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流言榜

2022-01-25 10:43
百科知识 2022年2期
关键词:燃气灶患癌流言

流言:电动车的污染和碳排放并不比传统燃油车低,只是污染和排放形式转移到发电和生产电池的过程中,实际上还是比燃油车的碳排放要高。

真相:由于生产工艺原因,当前电动车生产过程当中总的碳排放量是比燃油车要高一些。但综合考虑,电动车更低碳。

首先,电动车的动力来源并不完全来自于燃煤的火电,我国的水力、风力和太阳能等非化石燃料发电,加起来占比接近30%,也就是说,电动车的动力有三成来自上述清洁能源。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到2030年,国内非化石能源发电的占比将达到50%左右,2050年将达到90%以上。随着新能源在发电中的占比越来越高,电动车的碳排放量必然会逐渐下降。

其次,计算燃油车的碳排放,也需要考虑石油在开采、提炼和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这与强调电动车电池生产过程当中的碳排放是相同的。综合这个数据后,中型燃油车每千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远远超过电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另一方面,即使电动车的能源全部来自燃煤电厂,也可以大幅减少污染物,因为我国的燃煤电厂已经可以实现超净排放,即燃烧后产生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都能够得到充分回收。与燃油车的无序排放相比,燃煤电厂的系统性排放显然更容易管理,也可以利用技术进步加以整体性改善。

总而言之,分析二者的差距,不能片面放大生产流通制造环节的差异,更应该从全生命周期、长排放过程进行考量,电动车毫无疑问是更低碳的。

流言:吃一粒“解酒神器”,就能增加酒量、防止醉酒。这种保健食品提取自纯植物,无副作用,可加速对酒精的分解,达到快速醒酒和提升酒量的效果。

真相:在临床上,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品以解酒的适应症获得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批准。用一些所谓的“偏方”“老方”来解酒,不仅起不到解酒效果,反而可能会增加肝脏负担,甚至引起肝功能损伤,得不偿失。

现在市面上的所谓“解酒药”,本质上都是保健品或食品,其中是不能添加药物成分的。那些宣称有护肝功能、降低酒精对肝脏细胞损害的食品,其中的成分通常来自药食同源的中药提取物,如甘草、人参、葛根等,也有的添加了L-半胱氨酸、牛磺酸等氨基酸,这些也都属于食品添加剂,但其药效并不确切。

饮酒过量、酒精中毒后,在临床上,纳洛酮、纳美芬、美他多辛等药物能起作用。比如鹽酸纳洛酮舌下片通过舌下含服,让药物成分进入大脑,可解除乙醇导致的中枢抑制;纳洛酮直接吞下不能起效,只能在医院实施静脉注射或舌下含服,它代谢快,药效只能维持一小时左右;需要注意的是,严重醉酒时,旁人不能贸然帮醉酒者服药,因为醉酒者可能直接吞入药物而不能在舌下含服,且更容易误吸药片到气管中。

那么,如何正确解酒呢?解酒最主要的是促进人体排出蓄积的酒精,因而在饮酒后可以适量补充液体,多喝水,以便稀释体内酒精的浓度,减轻肝脏负担,同时还能起到利尿的效果,促进酒精的排出。

流言:全球“种1万亿棵树”的倡议,近来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要是真能种这么多树,吸收全球碳排放、逆转气候变化是没问题了。

真相:“1万亿”是个非常大的数字,种这么多树需要约9亿公顷土地,接近整个中国的国土面积。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除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外,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统计表明,我国在过去40多年大约种了660亿棵树。卫星数据显示,全球变得更绿,中国是主要贡献者。中国森林面积大幅度增长,森林碳吸收量已达到中国碳排放量的45%。

以往研究估算树木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有不小的差距,例如,根据欧洲环境署估算,一棵树在生长的前20年,每年吸收22千克二氧化碳;也有其他机构估算全球平均每棵树每年大概吸收10千克二氧化碳。根据后者的估算,1万亿棵树每年吸收约100亿吨二氧化碳。

按照各国当前政策,到2030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550亿吨。即使能实现植树1万亿棵的目标,新增树木仅能吸收约1/5的碳排放量(100亿吨),离吸收人类排放的全部温室气体还有很大的差距。

尽管人类通过努力再种1万亿棵树会面临不少实际挑战,但学界仍普遍支持种树,因为森林可以大量吸收温室气体,并在保护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流言:吸氢气能够预防治疗各种疾病,连癌症都能治好,还能抗衰老。

