坚持五点发力”为逻辑框架的导师全面育人机制架构。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师德师风建设和规章制度建设为基础,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自媒体、新媒体等学习宣传媒介,校企合作平台”三个载体,把握研究生“课程学习、企业实践、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四个阶段,坚持从“导师选聘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培训机制、约束机制和校企导师协同育人机制”五点发力。通过构建“选、培、管、评”协同的导师育人能力提升体系,有效推进落实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了导师育人工作主动性和積极性。

参考文献:

[1]何大义,于光,孟庆芬.地矿油行业特色高校师资考评现状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1,30(01):36-41.

[2]郭月兰,陈谦.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代意蕴与实现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11):12-18.

[3]王一,刘宏伟,王新影.论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四重逻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05):44-49.

[4]徐国斌,马君雅,单珏慧.“立德树人”视野下研究生导师育人作用发挥机制的探索——以浙江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9):12-15.

资助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工程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研究生导师育人过程规范研究”(项目编:yjs2019037);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建优秀成果培育计划项目 “研究生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柴杰(1992—  )女,山西长治人,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立德树人
组织系统优化设计:辅导员育人机制构建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