真相:虽然在实验室条件下,氢气具有“抗氧化”性质,表现出减少炎症反应、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但相关的临床研究还在进行。不论是科学原理,还是实际医疗应用中,氢气的作用机制都有很多问题和疑惑尚未解开。

通过“吸氢”或饮用“富氢水”这样的方式,并不能使氢气有针对性地到达病灶。即便在实验室或临床上有一些突破或进展,目前使用氢气治疗或预防疾病仍然是医疗行为,需要在具备正规资质的医院或医疗机构中使用,而不是在街头的小门店或家中自行操作。

总之,不要轻信“吸氢”包治百病之类的谣言,也不要轻易尝试“吸氢”或饮用“富氢水”。

流言:发生冻伤后,复温很重要,最快的办法就是泡热水或者烤火。

真相:被冻伤后,不少患者会自己采用一些“土方”治疗,如用雪搓、用火烤、用热水复温等。但许多方法在医学上是不成立的。因为冻伤患处被刺激后,反而可能容易发生过敏和感染风险,出现冻伤部位起大包、出水疱等情况。

冻伤是指机体暴露于低体温环境所致的全身性或者局部性的急性冻伤性损害,多见于寒冷地区。发生冻伤后的正确做法是将被冻位置放入接近人体体温的温水当中,比如用37~40℃的温水或者温毛巾进行5~10分钟的复温(不超过20分钟),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用无菌温盐水冲洗干净,患肢应制动并适当抬高,以免加重组织损伤并减轻水肿。

寒冬季节,对皮肤暴露处要多加保护。发现有冻伤征兆时,可以先使用一些冻疮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如果冻伤情况比较严重,出现水疱等症状,最好还是尽快到医院接受专业救治。

流言:向右拧动燃气灶阀门时,小火会造成外圈燃气泄漏,易引起爆炸。

真相:对于上述说法,记者分别向方太、华帝、老板、美的、北京燃气灶具这5家灶具生产企业求证,得到的结果均为不会。

方太燃气灶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网传的这种说法并不科学。方太的大部分灶具是阀门转到180°,也就是6点钟位置时为最小火力,此时只有最内圈有小火。当阀门顺时针往回转动到接近快关火的位置时,相当于30°角,内外圈火力同步变小,此时内外圈都有火,灶具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火力调节档的,消费者可以放心正常使用,不存在调节到这个档位会出现燃气泄漏的问题。

美的燃气灶的工作人员也表示,调节小火时以90°为基准,通常都是向左旋转为内环保持最大火力,外环火逐渐减小,直至外环火熄灭,内环火减至最小。向右旋转是内外环火同时减小,直至燃气关闭,这两种调节小火的方式都是正确的。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燃气灶不带熄火保护功能,向右旋转调整小火的时候火焰不要调得太小,以免因火焰意外熄灭而造成燃气泄漏。

生白发能够降低患癌风险

流言:哈佛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生白发并非一无是处——它能降低人们患癌的风险。

真相:网文介绍的研究发表于2009年,距离现在已超过12年,而非最新研究。该项研究是日本研究人员在小鼠中进行的实验,原本是对头发变白机理的探讨,且研究也没有癌症发生率的相关数据。

声称“生白发能降低患癌的风险”的网文引自外媒报道,报道中误读了专家观点,才得出如此荒谬的结论。在报道中,引用了哈佛大學皮肤科系主任戴维·费希尔对这项研究的解读。费希尔教授认为,已遭受DNA损伤的黑色素干细胞如果没有转变成黑色素细胞,还是以干细胞的状态存在的话,虽然可以产生黑色素,但会癌化,进而导致癌症的发生;但当其变为成熟的黑色素细胞时,则减少了癌症发生的风险。

这与发生白发能够降低患癌风险完全不搭界。如果头发白的人真的患癌风险低,岂不是老年人更不容易得癌症了?那显然是荒谬的,也与“年龄越大,癌症风险越高”这个事实矛盾。

(本期内容来源:《北京科技报》、北京日报微信号、“中国气象”微信公众号、《北京青年报》、腾讯较真、《科技日报》、《北京晚报》等)

猜你喜欢
燃气灶患癌流言
家里双燃气灶的左边并非不能炒菜
Bringing books
家用燃气灶甲烷排放特征研究
多孔金属板燃气灶燃烧性能数值模拟
在网络流言的惊涛骇浪中,权威媒体如何做好“定海神针”
真相在真相里活着
做哪些体检能够发现患癌?
智能化燃气灶设计之我见
双胞胎患癌几率会比常人更高
流言分析:本性与控制